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穿越之大民国(狂人阿Q)-第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苏方果然列出大批的单子,确实还是有不少中方这里是无法满足要求的,比如汽车,飞机等,自己的技术还不成熟呢,怎么可能出口苏联。
但是这难不倒赵书礼,他早有打算。还记得他年前去美国吗,不是跟大批的机床厂等各类美国公司签订了投资协议吗,可是不久后的美国经济危机了。在危机前,这些企业憧憬着中国庞大的市场和赵书礼大批包销订单的诱惑,纷纷给相关的工厂下订单采购机器,要到中国设厂。更是有心急的,已经先一步到达塞北,购买办厂的地皮,并且开始进行土木作业。结果到了地方发现这里的条件让他们相当意外,基础设施、交通设施等等都还算不错,政策法规也算是完善,尤其那条,如果本地找不到相关的法规来处理出现的纠纷的话,可以引用英法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的法律,但是必须经过十个以上的法官联名赞成,并经过最高大法官的同意才能生效,判例一旦生效,那么将具有法律效应,今后出现同类纠纷都按此办理。这条法规的出现,相当于让这里拥有了世界上其他国家经过几十数百年完善的法律条款和条文,并且要十名法官联名和最高大法官的同意这条规定也保证了某一个法官的失误还兼顾了中国文化,相当实用。
虽然满意,但是这些热情的投资者很快就遇到了麻烦,原因吗就是经济危机的爆发了,这些投资者中少有实力强大的龙头企业,因此资金问题就格外突出了。很快他们发现,他们无法为他们采购设备的订单支付款项了,并且自己在美国的企业也已经陷入了严重的财政困难中。于是大部分的企业放弃了在中国投资的计划,但是当初可是签订了协议的,放弃意味着违约,意味着要给赵书礼缴纳一笔不菲的赔偿。
于是纷纷来恳请赵书礼放他们一马,对此赵书礼倒是没有为难他们,因为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中。他大方的表示,他体谅他们的难处,经济危机是突发事件,大家都不想的吗。但是他给这些企业提了两个要求:第一让他们跟他们当初下订单的上游设备厂联系,把他们下的没有生产完的订单继续生产,上游设备企业也不好受,他们也受到了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此时又被人半路放弃订单这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于是当然同意继续订单的生产了,但是同时这些工厂要求上游设备厂降低费用,按照几乎是成本价格给他们生产,最后经过短时间协调后,上游企业同意了微薄的利润来提供设备,毕竟要是不同意,对方放弃订单,那么他们生产的半成品就只能当废品卖掉,损失更大;第二个要求是,这些工厂必须派遣相关的技术人员到中国去,帮助这些新建立的厂子顺利投产,这个要求这些工厂也同意了,因为行情原因,他们的许多技术人员都要裁撤的,把他们派到中国去总好过让他们失业啊,于是他们提了个要求,由赵书礼支付这些人的工资得到同意后,他们派出了大批的技术工程师来到了塞北。
这批设备不停地从美国运到塞北地区,但是他们到天津港后,英国人却切断了平绥路,但是这一切难不倒赵书礼,从日本人控制的满洲铁路或者苏联人的西伯利亚铁路都可以运输这些机器设备到库伦,在从库伦经库张铁路到塞北,完全不是问题。
唯一的问题就是,这些设备采购来后,谁来使用他。
全都给国营工厂的话,老实说这些工厂一时还真拿不下来,因为不管是技术人员还是管理人员储备都达不到接受这些设备,让自己工厂的规模立刻扩大十倍的程度。
于是赵书礼才想到了民营工厂,虽然这些工厂的技术工人可能水平差点,但是内有美国的大量技术工程师手把手的教授,外有苏联挥舞着黄金的大批订单刺激。赵书礼相信经过一阵培训后,他们就能利用这次为苏联人制造机器设备,蜕变成高级技术人员。
所以这才出现了,赵书礼将三千家工厂编成工业集团军的事件。
工业集团军编成后,很快大批量的美国工厂最新式的机器设备就运抵包头,开始在他们的旧工厂中暂时装配起来,以最快的速度进入生产阶段。这相当于一场工业生产的大会战,仅此一项把这数千家工厂称作工业集团军就名副其实,他们就是塞北工业界的士兵。
而这时候赵书礼给苏联人发了一个邀请,邀请他们来参观塞北的机器制造业,让他们明白塞北是有能力,起码有能力拿下他们三成的订单的。
正文 七十九节 四年建设大纲
苏联人正苦恼于机器设备问题,突然接到了赵书礼的邀请,效率很高,很速度的就派来了一个规模庞大的代表团。团长是乌斯马诺夫,此人是一个中国通,他多次到中国,而且当年陪同冯玉祥从苏联回国,在西北各省待了好几年,是一个有名的中国通。
跟随乌斯马诺夫前来的还有几个赵书礼的熟人,在美国遇到的苏联代表团团长,拉里扬诺夫和他曾经到苏联时候那个跟自己讨论社会科学相谈甚欢的搞斯基以及曾经在蒙古跟赵书礼谈判过的伊利亚科夫,每个人带有一个‘夫’字,但是赵书礼知道这些人的‘夫’字可不是匹夫的夫,而是丈夫的夫。
因为这里每一个人都不简单,乌斯马诺夫就不用说了,整治经济都精通,尤其熟悉中国国情,二搞斯基是一个社会学理论家,说出的话蛊惑力很强,伊利亚科夫更是专业的外交官,谈判的时候绝对不吃亏。除了这三个人外,他们还派来了不专业技术人员,这样在技术上,他们也能够把握了。
“乌斯马诺夫先生,您觉得如何啊?”
在带着苏联代表团参观了一遍包头的上千家工厂后,陪同的暂代孔韧为工业部长的姜奎对乌斯马诺夫道。
乌斯马诺夫点头称赞:“你们工人的精神,跟我们苏联工人一样,充满了建设祖国的热情。而且我很佩服你们的领导人,此次等于借助我国的工业化,大大提升你们的工业制造水平,不过我总有种我国被挟制的感觉。”
听到乌斯马诺夫的抱怨,姜奎笑道:“乌斯马诺夫先生严重了,这怎么是挟制呢,我们采购设备,生产你们需要的机器,这可是双赢啊。对贵国,对我们塞北都是有莫大好处的。”
乌斯马诺夫点头,但是神情依然不是很甘心,其实他说的是对的,赵书礼就是在挟制他们,可是他们有什么办法呢。在美国被狙击后,他们以为这是美国整府有意主导,他们倔强的史太林书记,决定不再派人去美国丢人现眼了。现在能给他们提供机器设备,且不用看脸色,甚至是对他们非常热情,给足面子的也就只有塞北整府了。
“我想我们可以扩大合作,我们的技术专家经过评价,你们的机器都是很新式的机器,又有大批美国技术工程师指导生产,质量应该也是有保证的。但是我要提几个要求——”
“请请讲吧!”
“第一,我希望贵国在提供设备的同时,可以让我们的工人到你们的工厂中实习,参与你们的生产过程,这样方便他们回去后掌握设备。第二,我们要求你们帮我们建一个汽车厂。”
姜奎皱了皱眉头,然后道:“关于第一条,我想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我们司令应该不会拒绝。可是汽车厂吗,这个就不太容易了,我们上次去美国跟美国的福特等几个工厂谈判过,我们也没能从他们哪里引进汽车生产线。所以第二条有点困难,不过如果我们将来成功的引进了汽车厂,我想帮助苏联人建立同样的工厂,不但是我们乐意的,而且也是我们协议中的义务。”
乌斯马诺夫点头道:“姜先生,您很诚恳,我非常乐意跟你合作。我想我们现在就可以签约了,苏联向贵方采购一百个工厂的设备,总价值五十亿美元,按照我们跟你们赵司令先前达成的意向,其中20亿美元将采用黄金白银或者美元英镑这些国际货币来支付,而另外30亿美元则用我们的矿产来支付!”
这个用矿产支付的条件确实是他们来第一天赵书礼就答应的,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愿意采购塞北设备的一个原因,在这个金融危机肆虐的时候,德国人只接受黄金和美元英镑等国际货币。而苏联人的外汇储备,恐怕还不如德国人呢,哪里有闲钱给他们呢。
苏联人跟徐新六代表的塞北各整府签订了协议后,塞北整府很快宣布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四年建设大纲。
大纲宣布,在四年内,由整府主导各国营私营企业积极参与,将在塞北各地新建五万公里铁路,届时铁路里程将达到六万公里,公路新建十万公里,达到十二万公里;新建一百座大中型电厂,让塞北三十个有规模的城镇完成电力化,届时塞北发电能力将由现在的两亿千瓦时增加到三十亿千万时;兴建大型水利设施,解决归绥,包头鄂尔多斯,张家口,承德,库伦,迪化,以及五原县,磴口县等较有规模的城镇用水问题;建立五十座大型兵工企业,涵盖坦克装甲车辆,飞机制造等先进兵器,同时动员三百个民用企业参与配套生产;向外蒙新疆移民一千万,其中外蒙四百万,新疆六百万,到时候塞北人口将增加到3000万人以上。
除了这些经济方面的指标外,还有其他方面的,比如军事方面,已经建立了军校,要求完成军官的专业化;兵员方面要新建三十个新兵训练营,建立完备的预备役制度;研究组建现代化的机械化军队,组建拥有一千架飞机的空军,五千门火炮的专业炮兵,以及工程兵等专业军队。
卫生教育方面,将新建一百所医院,培养医务人员两万人,建立比较完备的医疗体系;新建三千所小学,将塞北各地的小学数量扩充到五千所,新建三百所中学,总数达到五百所,五所大学,其中一所为综合性,其余为理工科,新建一百所技术专科学校;完成之后,塞北将拥有整个中国最为完备的医疗体系,同时教育事业上,在中学教育上超过东三省,大学和小学上碍于基础,还不能跟有一万六千小学,三十所大学的东北相比,但是技术专科学校数量将是东北的数倍;除了自己建立学校外,还计划大量向发达国家派送留学生,学习法律金融工业电子化学等学科的先进知识,数量是每年一千人。
如此规模的建设规划意味着大量的投资,其中仅仅涉及到整府要支出的资金就达到30亿元,而此时整个塞北政府的整个财政收入也不过才2亿,就这已经是赵书礼会经营了,要知道他刚来此地的时候才只有不到500万。这么大的资金缺口要如何来解决呢,赵书礼可不能用苏联那种工农业剪刀差来筹集,最后他打算借债,向国外和塞北的债券市场大规模借债,但计划中借债只能筹集不到三分之一的资金。
另一个筹集资金的方式是,超量发行货币,发货币将提供计划中另外三分之一的资金。但是这得冒风险,因为过量发行货币其实是一种隐性的全民税收,意味着抢劫民财,但是有时候会导致通货膨胀。只要在百分之十以内的通胀赵书礼能够接受,那样不会引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超发货币的数量决定因素是市场的反应,以市场通胀百分之十为上线,能发多少就发多少。另外赵书礼还会对市场进行干预,当然这其中涉及到很复杂的操作,总之就是要尽一切努力控制住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采取的方法也是发行大规模的债券,让老百姓把钱都变成债券来减少流通。
发货币投入市场——发债券将货币回笼——继续投入市场,这是一个循环,说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未必那么容易。好在塞北现在已经拥有大量从事股市,债市的人才,尤其是这次去美国股市搂钱,顺便让许多人感受了大规模的金融市场规则和锻炼了他们对金融市场的感觉。
除了发货币和借债,另一个资金来源是吸引国内外的投资,这也将提供三分之一的资金。对于吸引的投资对象,国内自不用说,包括南洋和美国的华侨,都不会做任何限制,而国外主要针对的是德国和日本,原因吗很简单,按照严裕棠那个馊主意,这根本就是算计德日两个将来的二战战败国。
关于这个经济大纲赵书礼可是犹豫了很久,他手下经过孔韧的近十年工业计划建设,已经聚集了一大批对计划型的建设颇有理解和操作能力的人手,人才问题到不严重,但是赵书礼担忧的是发生大规模社会问题,比如通胀,比如国企腐败等问题。但是他不得不这么做,因为时间紧迫,如果历史不出现意外,从现在到七七事变只有八年时间了。
赵书礼之所以煞费苦心的在美国和德国狙击苏联人的采购计划,千方百计把苏联这个大市场分一大份给塞北的企业,然后利用此建立实力强大的装备制造业体系,根本目的肯定是为了中国,为了塞北。因为他不是活雷锋,不会为了苏联的工业化而如此费神。苏联人的订单不过是用来启动塞北的工业造血能力的,说白了是为了塞北的工业化服务,具体表现为为了塞北这个建设大纲配套的。
因此在利用苏联订单先启动了大量的制造业企业后,立即开始了本地的以工业化为中心的大规模建设,为了自己的实力增强,能够让中国跟日本在二战中打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而不是只能打什么游击战,防御战。要他赵书礼钻山沟,或者冒着对方的飞机大炮,用命来填的话,他就白来了这个世界一趟,他要的是堂堂正正正正规规的打败日本,甚至不仅仅把目标定在日本人身上,他心里甚至做过一个打算,让中国像美国那样同时在两线对抗法黑斯,那样才能一举奠定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
正文 八十节 塞日经济合作
1930年3月3日,归绥整府大楼,会议室。
那个用了好几年的长条会议桌,两拨人一共十人同时坐在桌子的左侧。
此前一个月内,他们在这条桌子上进行了十数场激烈的谈判,但是当时他们是面对面坐着,分别在桌子两侧。
而现在他们坐在了一边,熟悉国际规则的人都知道,谈判的时候双方各自代表各自利益,必然要面对面谈判,而当谈判成功后,签约的时候,肯定是坐在一边的,这象征着双方的利益已经达成了一致,也是一种友善的象征。
这双方一方是日本整府,一方则是徐新六代表的塞北整府,此前在同一个地方,他刚跟苏联人签署了经济协议。此时他又跟日本人坐在了一边,表示塞日双方在利益上达成了一致,这很诡异,这个时代中国一个地方整府竟然可以跟日本有共同的利益?
此时放在双方中间的有两份文件,这正是他们这些天内达成的协议,终于签署完毕,双方盖章生效。然后是各路记者咔嚓不停的拍照,报纸媒体没玩没了的报道。
报告褒贬不一,但总体还是贬的多,因为这个时代的中国反日情绪浓烈到了极点。
但是赵书礼对这份协议却是很满意的,协议不包括这种具体细节的主要内容有四点:
第一,日本人获得修筑穿过阿勒泰山脉,将新疆跟东北连接起来的东新铁路新疆段的权力,但是新疆段东新铁路两侧日本人将不拥有探矿权和驻兵权(东新铁路中断的满洲里到乌里雅苏台段日本人拥有探矿权但没有驻军权,满洲铁路则探矿和驻军权力都有)。
第二,日本商人拥有在塞北各地投资,经商的广泛权力,拥有跟中国公民同等获得补贴及各类优惠政策的权力。
第三,塞北企业有权在日本投资,并且有权利聘请日本技术工人到塞北工作。
第四,塞北籍公民在使用日本控制下的满洲铁路上将拥有与日本人等同的权力,而日本人在使用塞北境内铁路也将拥有同塞北公民同等的权力。
这四条中,赵书礼最满意的是第三条,因为这是他要求徐新六坚决要求的。目的很简单,为就要开始的塞北大建设寻找合适的技术人员和工程师。
日本这个国家至少有一件事值得中国学习,那就是对教育的极端重视,从明治维新开始,他们就大办教育,到1930年代,他们已经普及了中学教育,中学入学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这个数据即使放在发达国家中也是最高的。而且日本人十分重视技术教育,尽管他们的经济因为过早的垄断化,国家经济被少数几个财阀垄断,而不肯更新机器设备,工业体系和生产模式有些落后,但是他们自身的技术工人却不差,把一个日本技术工人放到同等的机床厂,他们加工出来的零件未必就比欧美的工人差,甚至因为细心的性格,或许更精密也说不定。
庞大的基础教育规模,还有发达的技术专科教育,加上明治开始长达大半个世纪的不屑积累,让日本人拥有大量技术人员储备。而在一战中日本经济畸形繁荣后,开始长期的疲软,1923年又发生了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