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秦皇纪(殷扬)-第1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秦异人定睛一瞧,这个妇人不过三十许年岁,却是姿容不凡,极为美貌,风姿绰约。
“这位大嫂子,不知你与盖聂是何干系?”秦异人问道。
“这位公子垂询,不敢不答。我是盖聂的母亲。”这个妇人忙回答。
“原来是盖母。”秦异人点点头,就要朝旁边移动,却给盖聂不住扯衣袖,是在暗示秦异人别动。
秦异人哪会理睬他,朝旁一闪,盖聂再也藏不住了。
“聂儿。”盖母一见盖聂,满脸的怜爱,道:“聂儿,你又淘气了,你就知道淘气。”
“娘,我想你呢。”盖聂原本一脸的苦相,刹那不存,代之而起的是一脸的欢喜,如同数载未见他的娘似的,小跑着上前,张开双臂,就要与盖母来个亲热的拥抱。
然而,下一刻,他就苦着一脸,原来是耳朵被盖母拧在手里了,用力一拧,成了全频道。然后,就见盖母手指头点在盖聂的脸上,嗔怪道:“你个坏小子,就知道淘气。娘一天到晚为你担心,你知不知道?你就知道舞刀弄剑的,那多危险,你知道不?娘的心都快碎了。”
又是数落,又是怜爱,一副爱恨交织样儿。
“娘,我再也不敢了,不敢了。我一定听你的话,一定听你的。”盖聂忙讨好,一脸的涎笑。
“这话你说了无数回了,就从未作数。你又来骗娘了,是吧?”盖母脸一沉,眼圈儿一红,就要哭了。
“娘……”盖聂立时慌了手脚,不知所措。
“这位大嫂子,可否借一步说话?”秦异人要想带走盖聂,自然是要征得他家人的同意,想趁此机会,与盖母套套近乎,探探她的口风。
“这……”秦异人这话有些突兀,盖母想得有些不对路。
秦异人立时明白她的顾虑,取出照身帖,递给盖母。要带走盖聂,自然不能隐瞒身份。
“啊!”盖母接过照身帖一瞅,手一抖,照身帖差点率在地上。好在她手脚还算灵便,一通手忙脚乱,终于接稳了。
“见过……”盖母就要朝秦异人施礼。
秦异人是秦国王孙,还是名满天下的第一名士,她自然是不敢怠慢。却给秦异人阻住,道:“要是可以的话,不如找个地儿谈谈。”
“要是公子不嫌弃,请到寒舍一叙。”盖母忙道。
“也好。”秦异人想要收服盖聂,总要了解他的家世,立时同意了。
盖母大喜,能邀请秦异人光临她家,那是何等的荣耀,冲一众佣仆道:“快,带上东西,回去。公子,请。”
“大嫂子,请!”秦异人忙还礼。
盖母满脸堆笑,引领着秦异人。
盖聂看在眼里,不明所以,却不敢乱来,只得跟上。
盖聂的家离这里并不远,转过两条街瞿就到了。秦异人一瞧,盖府占地不小,有十来亩地,有数十间房屋,看来是一殷实之家。
“怪不得盖聂不把金当金使,出金邀斗。”秦异人若有所悟。
盖母把秦异人请进屋里,命人奉上茶水,前来相陪。秦异人趁机问询盖聂的情形,方才知道原委。
盖聂的父母是一行商,常年在外经商,多在胡地走动。虽然辛苦,却也赚得丰厚的家资。只可惜,盖聂这小家伙太败家了,他对经商没有兴趣不说,还隔三岔五就要把家里的金拿出去,请人邀斗。
为了这事,盖父盖母没少教训他。可是,无论两夫妻如何教训,都是没用。盖聂当着他们的面,一个劲的说听话,可是,转过身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该败家还是败家。
今儿,盖聂就偷偷把家里的金弄走千多金,带着人去邀斗了。
好在,盖聂很是孝顺,除了舞刀弄剑这事不听父母的,其他的都很听话。
“这可怎生办呢?”一提起这事,盖母就是束手无策,很是忧虑。
“大嫂子,何必忧虑?”秦异人笑道:“堵不如疏,盖聂天姓喜欢刀剑,爱武艺,不如由得他。若是大嫂子担心无法管教的话,在下愿意带他走,给他找最好的剑师教导。”
“真的?”秦异人是秦国王孙,身边的高手肯定不少,若是盖聂跟着秦异人的话,不仅可以学得一身了不得的本领,同时,还有锦绣前程,要盖母不欢喜都不成。
“可是,这事儿我做不了主,得等他爹回来。”盖母拧着眉头道。
盖父不在家,要带走盖聂着实不合适,秦异人点头道:“如此甚好。我这段时间会在九原郡,若是你们决定了,可以让盖聂到九原找我。”
“一定,一定。”盖母忙道。
若盖聂追随秦异人的话,这前程必然是很美好,她没有理由拒绝。
当下,把盖聂叫来,把事情一说,盖聂愿意追随秦异人,只是提了一个条件,秦异人不得踹他屁股。今天那一顿狂踹,他还真是心有余悸。
这条件不是问题,秦异人当然不会有事无事踹他的屁股。
这事就说定了,只需要盖父回转,商量好了就成。秦异人当下告辞,赶奔九原郡。

第四章 形势严峻

九原郡的位置差不多就是现代的包头附近,是秦国最北边的城池。这座城池,对于秦国极为重要,是军事重镇,用来防备匈奴、胡人南下的重地。
因而,秦国对九原郡大力经营,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数百年的经营,九原郡极为坚固,城高垣厚,很难攻克。
九原郡占地二十余里,是一座雄城,远远就能望见其轮廓。
秦异人他们打马疾赶,很快就到了九原城下,秦异人把九原郡一通打量,大是惊讶。
秦异人万万没有想到,秦国在北方竟然修筑了如此坚固的军事重镇。
这也折射出了,秦国对北方边患的重视了。
秦异人打马进城,放眼一瞧,只见九原城里有不少房屋,街瞿相连,很是宽阔,很是整洁,秩序井然。
更有不少商贩在叫卖,叫卖声响成一片,很是热闹。
“真没想到,九原是如此了得。”秦异人大是感慨。
“是呀。”李斯、韩非他们也是惊讶。
边境城池一般来说都很荒凉萧索,没什么人。九原郡如此繁华,要他们不惊讶都不成。
“原来如此。”很快的,秦异人就发现了原委。
九原郡里的住户多为秦军家属。秦国在九原郡驻有重兵,就是寻常时曰驻守九原的秦军有五万之众,加上家属,九原的常住人口不下十万。
十万常住人口,与咸阳、邯郸、临缁这些大城池自然是没法比。不过,在边境上,却是极为少见了。
秦异人再一瞧,只见九原城里到处都是兵营,一座接一座,不知几多。
秦异人打马,直奔郡守府。刚到郡守府,就见赢腾和一个官员前来迎接,这个官员就是秦国九原郡的郡守,叫李崇。
李崇身材高大,极是精悍,走起路来,噔噔作响,一瞧便知此人了得。
秦国实行的是国、郡、县、乡、亭、村六级行政制度。郡仅次于国府,每郡郡守事关重大,秦国一而再,再而三的挑选,是优中选优,是以,每一个郡守都极为了得。
尤其是九原这种边境重镇,其郡守更是要百里挑一,更是了得。
“见过公子。”赢腾和李崇冲秦异人见礼。
“免了。”秦异人一挥手,飞身下马,把马缰递给孟昭。
“公子,请。”李崇侧身相请。
秦异人大步一迈,朝着郡守府行去,进入府里,只见这郡守府很是宽大。不过,其陈设却是很简陋,除了短案矮几,就是一些普通的茶具。这点,所有的秦国官府都差不多,上自丞相府,下至一般府衙,都是如此。
李崇请秦异人坐下,然后亲手奉上茶水,坐到秦异人对面。
赢腾、李斯、韩非他们坐在秦异人身旁,围成一个圆形,便于说话商议大事。
“赢腾,弟兄们都到了?”秦异人端起茶水,呷了一口问道。
“禀公子,都到了。”赢腾大声道:“遵照公子的吩咐,弟兄们隐蔽入城。一进城里,我就传公子命令,要弟兄们在营地里呆着,不得抛头露面。”
如此做是为了保密。要知道,边关之地,胡人为了贸易,来往频繁,一个不好就会泄露消息。若是秦军大举北上的消息泄露,匈奴很可不能会南下,那么,秦国的努力就白费了。
“很好。”秦异人点点头,冲李崇,道:“李大人久在北地,可否说说匈奴的情形?”
秦异人虽是此次秦军北征的主帅,可是,他初来乍到,对北方的情形不熟,着实需要李崇介结情况。
“公子,匈奴这次是来势汹汹,与以往任何一次皆不同。”李崇眉头一挑,一脸的凝重,道:“匈奴一改往昔习俗,不在五月初五祭祖,而是提前到春季,由此可见匈奴单于之决心有多大了。”
按照匈奴习俗,五月初五在龙城祭祖是铁定了的,不管有多大的事儿,都得遵守。这次,匈奴单于却是一改千百年来的习俗,不在五月初五祭祖,而是在春季进行。他这是想要早曰南下,攻占河套之地,这野心真的不小。
“嗯。”秦异人微微点头。
“河套之地,一直是匈奴做梦都想得到的草场,这消息传开后,匈奴从四面八方赶来,齐聚龙城。”李崇的眉头拧得很紧,成一个川字,道:“据我得到的消息,到眼下为止,齐聚龙城的匈奴已近百万之众。”
“百万之众?”秦异人尽管胆识不错,乍闻这个数字,也是一阵心惊。
“这么多?”赢腾、李斯和韩非也是震惊无已。
百万,那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
“这只是眼下赶到龙城的匈奴,再过一些时间,会有更多的匈奴赶到龙城,聚在龙城的匈奴会远远超过这数目。”李崇的脸色有些难看。
匈奴单于原本是想率领五十万之众南下,只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河套之地的吸引力太强了,匈奴闻讯而来,聚集在龙城的匈奴竟然近百万之众。
“不过,公子也不必太过担心。”李崇眉头一挑,道:“匈奴虽是百万之众,真正能战者,远远没有这个数目,以我之预计,控弦之士不会低于五十万。”
“控弦之士就有五十万之众?”秦异人好一通惊讶。
匈奴是游牧民族,全民皆兵,兵也是民,民也是兵,妇孺老弱都可为兵。不过,仍是有区别,控弦之士就是真正的军队,而不是那些老弱。
比如,在冒顿时期,匈奴控弦之士达四十万,这应该是冒顿直属的本部精锐,而不是匈奴全部的军队。
匈奴是全民皆兵,在冒顿之时,有接近三百万人口,除去老弱,能战者肯定超过了四十万。不过,这些军队会分散在各处,由各个部落统领。真正由单于统领的不会这么多,是以,冒顿直属的控弦之士达四十万,比较合理。
聚集在龙城的匈奴超过百万,除掉老弱,能战者就有五十万,这很惊人了。
匈奴打仗与中原截然不同,控弦之士在前,后面就是大队小队的牧民、老弱,赶着牛羊,随之而来。
是以,匈奴每次南下作战,其实就是一次大迁移。
“还有,休屠、浑邪、楼烦、楼兰、林胡这些异族也在蠢蠢欲动,欲与匈奴狼狈为歼。”李崇的声音有些低沉,却是蕴含愤怒,道:“这次匈奴南下,比起上次更加可怕,可怕得多!”
有史可查的,匈奴第一次大举南下,就是在赵武灵时期。那时节,匈奴单于率领三十万控弦之士南下,想要占据河套之地,却是给赵武灵王击败。
那一战,匈奴损失惨重,不仅控弦之士死伤无数,随之而来的牧民老弱也是死伤不少。
赵国虽然取得了胜利,可是,当时匈奴南下带来的压力却是极大,令华夏震动。在当时,秦昭王想要攻赵,得到匈奴大举南下的消息后,担心赵国抵挡不住,果断的下令终止了攻赵的军事行动。
并且,他还命令秦国九原郡尽一切努力支援赵国,赵国要钱给钱,要粮给粮,要军械给军械,一句话,要什么给什么。若是赵国不敌,秦军立时增援。
赵武灵王婉拒了秦昭王的好意,独力对抗匈奴,并且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不过,这事也说明了当时匈奴对华夏造成的震动有多大。
这次,匈奴光是控弦之士就有五十万之众,这压力不小。即使秦军善战,也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由不得李崇不忧心忡忡。
更别说,还有休屠、浑邪、楼兰、楼烦、林胡这些异族响应匈奴,秦军要面对的异族军队就不是五十万了。
“休屠、浑邪、楼烦、楼兰、林胡这些异族,有兵几多?”秦异人问道。
“这些异族虽然没有匈奴那么善战,却也不容小视,大约有二十万之众。”李崇微一沉吟道。
“二十万?这不就是七十万了?”秦异人感到压力倍增。
七十万是个庞大的数字,庞大到让人震憾。虽说这些异族的战力不如秦军,却是人数太多了,是秦军的两倍多,就是以秦军的善战,也是压力不小。
更别说,匈奴善于骑射,来去如风,机动力极强,这对秦军的压力就更大了。
“看来,武安君的预言是错的。”秦异人眉头拧得很紧。
白起断言,这一仗是有胜无败,那是因为建立在匈奴五十万之众的基础上。眼下,匈奴出动的兵力远远超过这数目,再有休屠、浑邪、楼兰、楼烦、林胡这些异族相帮,秦军的压力就更大了。
“匈奴远在大漠中,要想打探消息可不容易。先前的消息,有些不确。”李崇摇摇头,有些无奈。
并非他不想尽力打探消息,而是深入大漠打探消息太难了。
“这事不怨你。”秦异人知道他尽力了,道:“没什么了不得的,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匈奴大举南犯,也未必就是坏事。”
“没错。”李斯重重点头,大为赞成这话,道:“若是大秦打败匈奴,那么,匈奴的损失就会更大,更难恢复元气。”
秦国这次之所以北征,就在于,要想击败匈奴,为秦国扫灭六国争取时间。匈奴败得越惨,秦国争取到的时间就越多,这反倒是好事。
当然,问题就要看秦军有没有那么大的胃口,把匈奴干掉了。
“我这就去赵九原,见见李牧。”秦异人决定联合赵国,联合李牧,共同对敌。

第五章 又见李牧

“李牧?”李崇一听这话,脸上浮现一抹冷笑,不以为然道:“见他作甚?就凭他那点儿老弱残兵,能有什么用?”
此时的李牧还不为人知,其杰出的军事才干还未展露,李崇要不轻视他都不成。
更别说,李牧手中只有两万老弱残兵,还真的济不得事。
“要是你知道李牧是不世出的军事奇才,你会如何想呢?”秦异人把李崇这些轻视样儿看在眼里,颇有些无语。
再杰出的军事天才,也需要舞台,需要战功来证明。若此时秦异人告诉李崇,李牧是了不得的军事天才,他肯定不会信。
秦异人也没有为他解释的意思,道:“不管有没有用,看看总是好的。”
“公子,你真要去?”李崇有心阻拦。
“是呀。”秦异人重重点头,明白他的心思,道:“就算此行无获,也坏不到哪去,不就走一趟吗?”
李崇想想也是这理。秦异人就是走一趟路,有收获固然是好,没有收获也不打紧。
当下,秦异人带上李斯、韩非、孟昭、马盖、范通、鲁句践,还有行护卫,离开秦九原,直奔赵九原。
赵九原在秦九原东面,两座城池相距不过百余里。离开秦九原,秦异人打马疾赶,直奔东方而去。
正行间,只见前面出现一条巨大的身影,如同巨龙一般,蜿蜒远去,不知终于何处。
“长城!”秦异人猛的想到了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
“哇!是长城!是长城!”李斯、韩非、孟昭他们也发现了,大是激动,睁大眼睛,打量着前面的长城。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被称为“龙的脊梁”。一提起长城,人们就会想到秦始皇修长城,以为长城是秦始皇修的。
这种说法不确,很不准确。
准确的说,长城并非秦始皇所修,而是秦始皇修建改建长城。
自古以来,北方边患对中原构成巨大的威胁,春秋战国时代也不例外,北方的游牧民族时不时就要进攻中原,这让中原大伤脑筋。为了防止北方匈奴这些游牧民族南下,秦、赵、燕三国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修长城。
为此,三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历时百余年的经营,终于修成了长达五六千里的长城。三国凭借长城,抵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效果还不错。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决定把三国长城进行改造改建,使之更加适应战争的需要。为此,蒙恬率领三十万秦军进行了这一伟大的工程,历经多年,终于改造改建完成。再修了一些长城,把三国长城相连,这就是“万里长城”。
自此以后,万里长城就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是龙的脊梁。
后世诬蔑秦始皇,说秦始皇不恤民力,发百万民夫修长城。可以想象一下,在战国时代,在现代的内蒙古这一带集中百万民夫,这是何等大的压力?
要知道,在战国时代,这一代属于不毛苦寒之地,经济极不发达,粮草需要从内地运输,这是何等大的压力?
可以不给民夫工钱,总得要给他们吃吧?百万民夫,一天就要吃空一座山,长年累月下来,这是何等巨大的压力?
再者,在当时,北方的交通极不方便,运粮就更加困难了。比如,从当时很富饶的齐地,也就是现在的山东半岛运粮到现在的燕京一带,运一百石粮能有一石到达就不错了。这一石,还是从民夫的牙缝里抠出来的。
如此不发达的交通,运送一百万民夫的口粮,只能是个梦。
正是因为北方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