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唐朝当皇帝(七月)-第2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是敌人在给殿下树立朝堂上的敌人呢!”
许敬宗说道,“而且,上次拒婚者乃是殿下,这次大唐败北,殿下要再拒婚,那岂不违背了大唐想何解和妥协的策略吗?而北府大军已经遭忌,殿下不可能被任命为西征主将,在这种情况下,殿下要是据理力争,必败无疑,反而会树敌于朝堂,殿下要沉默不语,那以前的勇猛何在,岂不让百姓失望,殿下建立起来的铮铮铁骨的威名必将消失殆尽!”
李恪静静的不言语,听完许敬宗和狄知逊的分析,他才觉得大局尽然对自己这么不利,敌人在算计了大唐十二万大军的时候也将自己算起在其中了!突然,李恪觉得幸亏自己这才没有带兵去朔方,否则后果将难以预料。
“那你们觉得这是何人策划的呢?”
李恪平静的向狄知逊和许敬宗问道。
“形势还为明了,很难判断出谁是主谋!”
狄知逊说道,“殿下,估计特使一到,你也可能被召回长安,殿下此去长安还望谨慎行事!”
“恩,同怀放心,我会待延族一同回长安,凡事都会跟他商量!”
李恪诚恳的向狄知逊说道,他清楚,也就狄知逊敢这么直谏自己,敢于这么明目张胆的提醒自己。
等许敬宗和狄知逊两人离开了书房,李恪便开始思量起李世民的心思,他想知道李世民会怎么看待这次败北,怎么看待吐蕃和吐谷浑派出的特使呢?怎么看到吐蕃和吐谷浑索要钱财和求娶公主呢?
但是,李恪思量很久,终究不得要领,只能微微一声作罢!
第五百四十七章 回长安的目的很简单
时间过的很快,但朔方大唐败北的消息而已传到了太原,太原百姓是一片哗然,根本就没有想到大唐呗败北,还会损失那么多人马。百姓们对太子李承乾不敢议论,只能将怨气撒在了李绩身上。顿时之间,李绩便成了过街的老鼠,在太原城是人人咒骂,天天喊着要朝廷惩治李绩以儆效尤。其实,太原百姓除了对李绩有怨气外,对李承乾也不感冒,他们借李绩的机会向朝廷宣泄不满,就是表达了太子李承乾的不满。太原百姓感受到了李恪在太原给他们的好处,使得他们生活富裕安康,他们便将自己当做李恪的子民,心里期盼着李恪能够进入东宫,坐上太子之位。除了太原百姓,汉学院的士子们对李绩也的口诛笔伐,尽然将李绩列到了卖国的范畴,利用各种言论对李绩攻击,以泄心头之恨意。只有陆军学院的学生一反常态,没有做出出格的举动,反而个个上书,陈述自己的战术和战略,有的则是写血书自荐到朔方从军。李恪心里清楚,陆军学院学生肯定被李绩做过引导,才会显出这么高是素质。而汉学院的士子们,则是出于自己是士子善议国政的秉性,还有可能是李泰派到汉学院任教的几名教员的授意。但不管怎么说,太原城的民心对李绩非常不利,即便是对李承乾,太原百姓明面上不说什么,但心里也很不鸟他。
李恪一天出了思考对吐蕃和吐谷浑联军的破解之法,就在翻阅陆军学院的学生写给他的关于陈述大唐对吐蕃和吐谷浑战役的战略构想,战术运用等,让李恪倒是充实了很多。而李恪这段时间也保持了沉默,听从了狄知逊和许敬宗的意见,以静制动。
十二月中旬,李恪终于接到了李世民的旨意,让他回长安欢度佳节。李恪便下令王中长前去准车马,让阿史那云和武媚娘准备行装,跟他一同回长安。两日之后,李恪安排妥当了长安的一切事物,他的车队开始出发向长安而来。李恪一行出了八辆大车外,还有五百鹰卫相随。平常李恪回长安时只带二百或者三百护卫,而这次他却是带了一千人,这不是李恪在显摆,而是他有自己的想法。听了狄知逊和许敬宗的分析,他清楚吐谷浑和吐蕃的使者会到长安,他们的目的是利用一次胜利向大唐施压,想要索取财物,还要求娶公主。而大唐在这种情况下要么强硬,跟吐蕃和吐谷浑打下去,直到灭了两国为止,要么就是妥协和退让,答应他们的要求。而李恪带领真多黑衣卫,目的便是想压压吐谷浑和吐蕃的嚣张气焰,让两者清楚在大唐还有这样一支强悍的骑兵,只要大唐愿意,依然可以派到朔方跟他们血战到底。
其实,李恪还想多点人马回长安,用自己身边黑鹰卫的气势震慑一下吐谷浑和吐蕃的使者,让他们收敛一点,但他北府兵马大总管的官职和亲王爵位的权限只能容许带一千人马,他也是没有办法!
这日,李恪的一行人就像一条黑色的长龙一般,缓缓的出了太原城。太原城的百姓看到北王要回长安,便交道相送,尽是将李恪一行人送出了太原城外十里的位置。大唐这次的败仗让太原的百姓们深深的感受到了北王的存在会太原城的大家是多么的幸福,也为朝廷没有任用北王而感到沮丧,对朝廷甚为不满。他们真真实实的感受到了生活在一个大唐军神般存在的北王殿下治下,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情。至少,不会害怕自己的家乡惨遭侵略和抢劫,不会害怕自己的军队打败仗,不会觉得给自己和唐人丢脸。大唐一击击溃了突厥,取得是无上信心在这次跟吐谷浑的一战中让李绩败的干干净净。
李恪这次回长安是按照行军速度,用了四天便道了长安城,在城外时,李恪看到进城的百姓脸色多了份忧郁之色而少了份豪情。李恪很清楚,这便是大战败北所造成的影响,对于这场大战,长安百姓的寄予厚望,希望能够打出当年大唐打败突厥的气势,只是没有想到会败北,还会败的这么惨,尽然让十二万大唐将士婚丧扰兰。
百姓在城门口看到李恪的车架,脸色则是露出了淡淡的欣喜,看到李恪身边的一千杀气腾腾的铁卫,他们的心里也有了希望,开始向往北王殿下能够率军出征,能够打败吐蕃和吐谷浑,能够给大唐挽回尊严,能够为死去的将士们报仇。
“北王殿下——”
“参见北王殿下——”
李恪车架经过的地方,不时的传来长安百姓的问候,声音很幽怨,似乎在向他倾诉自己心里委屈和不满,看的李恪心头愁绪万千,不断的跟行人招手,用此方式安稳长安百姓。缓缓的李恪才车架到了北王府,杨恩早已等候,看到李恪的车架到了府门口,中门大开,将车架迎接了王府,李恪身边的一千鹰卫也进了北王府。
回到王府,杨恩刚将李恪一行人安排妥当,他便来到书房,向李恪汇报最近长安出现的一些情况,以便李恪能够及时掌握长安的最新情况而不至于出错。通过杨恩的汇报,李恪清楚现在的朝堂依旧有中枢大臣共同处理政务,太宗则依然卧病在床。太子党一系人比较低调,似乎忙着在为李承乾开脱,东王李泰一系则是显得很高调,想尽办法在搜罗朔方战败跟李承乾有关的证据,想利用这次机会将李承乾逐出东宫。而杨恩也告诉李恪,吐谷浑和吐蕃的使者已经到了长安,他们就住在驿馆,但还没有见到李世民。吐谷浑来到使者依然是李治百岁时的吐谷浑左贤王伏真,吐蕃的使者则是吐蕃国的大相禄东赞。
对于伏真李恪见过几面,有点影响,清楚他的吐谷浑的王族成员。但对于吐蕃的大相禄东赞,李恪则是很陌生,就连大相在吐蕃代表着什么职位都不晓得,而李恪也想去了解这些自己认为不必要的事情。在他的心里,他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灭了吐谷浑,灭了吐蕃国。
而就在杨恩跟李恪在书房谈论长安最近局势的时候,门外王中长喊道,“殿下,宫里内侍传召,让你进宫面圣!”
“面圣?这么快?”
李恪疑惑道,自己这刚到长安,刚回到王府还没有休息片刻呢,怎么就让自己进宫面圣呢?难道发生了什么大事吗?李恪便向杨恩询问,杨恩也摇头叹息,示意自己不清楚。
“你去准备车架!”
李恪对王中长说道,自己和杨恩则是来到了聚义殿,就见王德正在聚义殿里焦急的等待中,看到李恪,急忙对李恪说道,“殿下,皇上让你进宫商议大事!”
“好,本王这就跟王公公进宫,请!”
李恪摆手道。
“殿下请!”
王德谦虚道。
李恪也不推辞,大步走了王府,等上了王中长的车架向皇宫而来。
第五百四十八章 你觉得李绩败的蹊跷吗
李恪跟随王德来到皇宫,当他看到李治走出了甘泉宫,这才确定李世民召集自己可能是因为李治的缘故,李治进宫去觐见李世民,李世民才知道自己到了长安,才会召自己进宫。李恪想通这点,心里安稳了不少,跟随王德来到了甘泉宫的御书房,来到甘泉宫李恪就看到身形憔悴的李世民正在翻阅奏章。
“参见父皇!”
李恪向李世民行礼。
“你来了?”
李世民淡淡的说道。
“父皇还是要注意身体啊!”
李恪看着脸色憔悴,身形消瘦了很多的李世民说道。
“哎!”
李世民叹息一声,放下手头的事务,将李恪说道,“坐吧,说说你对大唐的这次败仗怎么看?”
李恪坐在了胡凳上,这才向李世民问道,“父皇怎么看待李绩的败北?”
他这么问是想确定李世民的态度,想看看李世民对李绩的看法,只有这样他才能说出自己的实话。
“李绩是一员干将,是大唐除了卫国公李靖之外少有个的将才啊!”
李世民叹息一声说道,“朕也不相信他会败的这么彻底,他会损失这么多兵马!”
“那父皇的意思是李绩败的有点蹊跷了?”
李恪向李世民问道。
“所以,朕才问问你的看法!”
李世民没有正面回答李恪,但这句话无疑承认了李恪的问题。
“父皇,扰兰地属高原,空气稀薄,不是吐蕃或者吐谷浑人的话,寻常人根本就不适应哪里的气候环境,大唐精兵冒然进入扰兰,肯定会出现不适应气候条件的问题,这也给了吐蕃和吐谷浑一个可以歼灭大军的机会。其二,粮草欠缺,在还没有粮草功绩的情况下,又加上气候难以适应,大军军心浮动,体力难以维持,这也是战败的一个原因。”
李恪说道这里,停顿不语,想征询李世民的意见。
“你说的不错,继续吧!”
李世民颇有兴趣的说道。
“第三,便是李绩的指挥问题!”
李恪肯定的说道。
“为何?”
李世民问道,李世民没有想到李恪也怀疑李绩的统兵能力,虽然他不怎么看重李绩的太过热衷权势的品行,但对李绩的统领能力还是很肯定的。见李恪否定了自己见解,他倒是很感兴趣。
“第一,不了解扰兰气候,轻敌冒进,岂是大将本色?第二,不分主次,十万大军集结而动,犯了兵家大忌。第三,舍弃粮草辎重,粮草于大军的距离太原,步战是可以这般作为,但骑兵战中,敌方骑兵三两日就能迂回到身后破坏粮道,他岂能这么办大意?第四,急于求成,不善于为扎稳打!”
李恪淡淡的说道。
李世民开始陷入了沉思,李恪的话对他的冲击很大,完全颠覆了长孙无忌等人向自己为李承乾和李绩开脱的理由。
李恪静静的等待李世民的评价,但心里却是多少有点难以理解中枢大臣门的心思。试问,李绩以往是很有了战绩,难道就是无敌了吗?这就表示对于他这次战败只能认为偶然吗?切不说李绩多年不曾经历大的战争,更没有足够的骑兵战经验,对上吐蕃和吐谷浑这样马背上的民族输了也不足为奇。再者,李恪认为还是李绩能力的问题,薛仁贵在历史上战绩对李绩还要强悍和辉煌,而高宗时期的大唐精锐比现在的大唐精兵要强很多,那可是参加过西征西域的数百次大战的精兵,可是薛仁贵不也是十万大军西征吐蕃而败北,全军覆灭了吗?相比薛仁贵和李绩的历史功绩,薛仁贵比李绩之强不弱,可薛仁贵对上吐蕃就败的彻底,那为什么李绩就不能败,为是李绩的失败众人就不能接受呢?
李恪心里这般想,倒是对大唐中枢大臣们有这样的心态而鄙视不已。
就见李世民沉思了片刻,开口说道,“那你以为大唐是该和呢?还是要战啊?”
其实,李世民主要向李恪询问的就是这样问题。
当时,听到大唐败北,十五万大军损失了十二万时,李世民就晕倒了,醒来他将政务交给了中枢大臣,自己在宫中修养,但他还是一直在关注各方的反应,特别是对太原李恪的反应他尤为重视。等到他病情稳定,得到消息说吐蕃和吐谷浑派出特使向长安而来的时候,他就特别想跟李恪询问一下心里的疑难问题。所以,在他养病的时候,他会时常的询问王德关于太原的情况,关于李恪是否回长安了。因为这个原因,在李治前来跟自己请安时,他便知道了李恪已经回到了长安,便立即让王德将带到了御书房。对于李恪在太原听到朔方唐军战败的消息时的举动,李世民很满意,他觉得李恪是发自内心的忧愤,他的愤怒是真诚的,但他又克制了自己的愤怒,这便是稳重,这才是良将所要具备的品质。
所以,他对李恪对吐蕃和吐谷浑使者来长安和大唐该怎么对待的看法很是期待。
“父皇,吐谷浑和吐蕃挟大败十五万大军的余威而出使大唐,其目的很明显,就是想大唐索要财物和求娶公主!”
李恪淡淡的说道,“以大唐现在的处境,只能妥协,争取几年的喘息时间,再跟两国一决雌雄。”
李恪说道这里,见李世民听的很认真,可脸上很不是不悦,便继续说道,“但儿臣认为,大唐自打败了突厥之后百姓们心气很高,要妥协,要接受吐蕃和吐谷浑提出的罢兵条件可能很难接受这个事实。所以,儿臣认为大唐该出兵继续跟两国作战,不能力求攻克,但也要打击两国的嚣张气焰。”
“要是让你统领大军,需要多少兵马,需要多少时日才能做到打击吐蕃和吐谷浑的嚣张气焰?”
李世民淡淡的问道。
“骑兵十万,半年的时间可以打击两国的嚣张气焰,三年的时间可以灭掉吐谷浑,让吐蕃对大唐称臣,永不进犯!”
李恪不暇思索的说道,这是他在太原时就思考过的问题,要想打击两国的嚣张气焰,打上几次胜仗就行,但要灭了吐谷浑,让吐蕃称臣而永不进犯,那就必须让士兵适应高原作战的能力,适应高原的气候环境,这样才能长驱直入,杀到吐蕃腹地,给吐蕃造成致命的打击。
“今天就到这里吧!你先下去吧!”
李世民淡淡向李恪说道,没有给与任何的评价或者答复。
李恪躬身退出了御书房,他也没有想过自己的意见会被接受或者采纳,而他这么说,只是想表明自己的态度,要跟吐蕃和吐谷浑血战到底。至于其他的,以他现在的职权,他不是中枢大臣,爱莫能助。
第五百四十九章 宝藏啊!有没有
李恪出了御书房便缓步而行来到了杨妃的千秋殿。在走向千秋殿的路上李恪一直思索自己刚才的回答,骑兵十万,半年的时间可以打击两国的嚣张气焰,三年的时间可以灭掉吐谷浑,让吐蕃对大唐称臣,永不进犯!自己真的能够做得到吗?李恪自己都不敢打保证。毕竟,扰兰向西已经属于高原地带,对于平原上生活惯了的人来说,那里的高原反应就足以对大军产生致命的威胁,还何谈作战呢?但是他又反问自己,要不是这么回答,该怎么回答呢?李世民现在的决定关系到大唐跟吐蕃和吐谷浑的邦交,关系到未来五年甚至更久的大唐战略问题,自己难道就这么眼睁睁的看着大唐跟吐蕃和吐谷浑媾和吗?
李恪心里一直都对吐蕃和吐谷浑两个游牧民族没什么好感,虽然不像对扶桑那么厌恶,但也很讨厌这两个邦国,很想在大唐对高丽作战之前灭掉这两个邦国,给大唐一个稳定的西北。依照李恪的猜测,要是在大唐跟高丽作战之前不灭掉这个两个邦国,等到大唐跟高丽开战,这两个邦国肯定又会趁机攻占大唐的土地。
对于吐谷浑,它的历史比较短,李恪记得不是很清楚,只记得他在唐朝的时候兴盛过一段时间,又被吐蕃个灭了国。对于吐蕃,李恪比较了解,它是7~9世纪时古代藏族建立的政权,是一个位于青藏高原的古代王国,由松赞干布到达磨延续两百多年,是西藏历史上创立的第一个政权。6世纪时,兴起于今西藏山南地区泽当、穷结一带的藏族先民雅隆部,已由部落联盟发展成为奴隶制政权。其领袖人物达布聂赛、囊日论赞父子,逐渐将势力扩展到拉萨河流域。7世纪初,囊日论赞之子松赞干布以武力降服古代羌人苏毗(今西藏北部及青海西南部)、羊同(今西藏北部)诸部,将首邑迁至逻些(今拉萨)正式建立吐蕃王朝。虽然按照藏族历史的传统,松赞干布是第33任吐蕃国王,但是因为在他即位之前藏文尚未创制,所以很难肯定在他之前的吐蕃王的历史正确性。在《贤者喜宴》等藏文历史书和在敦煌发掘的古藏文历史文献里记载着在松赞干布之前的吐蕃赞普的许多传说。
所以,李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