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盛唐血刃-第1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内坚守该城。突厥大军层层包围雁门关,形势十分危急。萧瑀劝谏杨广,赦免高丽。可突厥大军撤走后,杨广又懊悔听取萧瑀公开宣布赦免高丽的建议,当即免去萧瑀内史侍郎之职,贬任河池今陕西凤县东北太守,并且要他立即赴任。
  正是因为冒犯杨广被贬官,萧瑀的名义无论在朝廷,还是在民间都非常不错。无论名望,还是资历,萧瑀都绝对足够顶替窦威,成为内史令,位列相国之职。
  除了萧瑀,当然还有另外是一人上仪同宇士及,宇士及之妹是李渊的昭仪,而且宇士及与李渊私交非常不错。早在李渊的时候,宇士及派出家僮送给李渊一个金环,表示要投降李渊,后来宇士及投降李渊,李渊因为宇昭仪的缘故,封其为上仪同。论家世,论名望,宇士及也可以任内史令,顶替窦威。
  当然,比起萧瑀,宇士及的资历稍差一些。
  李渊随即又想到了如今在的大唐兵部尚书屈突通。
  屈突通是隋帝时期的亲卫大都督,深受隋帝信任,屈突通为人正直,秉公办事,即便是亲属犯法,也依法制裁,决不包庇宽容。当时他的弟弟屈突盖任长安县令,也以严整而知名。因此民间顺口流传:“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服三斗葱,不逢屈突通。”由此可见人们对他们的敬畏心理。
  况且大唐立国以来,屈突通兢兢业业,立下汗马功劳,如今以兵部尚书之位,进内史令,位列相国也属名正言顺。
  其次是开唐功臣殷峤殷开山,殷峤的祖父殷不害是陈朝司农卿,本居陈郡治所在今河南淮阳,陈朝灭亡后,徙居关中。殷峤的父亲殷僧首为隋朝秘书丞,在当时很有名气。殷峤年轻时以学问品行知名,尤其善长写作和书法。殷峤在隋朝时就已出仕,担任太谷县长。殷峤在担任太谷县长期间,很有政绩,因此获得好名声。大业十三年,殷峤被李渊任命为大将军府掾,成为辅佐李氏父子的一名干将,参预谋略,当作心腹,因多次历有军功被拜任为光禄大夫。
  虽然在浅水原大败后,殷开山被削职为民,可是随着李世民大败薛仁果,殷开山又官复原职,并且升任吏部尚书。作为六部之首的吏部尚书,如果殷开山不成为相国之一,有点太不近人情了。
  “陛下心中属意谁入相?”裴寂看着李渊露出苦思之色,根本没有理会他昨夜银乱宫闺的事情,裴寂心中暗喜。
  李渊悠悠长叹了口气道:“难啊,难”
  裴寂分析道:“有实力晋升相位的,无非是吏部尚书、郧国公殷开山,兵部尚书、蒋国公屈突通、内史侍郎、宋国公萧瑀。屈突通虽然献关有功,陛下以兵部尚书之职,蒋国公之爵赏之,天下间绝无非议,若擢升屈突通为内史令,恐怕屈突通无威望,足以服众,况且其长于军略,为人方正,恐难以体察圣意,非内史令的最佳人选!”
  李渊听到裴寂的分析,深以为然的点点头。屈突通原因,就是没有军功。大唐以武立国,无军功不足以服众。
  事实上李渊并不知道,如果不是陈应这个异世蝴蝶的出现,他根本就不用如此头疼了,无论殷开山也好,屈突通也罢,跟着李世民攻击刘武周、宋金刚,在武德二年就攒够了军功,他们二人都可以拜相了。
  裴寂就相位谁属事情展开分析:“陛下,殷开山刚刚破格擢拔为吏部尚书,如今再拜内史令,入相,恐怕此事对殷开山而言,有弊无利。”
  李渊点点头:“看来,只有擢升萧瑀有内史令,拜相。”
  裴寂躬身道:“陛下英明!”


第十八章 据为已有
  李渊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猜忌是他的秉性,在这个世界上,他不会真正相信一个人,哪怕是裴寂,李渊对他的信任也是有所保留的。不过,不可否认李渊不是一个好糊弄的人。
  谁对他有利,谁对他有用,谁对他忠心,谁对他阳奉阴违,谁对他离心离德,李渊心里都是非常清楚。
  表面上看,李渊脸大耳厚,看似憨厚,可是谁要是真把李渊当成好糊弄的人,他一定会死得很惨。比如刘静,刘静造反,李渊压根就不相信。
  裴寂捏造刘静造反的罪名时,李渊却装作毫无保留的信任裴寂,其实说穿了不过是李渊在玩弄帝王权术。
  刘静虽然贵为大唐的尚书右仆射,位列裴寂之下的次相,看似位高权重,事实上刘静的所有权力都是李渊的给的,没有李渊鱼符,刘静调动不了一兵一卒,甚至长安府库内的一刀一戈,没有李渊的旨意,刘静动不了大唐分豪。
  这样的一个刘静造反,其实就是一个滑稽的笑话,除非刘静脑子里装的是大便,但是,刘静却有了取死的必须理由。
  千不该,万不该,刘静不该在错误的时间力挺李世民,刘静不该试图以他一个人的力量,左右李渊的意志,废太子李建成,改立秦王。在浅不原大胜之后,李世民挟大胜,擒贼首,灭其祚之功,趾高气昂的返回长安。在这个时候,太子一系不仅士气低迷,而且逼得李建成不得不诈病在床,用这种方式为求自保。
  在这种情况下,李渊只能打压李世民,维持朝廷之内东宫与秦王府之间的微妙平衡,在这个情况下,熟悉李渊的裴寂,看到了李渊对刘静起了杀心,这才捏造刘静造反的所谓证据。
  借李渊的手,除去刘静。其实李渊早已看出刘静不会反,原因很简单,刘静根本就没有造反的实力,也没有造反的动机,但是刘静插手东宫之争,试图打破东宫与秦王的平衡,这让李渊非常不满了。
  李建成卧病在床小半年,就是被刘静所赐,所以杀了掉刘静,只是对于朝廷急于站队的大臣一个有力威慑,李渊就是用刘静的脑袋,告诫朝廷重臣。
  李渊才是大唐的天子,他才是大唐的天,他给的东西才能要。不给的东西,任何人都不能伸手。否则,刘静就是下场,大唐的天是李渊,哪怕拥有开唐之功刘静,只要目中没有李渊这个天子,也是死路一条。
  大唐河东的溃局,几乎都是李建成和李建成的门下陈应力挽狂澜,鼎定乱局。如今李建成有安民之德,修制唐律之仁、官制之恩,武有平定河东刘武周、宋金刚之功,风头完全压过了李世民,在这个时候,就要让李世民出出风头了。
  突然,李渊似笑非笑的望着裴寂。
  被李渊犀利的目光盯着,裴寂的心瞬间就提到了嗓子眼。原来李渊还没有忘记那一茬啊,真是一睡足成千古恨。以此时裴寂的身份和地位,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他想要什么像的女人没有,真是何苦来哉??
  况且,昨天夜里醉眼朦胧,裴寂连那个宫娥的样子都没有看清,万一要是尚衣局的那个胖丫头,裴寂宁愿撞墙
  裴寂还在想着昨夜的颠鸾倒凤,可是李渊却想却是陈应。
  不是陈应年纪轻轻,立下大功,而是因为当初在大殿上,陈应与李渊亲口相求,欲娶平阳公主为妻。
  如果柴绍不死,李渊断无可能同意这桩婚事,可是现在,陈应的话语,仿佛回荡在他的耳边:“不惜一切代价娶平阳公主妻!!!”
  好一会儿,裴寂叹了口气,满脸凄苦道:“陛下,老臣死罪,请陛下责罚。”
  李渊没有说话,站在甘露殿巨大匾额下的李渊,那眼神严厉得让人不敢直视。
  太子需要安抚,李世民需要机会。
  李渊道:“王世充夺我大唐多少城池?”
  裴寂一愣,不过他马上就反应了过来,想也不想的答道:“三十有七。”
  事实上,裴寂的这个数字,纯粹属于耍流氓。当初李密最强盛的时候,黄河以南淮河以北,西至虎牢,东至济阴一百多个县都属于李密的地盘。可是随着李密被王世充打败后,剩下的十二郡被徐世绩名义上继承,可是徐世绩手头只有万余兵马,后来在得到李建成的物资支持之后,也不过募集两万余兵马,根本守不住这么大的地盘,反而王世充趁着刘武周攻掠河东,趁机抢占徐世绩的地盘。
  李渊道:“裴监,准备拟制,以秦王李世民为山东道兵马都总管,天策上将,屈突通为山东道行台尚书左仆射,天策上将府恣议参军,殷开山山东道行台尚书右仆射,天策上将府司马,褚亮为天策上将军录事参军,统领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御卫泾、原、并、朔二十九州军事。吊民伐罪。”
  随着李渊一声令下,刚刚收复河东,还没有还朝的大唐帝国的战争机器,再次开动了起来。
  刁蛮任性的窦线娘撒起来泼,凌敬还拿她真没有半点办法。陈应的护卫虽然无意间射伤了她,但是那是扈从的职责所在,就说破天,也是窦线娘失礼在先。
  得知窦线娘并没有受什么委屈,凌敬只得尽力大事化小,以完成窦建德的嘱托为上。其实,陈应也不想惹事。对于陈应来说,注定要败亡的窦建德能不惹就不惹。
  误会解释清,陈应将窦线娘送还给凌敬,这些黑衣劲装武士也慢慢散去。
  陈应一心想着解决大唐的钢铁问题,要利用这个与李渊做个交易,让李渊同意李秀宁嫁给他的事情。
  不过,经窦线娘这么一闹,陈应这才发现居住在城外,安全问题还没有办法保证。可是光明正大的扩张自己的护卫力量,又会让李渊多想。
  为此,陈应又陷入了苦恼之中。
  不过,陈应改募长工制为天工制,既每天每人十二钱外加三餐价格,募集到了五六百人,利用这五六百名青壮劳力,快速进行修建清林里的庄园。
  事事开头难,一旦起了头,事情就会变得简单。
  陈应最起初在清林里只有一幢小木屋,这个小木屋不过百余平方,既是陈应办公持方,也是他住宿的地方。
  在中午时分,梁赞挑了四五十名烧过砖瓦的窑工,开始筑窑烧制砖瓦。同时,木屋左右两翼也各筑成两幢临时性的木屋。
  木屋周围也用木桩围成了齐胸高的胸墙,简易的三角架子望塔,也变得了永固式的望塔,望塔还不是一座,以木屋为圆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当十几座望塔树立起来的时候,至少三千余亩的清林里陈家庄已经一览无余了。
  等到晚上的时间,三幢木屋围成的院子,陈应一看就喜欢上了。心灵手巧的工匠们,劈木为瓦,束木为墙,木屋地面也用木板铺平整三幢木屋之间,还用走廊联在一起,扶手都用松木制成,院门口还有狗舍,角落里还种了几株葱葱郁郁的翠竹,生机盎然。
  陈应进去一观,连里面的桌凳床柜杯碗都用松木制成,许敬宗羡慕得直想将这木屋据为己有。
  看着许敬宗眼睛冒出了绿光,陈应笑道:“别看了,这幢房子不是你的。”
  听到这话,许敬宗一阵黯然,怅然若失。
  不过,陈应话锋一转:“左侧厢房,送给你暂住”
  许敬宗急忙朝着左侧厢房木屋跑去,生怕陈应反悔。


第十九章 探探李渊的态度
  或许因为陈应的语意表达不清,葛通拿出规划模型,送到陈应面前的时候,陈应还有点不舍得将这个庄园建造成钢铁作坊了。
  看着栩栩如生的模型,未来陈家庄的明堂、厢房、雅舍、楼阁、亭榭、小桥四周环以深沟高墙,内部房屋毗联,四隅与中央建塔台高楼。
  葛通的识字不多,口才也不出众,可是手艺却不错,他不仅精通机械、冶炼,还精通木器加工。仅凭着双手和粗劣的工具,居然打造了一个三尺见方的模型。
  在葛通给陈应的规划中,未来的陈家庄将以陈氏明堂为中心,将八栋大院、二十四栋小院分隔两旁,明堂正前方是一道甬道,以宽十二步,长约一百六十八步,在这条笔直的甬道上,将将穿越内四,外四八道院墙,四周的院墙高达四丈高,事实上已经脱离了院墙的范畴,厚约三尺六寸的院墙开外的青砖墙包围,形成一座坞堡式的建筑。
  甚至还计划修建一条沟渠,联通灞水,从灞水进入渭河,形成陈家庄对外界的水运交通体系。这条人工沟渠,不仅承担着未来陈家坞堡的水运运输,同时,还充当着护城河的角色。
  此时,看着这个陈家庄的模型,陈应感慨万千。葛通拿出的不是一幢普通的庄院,而是坞堡。
  坞堡,又称坞壁,是一种民间防卫性建筑,大约形成王莽天凤年间,当时北方大饥,社会动荡不安。富豪之家为求自保,纷纷构筑坞堡营壁。东汉建立后,汉光武帝曾下令摧毁坞堡,但禁之不能绝,由于西北边民常苦于羌患,百姓又自动组织自卫武力。黄巾之乱后,坞堡驻有大批的部曲和家兵,成为故吏、宾客的避风港。
  由于建筑这么一座坞堡,耗资颇大,一般比寻常的宅院贵上十倍不止,一旦太平年月,就会慢慢减少,可是在五胡乱华时期,一部分汉人被迫背井离乡,衣冠南迁,而有一部分汉人则不想远离故土,可是五胡期间,诸胡屠戮汉人如同猪羊,早已渐渐绝迹的坞堡纷纷在中原大地拔地而起。仅并州为例,仅苻坚攻取并州时,就有获得一百余座坞堡的投降,获得二十余万民众。
  葛通生活在朔州,自隋朝大业末年,朔州就时常面临着突厥人的侵略,朔州汉人地主和豪强们,为了自保,建造了坞堡式的建筑群,这样的坞堡,其实就是一座小城,在受到突厥人攻击的时候,可以结堡自护。
  这种坞堡在明清时代,又形成了地方的团练,可是进入热武器时代,这种坞堡建筑群,从华夏建筑体系中这才渐渐消失了。
  作为一名将军,看着这座方圆不过三尺的模型,陈应下意识的把自己的位置摆在攻击的一方,最终无奈的发现,像这种坞堡,如果在粮食充足,器械充足的情况下,三五百守卫,至少可以应对五千规模以下的敌人进攻,而且可以以最小的代价守住。要想攻破这样一座堡垒,除了用人命去填,根本就没有别的办法。光想填平五十步宽,深及两丈的沟渠,这就是一个庞大的工程,而且在八箭高达六丈的箭塔压制下,填壕的工作,将是一条血腥之路。
  陈应并不想把自己的小命,交给别人手中。他第一时间,就想到要不惜一切代价,将这个陈家庄,不,陈家堡打造出来,至少将来可以庇护自己和家眷、子孙后代。
  但是,要完成这么一个庞大的建筑群,难度不亚于平地建筑一座小城,所耗费钱粮,将是一个天数字,修建城池,官府可以出面兴徭役,征召百姓自带干粮前来服役,那么主要开支,无非是砖石和木材,成本要低得多了。
  然而,陈应要修建这么一座坞堡,不仅仅需要承担募工的费用,还要承担工人的食宿、工钱,还有大量的建筑材料,特别是在没有钢筋和水泥的时代,建筑的粘和剂都是用糯米汁浇灌而成,偏偏关中不见糯米,需要从江南运来,一石糯米在江南不及五十钱,可是运到关中,从格翻了足足三倍多,所以,陈应的建筑成本将比官造高出三倍不止。
  可是,陈应还真不想浪费葛通这么好的创意。于是陈应试着问道:“葛副都监,你以估算,若要建筑这幢坞堡,需要投入多少人力,多少钱粮?需要耗费多少时间?”
  葛通想了想道:“回禀公爷,小老儿粗算了一下,需要用五百人挖渠,二百人把挖出来的土运到坞堡烧砖填泥垒墙,建屋,建屋其实不需要太多人,大体二百人就够用了,一百名木匠打造家什”
  “这么说起来,至少需要一千人?”
  “差不多,一千人干两年差不多就成了!”
  陈应在心中默默计算开了,这一千人其中三分之二是小工,三分之一是大工。小工倒好解决,一人一天十二钱外加三升粮食,加上盐油、菜、肉,差不多也需要三十钱左右,基本上就可以打发了。关键是工匠,特别是熟练的工匠,他们的价格不低,有的家族的工匠供奉,例钱可以拿到三至十二贯,陈应自然请不起名气大的工匠,以熟手工匠三贯的月例计算,仅工钱一项。三百多名工匠,加上六七百名小工,就要三万余贯。
  这要加上石料、木材、漆、麻绳、烧制砖瓦的煤炭费用,五万贯根本打不住,弄不好要花十万贯,甚至有可能还要多。
  陈应自己有钱,有不少钱,可是真跟建造一座百年基业,千古传承的坞堡来说,这些钱不过是杯水车薪。
  陈应想了想,道:“葛副都监,你先去忙吧,按照这个模型先准备着,钱的事情我来想办法!”
  陈应坐在软榻盯着眼前的模型发呆。
  陈应思考的问题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还有李渊会不会更加忌惮他的问题。反正,这个坞堡距离建成还非常遥远,就算想要看出端倪,也至少要三五个月以后。陈应思来想去,决定等李秀宁返回长安之后,让李秀宁去探探李渊的底。
  在陈应面前,李渊最终是绕不过去的坎,如果李渊不同意,这个坞堡根本就建不起来。如果强行去建,最后只能白花钱,这样的冤大头,陈应才不干呢。


第二十章 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