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崛起之华夏(银刀驸马)-第1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冻龅摹拔北硎尽白畲蟮木匆狻薄�
在现在这个时代,这个外交辞令的“运用”方面,从后世穿越来的、看多了CCTV的孙纲可以说已经“炉火纯青”了。
杜威对孙纲的“热烈反应”十分高兴,立刻就把自己的真正来意说了出来。
杜威说,鉴于日本的局势可能危及周围的国家,建议中国海军和美国海军进行“合作”,“共同维护东亚地区的和平、安宁与稳定”。
听了杜威的话,孙纲不由得暗暗吃惊,日本人那里,他的“点火”计划也就刚刚启动,还没有真正实施,美国人来之前倒是运了一批旧军火(炮括一些旧式火炮)过去,为了不引起其它列强的怀疑,他是和英国人商量后,通过英占的港口将军火运入日本的,难道日本人东西一到手就开始行动了?
日本人不会这么猴急吧?
北洋军情处在日本的内线并没有传回什么消息,美国人是从哪里知道的呢?
孙纲对杜威的提议表示“赞同”,并不动声色旁敲侧击地向杜威打听了一下,这才知道,美国人是在菲律宾得到的消息。
菲律宾不但华侨众多,日本人也不少,甲午战前,日本国内经济不景气时,大量的日本人来到菲律宾谋生(很多都是女,日本侨民的总数逐年增加,日本人生性节俭,每年都将大量的资金汇回国内,两次中日战争中,这些“海外汇款”其实都起了不小的作用,直到北洋舰队对日本海域进行了大规模封锁后,这些汇款才终止了“回流”。直到日本战败后才又重新开始。
(三百)又是一个“备忘录”
可今年的情形就有些奇怪了。
美西战争结束后,日本侨民一反常态的不往家里汇钱了,而是将资金大量的用于采购军火枪械,并以“走私”的形式偷偷运回国内,一些日本青年纷纷回国,这种现象立刻引起了刚刚占领菲律宾的美国人的注意。
美国情报人员经过详细的调查分析后认为,日本人可能在酝酿一场大规模的针对“某个西方国家”的“暴乱”!
听到消息后,杜威立刻上报美国政府,并认为,美国海军在亚洲的兵力有限,一旦日本爆发战争,菲律宾离日本较近,而且有大量的日本侨民,不可能不受“影响”,而美国本土距离菲律宾较远,可以说鞭长莫及,难以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所以他提出来,希望能够和中国海军进行“合作”,如果日本的局势影响到菲律宾,必要的时候,可以就近取得中国的帮助。
美国政府经过慎重考虑,同意了杜威的建议,于是,杜威就赶紧带着美国舰队来了。
听明白了是这么一回事,孙纲当然十分高兴,因为,杜威说的这个情况表明,不用他动手,日本人自己先就要把“火”点起来了。
既然美国人有这么“诚意”,孙纲哪能放过这么好的机会,立刻“打蛇随棍上”,和美国人讨论起两国海军“全面合作”的细节问题来。
美国人其实也很精明,自从上次英国向大清朝廷“求爱”被“拒”了之后,英国海军舰队又去了趟旅顺,然后美国人就发现。英国人开始和北洋旗下的“北洋商贸集团”进行商业合作了,而且英国舰艇时不时的出现在旅顺那么一两艘,而英国商船更是云集大连湾,美国人应该是从中嗅到了什么。^^^^所以这回干脆直截了当地越过了大清朝廷,直接和北洋方面“接洽”来了。
孙纲对美国人的意思也是心知肚明,因此也向美国人提出来这是一个“地方协定”。属于北洋方面和美国之间的“备忘录”,并不代表大清朝廷。
杜威对此表示同意。因为他恐怕也看出来了,大清朝廷经过两次对外战争后,中央对地方的权威已经大不如前了,如果孙纲说自己代表朝廷地意思的话,他可能还会怀疑孙纲是否真正有这样的授权,而现在孙纲说自己代表地是北洋,杜威倒是可以确信眼前的这位年轻地大臣对“中美海军合作”是有着极大的诚意的。
“这是一个十分睿智的年轻人。他平易近人,说话和气。行事象老年人一样的沉稳谨慎,但作风却有着年轻人特有的刚毅果断,”杜威事后回忆起他和孙纲交往时这么说道,“他在这支显赫一时的亚洲第一大舰队里有着无上地权威,这里好多的舰长都比他年长,但却对他十分地尊敬,我很奇怪,一个原先默默无闻的年轻人,怎么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拥有这种威信”
“我能够相信。在未来的中国政坛。这个优秀的年轻人还会放射出更为耀眼的光芒
他这回应该是猜对了。
由于双方都有相同的“愿望”,孙纲很快就和杜威以“中美海军合作备忘录”的形式达成了一项“协议”。
“协议”的主要内容是:
(一)北洋舰队和美国海军作为“长期合作伙伴”。共同维护亚洲和西太平洋地区地和平与稳定。
(二)一旦东亚地某个地区发生“突发性”事件,威胁到中美两国任何一方的利益,北洋舰队将和美国海军联合采取行动。
(三)北洋舰队和美国海军在“联合行动”期间,可以互相利用对方地港口和基地,美国海军向北洋舰队开放马尼拉、关岛和夏威夷的海军基地,北洋舰队允许美国海军利用旅顺口和威海卫。
(四)如果中国的主权和独立受到其它国家的威胁,美国将作为中国的盟国支持中国;同样,一旦美国受到战争的威胁(尽管可能性很小,但不是没有),中国也将全力支持美国。(五)美国商人可以来辽东地区进行投资,帮助恢复这一地区的经济建设,最迟不超过190年,帮助北洋方面在辽东地区建设一座炼钢厂。
(六)美国同北洋方面进行造船工业的“全面合作”,双方进行相关的技术交流,北洋方面将向美国引进精密机床和制造舰用装甲等方面的新技术,并提供给美国关于新式飞机的技术资料。
(七)北洋方面全面保证在辽东地区的美国侨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八)美国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将对中国留学生开放。
(九)双方各自在对方的主要海军基地派驻代表,便于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合作。
(十)北洋军情处和美国方面进行全面的情报交流和合作。
这份“备忘录”在实质上已经超出了海军方面的合作,严格来讲,可以说是一份“准军事同盟条约”了。
孙纲这回同美国人弄的这个“备忘录”,可以说比上次同英国人弄的那个“走”得还远。
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其实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
中国的政局很快就要发生惊天动地的变化,外面的局势也会因为“着了火”的日本而变得无比险恶,在这个时候将美国的利益和中国(具体说是北洋)“绑”在一起的话,可以让美国成为支持自己的外力,有效的牵制住其它的列强。
如果俄国趁中国政局动荡之机入侵东北,已经在东北有了商业利益的美国是绝对不会坐视的。
美国和英国一样,看重的是在中国的商业利益,对领土方面没有太多的要求,这一点和对他国有着巨大领土野心的俄国、德国和法国(如果现在日本也算的话)截然不同,这也是孙纲为什么要选择美国作为中国“准盟国”的原因之一。
如果自己能够顺利地成为未来中国的最高领导者,美国可能还会庆幸这么早就同中国的“未来领袖”搭上了线呢。
美国人又在旅顺停留了一些日子,美国海军官兵还参观了旅顺的“忠烈祠”,向在中国两次对外反侵略战争中牺牲的中外海陆军官兵表达深深的敬意。
在“忠烈祠”里,有一幅高大的根据马吉芬的一张照片绘制的巨幅画像,那张照片是马吉芬在大东沟海战结束后回到旅顺拍摄的,画像中的马吉芬身着残破的北洋海军军服,挎着中国式的腰刀,双手叉腰,头上缠着厚厚的纱布,只露出半张脸,一只眼睛带着高傲和满不在乎的神情,因为画得十分生动传神,这幅画是“忠烈祠”比较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这幅画是丁汝昌得知马吉芬自杀的消息后“不胜痛悼”,委托一位外国画师画的,挂在“忠烈祠”中,用来纪念他的,杜威在这幅画前驻足良久,感慨万分,他在这幅画前召集美国海军军官,给他们演讲了一番,勉励美国海军将士以马吉芬为榜样,“成为优秀的美国军人,为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争光”。
访问结束后,美国海军舰艇和北洋舰队进行了联合演习,孙纲趁机邀请美国海军参加中国海军“会操”时举行的“阅舰式”,杜威欣然表示同意,说一定会来参加,可能的话,会让“龙乡”号战列舰的“姊妹”舰“俄勒冈”号也前来参加。
几天后,美国海军“心满意足”地离开了旅顺,返回了菲律宾。
美国人走后,孙纲给荣禄写了一份报告,在报告中详细地叙述了美国海军的到访过程,并含糊其辞地说了下美国人想要和中国“合作”的事,他没说已经和美国人签了“备忘录”,而是说“美与我结盟之意甚殷,未便遽拒之”,因而没把话说死,“遂缓置之,为朝廷留折冲之机,待他日再行商榷”。
荣禄和朝廷是想象不到他报告里说的这个“缓置”是什么意思了。
荣禄对他的“处理”十分满意,得知美国海军也将派舰参加中国的海军会操“阅舰式”时,非常高兴,他认为,“青岛之德人知之,必生惧意,则我可趁势修约,以图挽回”,所以他决定让海军衙门向德国海军发出“邀请”,请德舰前来参加“阅舰式”,准备利用这次中国海上大阅兵的机会,向德国施加压力,以求逐步解决青岛问题。
(三百零一)翁师傅回家了?
可荣禄弄的这次“海军会操”及“阅舰式”,和孙纲刚开始想的可不一样了。
因为,荣禄在折子里上奏说,要请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前往天津“阅兵”,他将安排四洋水师在大沽口洋面处集合,加上前来参加的外国军舰,请帝后亲临“检阅”!
孙纲知道了这个信息后,猛地想起来一件事。
据后世的一些“标准”史书记载,荣禄和慈禧太后密谋,准备借“天津阅兵”之机,废掉光绪皇帝,为了拯救光绪皇帝,康有为和谭嗣同这才“病急乱投医”,找袁世凯“勤王”,结果袁世凯反而向荣禄“告密”,出卖了维新派,直接导致了慈禧随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捕杀维新志士,“戊戌变法”遂告失败(教科书里收录的梁启超作的关于谭嗣同的记述就是这么写的)。
历史的真相,真的是这样的吗?
现在,这个“天津阅兵”变成了“大沽阅舰”,历史再一次出现了重大改变。
那么,荣禄的那个“废立”的“阴谋”,还会如期进行吗?
自从上回荣禄来见他并委以“北洋海军暂时指挥权”后,孙纲就让江穆齐派人加强了对荣禄的监视,防止他做出什么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来,是以荣禄的一举一动他几乎都了如指掌,从目前来看,荣禄并没有表现出因为反对“新政”。要和慈禧太后商量废掉光绪皇帝地意思,现在他上的这个请皇帝奉太后“大沽阅舰”地折子。其实是等于对当初王照上书的那个“请两宫出巡游历”的建议的“变相肯定”。
因为,荣禄在折子里说的很明白,“天津迩于京畿,又为外洋通商要埠及海防重地,皇上奉皇太后在此观西人之风貌,检阅海陆众军,得见我海军与西国并雄,庶已可略慰圣怀慈心。与治国不无俾益”。那意思就是说。天津是外国人聚集的通商口岸,并且也是大清的国防重地,在这里既可以见到西洋人的商业活动和生活,又可以乘机检阅海陆军,亲眼看到中国海军和外国海军有哪些不同,这样一来,就可以做到不用冒着风险去外洋游历,在自己家门口就可以增长见识,达到开拓眼界地目地。
荣禄其实还有一句话没说,那就是。天津好歹也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治所”所在地,直隶总督府就在这里。最起码两宫的安全可以得到保证。
再说了,让帝后看到自己的“工作成绩”,对他本人来说,好处也应该是大大滴。
到目前为止,孙纲实在想不出来荣禄要废掉光绪皇帝的理由和动机。
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关系现在是出现了紧张的迹象,但还没有到“决裂”的地步,要说慈禧太后现在就想废掉光绪皇帝,也有些牵强。
上次光绪皇帝亲赴颐和园向慈禧太后请示关于开设“懋勤殿”和“制度局”的事,果然不出孙纲所料。慈禧太后知道后大怒。严厉训斥了光绪皇帝一顿,“严辞不准”。光绪皇帝只得怏怏而返。
可光绪皇帝回来后,“新政”并没有停止,而是仍旧不断以诏书的形式“颁行”,一些重大地问题如仿西方行政制度编制国家预算,统一财政管理等,光绪皇帝照常去颐和园向慈禧太后“请懿旨”,基本都得到了“批准”。
可不久之后,光绪皇帝居然下了一道谕旨,把他一向倚重的翁同翁师傅“开缺回籍”,撵回家吃老米去了!
这个可是孙纲完全没有想到地。
按理说,翁师傅和光绪皇帝情同父子,而且翁师傅一开始对“维新变法”是持支持态度的,虽然他现在因为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的关系,对康有为这只“野狐”很反感,但并没有迹象表明他对康有为做了什么,光绪皇帝对自己的恩师的态度突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难道是因为慈禧太后的关系?
后世史书上倒是这么说的,慈禧为了对光绪发动反扑,强迫光绪下令罢免了翁同这位“维新变法第一导师”,使“戊戌变法”在关键时刻失去了“中坚力量”,为以后地“全面失败”埋下了伏笔。
可据孙纲在这个时代所了解地,情况恰恰和传说中的截然相反!
慈禧太后不但不是把翁师傅看成“眼中钉”,而是一直对翁师傅宠信有加地!
翁同的父亲翁心存在同治元年(1862年)入值上书房时,曾授读过大阿哥,即后来的咸丰皇帝。因为这一点,慈禧太后一直眷顾着翁家。祺祥政变(即辛酉政变)后,慈禧太后首批起用被肃顺等“八大臣”迫害打击的人中就有翁心存,称其“品学纯粹,守正不阿”。同治帝进学后,慈禧太后又任命翁心存在弘德殿行走,授读同治帝。翁心存去世后(因为李鸿章代曾国藩拟奏折参劾翁师傅的哥哥翁同书,翁同书拟斩后被徙一事),朝廷对翁氏子孙更是大加封赏,对于翁同也是如此。先后任命他为同治、光绪两位皇帝的师傅,委以重任。从同治四年(1865年)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将近30年的时间里,慈禧曾16次单独召见翁同,这在当时可以说是极为罕见的,宠信程度可见一般(孙纲被召见也就两次,根本没法比)。
翁师傅既蒙慈禧太后信任,又和光绪皇帝“情同父子”,集“两宫宠爱于一身”,怎么会沦落到被撵回老家这一步?
孙纲向江穆齐问起此事,江穆齐却十分不以为然的说道,“悖行种种,咎由自取。”
孙纲听了他的回答十分奇怪,江穆齐告诉了他事情的原委,他才知道了是怎么回事。
原来,在甲午战后,翁师傅就已经把慈禧太后得罪了。
甲午战前,清廷已经觉察出来了日本人的侵略野心,也开始进行备战,由于翁师傅和李鸿章有“父死兄徙”的不共戴天之仇,所以处处和李鸿章对着干(孙纲穿越来后也曾深受其苦),李鸿章要求为北洋舰队更新船炮等武器装备,主管户部的翁师傅就以“浪费”和“款拙”为理由来了个“停购船械”,不但使北洋舰队的船炮无法更新,甚至能用的炮弹都不够!
甲午战前,北洋海军建军以后的弹药供应,主要由天津机器局负责提供,然而天津机器局当时由于技术能力不足,在大口径炮弹方面,一直无法生产高装药的大倍径开花炮弹,仅能制造填充砂土的练习用实心弹。朝鲜发生“东学党事变”以后,因为时间紧迫,急需准备大量能够作战使用的开花弹,而又因为受“停购船械”的禁令限制,无法从国外购买弹药,开花弹严重缺乏的北洋海军不得不要求天津机器局试造。在不具备技术条件的情况下“临阵磨枪”,结果天津机器局应急生产出的开花弹普遍存在着质量低劣的问题,“中国所制之弹,有大小不合炮膛着;有铁质不佳,难保其未出口不先裂者。即引信拉火,亦多有不过引者”。大东沟海战开战时,中国军舰弹药舱里堆满的大多就是天津机器局生产的带有缺陷的开花弹,以及不能爆炸的砂土实心教练弹,这些炮弹即使能命中敌舰,是否能带去杀伤,还是一个大大的问号(是以在甲午战后,孙纲大力引进法德两国的弹药制造技术,全面改变了这种状况,就是担心在以后的战争中再发生这种事)。
而真正能在海战中发挥作用的弹药,则是各艘军舰从国外购买时一并配套带回的原装弹药,这些弹药经过历年的消耗数量已经极为有限,而且质量也同样不容乐观。从单纯的表面数字看,北洋海军的弹药数量似乎非常充裕,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