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传奇-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尽管不知道应该如何的制种,但是经历了狂喜的郑福贵,完全相信儿子了,不管郑勋睿说什么,他都是完全照办,按照他的算法,这一次种植的接近一千亩的玉蜀黍,产量四千多石,出去给佃户每亩一石玉蜀黍,剩下有三千石,算起来可以买到九千两银子了,自己奔波这么多年,也没有赚到这么多的银子,可郑勋睿却不是这么算的,他说远远不止买这些银子,至于说究竟能够卖多少,郑勋睿没有说出具体的数目。
玉蜀黍形成的影响还在慢慢扩大,郑勋睿想到的是另外的事情了。
六月底就要县试,六月中旬的时候,甘薯也可以收获了,到时候造成的影响恐怕是更大的,不得不说,他的这个举措,恐怕会悄然的改变历史,粮食的产量上去了,农民就能够大幅度的安宁下来,有粮食吃的农民是不会造反的。
当然这是今后的事情了,未雨绸缪有必要。
甘薯的丰收是肯定的,尽管大明多地遭受了灾害,可江宁县还不错,算得上是风调雨顺,这是郑勋睿的运气,也是机会,肯定是要抓住的。
郑福贵还在昼夜的算着收入,包括王氏、孙氏和郑凯华等人,都是喜出望外,望着家里堆积如山的玉蜀黍,他们不可能不高兴,但郑勋睿将自己一个人关在屋里,要求所有人都不要打扰,他要思考其他的大事情了。
郑福贵的名声很快出去,因为玉蜀黍,就连江宁县都知晓了,很多的商贾开始联系郑福贵,要求收购玉蜀黍,给出的价钱是不错的,二两五钱银子一石,在征求了郑勋睿的意见之后,郑福贵陆续的开始出售,但出售之前,将那些最好的玉蜀黍留下来了,按照郑勋睿的吩咐,至少要留下五百石的上好玉蜀黍。
五百石就是十万斤玉蜀黍,和收获的玉蜀黍比较起来,是九牛一毛的,兑现了佃户的每亩一石的玉蜀黍之后,剩下的还有三千多石玉蜀黍,按照郑勋睿的要求留下五百石,其余两千五百多石玉蜀黍全部卖出去,就是六千二百多两银子。
第十六章疯狂的甘薯
六月中旬,到了甘薯收获的季节了。
只有三十亩的甘薯,没有郑福贵的重视,但是郑勋睿却高度重视,亲自参加了收获。
郑福贵不重视也是有道理的,玉蜀黍已经让他赚取了六千多两银子,对于他这个层次的商贾来说,没有什么生意能够赚到这么多的银子,至于说剩下的三十亩甘薯,就算是没有收获,也无所谓了,其实这个时候,郑福贵是有些后悔的,甘薯的投入大很多,一亩地需要五斛甘薯种子,这相当于北方粮食的亩产一半了,这么大的投入,一般的农户是吃不消的,就算是那些士绅富户,怕也是不会选择的。
郑勋睿的高度重视,让郑福贵感觉到奇怪,县学虽说已经放假,但县试月底就要进行,郑勋睿这个时候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家里好好的学习,争取在县试的时候,取得最好的成绩,小儿子郑凯华也到县学去读书了,按照规矩,两年之后也是要参加县试的,要是家里的两个儿子,县试都能够通过,那家族在谷里镇的地位就完全不同了。
一大早,郑勋睿就来到了田头,不仅仅是亲自指挥佃户挖出来甘薯,还亲自做出了示范。
三十亩甘薯不算多,也是集中到一起的,三百余人在田地里收获,每亩田劳作的达到了十人,应该说收获的速度是很快的。
测量亩产的所有工具,都放在田坎边的空地上。
因为玉蜀黍的成功,这次的收割,也引起了绝大部分士绅富户的注意,他们也是一大早就赶过来了,看着收获的情形。
一个时辰过去,郑福贵的眼睛瞪大了,脸色变得苍白。
一亩田的甘薯全部挖出来了,堆成了一座小山。
测量的工作随机展开。
第一亩天的甘薯产量,很快出来,十八石。
郑福贵有些眩晕,这究竟是什么东西,能吃吗,产量为什么这样高。
周遭短暂的安静之下,议论的声音马上出现了。
一个佃户架上大锅,点火烧水,郑勋睿在大火的前面,刨开一个大坑,放进去了一些甘薯。
大锅里面放进去了很多的甘薯,随着火势的旺盛,水很快被烧开。
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
不一会,浓郁的香味飘出来了,所有人都吸着这股香味,他们从来没有闻到过这样的香味,难道说香味是甘薯发出来的。
一刻钟之后,郑勋睿吩咐佃户,可以灭掉火了。
大锅盖被揭开的时候,更加浓郁的香味传出来了。
郑勋睿从锅里面拿出来一个甘薯,不停的用嘴吹,这个时候的甘薯,是最烫的,必须要注意,否则烫嘴了划不来。
所有人都看着郑勋睿的动作,包括郑福贵,大家都没有说话。
郑勋睿慢悠悠的剥去甘薯外面的皮,小口的吃着甘薯。
周遭瞬间轰动了,这东西吃起来这么简单吗,就是在清水之中煮好,就可以吃了。
郑勋睿示意家人都从锅里拿出甘薯,像自己这样吃。
尖叫声是玉环首先发出来的。
“少爷,这甘薯真好吃啊,好甜啊。。。”
吃的最快的还是郑锦宏,郑凯华也不甘示弱,郑勋睿劝他们不要着急,这东西很容易吃饱,最多四个甘薯,就完全能够吃饱了。
说这话的时候,埋在地里的甘薯也被刨出来,更加浓郁的香味传来了,这一次郑锦宏和郑凯华等人不会客气了,马上去拿了烤熟的甘薯。
郑锦宏剥开第一个烤好的甘薯,赶忙递给了郑勋睿。
郑凯华吃下一口之后,忍不住惊呼了。
“好吃,真的好吃,比煮熟的甘薯更好吃啊。”
郑福贵变得有些机械和眩晕了,十八石的产量,这意味着什么,他非常清楚,尽管说投入的是五斗的种子,可收获的是十八石的甘薯啊,这甘薯的味道,丝毫不亚于玉蜀黍,甚至说比玉蜀黍还要好吃,能够填饱肚子,这不就是粮食吗。
诸多的士绅富户,带着复杂的神情,走上来了,他们经过了郑福贵的邀请之后,从锅里拿出来甘薯品尝,又软又甜的甘薯,很快让他们的脸色变化了。
这东西真的好吃。
诸多的士绅富户吃过锅里的甘薯之后,再次品尝了烤熟的甘薯,那股清新的香味,让他们着迷,烤熟的甘薯,味道更好。
第二锅和第三锅的甘薯开始煮了,这是给诸多收割甘薯的佃户准备的。
诸多的佃户,已经挖的差不多了,看着正在煮的甘薯,他们禁不住流下了口水。
一帮小孩子收到了特殊的照顾,每人拿着一个甘薯,一边剥皮一边用小嘴吹着,接着就是迫不及待的咬下去,这些甘薯已经不是很烫了,郑勋睿当然要注意这一点,所以小孩子吃的非常香甜。
郑福贵已经开始亲自测量甘薯的产量了,三十亩田的甘薯,每亩的收成都在十五石以上,在他看来,这次收获的不是甘薯,收获的是疯狂。
所有的士绅富户,已经聚集在郑福贵的周围,他们想到的更加深远,以前是准备大规模种植玉蜀黍的,现在看来,甘薯更是要大量的种植,这东西如此的好吃,而且能够填饱肚子,要是种好了,岂不是发大财了。
一些士绅富户,已经开始和郑福贵攀谈了。
到了这个时候,郑勋睿反而平静下来了,后面的事情,已经不需要他操心了,家里已经挖出来了两个地窖,就是用来储存甘薯的,这东西他可不想卖出去,必须经过认真挑选之后,留下种子,剩余的才能够出售。
家里的人不多,不需要留下太多的玉蜀黍和甘薯,再说这东西也不能够天天吃,毕竟稻谷的营养还是高一些的。
夜深了,郑家依旧是灯火通明,佃户正在将收获的甘薯放到地窖里面去,他们非常的小心,生怕弄坏了甘薯。
堂屋,郑福贵个郑勋睿两人坐在里面,郑锦宏守在堂屋外面,不准其他人进去。
郑福贵依旧有些眩晕,三十亩的甘薯,收获竟然达到了五百石的收成,这的确是疯狂,是难以想象的事情,白天的时候,无数的士绅富户跟着来了,说出太多的话语,让他无法应答了,这个时候终于安静下来了。
“父亲,这些甘薯,必须要经过挑选,如何的挑选,孩儿已经写出来了,按照这上面的要求挑选就可以了,剩下的可以卖出去,价钱和玉蜀黍一样,挑选好的甘薯,绝不能够卖掉了,那都是用来做种子的。”
郑福贵看着郑勋睿,面容慢慢的严肃了。
“清扬,你怎么知道这么多啊,这甘薯我都不敢想了,产量这么高,还能够饱肚子,下午吃下了三个甘薯,我一点都不饿了,若是甘薯的产量这样高,那福建那边,为什么不能够大量的种植,按照这样的产量计算,还会有饿肚子的事情出现吗。”
“父亲,如何种植玉蜀黍和甘薯,都是有严格要求的,稍微不注意,就不可能有这么多的收成,甚至可能什么都收不到,今年的气候不错,算的上是风调雨顺,才会有这么高的产量,这种植的技术,孩儿也写下来了,只有严格按照要求种植,才能够有很高的收成,这张纸请父亲收好,该如何做,如何的制作种子,孩儿全部都写好了,剩下就是父亲去操作了,孩儿大致计算过了,今年推广玉蜀黍和甘薯,种子价格不高,卖出去的甘薯种子和玉蜀黍种子,应该在四万两白银以上。”
郑福贵瞬间石化了,他怎么也想不到,卖出去种子,会有如此巨大的收入,这好比是做梦,前面卖出去粮食,比较起来根本不算什么了。
“如何种植玉蜀黍和甘薯,父亲必须要教会周遭的百姓,要让他们好好的种植了,家里才能够赚钱的。”
听到郑勋睿这样说,郑福贵着急了。
“不行啊,大家都会种了,怎么赚银子啊。”
郑勋睿苦笑着摇头。
“父亲想错了,必须要教会百姓种植,如此郑家才能够源源不断的卖出去种子,今年的收入总体可以达到四万两白银,明年就可以翻倍了,父亲想想,百姓若是得到丰收了,岂不是每年要到家里购买种子吗,这如何的制种才是绝密,外人不可能知晓的。”
郑福贵连连点头。
“是啊,我怎么没有想到啊,还是清扬厉害,有了这个生意,我哪里还需要出门去做生意啊,在家里就不错了。”
“不,父亲可能还要帮助孩儿做一些事情,今年之内,孩儿想着购买几十匹的阿拉伯马,阿拉伯马的价格,在八十两左右,此外家里还要扩建房屋。”
“这不算什么,我来做就是了,对了,县试很快就要开始了,你要好好准备,家里的事情你就不要操心了,全部都让我来办。”
郑勋睿点点头,时间的确很紧张了,他必须要好好温习功课了,当然这次的县试,他早就做好了准备,再说情况出现了一些变化,他也必须要尽最大的努力了,不管怎么说,争取到功名,才能够继续前进,才能够在明末立足,否则什么都保不住。
第十七章县试
教谕先生的心情很不好,原来说好的到浙江出任知县的事情,突然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上面早就有人表态了,应该是手到擒来的,再说也就是一个七品的知县,并非是什么了不起的官职,这种快速的变化,让教谕猝不及防,心情瞬间跌落到了低谷。
好在郑勋睿学业越来越精了,这让教谕先生能够自我安慰,要不然官没有做到,学生也没有出色的,那就真的是一塌糊涂了,所以在县学快要放假的那段时间,教谕特别注重郑勋睿的学业,看着郑勋睿每日里特别的辛苦,变得又黑又瘦,教谕很是高兴,他哪里知道,郑勋睿操心的不仅仅是学业,还有玉蜀黍和甘薯的事情。
教谕本来想着给知县大人专门说说郑勋睿的,但最终打消了这个念头,几个月的时间下来,他已经相信郑勋睿的能力了,相信郑勋睿通过县试没有丝毫的问题的。再说若是给知县大人打过招呼了,就算是郑勋睿通过了县试,也有串通之嫌疑。
教谕是举人,对于学问还是看的很严肃的,看不惯那些舞弊的行为。
县试和府试,比较乡试、会试和殿试,要简单一些,乡试和会试最为复杂,持续的时间达到了九天,分为三个时间考试,每场考试三天的时间,会试也是九天时间,分为三个时间段,县试和府试就没有那么复杂,一共就是一天的时间。
从主考官来说,也是不一样的,会试不用说,在京城举行,主考官基本都是内阁大臣,乡试在巡抚衙门所在地举行,北直隶在京城,南直隶在南京,主考官都是朝廷派遣的,大都是礼部的官员,以及六科给事中。
府试的主考官一般都是知府大人,顺天府和应天府是府尹大人,县试的主考官都是知县。
录取名额上面,限制也是不一样的,越是往上面去,录取的名额越少,当然明末的时候,举人和进士的录取名额,稍微多一些了,至于说生员和童生,名额就更多了,这对于朝廷来说,没有多大的影响,每个地方的禀生名额是严格限制的,也就是朝廷提供禄米的生员是限制的,府衙四十个,州衙三十个,县衙二十个,其余的生员,享受不到禄米。
当然生员在社会上的地位是不一样的,绝大部分都是受到百姓尊敬的,见到知府以下的官员,可以不下跪,赋税方面,也有些许的优惠。
江宁县的县试,是一件大事,得到知县大人的高度重视。
县试在县学举行,每年参加的人都达到了千人,江南学风很盛,这么多人参加县试不稀奇,加上江宁县是京畿县,参加县试的人就更多了。
江宁县县试的案首,府试绝对是可以通过的,不出意外乡试铁定也是能够通过的。
纵观整个的南方,南直隶和浙江的学风最盛,出来的读书人也最多。
随着县试时间的到来,知县大人放下其他的事情,专门关注县试的事情了,他曾经侧面询问过教谕先生,在县学读书的那些学子的情况,可教谕什么都没有说。
江宁县是京畿县,知县大人的品阶是正六品,做得好很有可能直接进入京城六部之中,成为六部的郎中,最不济也能够成为从五品的员外郎,京畿县的知县,一般情况之下,都是直接收到皇上关注的,当然若是做不好,或者背后的靠山出现问题了,调整也是非常快的,到南直隶的六部去,做一个清闲的员外郎,甚至是主事,都是有可能的。
江宁县知县也不是寻常人,此人名王铎,字觉斯,天启二年的进士,曾经是翰林院庶吉士,有着不俗的学问。
没有学问的人,不可能成为江宁县或者是上元县的知县,这里是文人骚客聚集的地方,学识不行的知县,根本不能够立足。
王铎和教谕先生的关系不错,也只有他知道教谕的来历和学识,不要看教谕仅仅是举人,学识高过了很多的进士,不过这是秘密,他是不会泄漏出去的。
这位满腹学识的教谕先生,想到的还是做官,这样不算是什么奇怪的,一肚子的学问卖给帝王家,这是所有读书人的最终心愿,也是最为宏大的目标。
六月三十日一大早,王铎就起身了,稍微洗漱一下,径直朝着县学方向而去。
此次参加县试的有九百八十八名考生,最年轻的十五岁,年纪最大的四十五岁,按照县试的规矩,所有的考生早就在县学的外面等候了。
县学不需要那么严格的检查,考题是知县当众出的,就算是想着作弊,也要准备很多的书籍,谁知道知县会出什么题目。
再说县试的时间在盛夏,这个时节就是想着携带书籍夹带,也是不大可能的,穿的本来就少,若是真的有夹带,守门的军士一眼就可以看出来。
不过检查还是有必要的,这是形式,也表示了县试的严肃性。
王铎来到县学的时候,看见黑压压的人群,他摇了摇头,朝着后面的方向走去,他是主考官,从县学的后院进入。
县试开始的时间是辰时,卯时的时候,考生开始进场。
一百名考生在学堂里面考试,其余八百余人,在外面考试,院子里早就搭建好了棚子,供考生答题用的。
在什么地方答题,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说,能够进入到学堂之中答题的,都是很有希望通过县试的,在外面的则很难,想一想九百多人考试,那么多的试卷要看,那么多的文章需要阅读,知县大人就算是神仙,也承受不住的,所以他是有侧重点的。
在学堂里面考试的一百人,就是知县大人关注的重点。
这样看好像有些不公平,但实际上是相对公平的,知县和教谕两人,对本县学子的情况,基本都是掌握的,哪些人的学识好一些,内心基本有数。
学堂里面的座位也有区别。
前面的三十个考生,是重中之重,他们的文章,知县大人一般都要仔细阅读的,他们的名字,在考试之前,知县大人都知道了,教谕自然会禀报的。
其余的七十人,除非是文章特别的突出,刚开始的部分就能够引起知县大人的注意,才有希望通过县试的。
不公平的现象也是存在的,大家都知道。
士绅富户的子弟,一般都是安排在学堂里面考试,至于说官吏的子弟,更是争取安排到前面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