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传奇-第4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尽管钱士升采取了一些办法,要么是封锁更多的消息。要么是说这些投降流寇的读书人是混进东林党之中的败类,但这不能够阻止众人的议论。更无法阻止这些消息传到皇上那里去,让皇上产生很不好的联想。
如此关键的时刻,在前线指挥作战的钱士升需要返回到京城参加早朝,这让钱士升和诸多的东林党人隐隐的感觉到不妙。
随着司礼监太监的大声禀报,皇上到了乾清宫。
内阁大臣、六部尚书和都察院的左右都御史进入到宫殿之内,司礼监太监也进入到宫殿之内。其余的文武官员只能够是在宫殿的外面。
皇上的气色看上去还是不错的,尽管说脸色有些苍白。
要说过去的崇祯十五年,皇上遭受的打击可谓是数都数不过来,最直接的打击就是皇上宠爱的田贵妃因病去世了,这给与皇上的打击是非常沉重的。田贵妃举止娴熟又多才多艺,一段时间的圣眷甚至在皇后之上,也是皇上最为宠爱的贵妃娘娘,很多时间皇上遇见不愉快的事情了,都愿意和田贵妃说,以排解心中的苦闷。
排第二位的打击,就是松山之战的大败,而且太子太师、兵部尚书、蓟辽总督洪承畴和山海关总兵祖大寿战败被俘之后投降后金,更是让皇上和朝廷蒙羞,松山之战几乎集中了朝廷全部的力量,调遣的近二十万的大军,悉数都是朝廷认为的精锐,绝大部分都是边军,此战的失败,让边军损失大半,朝廷的元气被伤了。
第三位的打击,就是李自成攻占了开封府城和太原府城,前任五省总督孙传庭战败身亡,且李自成在年底的时候,还写来了文书,要求被敕封为王,割据河南以及山西等地。
第四位的打击,就是阿巴泰率领的后金鞑子,还在北直隶各地肆掠,钱士升率领的朝廷大军,根本无法抵御,只能够眼睁睁看着后金鞑子肆无忌惮的抢夺财物、劫掠人口。
这些已经发生的事情,几乎都是皇上和朝廷无法解决的。
当然也有好的消息,那就是郑家军彻底剿灭了张献忠及其麾下的流寇,张献忠、刘文秀和艾能奇等流寇的首领悉数被斩杀。
可朝中几乎所有的官吏都明白,郑勋睿已经显露出来真面容,人家是不会服从皇上和朝廷的领导的,且已经在湖广和四川等地动手,安插自身信得过的官吏,改变原来的所有政策,按照南直隶推行的所有办法管理湖广和四川了。
湖广巡抚方孔炤被郑勋睿直接下了大牢,要知道方孔炤是三品的朝廷官员,没有圣旨是绝不能够动的,郑勋睿根本不在乎这些,明显就是不服从朝廷的号令了。
故而这一件所谓的好事情,恐怕是最大的坏事情。
进入乾清宫的诸多官员,看见皇上的神情,都微微松了一口气,皇上还能够有如此的气色,这是出乎他们预料的。
司礼监大太监王承恩直接宣布早朝开始的时候,不少人都扭头看了看内阁首辅钱士升,按照惯例来说,应该是钱士升主持早朝,宣布早朝开始的。
钱士升低着头,看不见脸上的表情,不过仔细观察,可以发现钱士升的双手在微微的颤抖,好像是在控制自身的情绪。
朱由检开口简单说了几句话,算是和所有官员打过招呼,王承恩就开始宣读圣旨。
这倒是与原来的模式一样,皇上的这道圣旨,主要就是强调之前一年,诸多的文武大臣辛苦了,都做了很多的事情,来年还要更加的努力等等。
宣旨的过程之中,乾清宫里面一直都非常的安静,可外面不是特别的安静,一些低声的议论时常出现,都是窃窃私语,明显是对内阁首辅钱士升大人没有能够主持早朝感觉到奇怪。
宣读圣旨足足一个多时辰的时间。
今年的气候特别的严寒,两天之前京城还下了一场大雪,乾清宫内倒是听暖和,地下的火龙正在迸射出来巨大的热量,可外面的气候就不一样了,诸多的文武大臣早早的就来到了皇宫之中,已经在外面站立了两个多时辰的时间,很多的人冻得瑟瑟发抖,一些人的鼻涕都流出来了,只能够用袖子快速的抹去。
圣旨宣读完毕的时候,很多人都松了一口气,他们认为早朝终于结束了,接下来散朝,众人都会马上回家去好好的烤火,让冻得冰凉的身体暖和一些。
让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王承恩宣读了第二份的圣旨。
这封圣旨引发了巨大的震撼。
宣读圣旨之前,太监带着杨嗣昌进入到了乾清宫,待到杨嗣昌跪下之下,圣旨开始宣读。
杨嗣昌敕封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兼任兵部尚书,负责一切军事上面的事宜,可以代替皇上便宜行事。
这一份的圣旨,等于是废除了上一份的圣旨,也就是说内阁首辅钱士升的兵权被彻底剥夺,不过圣旨没有要求钱士升停止指挥大军抗击后金鞑子,这说明了,在今后的军事决策方面,内阁首辅钱士升要听命于杨嗣昌。
而宣布杨嗣昌为文渊阁大学士,其实就是明确其为内阁次辅。
内阁次辅可以指挥内阁首辅如何的指挥大军作战,这在大明朝廷还是头一次。
很多人终于明白了,为什么皇上会召回钱士升大人。
钱士升尽管脸色苍白,但还是面带笑容的祝贺杨嗣昌。
其余内阁大臣也纷纷祝贺杨嗣昌,要知道杨嗣昌是被迫辞去内阁大臣职位的,如今一跃成为内阁次辅,且权势好像还在钱士升之上。
圣旨宣读完毕,早朝结束。
内阁大臣以及六部尚书、左右都御史留下来,其余人都可以回家去了。
这些人尚未离开皇宫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小声的议论了,这是朝局即将发生变化的一个先兆,至少杨嗣昌掌控了兵部和军权,而且可以代表皇上便宜行事。
朝局即将发生什么变化,诸多的文武大臣还是很关心的。
这里面有一个人是很失望的,那就是河南巡抚张溥,他本来以为自己的辞呈会得到批准,谁知道早朝根本就没有说到这件事情,这让他的身份很是尴尬,身为河南巡抚,人却在京城,而且河南的绝大部分地方都被李自成占据,他这个河南巡抚完全是空的。
更加尴尬和担心的,还有钱士升和侯询等人,他们已经感觉到朝政将要发生的巨大变化,如何迎接和面对这样的变化,是他们需要仔细考虑的事情。
第七百九十四章浙江总兵黄得功
正月初十,郑勋睿带着文曼珊和卞玉京等人,离开湖广回到南京去,他还是决定和家人一道过正月十五的,尽管时间上有些仓促,不过紧赶慢赶还是来得及。
郑家军在四川吸纳了两万的白杆兵军士,在湖广吸纳了熊文灿麾下的两万多军士,其总人数已经达到了十九万多人,加上女兵营以及调查署等等其他的部门,人数可以说达到二十万了,郑勋睿离开湖广的时候,留下了一万郑家军将士,同时留下了郑家军参将苏从金,且任命苏从金为湖广总兵。
驻扎在湖广和四川的郑家军总人数达到了一万五千人,这些人足够应对两省之局势了,而郑勋睿在离开湖广之前,已经彻底解散了湖广和四川两地卫所的军队,后续安排和安抚的事宜由湖广巡抚徐吉匡和四川巡抚李岩分别去完成。
两省的事宜正在慢慢的走上正轨,各级的官吏正在大规模的考校和调整,这需要一定的时间,也许在这个过程之中,会发生一些波折,但只要总体稳定,都没有多大的问题。
朝廷的圣旨,郑勋睿在第一时间就知晓了。
郑勋睿丝毫没有在意,他很清楚,日薄西山的皇上朱由检,正在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救命稻草,试图挽回败局,可这救不了大明朝廷,救不了朱家的皇室,大明朝廷轰然倒下,只是时间上面的问题,唯一不同的是,皇太极不要想着占领中原,大清国将被彻底剿灭,李自成或许能够称帝,但很短的时间之内也会被剿灭。
郑勋睿暂时不会去关心北方的局势。就让朱由检和杨嗣昌去折腾,他重要的精力,还是要放在南方,这个时候需要动手了,稳控整个南方的局势。
说起来真正稳定的只有南直隶和陕西两地,山东与浙江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就更不要说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和云南等地了,他面前的对手还是不少的,浙江总兵黄得功,麾下号称二十万大军,好几次表现出来对浙江巡抚赵单羽不在乎的态度,福建总兵郑芝龙,这可是明末的大名人了,其儿子郑成功更是享誉海内外,云南的沐天波。这个沐家就连皇上都礼让三分的。
这些问题都需要一个一个去解决,而且速度要快,按照历史的发展,大变马上就要到来,无比在大变革到来的前夕,解决南方所有的问题,只有彻底稳住了南方,郑家军才能够毫无后顾之忧的开始对北方的征伐。剿灭李自成以及皇太极。
正月十四的夜间,郑勋睿一行人抵达了南京。
进入南京城池。尽管天色已晚,但郑勋睿有了一种熟悉的感觉,毕竟他在南直隶很多年的时间,而且南京也是他的家乡。
家中早就等候了,父亲郑福贵、母亲马氏、二娘孙氏,弟弟郑凯华。大街郑伶俐,二姐郑玉华,三姐郑晓玲,大姐夫孙进如等人,悉数都在等候。冬梅则是带着所有的家人,到府门口迎候郑勋睿、文曼珊和卞玉京等人的归来。
郑勋睿进入院子的时候,就闻到了元宵的香味,尽管还有一天才是元宵节。
和诸多家人见面问候之后,郑勋睿来不及歇息,徐望华和周延儒两人来到了府邸。
进入书房之后,徐望华仔细禀报了几个月时间以来处理的诸多事宜,特别提到了浙江总兵黄得功,当初为了浙江的整体稳定,也为了不引发朝廷大规模的反弹,郑勋睿没有派遣郑家军进入到浙江,只是举荐赵单羽出任浙江巡抚,管控民生方面的事宜。
不过这样做也留下了隐患,黄得功忌惮郑家军的强悍,不敢有什么大的动作,可小动作不断,譬如说阻挠官绅一体纳粮,征收商贸赋税的事宜,譬如说敲诈诸多的商贾,以获取到更多的钱财的问题,譬如说在对待军户以及征收粮草赋税方面与官府对着干的问题,浙江巡抚赵单羽采取了很多的办法,从稳定的角度出发,尽量安抚黄得功,想不到黄得功得寸进尺,以为赵单羽怕他了。
黄得功驻扎在浙江的嘉兴府一带,这里本就是比较富庶的地方,嘉兴府距离杭州府也不是很远,不过富庶的嘉兴府,已经被黄得功折腾的不像样子了,这里的商贾,本来以为跟着黄得功,能够得到诸多好处的,至少不用缴纳商贸赋税,可惜他们遭受到了黄得功无止尽的盘剥,已经不堪忍受,心甘情愿离开嘉兴府,到杭州等地做生意,且承担商贸赋税。
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情,黄得功的意见很大,说是大量的商贾离开了嘉兴府,让地方的驻军收不到多少的钱粮,无法维系了。
赵单羽将这个问题反应到了南京,提议必须要解决黄得功的问题,否则浙江很有可能引发极大的动荡,甚至威胁到南直隶松江、苏州和常州等地的稳定。
徐望华的建议,是按照湖广和四川的模式,劝解黄得功辞去浙江总兵的职务,同时对黄得功麾下的军士进行适当的整合。
周延儒也同意这个建议。
郑勋睿否决了这个建议,他提议郑家军马上出击,彻底剿灭黄得功及其麾下的军士。
郑勋睿的这个意见,让徐望华和周延儒大为吃惊,浙江没有出现多大的波动,黄得功也没有乱来的意思,没有必要大动干戈,要知道保持南直隶和浙江的稳定是最为重要的。
四川和湖广的总兵,郑勋睿都可以建议调整,同时整合两地的军队,为什么会对看上去人畜无害的黄得功动手,且是冒着让嘉兴府大乱的危险推行的。
看着满脸惊诧的徐望华和周延儒,郑勋睿觉得自己必须要将其中的利害关系说清楚,让徐望华和周延儒看到南方整体的局势。
“周大人,徐先生,你们或许不理解我为什么做出这等的决定,要说我做出这样的决定,一方面有黄得功运气不好的缘故,更大的方面是为了彻底稳定南方的局势。”
“北方大乱已成定局,且无法扭转,而且按照我的预计,最多一年多的时间,北方就将陷入到完全的混乱之中,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我们必须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彻底稳固南方的局势,如此才能够将力量延伸到北方,北方等待我们的不是美好的局面,皇太极和李自成,都是不简单的角色。”
“南方是不是很稳定呢,我看不一定,浙江的黄得功,福建的郑芝龙,云南的沐天波,这些都是手握军队的将领,都不简单,这其中的沐天波,乃是世袭的黔国公,且被朝廷敕封为征南将军,时代都在云南经营,其势力是不一般的,加之云南地处偏远,大量的土司集中,各自都拥有一定数量的军队,这些土司拥护沐天波,让其力量更加的稳固。”
“我们能够保证这些人全部都臣服吗,恐怕做不到,就算是他们不打算完全的效忠皇上了,难道他们不想着割据一方,做自家的土皇帝,我们征服南方所有地方,不能完全采用招降的方式,必须要文武兼备。”
“我为什么决定对黄得功动手,一是让黄得功成为郑芝龙和沐天波等人的例子,一旦郑芝龙和沐天波等人想着两头摇摆,甚至是我行我素,那么郑家军丝毫不会客气,肯定会对他们动手,而且是斩尽杀绝,不留下丝毫的余地,其二是黄得功此人粗猛没有学问,其有着忠义的天性,佩服强者,这样的人你只能够彻底打败他,他才会心服口服,想要用招降的方式,恐怕立刻就会招致其造反。”
“我在湖广和四川的处事风格,完全可以照搬到南方其他的地方,包括浙江、福建和云南等地,南直隶是我们的大本营,必须要保持稳定,这里也是我们钱粮的主要来源地,只要南直隶保持了稳定,我们就有胆量和魄力来平定南方所有的地方。”
“此外还有一件事情,需要马上去办理,我建议苏州知府曹驰出任漕运总督,淮安府同知顾梦麟出任苏州知府,原任漕运总督甘学阔回到南京来。”
“从现在开始,停止漕运,我们不再给北方运送一粒粮食,就让北方乱成一锅粥,到时候我们去收拾残局。”
“南京六部尚书的人选,也需要大规模的调整了,开年之后,彻底裁撤南京锦衣卫,以及南京京营,它们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
郑勋睿的决断,让徐望华和周延儒长长的舒了一口气,他们已经看出来,郑勋睿放开了手脚,不再顾忌什么了,北方的局势他们是很清楚的,按照他们的判断,未必能够维持一年左右的时间,郑勋睿决定在一年时间之内,彻底稳定南方的局势,看起来时间有些紧张,其实依照郑家军的实力,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至于说建设方面,大可以慢慢来,不必着急于一时一刻,关键是让南方彻底的稳定下来,让郑家军能够将绝大部分的精力放到北方的征伐方面去。
到了这个时候,大幕才算是真正的拉开了,郑勋睿开始为着自身的目标做最后努力了。
第七百九十五章不一般的调整
南京曾经是大明王朝的都城,开国皇帝朱元璋在这里建都,后来朱棣夺取了侄儿朱允文的皇位,决定迁都北京,这让南京有着特殊的地位,南直隶与其他的省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南直隶没有皇室王爷的封地,南京有着与京城差不多的官僚机构,只不过在权势方面完全不一样,这里同样保留着皇宫和锦衣卫等等,按照朝廷的规矩,南京应该是皇太子驻守的地方。
也正是因为南直隶和南京特殊的地位,郑勋睿掌控了南直隶之后,能够得到诸多的人才,尽管说这些人才距离他的要求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但有总是比没有强很多的,在掌控南直隶的这些年,郑勋睿利用忠义堂等培训的机构,加强郑家军建设的同时,不断改造诸多官吏的思想,让更多的官吏能够为他所用。
这些所有的努力,效果很快体现出来,郑家军掌控了湖广和四川等地之后,大量的官吏被派遣去担任各级的官员,将郑勋睿的诸多思想和主张迅速的贯彻落实下去,至于说原来的诸多官吏,经过巡抚衙门以及南京吏部的考校之后,有能力的官吏抵达南京参加学习,没有能力混日子的官吏果断裁撤,至于那些贪官污吏,则是遭受到惩处,且是公开的惩处。
此举不仅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也得到了士大夫和商贾的拥护,让郑勋睿提出的诸多新政能够在湖广和四川逐渐的推开,所有的困难都能够逐渐的克服。
既然决定要朝着巅峰攀登了,那么郑勋睿的做法就完全不一样了,没有必要遮掩了,他对于古人那些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做法,很是不赞同。尽管有些时候这样的做法,是为了争取到舆论的支持,这方面大清国的满人就爽快很多,嘴里说的是什么做的也是什么。
南京这个地方为郑勋睿提供了很好的阵地,他不需要耗费气力组建六部和都察院都机构,可以照搬一部分大明朝廷的体制。这样做有利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