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宋仕妖娆-第1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原本想来,几百位新科进士望向自己的目光,本是艳慕。

    如今看来,尽是讽刺。

    万众瞩目,众人仰望,官家对饮,笑傲琼林。

    这本该属于自己的荣耀,如今全在探花郎李凤梧一身。

    木待问握杯的手紧了紧。

    我会记住今日的耻辱,将来百千倍的还给你,李凤梧!

    还有,官家。

    在以后的莫一天,我一定要让你为今日而后悔。

    我木待问,毕将雏凤踩于脚下!

    黄洽看着木待问神色变幻,心里叹了口气……咱们这位状元郎还不明白,一甲及第,状元只是一时风光,但在官家眼里,一甲十人差距不大。

    官家要的是经国谋政才略,而不是文章学华。

    殊不知自科举一来,状元头名成为权倾朝堂之人的成材率,远不及一甲其余进士。

    多少状元郎,一朝辉煌后便泯然众人。

    以我大宋为例,范仲淹、王安石、韩琦、富弼这些名相,哪个是状元?

    比如皇佑元年的状元冯京,既有人样子之美貌,又有苏仙之才情,当时之辉煌轰动,俨然天下恩宠于一身,可如今又有谁知?

    第一日游街、琼林宴。

    第二日游街、孔庙题名碑。

    第三日游街、金明池宴。

    三日游街,李凤梧之名响彻大街小巷,闯入数少女春闺梦里。

    临安只闻雏凤声,不及状元名。

    就连金明池宴中,李凤梧也独得恩宠,能有幸和三位皇子一起,陪着官家在金明池游玩……这待遇古往今来大概也只有一人了。

    且不知什么时候,临安城内,有人传言:李家雏凤,十六年愚钝,两载读书,便取探花。

    经由建康籍京官证实后,这事让大宋临安越发沸腾。

    又从朝堂之中流传出消息,出使金国期间,李凤梧以对子气晕了四元状元孟宗献。

    好家伙,这下子临安彻底疯了。

    将刘仲洙气得吐血,临安人已有耳闻,先在听闻得连千古独一位的四元状元孟宗献也被他气晕,这能力这才华,只用万古惊艳一雏凤来形容了。

    那可是四元状元孟宗献!

    四元状元,何等惊艳。

    却依然敌不过我们的大宋雏凤,与有荣焉之时,人不为李凤梧之才心服口服。

    这才是我大宋士子。

    快哉我辈读书人!

    若是先前,还有人对李凤梧这个探花不服气,只当是他出使金国之后,官家没有重赏,在科举上对他的弥补。

    那么这件事被证实后,就连丘崈、吕祖谦这种大才,也彻底服气。

    大宋朝从来不差才子。

    远的苏仙不提,近的二程,更近的陆游、周必大、杨万里……

    但试问天下才子,又有几人能做到。

    从蒙学到科举,只用两年,便一甲及第,还是个探花郎!

    出使金国,气血刘仲洙,气晕孟宗献,就是让大宋的大众情人苏仙来,也做不到啊……

    临安处处小娘子,只闻雏凤声,愿得长相守。

    今日的李凤梧,便俨然真成了大宋国民官人——梧桐公社外面的酒肆茶楼可赚翻了天,每日都是人满为患,又大多是大户人家的女眷。

    以一见探花郎为荣。

    甚至又闹出了个笑话,工部尚书王望北那一直没嫁出去的大女儿****怀终于嫁出去了,嫁给临安一位富贾人家的嫡长子。

    新婚之夜洞房花烛,本是美好的事情。

    却不料当夜那位新郎比郁闷的大说要休妻,具体缘由被听墙角的狐朋好友传了出来:原来是情到深处时,咱们工部尚书的千金****怀轻声喃语,念出的名字竟然是李凤梧三字。

    也难怪新郎怒不可遏了。

    洞房花烛多么美好的事情,自己新婚娘子承欢之时,情迷意乱却念着他人名字。

    好歹王望北知晓是女儿的过失,抛开老脸亲自登门道歉,这才将休妻风波压下去,至于****怀今后的夫妻生活能不能和谐而幸福。

    恐怕王望北两夫妻要提心吊胆了,由此也暗暗恼恨起李凤梧来。

    都是你这货惹的啊。

    然而这并不是的孤例,这种事在临安各处都有发生,甚至真有女子因此被丈夫冷落,垂影自怜后认,才勉强维持夫妻关系。

    只不过没有****怀闹的这么厉害罢了。

    总之。

    李凤梧现在是众多小娘子心中的国民官人,也是众多男人心中的国民情敌。

    《

 第三百二十五章 天|朝上国,战之何惧

    《

    朝廷初授官职的依据,是新科进士们在殿试中的考试等级,擢在上第的进士,不迨十数年便位至公卿,因此殿试考试定等分甲极为重要。

    按规定,状元授从八品作监丞,通判诸州。

    第二第三名并为大理评事、通判诸州。

    第四第五名为两使幕职官。

    第六以下甲科进士为初等幕职。

    其下,第二甲为试衔大县簿、尉,第三甲试衔判司簿尉。

    所谓试衔,就是未正式授衔的实习官。

    所以甲科进士以外,都是要实习三年,才能正式授官的,而前十名则是直接授官,相比之下要快上三年。

    绝大多数进士,都是九品、从九品起步,哪怕状元,也不过是从八品起步,而按规制三品以上穿紫袍,五品以上穿绯袍,七品以上穿绿袍,九品以上是青袍,也就是蓝色的官服。

    所以新科进士们得赐绿袍,是官家的隆恩。

    按照规矩,有官人考中进士,可以原地升两级,状元的授官,又要比同科高一级。所以李凤梧不用从大理评事、通判诸州做起,很可能要跳过从七品,任职正七品的官职。

    运气好就是个尚书诸司员外郎或者录事参军的实职,若是运气不好,搞不好又是个朝请、朝散、朝奉郎的散官。

    继续被官家放养。

    不过以琼林宴和金明池宴的状况来看,官家应该不会放养李凤梧了。

    至于状元木待问,虽然官家对他不如李凤梧般热络,但他外放一任后,只要没出大问题,马上就可以召回京城充任馆职,向着宰辅之路大踏步前进。

    所以说,两人现在还不知道谁能笑到最后。

    阳春三月,是属于新科进士的一个月。

    但也有例外。

    比如黄洽,还没在临安呆多久,便被授绍兴府观察判官,走马上任。

    同时,官家下了一道旨意。

    原天章阁直学士、江淮宣抚使王之望去职回临安,仍职右谏议大夫。

    原同知枢密院事、保和殿大学士陈俊卿任职江淮宣抚使,都督建康守备两淮兵事,雄武军节度使、庆王赵恺改任安丰军节度使。

    这个旨意出来之后,东府三省差点炸锅。

    调走主和意愿大于主战意愿的王之望,让纯粹主战派的陈俊卿担任江淮宣抚使,官家之心昭然若揭……对此主和派忧心忡忡。

    更让主和派郁闷的是,官家将通问金国副使胡昉外放,任重庆府别驾。

    这俨然是放弃和谈的意思。

    对此汤思退连上数封奏呈,都被官家留中后,这位大宋左相可奈何,感受到了巨大的危机感,觉得自己的相位不保,终于破釜沉舟,走出了遗臭历史的一步。

    三月中旬,一封论政秘信从汤相公府上送出,不走驿站,经由民间线路,走出了大宋境内,送到金国毫州的江北大营,再由八百里快马加急,送到了开封,摆上平章政事仆散忠义的案头。

    看到大宋相公给自己的这封密信,仆散忠义不敢丝毫怠慢,立即连夜赶回燕京,第二日天色大亮就进皇宫请求面见完颜雍。

    其后,金国境内大军调动,尤其是江北大营,悄然向着宋金边境的两淮增兵。

    十万雄师剑指江南。

    没有人知晓,金人在国内局势不稳的情况下,竟然还要大肆进攻大宋,意图以武力逼迫大宋接受和谈条件的契机,就是汤思退的这封信。

    在这个背景下,汤思退的那封信起了巨大的作用。

    正因为有大宋相公的这封看似论政,实则通敌的信,完颜雍才下定决心,哪怕是折兵三成,也要把赵昚这小给打怕了。

    一劳永逸。

    怪只怪赵昚这小子没眼光,竟然让汤思退这种人来担任相公,竟然罢了张浚的枢密使一责,自断肱骨。

    这是大宋的悲哀。

    却是大金的机会!

    这汤思退不愧是秦桧的党羽,做的事比之秦桧有过之而不及。

    就让我大金铁骑践踏大宋的脊梁。

    金人大军调动,大宋潜伏在中原一带的细作立即得到消息,最终在数人暴露的情况下,终于在四月前将消息送回大宋。

    是以四月的第一个朝会,大庆殿气氛格外凝重。

    左相汤思退、右相洪适、参知政事钱端礼、签书枢密院事蒋芾、六部尚书、三司使以及诸多老臣武将,全都面色凝重。

    没有任何一位三品以上的重臣请假。

    三位皇子,赵愭、赵恺和赵惇也在,不过心思各异。

    赵愭想的是立储。

    赵恺想的是如何说动父皇,让自己这个安丰军节度使去两淮前线,配合陈俊卿防御金人渡江南下。

    赵惇想的是,如何搞掉赵愭的最大助力,他那个担任参知政事的老丈人钱端礼。

    只要搞掉钱家,再谈立储,自己便能拥有优势。

    官家赵昚坐在龙椅上,脸上阴沉得能滴出水来。

    许久之后,赵昚才涩声道:“金人大军调动,平章政事仆散忠义以都元帅之职统军十万,兵锋直指两淮,众卿有何应对?”

    没人说话。

    到了这个时候,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战,要么乞和。

    这是句废话。

    但又不是废话,要么战,那么就该有主战派的洪适、蒋芾等人进言,如果乞和,谁都明白,当今首相汤相公一力求和。

    其他人没有绝对上乘的意见,还是乖乖的闭嘴好。

    赵昚见人说话,直接点名,“汤相公有什么看法?”

    汤思退不得不出列,道:“臣以为,金主完颜雍初等大宝,国内局势不稳,此刻大兴兵锋,并死战之心,其目的不过是和谈,不如送出国书,启动和谈,若宋金和谈再启,官家稍作退让,金人必然退兵。”

    这就是让官家降低姿态,委屈求和。

    赵昚沉默的看着汤思退。

    片刻后看向洪适,“洪相公以为若何?”

    洪适早有想法,此刻出列,声朗气正,大气磅礴,“我大宋天|朝上官,前有上皇兢兢业业打造出泱泱国力,后有官家励精图治意谋盛世,金人忘我之心不死,若是一味退让,只会让金人将我大宋仁慈之风以为是软弱能,令宵小放纵忌。”

    顿得一顿,高声道,“金人欲战,那便战!天|朝上国,岂有畏之!”

    振聋发聩。

    豪气冲云霄,声振殿宇!

    《

 第一章 天子守国门

    《

    四月的第一个朝会,朝堂从最初的凝重,到最后的沸腾,只用了短短半刻钟。

    在右相洪适说出那句天|朝上国岂有畏之之后,以汤思退为首的主和派们纷纷出列,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表达着大宋如今不宜战的意思。

    应徐徐图谋,待得时日再反击北上。

    从这方面来说,不说官家赵昚不能说这些主和派是奸臣,哪怕是最热血的主战派也不能说他们是奸臣。

    所言并非理。

    当然,主和派说的有道理,并不代表主战派就没道理了。

    朝堂之上宛若菜市场。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主和派说主战派妄图策功而置国民安宁于不顾,主战派说主和派贪生怕事陷大宋于苟且。

    最终的焦点到了一件事上:是否知国书乞和。

    知国书,则乞和。

    不知国书,则两淮守备要全力备战。

    这期间又出了个重要人物,原本在德寿宫颐养天年的上皇赵构,不知道怎生得知的消息,竟然摆驾来到了大庆殿。

    听得重臣争论之后,说了句原本要盖棺定论的话,“就如汤相公所言,知国书与北朝金人罢。”

    朝堂之上霎时安静。

    按照以往的惊艳,至孝的官家必然会同意,不会违悖了上皇的心意。

    汤思退听到此言后长长的出了一口气。

    自己那封信并不是真的希望大金铁骑渡江南下,造成不可逆转的局面,只不过是借助金人之手,强势压迫官家求和。

    如此,自己这个相公位置才会稳如泰山。

    只不曾想,官家赵昚并没有立即表态,而是沉默了一阵,轻声说道:“非朕不愿知国书,金人贪得厌,若一味屈和,恐养金人饕餮之心,他日终成虎狼之患。”

    赵构眼神复杂的看了一眼自己这个养子,心里叹了口气。

    没有说话,毕竟他才是如今的大宋官家。

    赵昚又道:“天下当安,若金人胆敢渡江南下窃取我大宋疆土,那么——”顿得一顿,赵昚斩钉截铁的道:“天子守国门,朕愿御驾亲征!”

    这话一出,满堂愕然。

    连御驾亲征都说出来了,官家之心,可挽回。

    汤思退满脸颓然。

    赵构脸色难看至极,拂袖离开了大庆殿。

    待上皇赵构离开,安丰军节度使、庆王赵恺出列,“儿臣愿为官家分忧,请让儿臣前往辖境,守备兵事抵御金人。”

    在没确定太子人选之前,皇子们的节度使一职,都是遥领,并不需外任。

    赵恺此举,便是请战。

    赵昚满意而赞赏的盯着赵恺,道:“善!”

    赵愭和赵惇心里一咯噔,卧槽,赵恺这货……哪能让他专美,两人同时出列,“儿臣亦请为国效力,愿至两淮辅佐陈大使。”

    江淮宣抚使陈俊卿已到任建康,如今他的职责便是当初张浚的职责,守备兵事,全力打造两淮防线,是淮南西路、淮南东路和江南西路当之愧的第一人。

    赵愭和赵惇那点小心思,赵昚焉能不知,笑道:“汝等皆有此治国心,朕怀欣慰,然治国也并需全然至边境,且多学多看勤勉为上。”

    赵愭和赵惇只得退下。

    赵恺脸色有过刹那的难堪……心里波澜起伏,很有些奈。

    从这话里,看得出来官家对赵愭和赵惇的喜爱,是超过自己的,那话明明就是在说,你俩好好看学着,未来才知道如何治国。

    果然,人比人气死人啊。

    自己要想和赵愭、赵惇两人争太子位,走的路还长。

    至少在即将到来的宋金大战中,自己要如李凤梧说的一般,表现出众,让官家在自己身上看到有北上恢复江山的希望。

    李凤梧说的对,现在的大宋,不需要守成的仁厚皇子。

    其后,官家连下旨意。

    中护军薛岭加封云麾将军,节制江南大营,授命建康都督府,守备两淮兵事迎战。

    中护军本来直接授命于朝廷。

    赵昚此举,是为了方便陈俊卿行事,毕竟一旦和金人开战,薛岭若只是听命于朝廷,消息一来一回很可能会贻误战机。

    这个旨意,便是放权给陈俊卿了。

    两淮兵事,本来就是以江南大营辐射辖境内的几万兵马为基础,如今直接授命于陈俊卿,也就是说,今日的陈俊卿,完全拥有当初张浚所拥有的职权。

    当然,陈俊卿好歹也是个同知枢密院事,换句话说,就是副枢密使,当然有这个资格。

    除了放权给陈俊卿,赵昚还下旨,工部、户部全力配合西府三衙,意思就是说,要钱给钱要人给人,总之一句话,得给我把两淮防线打造得密不透风。

    一骑金人的战马都不能放过江。

    除此之后,事必躬亲的赵昚还颁布旨意,原本从果州团练副使移镇抚州的李显忠加封定远将军,改职淮南招讨使。

    其后,赵昚又加封了一系列的武将。

    全是江淮三路,在去年隆兴北伐中立过战功的武将。

    而这其中,又有一个极其不引人注意的旨意:江阴签判、修武郎、江淮南营正将辛弃疾,加封为武义郎,升江淮南营副统领,通判江阴。

    从正八品的修武郎到从七品的武义郎,从部将到副统领,从江阴签判到通判,大宋的辛青兕是全面升官啊……

    部将是营长级别,副统领的副团长级别,签判类似副县长,通判则是实打实的县长……

    由此可见,咱们的中兴之主一直没有忘记这位归正人。

    其实吧,这还得归功于辛弃疾那首《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的豪迈,实打实的写出了赵昚心中的野望,想不记住辛青兕都难。

    数十道旨意从垂拱殿接二连三颁布。

    如果是当初的帝师史浩和陈康伯为相的时候,这些旨意很可能会被封驳回去,但如今汤思退和洪适为相,洪适作为主战派,当然全力支持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