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护国公-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庆在北线的一连串折腾。
    他以后就算南下也得面对杨庆这个超级猛将,而杨庆对他明显也算有好感了,只是人家崇祯有个女儿吊着而他没有而已,此时维持一下友谊,日后战场上好相见。话说他不信杨庆得手后还会继续对崇祯忠心耿耿,这个家伙对崇祯的忠心明显就是维持在没有把人家女儿弄到床上的前提下,一旦得手那忠诚度会直线下降,那么这个超级猛将就有招纳过来的可能了。
    话说只要有这样一个猛将在手,李自成真不认为这天下还有谁能挡住自己。
    “谢秦王成全!”
    杨庆说道。
    “秦王,下官也赠秦王一件礼物。”
    他紧接着说道。
    “什么礼物?”
    李自成好奇地说。
    “秦王想缓解北方的饥荒吗?”
    杨庆说道。
    “废话!”
    李自成很干脆地说道。
    “福建,广东等地正种植一种南洋传过来的庄稼,名为番薯,此物耐旱耐薄地,虽然不怎么养人,但填饱肚子饿不死还是没问题的,此时北方的大旱乃是天灾非人力能挽回,唯有此物可以最大限度支撑使百姓不至于大范围饿死。而且下官可以明确告诉秦王,下官得异人传授,颇懂一些推演之术,以下官推演,这场天灾不会在短时间內结束,很有可能会再持续几十年才能有所缓解,不仅仅是北方就是江南都逃不脱,此物是撑过这场天灾的唯一法宝。”
    杨庆说道。
    “再延续几十年?”
    高一功用颤抖的声音说。
    “是的,不仅仅是大明,一直到泰西诸国全都逃不脱,这是持续的天灾期,不过这几年是最严重的,撑过这几年会略微好些,但旱蝗仍旧会不断,想要撑过去就只能广种这个,不过此物不养人,最多只能维持不饿死,故此有条件的还得尽可能种稻麦之类,而山岭薄地可种此物。”
    杨庆说道。
    “那需要很多种子啊!”
    李自成说道。
    “不需要,此物蔓生,有种子当然最好,没有的话只需一枝条就可以生根繁殖。福建总兵郑芝龙很快就会到达,秦王可以找他合作,只要有钱可赚他会给您运来此物,不过今年就算运到节气也过了,故此可先少量运来一批试种,明年开春之前让他尽量运来更多。冬季挖窖存储,清明之后种下以稻草之类覆盖保温育秧,麦收之后起垄插秧即可,南北气候差异太大福建等地种植之法未必适合北方,为了保险最好多做试验。一旦成功可大幅缓解饥荒,此物可煮食,可晒干做面粉做饼,甚至可制成粉条之类长期存储,就连此物的枝叶也都可佐粮。”
    说话间杨庆都想起自己小时候吃的地瓜面饼子了。

第六十五章 崇祯十七年夏
    把地瓜的金手指给李自成开上也就算杨庆对他很负责了。
    事实上也没别的办法。
    明末这个小冰河期剩下的招除了学咱大清减一多半人口,让原本的不足的变足了之外,也就只能是让老百姓啃地瓜了,李自成这边尤其如此,什么渔之类都连想都不用想,就像老李说的,陕西的饥民连苍蝇都吃光了,河里的鱼山里的野兽还能剩下那未免也太夸张了。
    海里倒是有的是鱼。
    但杨庆可没有大马力拖。
    这是个农业国度,那么也只能向土地要食物。
    而要想让土地在这个悲剧的时代提供更多食物,那么也就只有推广地瓜这一个选择,至于什么玉米土豆都省省吧。
    玉米是必须得育种的,中国的玉米直到光头佬的时代依然只是一种很鸡肋的作物,除了东三省这种荒地多的地方,其他各省的玉米都只是种在那些山岭薄地补充主要作物,没有人把它真当主粮种植,很大程度上就是育种技术太差,真正解决玉米推广问题是建国后那些乡村里的农业技术员们,直到九十年代初农村种玉米还得先找治种的买种子。
    后来就换成种子巨头们了。
    所以不先教出育种的这东西根本没法推广,而教育种的那就得需要时间。
    北方至今还到处饿死人呢!
    那些饥荒中的老百姓等不了那么久的。
    至于土豆就更别扯了。
    现代真正推广开的土豆,根本就不是这个时代流传过来的,真以为这个时代的老百姓都不知道土豆这东西能吃啊!只是这个时代流入中国的土豆根本就没什么卵用,也就是当个新鲜物,指望它拯救饥荒那么结果就是更大的饥荒,爱尔兰人用三分之一的人口证明了这一点,中国土豆的真正推广,得到清末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土豆传入。
    那是爱尔兰大饥荒之后欧洲人从南美重新引入培育的新一个种系。
    这个时代只有地瓜。
    这是最好的,也是唯一的选择。
    麻哥的地瓜盛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必然选择。
    实际上就算地瓜的推广也没那么容易,从福建广东这些亚热带地区一下子引到寒冷的北方,绝对不是拿几个地瓜来就能解决,育秧,插秧,冬储这些统统需要技术,它的确是扯根秧子就能活,但产量不一样啊!哪怕育秧不够好都会影响产量的。虽然这些技术都简单到现代人看来根本与技术二字不沾边,但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它们的北方百姓来说,每一个环节都神秘的像男学生眼中的女厕所一样,真以为地瓜就那么容易推广吗?咱大清一直到十全老狗时代,才把这种东西推广到南阳一带。
    好在杨庆好歹还能从自己的记忆深处挖出点东西来,说到底也是吃过几年地瓜干面饼子的。
    这一点算是幸运。
    剩下就是李自成自己推广了。
    紧接着他返回宁海城。
    而这时候山海关大战已经算是彻底落幕了,大雨过后的战场上清军遗尸上万,他们的血随着雨水染红了附近的几条河流,然后又染红了海岸,阳光下一片恶臭,但包括多尔衮在内,清军终究还是逃过了全军覆没,如果北线各军全力阻击,那么他们还是会全军覆没,但可惜北线明军继续作壁上观。
    这一点也没什么意外的。
    崇祯默许的。
    无论宋权,唐钰还是韩赞周,全都坐视清军的离开。
    唐通倒是拦截了,但依旧是一触即溃,只有李过率领骑兵出宁远真正和清军打了一仗,结果反而吃了一点亏,毕竟清军为了回家那也是真正拼命了的。
    最终近六万清军越过宁远回到了他们的地盘。
    在这场持续一个月的大战中,他们损失超过三万,决战中一万,阿济格的一万五千人最终逃回去的只有不足两千,至于剩下的则是沿途阻击战中损失的,话说这是三万多青壮年啊,整个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加起来,这样的人也不会超过十万啊!事实上咱大清为了这场国运之赌折进去了近三分之一的青壮年。
    而且还损失了一个郡王,一个公爵,三个固山,一个巴牙喇纛章京
    啊,还有多尔衮的一个蛋。
    这还不算被血洗的锦州和牛庄。
    如果算上这两地和水师战船沿海袭扰的,咱大清总计折进去了超过五万人口,这是真得被打断腿了,反正短期内他们是肯定恢复不了元气的,他们过去的成长很大程度上是靠招降纳叛和掳掠,但这一次什么都没得到,甚至还有奴隶逃跑的,这些损失只能靠时间来弥补。
    而且接下来还得内斗。
    毕竟多尔衮生死难料,就算是没死他也得对这样的损失负责,豪格系的不会错过这个机会,唯一令多尔衮庆幸的,是艾度礼死在山海关,这个正蓝旗固山和近五千正蓝旗精锐都死在战场,而且锦州死的也有三分之一是正蓝旗,这样也就扯平了两白旗失去阿济格的损失。
    还有粮食的紧张。
    这一点接下来会更严重,因为接下来肯定是李自成的封锁。
    还有索伦人蒙古人朝鲜人的心里长草,这也是必然的,他们和索伦人刚打完没几年,实际上对索伦部的第三次战争去年才结束,而且这一次他们在蒙古的最大盟友科尔沁部同样在战场上损失惨重,近三千科尔沁勇士倒在了顺军的长矛林前,至于朝鲜就不用说了,后者的仇恨只是被压制而已。
    总之他们的麻烦大着呢!
    至此明清顺三国杀格局确立,大明朝廷控制淮河以南,但这里面很快就要不包括四川了,大顺或者说大明秦藩控制区南至淮河秦岭,西至河西走廊,北至宁远,宣大,陕北,而这条线以北属清朝,理论上向西到河套一带,不过实际上蒙古各部对其都是依附而已,除了科尔沁各部还算亲密,其他都只是名义上臣服但根本不会听沈阳的命令。
    而单独一家的还有张献忠。
    他之前向李自成的大顺称臣,但李自成已经去掉了帝号,那么他是否向李自成继续称臣还不好说,不过李自成就算南下,首先也得先把他解决以配合运河线的进攻攻玩蒙古灭宋,所以双方不会是朋友关系,不排除张献忠会主动向崇祯靠拢,毕竟李自成对他的威胁会更大一点,而四川在人口上的劣势也不足以让他对抗李自成。
    不过此时的张献忠还没拿下整个四川。
    他刚刚开始在四川的攻城掠地,但他拿下四川也只是时间问题,原本历史上这个过程他仅仅花了几个月时间,到崇祯十七年秋末他就已经基本上完成对四川盆地的控制,甚至扩张到汉中和陇南一带。这个速度意味着他在四川也没有遭遇过太多抵抗,基本上和李自成一样所向之处望风而降,事实上真正抵抗他的主要是秦奶奶,但秦奶奶是自保,她在之前为大明贡献了太多青壮,这时候已经没有能力做别的了。
    她只能确保张献忠不染指贵州。
    而崇祯就算到南京也没有能力在这段时间內向四川派兵增援,这时候距离张献忠攻破CD也仅仅还有不过两个月而已,崇祯到南京一路顺利也还得差不多一个月以上,所以张献忠肯定还是会拿下四川。
    但他如果再把蜀王一家干掉,那他就算想称臣也不可能了,哪怕崇祯不在乎蜀王一家的死活
    实际上死光了更好。
    对于崇祯来说这些宗室减减丁完全是一件好事,但即便这样他也不可能不顾舆论接受张献忠,李自成那是没办法,那是为自保,然后皇帝不能食言,已经答应了就只能认,更何况还有太子这些人质在,官员们也不敢置太子的生命于不顾逼崇祯食言,江南士绅也怕他南下,所以才上下一起捏着鼻子接受这个结果。
    但张献忠不一样。
    他威胁不了江南士绅们,蜀王一家也不够人质的资格。
    可张献忠如果不拿下四川,然后可以关起门做土皇帝,那么他也不可能找崇祯谈和平,拿下四川才是他向崇祯示好的前提。
    总之他那里的事情有些麻烦,最后会如何发展杨庆也很难推算出来。
    不过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张献忠割据就割据吧,这个人又不是真的咱大清编小说编出来的杀人魔王,事实上他在四川做的最狠的无非就是血洗了蜀王府,其他那些绝大多数都咱大清人们的如橼巨笔干的。不过就朱至澍那敌人打上门了才拿出五万两银子犒军的货色,被血洗基本上就是咎由自取了,话说他可是藩王中头号富豪。他那个蜀王不仅仅是他一个亲王,下面还有十九个蜀藩系统的郡王呢,然后在下面还有无数其他各级爵位,这里面最低的奉国中尉俸禄也是两百石,整个蜀王家族繁衍两百多年,积累下的财富根本无法计数。
    然后就拿出了五万两。
    而且三万给CD守城的,两万给重庆守城的,话说吝啬到如此地步也算是奇葩了。

第六十六章 崇祯皇帝下江南
    山海关大战结束三天后,郑芝龙和张名振率领的第二批总计三万迎驾军赶到。
    另外同行的还有一支义师。
    沈廷扬,张煌言,陈子龙,夏允彝
    好吧,这是小东林们。
    或者也可以说是苏松浙东士绅集团,这里面沈廷扬崇明海商,陈子龙,夏允彝几社老大,同样也是复社的,陈子龙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这时候复社的老大,而张煌言则是浙东土豪,除了他们以外还有十几个江东才俊,一个个看着落入阉党爪牙手中的陈圆圆扼腕叹息
    “玛的,说我逼反吴三桂,这不是纯粹血口喷人吗?”
    杨庆愤慨地说道。
    “杨兄不必介怀,这只是梅村先生一家之言,他只是说陈圆圆被杨兄接走,才使吴三桂误以为被李自成所夺故此一怒借兵剿寇,导致了山海关之战的发生,但这只是他的猜测,就是其他人也都不信的。”
    郑成功或者说郑森笑着说。
    这是他们人相聚的宴席上吴伟业说的。
    郑森是南京国子监监生,而吴伟业是司业算他老师,虽然江东才俊们都不怎么看得起他这个海盗世家的继承人,但好歹郑芝龙也是都督同知福建总兵,所以有什么事情还是愿意带着他玩的。这次到山海关虽然没赶上大战,可终究也向崇祯表现了他们的忠心,自然要置酒高会讨论一下大明帝国的未来,尽管他们都没什么权力,甚至好几个连官职都没有,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以天下为己任。
    然后喝多了就惦记起圆圆。
    这样一个秦淮名妓居然落在一个粗鄙的锦衣卫手中简直令他们愤慨。
    话说才子佳人那是标配,杨庆这种不通墨的有什么资格把圆圆据为己有?
    然后吴伟业那诗人的丰富想象力就勾勒出吴三桂造反的脉络
    啊,这是为了圆圆啊!
    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啊!
    但郑森转头就把他卖了。
    “一家之言?没那么简单!”
    杨庆冷笑道。
    斗争已经开始了。
    经此一劫之后在崇祯心目中阉党和武将肯定加分,而臣们却失分不少,尤其是杨庆这个锦衣卫的异军突起和王承恩这个太监的忠贞不二,可以说完全盖住了大明所有臣的光采,崇祯南下后这两人的受宠是确定无疑的,而这就代表着阉党和锦衣卫这个好不容易才被臣压制住的势力彻底翻身。
    这很显然是不行的。
    必须重新把他们打压下去。
    王承恩很难撼动,毕竟他的忠心完全可昭日月,但杨庆就不一样了。
    不过臣们都是老谋深算,不会在这种时候动手,这里也不是他们的地盘,必须一步步来,先造势通过这些江东才俊们,把山海关之战的罪魁祸首安在杨庆头上,再渲染一下他不惜和李自成合作也要弄死吴三桂,本身也不是出于对大明的忠心,而是因为他给吴三桂戴了绿帽子,这样他血战救出崇祯的所有功劳全部抹杀
    他哪是为了救皇帝,他分明就是一个急于弄死武大郎的西门庆!
    “斗吧,谁怕谁呀,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啊!”
    杨庆冷笑道。
    这是必然的结果,只是臣们的反应速度有点快而已。
    五天后,天津。
    “臣天津巡抚原毓宗叩见陛下!”
    就像上次崇祯来的时候一样,原毓宗率领属下官员,毕恭毕敬地叩拜在运河码头,恭迎二次驾临的大明皇帝。
    崇祯当然不会走海路了。
    帝王之尊不能涉海上风波之险。
    之前计划走海路那是因为没有别的选择,害怕走陆路不安全,但如今还怕个鸟啊,三万五千关宁军护驾,加上杨庆的家奴和锦衣卫,还有宋权和韩赞周所统辖部分明军,总计五万大军再加上随行的移民在内三十万人跟随,这样当然要摆出全套皇帝仪仗按照正规巡幸标准沿运河下江南
    第一站还是天津。
    “臣天津巡抚原毓宗叩见陛下!”
    原毓宗又喊了一声。
    然后他茫然抬起头,看着面无表情站在面前的崇祯,突然间他感到一阵毛骨悚然,因为一张狰狞的面孔又一次出现在他面前。
    “原兄,又见面了!”
    杨庆狞笑着说道。
    “杨指挥佥事,别来无恙!”
    原毓宗带着僵硬的笑容说道。
    说话间手在背后悄然做了个手势,而在他身后近万列阵的士兵,在这些士兵前方一面旗帜缓缓挥动,远处树林中一队骑兵的身影出现
    “指挥同知。”
    杨庆看着这一幕更正。
    他升官了,从指挥佥事升到了指挥同知,这也是对他立了那么一大堆功劳的奖励,不过别的没有了,就是从指挥佥事升到指挥同知,很显然崇祯也怕以后没得加,毕竟他还年轻,二十出头就指挥使以后还怎么加?再说锦衣卫指挥使后期有点虚,相反同知,佥事才是真正实权,崇祯准备着到南京后重设北镇抚司交他掌管。王承恩司礼监掌印太监,韩赞周提督东厂,指挥使,南镇抚司则从南京的锦衣卫勋贵中任命,反正锦衣卫系统真正臭名昭著的就是北镇抚司,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杨庆的凶残来执行其意图。
    今天这是试试他活的。
    原毓宗丝毫不知道自己就是崇祯拿来检验杨庆的,他一边向部下发暗号警戒一边笑着说道:“恭喜杨同知官运亨通。”
    “谢了!”
    杨庆满意地说。
    “原毓宗弑君谋逆,下诏狱!”
    他紧接着说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