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奸雄天下-第19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国王。

而在这波东去的四艘帆船中,有一艘会在发现新大陆后就立即返回。剩下的三艘会一边寻找黄金的适合的落脚点,一边考察明洲大陆。其中的两艘还会一路南下,寻找通往大西洋和天竺洋的航路……

第423章壮士一去不复还?

远远的一行车马逶迤而来,当先两辆绿色绸缎车围的四轮马车蹄声得得。当先一辆马车是文天祥和九灯和尚乘坐的,虽然是去做一件注定要名垂青史的大事业,但是文天祥依旧是轻车简从,一切仪仗全免。

后面一辆马车是少林寺永心大和尚的,即使和尚不是主角,排场却是极大的。除了三十六棍僧扛着铁棍在后面徒步跟随,个个走得一脸热汗之外,还有普陀山上前来送行的和尚、尼姑,一边走着一边念经,仿佛是在为永心大和尚祈福——大和尚这次是要去干大事业的,据说要让佛法普渡新大陆,还要在天竺再兴佛教。这两件事儿要是成了,大和尚的功德可就大了去啦!起码是菩萨果位。普陀山上的和尚、尼姑现在不和永心大和尚拉拉关系,将来还想攀上永心大菩萨?

这三十六棍僧加上后面一大堆念经的和尚、尼姑,走在沈家门的道路上,还真是够吸引眼球的!

一行队伍直抵码头,码头上面已经搭起了凉棚,摆开了铁甲近卫军,柳叶铁甲在日头低下泛着寒光,虽然是大热的天气,但是陈德兴的那些士爵亲卫却都是昂首挺胸,整齐的站成两排。人人都背着枪弩和箭镞,腰带上挂着弯刀,左手还持着一张圆盾。文天祥看了他们一眼,眼角就忍不住抽了几下。

这才是累败蒙古的精兵啊!古心先生去江西兴办起来的团练真的能挡住他们吗?

马车突然一阵抖动,已经稳稳的停了下来。文天祥和九灯和尚前后脚下了车,就看见陈德兴已经带着陈淮清、墨影娘和另外几个穿着蓝色和红色战袄(蓝色战袄是海军,红色战袄是陆军)的军官,已经走出凉棚迎上来了。

“文山兄,九灯大师,永心大师,可等到你们啦!”陈德兴快走几步迎了上去,抱了个拳,笑呵呵地道。

“驸马。”文天祥仍然是那个风流潇洒的模样,官服穿得周周正正,朝陈德兴拱了拱手。因为陈德兴已经被革去官爵,只剩一个驸马都尉,而文天祥现在又不愿意和陈德兴称兄道弟,所以便叫他“驸马”了。

“贫僧参见明王。”

两个和尚倒是规规矩矩的行礼参拜。陈德兴也朝他们点头微笑,再看看那些棍僧和前来送行的和尚、尼姑,淡淡一笑道:“两位这是要去明洲弘法吗?”

“小僧却有此念,不过此行只是增广眼界罢了。”九灯和尚一五一十地回答。

永心和尚笑呵呵地说:“明洲自然是天道教的地盘,小僧不敢去想,小僧只愿去天竺弘法。”他停顿了一下,又道,“小僧还领到了大唐太后娘娘的懿旨,要去求见天竺的算端。”

原来这永心和尚还肩负了外交使命!

“杨太后还知道有德里算端?”陈德兴笑着发问。

算端就是苏丹,此时统治北印度的是信仰天方教的德里苏丹国。德里苏丹国蒙古也是敌人,他们也曾经击败了入侵的蒙古人(也有一说是印度太热,蒙古人受不了)。

“当然知道了,”和尚笑道,“大唐天子和太后一直留心蒙古的敌人,天竺算端算是蒙古的强敌了。”

“唔,吾也会遣使去天竺,不过不是往东,而是直接下西洋。”陈德兴点点头,也提到了北明准备和天竺联络的计划。

虽然陈德兴已经拥有了可以和蒙古骑兵较量的八旗兵,还有强大的炮兵和重步兵,但是他的军事优势只是存在于辽东半岛或许还有辽西走廊和山地。真的到了广阔无垠的草原上,他的重步兵机动性就太差,而八旗兵的数量又太少。

所以对陈德兴来说,从蒙古人手里抢点地盘容易,要灭掉大蒙古国那可就难如登天了!因而和蒙古人的敌人联络,建立一个反蒙古大同盟显得是非常必要的。

“文山,大宋……不会和蒙古结盟吧?”陈德兴低沉地问了文天祥一句。

文天祥容色如铁,语气冰冷地道:“欲攘外,先安内!若内部没有乱臣贼子,大宋自然不会和蛮夷讲和!”

陈德兴也不动气,只是一笑道:“若不是某和李璮,大宋倒是真的不会和蛮夷讲和,只会被蛮夷灭掉!”

文天祥哼了一声,也不言语。

一旁的九灯和尚笑着圆场道:“华夏自有天佑,数千年来何时断过香火,便是五胡乱华,最后不也被汉人把局面扳回来了吗?”

和尚的这话也不知道在帮谁?文天祥不悦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又望着从明洲号上伸下来的跳板,端正端正容色,带头走了上去。就在临近甲板的时候,文天祥突然高声用近乎悲凉的语调吟诵起了诗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益都,长安宫。紫宸殿内,一片军靴踢踢踏踏踩动,叮当叮当的腰刀碰撞的声音。整个大殿之内,都是穿着红袄,头上用个皮冠束住发髻的唐军将领。这些红袄军系统的武人,可没有南宋三衙军的武将那么揖让从容,一个嗓门儿赛过一个,大声武气的交相谈笑。

红袄军不像宋军,宋军一直被文人调教,上层的军官难免沾染书卷之气。红袄军崛起于底层,根子就是金末的农民起义军,虽然已经在益都建政三十余年,但是上面的大将还多是粗鲁武夫。再加上这些武夫们心里也高兴,嗓门儿还能不高大?

他们的主公李璮现在是大唐皇帝啦!虽然红袄军一直打着蒙古人的招牌,但凡是红袄军的将官,都知道他们的主公是有恢复中原之志的!恢复中原,也是红袄军这支农民起义军的初衷。他们最初是反对女真的,山东地区的女真人被他们屠杀了大半,还想通过投靠宋朝来达成最终的理想——把鞑虏赶走,然后自己做大官儿。

可结果却是宋朝的文官要来以文御武,还趁着李全在山东被蒙古人揍的时候在楚州动手想杀杨妙真!结果大宋的一帮文官老爷哪里是灭门师太的对手,被打得头破血流。等到李全诈降脱身回到已经被杨妙真占领的楚州,一度还想附宋。可是大宋方面却早就视李全、杨妙真为逆贼。以名将赵葵督淮,双方大战一场,最后李全败死,杨妙真保着李璮逃亡益都。而蒙古人却因为忙着和女真人血战,暂时顾不了山东,就让当时还是半大小子的李璮(李璮的年纪和贾似道差不多)继承了李全的官职地盘。这才有了红袄军统治山东的三十年。

但是这帮山东老农民出身的红袄军却比南宋的皇帝和士大夫们有志气。赵昀和赵葵最大的野心,也就是据关河抗蒙古。而李璮却敢想燕赵之地!

而如今,恢复中原似乎已经不是想象,而是很快就要实现了!

多年的梦想将要实现,而且还不是靠抱赵家的细腿实现的,而是恢复李唐,李璮自己当皇上!这种种桩桩的好事儿加在一块儿,能不让这些武夫们的嗓门儿越来越大么?

李璮的儿子,太子李彦简,赵王李彦国(王文统的外孙,李翠仙的同母兄长),楚王李彦邦都坐在一旁,也不加入讨论当中,只是含笑打量着场中诸将。尤其是看着红袄军的三个大将,左武卫上将军李雄,右武卫上将军历元帅,领军卫上将军田师都。这三位的官,都是原先唐朝搞府兵制时候的官名。

李璮是以恢复大唐为旗帜的,实行的军制当然是府兵制——在过去近一年中,李璮并没有展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搞这个府兵制和均田制!

府兵制和均田制其实联系在一起的,有均田才有府兵。因为府兵是不支薪的士兵,而且还要自备资装(军资、衣装、轻武器、驮马)。没有国家的授于足够多的土地,农民根本负担不起这样的开销——唐朝初年的授田标准是十八岁以上的中男和丁男,每人受口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合计就是一百亩!另外,老男、残疾授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授口分田三十亩,如果这些人是户主,还可以再加授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三十亩。就是说,一户三丁之家,理论上至少可授三百亩土地(妇女不死老公不得授田)。

以三百亩田地的收入供养一个府兵,负担也不算太重。因而府兵在隋唐,特别是唐初得以大兴,成为大唐扫荡四方的主力,就是因为有均田。而均田之所以能实行,主要的原因就是人少地多。而后来之所以崩溃,则是因为人丁繁衍,土地集中,国家无田可授,自然也没有府兵了。

不过人多地少的问题,对才开张的东唐来说并不存在。在东唐直接控制的半个河南道的土地上,人口不过三百万。其中符合授田标准的丁男、中男、老男、残疾、寡妻弃最多占一半,有个一亿亩土地就足够应付了。

因此李璮才得以在一年时间内,在自己控制的地盘上按照唐朝初年的标准重建了府兵制!这也给了李璮和忽必烈一较高低的底气!

第424章大唐动了

“大唐天子驾到,各官恭迎!”

一个仿佛是女高音般的声音在大殿中响起,这是李璮宫中的宫女在唱名。因为唐朝中后期宦官干政的情况非常严重,所以李璮吸取教训,宫中不用宦官,而是选健壮妇女为宫人,不是什么美貌少女,就是些做活的仆妇。

而且李璮也不甚好女色,后宫就是两位皇后和四个妃子——李璮和陈德兴一样,都是双正妻配置,其中一位是李翠仙的母亲王氏。她是李璮的续弦,只生了李彦国和李翠仙。李璮的太子李彦简和楚王李彦邦都是李璮的元配所出。

还有一位皇后是塔察儿的妹妹名叫霍真(也可以译为华筝),长得有点儿粗,但并不难看,性格也甚爽利,年纪又比李璮小了二十岁,居然颇得李璮喜欢。并没有因为李璮叛蒙而受什么影响,仍然封了皇后。

至于李璮本人,现在虽然当了皇帝,但是依旧没有什么架子,和什么人说话都和和气气,好像一个忠厚长者。和他的娘亲灭门师太绝对属于相反的脾气。

听到李璮到了,李璮的三个儿子互相看了一眼,连忙起身,太子李彦简还高声道:“都仔细些,站好班次!”将领们嗡的一声乱纷纷的四下归位,还你撞我我碰他的乱了好一阵子。这李璮为人忠厚,下面的人自然不怕他,做事情就难免松散了。

李家诸将才按品级站好班,就看见李璮和王文统两个人有说有笑从一张屏风后面转了出来。将领们纷纷跪下迎接,一张张热切的面孔都抬了起来,就看着李璮。

李璮朝着麾下诸将淡淡一笑,一一扫视过来。慢腾腾的一挥手:“坐,都坐吧!”李璮以复唐自居,所以他这里官员上朝是可以坐的,不是坐椅子而是坐垫子,理论上要跪坐,不过实际上都是比较舒服的盘腿而坐。至于唐朝的蹈舞大礼,一帮山东老农民也不会跳,就马马虎虎跪一跪了。

李璮自己和王文统,还有李璮的三个儿子也是跪坐,不过他们的跪坐姿势非常标准,显然是练过的。

看到众将都坐踏实了,李璮脸上堆出了微笑,说道:“河南道行军大总管史天泽上表,说是愿意替朕扫平河朔,驱逐蒙古!”

老李说话的时候,脸上的笑意是怎么都遮掩不了啦。原来的蒙古汉侯当中,就数史天泽和刘黑马两人最能打。而史天泽允文允武,才干犹在刘黑马之上。现在刘黑马已经死了,史天泽又投靠大唐。看来中原已经非唐莫属了!

听到这话儿,下面的众将也都笑逐颜开。史天泽一旦完全倒向大唐,那么邓州董家,顺天张家也看到跟着一块儿倒戈。而史、董、张三家都是能打的汉侯,三家拥有的总兵力不下六七万。加上李璮目前兵马,二十万唐军已经有了。而且还得到了史天泽、张柔和董文蔚这样的将帅!

李璮笑吟吟的看着大家,“太后昨日也回宫了,她老人家在普陀山和明王谈妥了……宋国由明王牵制,明王的水师在十天前已经占领庆元府所属的舟山岛了!

此外,明王还答应在今秋出兵扫荡辽西、漠南和辽中,替咱们大唐牵制住蒙古东道四王!”

“儿臣替父皇贺!儿臣请战!”

“有陈明王牵制蒙古东道诸王,我大唐此战必胜无疑!儿臣替父皇贺!儿臣愿为前驱!”

“父皇,儿臣愿为前驱,率兵直捣京兆府!”

李璮的话音方落,三位李公子就几乎同时跳起来请战,声音极大,仿佛互不相让。

李璮微微苦笑,他有许多儿子,比较有本事的就有三个,可是皇帝宝座就一张。

不过苦笑只是一闪而过,换上的又是一张信心十足的笑脸,李璮道:“长安、洛阳乃是吾大唐帝都,益都只是行在。如今史天泽已经实心归附,朕当先还都洛邑,再与蒙古会战与崤函之地!”

底下嗡的一声,虽然洛阳是大唐故都,但是早已经破败了几百年,昔日大宋端平入洛时,洛阳几乎是空城,远远没有李璮经营多年的益都繁华。而且洛阳虽然地势险要,依河傍山,但是距离忽必烈的大本营京兆府毕竟太近。洛阳以东又是无险可守的大平原,万一塔察儿等蒙古东道四王弃了辽北和辽西的老巢,走漠南、燕云南下,那就有可能会切断洛阳和益都的联络!

李璮当然知道属下在担心什么,他缓缓一抬手,慢慢儿地道:“北面事尔等不用担心,朕会遣使明都,请明王尽速攻拔开平。开平控扼金莲川草原,乃是统御漠南草原之根本,是忽必烈、塔察儿所必救!若明王想成为塞外之主,取大辽昔日之势,那开平便是大明夏捺钵的所在了。”

“捺钵”是契丹语行在所的音译。虽然陈德兴不会学契丹人搞四个捺钵,春夏秋冬按时轮回,但是建立一个统御漠南草原的大据点还是很有必要的。而开平城就是这么个所在,只要拿下开平,大半个漠南草原就都在陈德兴兵锋之下。这样肥沃的漠南草原东部就不能成为蒙古人的冬季操场了。同时,陈德兴在辽东的据点沈阳又能成为扫荡大兴安岭以东草原的根据地,那里同样是东道四王的冬季操场。

失去了两大冬季草场,蒙古人在蒙古草原东部就难以立足。要么西迁,要么在开平——沈阳一带和陈德兴会战!

无论蒙古人如何选择,对陈德兴都是非常有利的。

听老李这么一说,众将都是一笑。想想塔察儿等四王也不会不管自己的冬季操场被陈德兴控制,而出兵中原的。眼下已经近秋季了,冬天可是眨眼就到的。要是没有个草场安顿,他们的牛羊马匹能挺过一冬?

李璮笑吟吟的看着大家,伸手点着自己的爱子李彦国:“南山……”

李彦国早就跃跃欲试了,站起来躬身行礼,声音极大:“儿臣在!”

李璮笑道:“你妹妹翠仙如今的明王正妻,明都府就你说去吧。待从明都回来,你便和你奶奶一起留守益都。”

“儿……儿臣遵旨!”李彦国自然不情愿,可是父命难为。而且他也知道,他老爹是有意支开他,不让他参战立功,省得变成个“李世民”。

李璮缓缓道:“咱们现在已经改行府兵制,有八卫百府,上府1200人,中府1000人,下府800人,算算额子,10万多差不离。再加上依附咱们的济南兵、徐邳兵、河南兵、顺天兵、邓州兵。就是不下20万众!这次府兵动用一半,金吾卫、左武卫、右武卫,领军卫全都出动。加起来就是马步五十来个军府(李璮的府兵和唐朝也不大一样,并不是兵将分离的,军府都尉也要领兵出征,不过军府出征时一分为二,在驻防之地还会留下部分官兵,保持军府建制,以便继续训练和征招后备军),每府的长征健儿都补到1000,有缺额的抽调另外四卫的府兵补齐。5万精锐,就全部交在你们手上了!”

随着李璮不紧不慢地说话,兼领金吾卫上将军李彦简,左武卫上将军李雄,右武卫上将军历元帅,领军卫上将军田师都都肃然起立,大声应诺。四人出列排成一排,一齐躬身:“臣等愿为陛下扫荡胡虏,兴我大唐!”

……

“二位到了临安,一定要小心行事。锦衣卫给你们单独布了个联络点,临安纪家巷的齐福客栈,掌柜莫寡妇和跑堂吕小猴都是我们的人。”

锦衣卫头子刘阳这个时候正在送客,在舟山岛上一处不起眼的渔村码头上送客。被送走的是正在遭受锦衣卫“追杀”的昌国名士邓秋忠和他的弟子白展基。

昌国邓表面上看是垮了,超过10万亩土地被没收——就是因为邓家上下铁骨铮铮,誓死不愿附贼!而邓家的要人,不是“流放”辽东去开矿,就是软禁昌国,闭门不出。只有邓秋忠在他的弟子白展基的帮助下逃亡……还好,他们不是空手逃亡,邓家在大陆上还有产业,还在某处产业中藏了10万贯铜——藏铜是这个时代流行的,士大夫们有了钱就喜欢在家挖个坑埋了,所以邓家在大陆上的庄子里藏铜是不奇怪的。

有了身份,有了铜,还有了和组织单线联系的渠道。邓秋忠和白展基的特务活动就可以开展了。

而两个特务在临安的主要任务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