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战国大司马-第3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坏就坏在追随太子戴武的那批人无法接受,他们认为,宋王偃虽然对宋国有功劳,但毕竟年事已高,况且又传位于戴武,于情于理都不能再对太子戴武指手画脚地评判。
  正是这份对宋王偃的不满,引发了郯城军将领戴璟率军逼宫的内乱——当日,趁宋王偃将太子戴武召回彭城之际,负责护送的将领戴璟联合其他几人发动兵变,率领军队杀向王宫,试图逼迫宋王偃让出手中的权力。
  这种事别说宋王偃不会答应,以国相惠盎为首的彭城诸臣也不会允许啊,于是在彭城军的反抗下,试图兵变的戴璟失败了,保护太子戴武逃回郯城。
  于是乎,宋国便发生了彭城与郯城的内战,因戴璟兵变之事而大怒的宋王偃,勒令戴不胜带兵征讨郯城,郯城宋军与郯城宋军反目成仇,相互交战。
  随后,太子戴武因不希望看到国家发生内乱,且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他又不想违抗自己的父亲,便跑到戴不胜的军中自首。
  太子戴武主动投降,郯城军的士气自然降到了冰点,戴不胜不费吹灰之力便平定了这次所谓的叛乱,将太子戴武,以及以戴璟为首的一些郯城军将领通通带回彭城。
  最终宋王偃做出判决,流放太子戴武,将以戴璟为首的参与叛乱的将领全部处死,至于郯城,至此则由戴不胜驻守。
  正是这个判决,让那些追随太子戴武的臣民失去了希望,尤其是郯城一带,齐国这次的入侵,也正是因为得知了宋国的内乱。
  说实话,相比较赵国的内乱,宋国的这场内乱由于太子戴武的主动投降,其实损失并不算大,可坏就坏在,赵国当时没有外敌入侵,而宋国,却有一个对其虎视眈眈的齐国。
  于是乎,在齐国军队的入侵下,失去了太子戴武、失去了主心骨的郯城一带,很快就在齐军的攻势下沦陷,宋国在这里经营了数年的防区,在几乎没有起到什么效果的情况下,就被齐军被攻破了。
  然而这还不是最糟糕的结果。
  最糟糕的是,宋王偃明知道前线之所以快速沦陷,正是因为他流放了太子戴武,但倔强的他,无论群臣如何劝说,都不肯召回太子戴武一同抗拒齐国的入侵,依旧想要靠自己击退进犯的齐军。
  就连宋王偃最信任的臣子惠盎,在这件事上都无法说服宋王偃,更别说其他的宋臣。
  “关于‘那件事’,回头我再想办法劝劝大王。”
  考虑了一下,惠盎无奈有些地说道。
  不管外人如何抨击宋王偃,惠盎对宋王偃那是忠心耿耿,他知道,宋王偃其实并不恨太子戴武,毕竟太子戴武也没犯什么错,问题是宋王偃面子上抹不开。
  那个六十几岁的老头,在这方面就跟几岁的孩童一样固执、倔强,这也难怪,毕竟宋王偃自幼好强,从他当年看不惯他兄长宋剔成君向齐国摇尾乞怜,夺了其兄的王位,且又主动讨伐齐国就能看得出来,这位君主极其好强。
  “希望惠相能尽快劝服大王。”
  戴不胜叹着气说道:“我亲眼所见,郯城军几乎是在毫无斗志的情况下,被齐军击溃的,大王将太子流放的这件事对这些士卒的打击非常大,这次齐军的入侵,本身并不比第一次凶猛……你也知道,齐国这次虽然号称是匡章率军,但我至今连匡章的人都没瞧见,我很怀疑那其实只是一个齐国用来吓唬我宋国的谎言罢了。”
  惠盎微微点了点头。
  正如戴不胜所言,抛开闹剧性质居多的第二次齐宋之战不谈,其实齐宋战争最凶险的,还得是第一次齐宋之战,因为那次确确实实是齐国的名将田章统帅,只不过那次齐国仅仅出动了十五万军队,且宋国当时还有蒙仲指挥军队,先是在逼阳牵制田章,随后又惊人地反攻齐国腹地,这才逼退了齐国的军队。
  而这次,虽然齐国出动了三十万军,但究竟是不是田章率军,其实宋国到现在还没弄清楚,一方面是田章至今都没有露面过,另一方面,迄今为止齐军都是按部就班地采取进攻,基本上看不到有什么令人称奇的谋略——可即便如此,宋国军队这次反而被齐军打地节节败退,几个月不到,泗水以东方圆几百里的土地,几乎全部沦陷。
  说实话,这个结局,不应该是宋国军队应有的水准,要知道宋国的体量并不小,抵得上半个齐国的实力,比韩国、燕国都强大,倘若太子戴武还在,在齐国名将田章不亲自出马的情况下,抵挡个一两年是完全不成问题的——说到底齐国也是瘦死的骆驼,除了田章以外,也拿不出什么擅战的将领。
  “倘若大王始终不肯迎回太子……”
  戴不胜欲言又止地看了一眼惠盎,旋即忽然问道:“对了,向魏国求援这件事,有什么新的进展么?”
  听到这话,惠盎怅然地摇摇头。
  今年的齐宋之战,在郯城沦陷之后,惠盎便派人向魏国请援,但遗憾的是,此时魏国正陷入与秦国的西河之战,急着从全国各地抽调兵力支援河东,鼎力支持蒙仲去打西河之战,哪有余力帮助宋国?
  “蒙仲那小子,至今也没什么回应么?”戴不胜带着几分不满抱怨道。
  “……”惠盎沉默了片刻,为义弟开脱道:“阿仲如今在魏国出仕,深受魏王器重,理当先魏后宋……”
  听到这话,戴不胜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言,讪讪说道:“我就是随口一说……说起来,这小子如今是越来越能耐了,就因为魏王任命他为河东守,竟逼得秦国要以鱼死网破的方式来逼迫魏王收回成命……啧啧啧,了不起。”
  惠盎闻言微笑不语。
  记得在得知这件事时,他也很对这位义弟感到骄傲,毕竟不是谁都能让秦国那般如临大敌。
  “要是蒙仲那小子回来,齐人可就要倒霉了。”戴不胜冷笑着说道。
  “快了。”
  惠盎点点头说道:“前一阵子,派去魏国的使者送回消息,说是魏国的大司马翟章所言,此刻魏国已经迫使秦国妥协,赢得那场仗的胜利,有意思的是,据魏国所言,秦国似乎是为了报复齐国,反过来号召诸国讨伐齐国,眼下,秦、魏、韩、赵、燕五国正在筹划联合伐齐……”
  戴不胜闻言笑道:“哈,这可是今年听说的最好的消息……话说这支诸国联合军队几时能够聚集?”
  惠盎有些惋惜地说道:“当初赵国的奉阳君李兑前前后后忙活了小半年,才促成了五国伐秦,这次恐怕也得差不多的时间……我猜测最快也得明年了。”
  “明年……”戴不胜闻言露出了与惠盎差不多的惆怅神色。
  这也难怪,毕竟眼下才九月下旬,按照当前的战况,今年年底之前,彭城恐怕挡不住齐军的攻势。
  再考虑到那支诸国联合军队的主要目标是进攻齐国本土,宋国这边的战争,到时候主要还得靠宋人自己。
  当然了,即便如此,有援军总是好事,至少可以让齐国分心。
  就当惠盎与戴不胜在军营中谈聊时,在彭城的西城门处,蒙仲带着随行的百余名方城骑兵,堪堪抵达了城下。
  寻常的魏国骑兵来到彭城,彭城的宋军自然要严加盘问,但唯独蒙仲是一个例外,因为他随身携带着当年他成婚时宋王偃赐予他的六柄利剑之一,上面刻着宋王偃监造这柄宝剑的年月与名讳,这柄宝剑就相当于是通行令,寻常的宋军哪敢阻拦?
  进入彭城后,蒙仲马不停蹄直奔王宫,待来到王宫宫门前后,他再次取出随身携带的那柄宝剑,对值守宫门的卫士说道:“我乃蒙邑蒙仲,自魏国大梁而来,有要事欲见宋王,请立刻为我通报!”
  宫门的卫士看到了那柄利剑上的刻字,不敢怠慢,捧着宝剑立刻入宫禀告宋王偃。
  此时在宫内的校场,宋王偃正乘坐着战车,全身戎装,带着一群卫士模拟冲锋陷阵,看样子是在恢复旧日的武艺,为亲自出阵迎击齐军做准备。
  就在这时,有卫士匆匆入内禀告道:“大王,有一人自称蒙仲,手持此剑在宫内求见。”
  “蒙仲?”
  本来还因为受到打搅而有些动怒的宋王偃,闻言顿时一愣,惊讶说道:“他不是在西河与秦军打仗么?难道打赢了?”
  说罢,他走下战车,走到那名卫士面前,取过那柄宝剑,抽出剑刃一看,见果然是当年他赐予蒙仲的那柄,欣喜说道:“好小子!看来真是打赢了秦国……请他进来。”
  片刻之后,蒙仲就在两名卫士的指引下来到了校场。
  几年不见,蒙仲长得更为健壮,但宋王偃还是一年就能认出前者,就当他带着几许莫名的笑意准备上前与蒙仲说话时,却见蒙仲面无表情地快步走过来,也不停下见礼,当着在场其余所有人的面,用左手一把抓住了宋王偃甲胄上的领甲部位。
  “你、你是何人,胆敢如此?!卫士!卫士!”
  从旁有人惊呼道,一脸惊怒地呼喊卫士,直到宋王偃抬手阻止。
  他饶有兴致地看着已与他一样高大的蒙仲,似笑非笑地问道:“你要做什么,蒙仲?弑君?”
  “谁知道呢?”蒙仲直直盯着宋王偃半晌,面无表情地问道:“你惧不惧?”
  似这般大逆不道的话,听得周围旁观的侍者、卫士皆睁大了眼睛,一脑袋冷汗,生怕那位被称作暴君的君主发怒。
  但出乎众人意料的是,宋王偃并没有动怒,只是表情变得非常古怪。
  因为这话,正是他当年初见蒙仲且吓唬后者时所说的原话。
  “哈哈哈哈。”
  在周围许多人惊愕且惊恐的注视下,宋王偃饶有兴致地笑道:“你是想说,如今是你手中的剑,更为锋利么?”
  “哼!”
  蒙仲轻哼一声,忽而将其推开半步,旋即指着宋王偃,面无表情地招招手说道:“来!让我将你这个犯糊涂的老物打醒!……我就是为此而来的!”
  听到这话,倘若说宋王偃只是错愕居多,那么周围旁观的侍者与卫士们,此时早已经看傻眼了。
  这位……是谁?
  居然敢对他们大王这么说话?


第432章 蒙仲与宋王偃
  宋王偃,这是一位毁誉参半的君主。
  他是宋国上一任君主宋剔成君的弟弟,二十余岁时就担任宋国的大将,英勇擅战,在宋国军队中极有威望,因此后来他的军队才会支持他篡夺其兄长的君主之位。
  在外人眼中,尤其是在齐国放出的谣言中,宋王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传闻他不敬天地、不重礼数,沉溺于酒色,还说什么剖开驼背人的背、砍断早晨过河人的腿云云,其实这些都是齐国对宋王偃的污蔑,原因就在于宋王偃篡夺了亲善于齐国的宋剔成君的君主之位,且率领曾经臣服于齐国的宋国挑战齐国的威严,这是齐国所不能容忍的。
  因此齐国释放谣言,将宋王偃污蔑为‘桀纣再世’,但事实上,当代最具舆论影响力的儒家,却从未对宋王偃做出过负面评价,甚至于儒家的领袖孟子,还尊称宋偃为宋王,劝宋王偃以‘仁政’治国,表示这样就能不惧齐楚。
  对比孟子当初出使魏国见到魏襄王,离开时就说魏襄王不像是一位君主,他称呼宋偃为宋王的举动,已经算是极其友好了。
  当然了,这也是因为孟子本身就对宋国抱持好感,因为当时沿用儒家思想治国且推行仁政的,其实就只有一个半国家,一个即前些年被宋国伐灭的滕国,半个即宋国。
  听上去似乎很讽刺,被齐国污蔑为桀纣再世的宋王偃,他治下的宋国居然是推行仁政的——尽管宋国推行仁政主要是因为国相惠盎的关系,但最起码宋王偃也得认可这件事吧?
  而除了孟子以外,对宋王偃以及宋国抱持极大好感的,便是赵国的赵主父。
  赵主父与宋王偃有着超过三十年的稳固盟约,期间赵宋两国从未发生过矛盾与摩擦,当年蒙仲还在赵国的时候,就不止一次听赵主父称赞宋王偃是他最信赖、最可靠的盟友。
  正所谓物语类聚、人以群分,像孟子、赵主父等人都如此推崇宋王偃,宋王偃当然不会是谣言中那个‘桀纣再世’的昏君。
  当然,事情都有两面性,更何况是人,宋王偃也有缺点,比如好战、易怒、嗜杀。
  宋王偃夺取其兄宋剔成君的位置,就是看不惯其兄向齐国摇尾乞怜,毕竟从诸侯国的‘地位’来说,宋国是周王室的‘三恪’之一,地位可要比齐国高得多,因此,为了恢复宋国的尊严,宋王偃在夺取其兄的君主之位后,在数年内前后发动了三场针对齐国、楚国、魏国的战争,将齐、楚、魏这三个都垂涎于宋国富饶的强国都打了一遍,为的就是向这三个国家表明宋国有玉石俱焚的决定,绝对不会宽恕试图侵犯宋国的敌国,哪怕是强国。
  可能在很多人看来,宋王偃的举动未免有些打肿脸充的嫌弃,但事实证明,在这接连三场战争之后,齐、楚、魏三国确实被震住了,此后在长达三十几年的时间里,都不曾再侵犯宋国。
  反倒是宋王偃,在休养生息二三十年后,再次发动了针对滕国、针对淮泗之地的扩张,扩大了宋国的版图。
  至于易怒与嗜杀,这两个缺点其实可以放在一起说。
  宋王偃的脾气确实不好,很容易发怒,而一发怒就要杀人,因此宋国的臣子都畏惧这位君主。
  但事实上,宋王偃也绝非是不分忠邪地乱杀人,比如惠盎,毫不夸张的说,宋国所有臣子劝谏、忤逆宋王偃的次数全部加起来,都没有惠盎一个人来得多,可是直到如今,惠盎还是活的好好的,而且依旧担任宋国的国相,深受宋王偃的器重。
  反观,像唐鞅那种只懂得阿谀奉承的小人,当年只是在宋王偃与惠盎出现争执时说了一席迎合宋王偃的话,结果反而被宋王偃迁怒给杀了——宋王偃将当时对惠盎的愤怒,迁怒到了唐鞅身上。
  这件事足以证明,宋王偃并不是是非不分的昏君,相反,他还是一位明君,只是他一贯暴虐、嗜杀的形象,实在很难跟明君挂上钩罢了。
  这不,此时此刻,当蒙仲说出那番公然挑战宋王偃的话时,附近的那些侍者、卫士们都看得目瞪口呆。
  要知道纵观整个宋国,绝没有人胆敢指着宋王偃说什么‘来,让我把你这个老糊涂打醒’这样的话,太子戴武不敢,国相惠盎也不会,更别提戴不胜、戴盈之等人。
  这个叫做蒙仲的年轻人,到底是什么来头?
  就当在场所有人都认为这个年轻人必死无疑,绝对会被宋王偃唤来卫士杀死的情况下,宋王偃却出乎众人意料地接受了那个年轻人的挑战。
  在众目睽睽之下,宋王偃命人取来一套甲具,命在场的宫女帮助蒙仲穿戴,而在此期间,他则拄剑与蒙仲闲聊:“你既回到宋国,看来魏国与秦国的战争已经结束了?”
  “啊。”
  在两名颇有些胆战心惊的宫女的帮助下,蒙仲穿上甲具,口中回道:“七月下旬时差不多就结束了,随后半个月,我与秦国的魏冉商议了一下割地的问题。”
  “割地?”
  宋王偃有些惊讶地睁大了眼睛:“秦国割地?你助魏国夺回了西河?”
  “只是包括大荔、临晋、元里、合阳、少梁、籍姑数城在内的二百余里土地,算不上是完整的西河郡,与曾经魏国的西河郡相比,还仍有几座城池在秦国手中,比如阴晋,不过想要逼迫秦国割让阴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了,秦国若没了阴晋,他发兵中原的路径都被切断了……”蒙仲没有详细解释,只是简单地说了几句。
  “二百余里土地么?”
  宋王偃脸上闪过几许恍惚之色。
  要知道,这些年宋国占领滕国、占领薛邑、占领淮泗,而这些地方全部加起来,有没有两百余里都尚且未知,然而眼前的这位年轻人,只通过一场耗时大半年的战争,就助魏国从秦国手中夺取了二百余里土地。
  想到这里,宋王偃对魏国就难免有些羡慕嫉妒恨。
  ‘是否想过回来?’
  宋王偃忍不住想这么问一句,但他终归是拉不下这个脸,旁敲侧击、轻描淡写地问道:“此番为魏国立下如此功劳,魏王赏你什么?”
  “魏王封为郾侯。”蒙仲平静地问道。
  听到这话,为他穿戴甲具的两名年轻宫女眼眸中闪过浓浓的震惊,震撼的对视了一眼。
  眼前这位年纪与他们相仿的年轻人,居然是魏国的侯爵?
  而在旁那些听到了这话的侍者与卫士们,此刻亦是骇然地睁大了眼睛。
  这也难怪,毕竟侯爵已经是当代位极人臣的爵位了,寻常人穷极一生都未必能得到,而这位年轻人……这么年轻就获得了?
  “郾侯?”
  宋王偃咂摸了片刻,存心故意挑刺:“就只有一个封爵?相应的封赏呢?封邑呢?”
  蒙仲平静地回答道:“不清楚……当时我听到了某些传闻,因此没等到论功行赏,就启程来宋国了,大概还有后续吧。”
  听到蒙仲所说的‘某些传闻’,再联想到此子方才恶劣的态度,事实上宋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