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统天下(沐阳)-第2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最近的朱厚照好像突然迷上了模型了,闲来没事的时候朱厚照就找上几个工匠说出几个心里的奇异想法然后让那些工匠按照朱厚照的要求去打造模型,刘大夏最近也知道了朱厚照的这个新的兴趣,不过他也没说说过什么,只当是朱厚照在紧张之中的一种缓解方式而已。

    其实就连他自己最近也怪毛病许多,以前好好好的没什么事,但是突然朱厚照让他主持此次战事,压力立马压上肩头,特别是战事一直不顺,那种无形的压力让刘大夏时刻感觉自己就仿佛被压在五指山下的孙猴子一样不痛快,压力大了最近他的各种怪毛病也多了起来。

    听到朱厚照的话,刘大夏走上前了起来,这已经是朱厚照让他看得第三个模型了,这些模型一直让他感叹朱厚照的脑子倒地是怎么想的,总是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奇思妙想,比如一次朱厚照局让他看了一个有四个轮子的车。当时朱厚照说那个要是造出来了比马跑得还快,刘大夏不信,一个全都是木头和钢铁造成的死物并且还没有马匹拉引之下怎么可能跑得比马还快呢。

    第二次的时候朱厚照有拿出来一个模型让刘大夏拿着端详了好一阵子,那个边上带两个翅膀的东西刘大夏看着端详了半天觉得比第一个的那个四轮马车还不靠谱,没有马匹拉引的四轮马车能够跑那么快就已经让人感觉不可相信了,这个带两个翅膀的木头竟然还有可以在天上飞,如果不是看这些都是朱厚照这个皇帝想出来的他刘大夏早就骂起来了。

    第一次是地上跑的四轮车子,第二次是可以在天上飞的鸟,这一次是一个宝船,刘大夏接过来只是看了一眼便发觉这个宝船的制造果真是栩栩如生,不管倒地宝船行不行,就是这个模型也是一件艺术品了。

    整个宝船的模型才只有半个手掌那么大,但是宝船之上却分出了四层,每一间房屋、窗户、最上面的旗帜、甲板之上的数十个水手、粗大的缰绳,如此之多的东西却全部集中的一个巴掌大的模型之上。

    刘大夏在心里赞赏的同时却慢慢的感觉出不对劲了,因为他越看越是发现有一种熟悉的感觉,他总感觉自己似乎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个宝船一眼。

    刘大夏的表情被朱厚照看在眼里,他呵呵一笑说道,“刘爱卿是不是有种熟悉的感觉?”

    “皇上,臣对此物有一种熟悉的感觉,却想不起来在何时何地见过此物?”刘大夏说出了心中的疑惑,而且朱厚照说完朱厚照也越加的相信自己肯定在以前看过这个东西。

    “哈哈,”朱厚照笑了笑,接过宝船平摆在自己的面前,然后拿出桌子上叠着的一张图纸,“刘爱卿看看,这个可是爱卿府上之物啊。”

    果然,一看到图纸,刘大夏一瞬间便想起了倒地在那里见过了,应该说他没有见过那个宝船的模型,而是见过这张制造宝船的图纸,“这是郑和宝船?”

    想到这里,顿时刘大夏冷汗直流,看了看仍旧悠闲的朱厚照,刘大夏哆哆嗦嗦的跪在地上,“臣知罪,请皇上责罚。”

    刘大夏想起来了这正图纸就是放在自己书房之中的图纸,从他把这个图纸放在书房之中之后从来没有让人动作,而此时这个图纸却出现在了朱厚照的手中,这已经是一个大问题了。不过更为严重的是,这张图纸其实并不是刘大夏的,它是属于皇宫之物,正常情况下这张图纸应该放在兵部之中,出现在刘大夏的府上意思已经不言而喻了。

    等刘大夏跪下了之后,朱厚照连忙起身走过去将刘大夏扶起来,“刘尚书快快起来,你不但无过反而还有功,朕怎么可以让有功之臣受到委屈呢。”

    虽然朱厚照这样说,但是刘大夏确是说什么都不起来,“皇上,微臣私自将宫中之物带出已经犯了大逆不道之罪了,微臣不求皇上谅解,只希望皇上能够让微臣告老还乡便行了。”

    “当年宪宗皇帝想要想要大肆建造宝船出海,如果不是你将这个图纸私自藏了起来,还不知道要给大明造成多大的损失了,也不知道有多少人要因为这张图纸而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所以说爱卿何罪之有?”

    终于,让朱厚照好说歹说,刘大夏才算是起来了,刘大夏说自己有多大的罪、还要告老还乡什么的是实话也不是实话,他那样做只不过是希望朱厚照能够说出来宽恕他私自拿宫中之物的罪责并且保证以后也不因为这件事情而追究他而已。现在得到了朱厚照的再三保证了,如何还不起来呢。未完待续。

    ♂♂

第五百一十五章 天竺极乐世界

    第五百一十五章天竺极乐世界

    等刘大夏起来之后,朱厚照再次回到自己御座之上,然后说道,“不过以后这张图纸可就不能放在爱卿府上了。”

    一张图纸为什么让刘大夏这么担心,要说图纸什么的宫里面多的去了,一个尚书拿一张图纸也不算什么,但是如果是这一张图纸那就不一样了。

    因为刘大夏从宫里私自拿走的图纸是当年郑和下西洋所坐的“郑和宝船”的建造图纸以及航海图,这也就罢了,更关键的是当时刘大夏还是在宪宗皇帝下令让工匠们重新建造郑和宝船的关键时候将图纸给偷走了。

    如果将这两个背景条件加在一起,那刘大夏的罪责往大了说可就大了去了。

    不过身为后来人的朱厚照对这段历史知之甚详,他知道这件事情还真的不能怨刘大夏,从根本上说当初还是刘大夏做了好事呢,要不然说不定几十年前大明的天下就大乱了。

    这件事情的根源还在于宪宗皇帝,也就是朱厚照名义上的爷爷了,宪宗皇帝这个人处理朝政不咋地还特别喜欢玩,在他即位的时候经过英宗皇帝最后几年的努力大明已经再次走上了正规,国家的实力也开始慢慢地恢复了,这就让身为皇帝的宪宗皇帝有了异样的想法了,当初成祖皇帝命令郑和下西洋那时因为国力强盛想要到西洋宣威去了,而宪宗时候国力虽然比不上以前了,不过在太监们的蛊惑之下他也想要学一学自己的先祖来了宣威西洋好让自己留下个英明什么的。

    所以当时宪宗皇帝便因此便命内廷宦官传令兵部,要求将当年郑和的宝船图和航海图等资料取来重新建造郑和宝船南下西洋。

    这个消息一出,在当时顿时朝堂惊啊,要知道虽然郑和下西洋在现代的历史评介很高,但是在大明这可是被那些文官使劲了批评的,就是因为郑和下西洋虽然宣示了大明的强大,但同样的劳民伤财,当时那些大臣们秉承着商人的思想一思考郑和下西每一次花费数百万银两,最后带回来的东西去大都是中看不中用的,完全就是一个赔本买卖吗,所以不管是成祖时期还是之后的文官一直反对郑和下西洋的。

    所以说宪宗皇帝的这个话一说出口,那可是急坏了朝中的大臣了,大臣们当然是极力的到宪宗那里说造宝船的坏处了,不过可惜宪宗是皇帝,他决心办的事情大臣们还真心没有办法,总不能造反吧。

    当时反对的人可不少,其中要说最极端的就要数现在这个兵部尚书刘大夏了。

    当时还是车驾郎中的刘大夏,沉吟:三宝太监是一位好人,据说此公刚正廉洁,对国家忠心耿耿,对皇上的忠诚rì月可鉴。但他好大喜功地下西洋,劳民伤财,下西洋使上万将士为之殒命。运回来的东西呢,都是一些奢侈品,对百姓生活没有任何好处。唉,我该怎么办?如果当今皇上也好大喜功,这可如何是好?

    沉思良久之后,刘大夏用拳头狠狠地捶打着桌面,“罢罢罢,我决不能让皇上得到宝船和航海图。”想到此处,刘大夏来到了档案库。因为他身居车驾郎中又主管档案,所以,很快就找到了航海图。趁人不备,他把航图纸藏到了身上。之后,回到了兵部大堂。兵部尚书项忠接到圣旨也急忙去档案库寻找,结果当然是不见踪影。最后宪宗皇帝见航海图和制造宝船的图纸都找不到了只能作罢。

    从这一点来说刘大夏做的这件事情功劳远远大过过失了,因为当时虽然宪宗皇帝时期大明国力恢复了一点,但那也不是他的功劳而是他老子英宗皇帝晚年的功劳,并且宪宗当政的几十年最后也罢国家治理的混乱不堪,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让他去进行大规模的南下西洋的话说不定国内的农民起义就不是小打小闹了。

    要知道南下西洋那可不是说去就去的,单说制造那么大的宝船以及其他整个船队的船只就要耗费百万两银子了,再加上其他的所需费用当时那每年两百多万两的国库收入都不知道够不够呢。

    朱厚照知道这件事情还是后世的时候很多人在这件事情上狠狠的辱骂了这位刚正不阿的刘大夏刘尚书了,站在朱厚照此时的角度来说他认为刘大夏这件事情做的是对的,但是后世的人却大都将中国后来被动挨打原因归咎在了刘大夏的身上,他们想当然的认为是因为刘大夏私藏了甚至于传说之中的烧毁了宝图所以才让大明失去了先于西方发现新大陆的机会,也让中华民族失去了再次崛起的机会了。

    在朱厚照看来说这话的都是扯淡,他刘大夏还没有厉害到一个小小的举动就影响了一个民族沉浮乃至世界走向呢,中华民族要真的会先于西方一步走向世界的话也不会因为缺少一个宝图而止步了,并且即便是有了宝图当时大明的国力还不知道能不能造出来宝船呢。

    单单的说如果刘大夏没有将宝图藏起来的话说不定大明早就发现了新大陆了的说法只不过是一种臆想的可能罢了。

    至于朱厚照如何神不知鬼不觉的将这些图纸从刘大夏府上拿出来那就是神通广大的锦衣卫的功劳了,在京城当中还没有那个大臣府上的东西是锦衣卫和东厂拿不到的。

    在这件事情上刘大夏的工作是非,朱厚照也不好评论,不过他也总不能直接告诉刘大夏说你以后会因为这个被人骂的。

    收好图纸,朱厚照像是突然想起来了一样,问道,“对了,你刚才说早朝的时候有人说要迁都?”

    “是的,皇上。宗人府经历在朝堂之上说了迁都的事情,不过……”说吧,刘大夏便将这件事情再次说了一遍。

    刘大夏说完,朱厚照陷入了短暂的沉默,“看来有些人是等不及了,这件事情你也不用管了,朕会派人处理的。”

    “还要,战事怎么样了?”

    “很不好,”朱厚照一问起战事,刘大夏便立马再次变成了苦瓜脸了,“昨天伤亡太大了,军队士气大跌。”

    看到刘大夏这个样子,朱厚照只得安慰道,“爱卿不必如此灰心,昨rì伤亡过大在朕的预料之中,不过老兵也都是从新兵走过来的,那些平民虽然以前没上过战场,但是打上几仗之后他们就不会比那些老兵差太多了。”

    “还有,给你看看这个。”说吧,朱厚照拿出一份密保递给了得到了朱厚照安慰之后心里好受一点的刘大夏。

    “什么?这?”刘大夏抬起头来看着朱厚照不可置信的问道,“这是真的?”虽然嘴上这么说,但是在刘大夏脸上却已经露出了笑容了,既然这是朱厚照交给他的那应该就是真的了,而且他心里也希望这是真的。

    朱厚照所给刘大夏的东西不是别的,就是远在蒙古的郑萼送给朱厚照的密信,虽然巴图蒙克将整个京城围了起来,但是偌大的一个城池,想要完全阻断内外的联系也是不可能的。

    在郑萼的这封密信上面详细的说了他从奴儿干返回蒙古的时候所带的大军的数量,四十五万大军,也不怪刘大夏在看到之后会如此惊呼了,如果这是真的话那此战蒙古必败。身为兵部尚书刘大夏敢在现在就下这个结论。

    “嗯,这当然是真的,难道真还会欺骗于你不是,”对于刘大夏的惊讶,朱厚照很是受用,“怎么样?还有信心打败蒙古人吗?还有朕再告诉你这是半个月前的密信。”

    “有,”得到朱厚照的肯定答复,刘大夏像是吃了兴奋剂一样顿时变得手舞足蹈了,“蒙古必败,皇上,蒙古必败啊。”说道最后,刘大夏简直就是大声吼出来的,听得外面的侍卫们莫名其妙心想这个兵部尚书莫不是傻了吧,现在都被人家快攻破京城了怎么还说蒙古必败呢。

    等刘大夏高兴了一阵了,慢慢的兴奋劲也过了,想起自己刚才的举动,大为尴尬,“皇上,用不了几天蒙古必然退兵。”

    “好了,蒙古的事情你是轻松了,不过朕现在还有一个任务要交给你,”说完,朱厚照将那个宝船的模型已经制造图纸等再次交给了刘大夏,“你是兵部尚书,给你三个月的时间算一算朕组建一个像郑和那样的舰队需要花费几何?”

    “皇上,”刘大夏表情凝固,当初他做所以偷走了图纸就是为了不让宪宗皇帝建宝船南下西洋,但是看现在朱厚照的样子好像是要完成祖先未尽之事业啊。

    “不,不,不,”一看刘大夏的样子,朱厚照就知道他想的什么了,“爱卿不必急着反对,先听朕把话说完。”

    “当年成祖和宪宗皇帝下西洋是为了宣威,不过朕可是和他们不一样,”让刘大夏走到自己跟前,朱厚照指着御案之上的一份地图,“这里就是佛教所说的天竺了,虽然这里不是那些和尚所说的西方极乐世界,但是这里的土地对我无数的大明子民来说却是一片沃土,朕已经派人在这里打探过了,如果朕得到了这里,可以养活我大明一半的百姓。”未完待续。

    ♂♂

第五百一十六章 编练水兵

    第五百一十六章编练水兵

    不管是身为后来人还是此时大明的皇帝,朱厚照都对大明文官眼中的“郑和下西洋”的态度一清二楚,反对,极力的反对,甚至不惜与君王闹翻也要反对,甚至每一次在下西洋成为朝堂的一个热点的时候它都会变成群臣和君王斗争的一个导火索。

    当年的成祖皇帝能力何其强,威严何其盛,但是即便是成祖再世的时候下西洋也从顶峰走向了落幕,更别说之后的几个皇帝没有一个在这上面战胜过群臣的了,如果朱厚照敢在这个时候对朝臣大肆宣布我要派遣舰队下西洋,朱厚照现在就可以想象到在下一刻就会出现的那种百官抗议的景象了。

    朱厚照想要派遣舰队下西洋的决心是不容置疑的,身为一个后来人他知道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这是最后一个保持自己世界霸主地位的方法了,甚至于不止是下西洋,环球的航行也在朱厚照的脑海之中出现过。不过考虑到进行环球航行所耗费的银两太多以及难度太大了,所以最后朱厚照还是决定一步一步的来,先下一次西洋找回大明丢失了百年的航海经验再说。

    朝中的大臣们对于大明大规模航海活动的抵触最深层次的原因其实还是一个最根本的商业原理,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虽然这种大规模的航海宣扬了大明的国威,但是身为大明实际治理者的他们更加关心的还是每一次耗费的那数百万银两能不能得到应有的回报。

    想要说服大臣们同意下西洋的航海活动甚至于让他们转变态度支持,只要做到一件事情就可以了,向他们证明每一次航海所付出的数百万两银子最后得到的是上千万两乃至无尽的土地的回报。

    这些大臣们一个一个的都是儒学的继承者,但是在治理国家的时候他们更是一个懂得讨价还价的商人,印度,也就是在佛家之中的极乐世界天竺就是朱厚照的一个诱饵,一个让那些大臣们支持自己的下西洋的诱饵。

    天竺在那里刘大夏也是知道的,并且在明朝时期天竺的另一个名字印度也已经开始流行了。而且这个时候的天竺并不真的像佛家典籍之中描述的那样神秘,中原对于天竺的了解也是非常多的。

    在中国历史上,对天竺印度的最早记载在《史记?大宛传》,当时称为身毒《山海经》记载“西方有身毒国”。汉书记载“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天竺国一名身毒”。从汉朝开始中原有关身毒的记载就没有中断过,而从唐初开始统称其为天竺,再后来玄奘西域取经,根据读音才将其取名为印度。

    在中原对印度也就是天竺相当了解的人不在少数,刘大夏便是其中的一位,身为兵部尚书的刘大夏对大明周边的情况可以说是朝中最清楚的几人之一了,对于印度那块土地倒地有多大刘大夏不知道,朝中估计除了朱厚照之外也没人知道了,但是刘大夏知道印度那里的繁荣,他更知道在那里曾经建立过孔雀王朝、笈多王朝两个曾经在中原的记载之中都称之为强大的帝国,虽然在笈多王朝之后这里就没有再次出现过强大的帝国,但是最起码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的存在就证明了这里是一块非常值得征服的地方,并且那里越是没有强大的国家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