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工科生-第7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世民悠哉悠哉地说着话,康德认真听着,现在皇帝是打算把工部削弱,这几年最火热的业务,就是修桥铺路港口码头,可以说膨胀到不行。早年皇帝精力旺盛的时候,工部的顶头上司,是尚书右仆射、尚书右丞,调教工部就是一句话的事情,训狗一样的训。
  只是现在精力不济,哪怕老婆出来办事,长孙皇后对于各部门的把控,不可能像李皇帝这样精细入微。很多时候,长孙皇后主要是靠“诱之以利”。
  威权上,是很明显在削弱的,底下重臣固然也会惧怕,但更多时候,就是哄着捧着,念叨两声“女中尧舜”,估摸着能吹到李皇帝撒手人寰的那一天。
  等哄得女圣陛下忘乎所以了,瞎糊弄就是正常操作。
  裴寂也想这么干过,他凭得是跟李渊的关系,可惜被李世民一巴掌呼过去,直接呼死在羌人的地盘中。
  “有弘文阁诸公在,想来朝中诸事也会顺当。”
  “但愿吧。”
  听了康德的话,李世民随口应了一声,改制之后,宰相名存实亡。好处显而易见,集权在手。
  坏处也很头疼,因为六部更加直接地和君王沟通,随着君王的统治手腕松懈,六部权力自然而然地膨胀。
  加上还有武汉这个奇葩在,中低层还有去处,也就让那些少了敬畏的官吏们,颇有点“肆无忌惮”的意思。
  肢解工部,不过是各取所需,正好撞在了枪口上。
  李世民也不是没有想过,是不是薛大鼎“投其所好”,这才选择这样干,带着河北道的老部下们,和内官们一起升官发财。
  不过想也是白想,皇帝只看结果,过程如何,不重要;初心本心如何,也不重要。
  论迹不论心嘛。
  帝国的长治久安,注定是空中楼阁,这一点,李世民心知肚明,不论何种尝试,都不过是为了“减缓”帝国覆灭那一天的到来。
  只不过,某条江南土狗却告诉他,你越是想着去“减缓”,最终的结果,都是加速那一天的到来。
  想想都气,可气也没用。
  “张德已经到了汝州?”
  “在郏城县,郏城县令源宝乃是前长安令源坤罡之侄,也算是有旧。”
  “他倒是走到哪里,哪里便要热闹。”
  “皇唐祥瑞,散财童子嘛。”
  “嗯?哈哈哈哈……”
  李世民听了康德的揶揄,击掌笑道,“你这张嘴,倒是会说。”
  康德只是跟着乐,却没有继续说。
  对张德,李世民现在相当的淡然,怨恨可能还有一点,但并没有以前那么强烈。毕竟说到底,人性上的事情,跟张德本身是无关的。
  武汉上下就算都是“反贼”,这些个“反贼”,难不成都是张德教出来的?要不是内心有点小九九小想法,又怎么可能“从贼”?
  更何况,要是没有张德这个“怪物”“奇葩”又或者康德所说的“皇唐祥瑞”,李世民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居然能把清河崔氏踩在脚下,然后清理了个干干净净。不但获得数十万人口,还有几百万亩地耕地。
  北朝历朝历代没做到的事情,他短短十数年,居然就做到了。
  想当初,李世民想要光明正大地搞一个崔氏女,居然还被“羞辱”……这个仇,原本想要报起来,可没那么容易,少说也要三五十年的经营。
  他和张德,至少这么十多年下来,都是合作愉快。
  中原世家豪门,能跟“五姓七望”一起坐而论道的,还有七八十家。皇帝一个人杀起来,哪有那么容易轻松。
  有了张德带着一帮“穷兄弟”,这就压力骤减。
  武汉现在大搞基建大搞教育大搞经济,都是在加速灭亡“经学传世”又或者“耕读传家”的老大世族。
  或许这些个老大世族,会以新的面貌出现,但至少现在,眼不见心不烦,死了活该。
  “京中鼓噪汝州经济的,可是扬州人?”
  “凉州儒林郎,江北李狂人。正是李奉诫带着弟子学生在鼓吹,如今汝州四面州县都有连夜奔赴郏城县的。只为参加那个甚么座谈会。”
  “传召李奉诫,之前赏他个官当当,他都不情愿,这次‘征辟’,给个大官……这样,先让马周过来,让弘文阁先提出来。”
  “是,奴婢这就去办。”
  做官这个事情,李奉诫并不感兴趣,他年少时期,就已经督办过“宣纸”一事,资历上绝对没问题。
  即便是在扬州厮混,身上也带着散官品阶,死了州刺史也得出面吊唁的“朝请郎”,更别说他老子李大亮还没死呢,假假的也是勋贵子弟。
  东宫虽然残废,但李奉诫早先还挂过“太子亲卫”一职,只是东宫制度属于典型的名存实亡,连杜正伦、杜正仪都是外放,东宫官吏名义上的老大,还是弘文阁大学士马周……
  所以论资历的话,别看李奉诫是个散人、狂人,实际上体制里的身份,半点没有少多少。
  就算不是中旨“征辟”,李奉诫走流程也能“升官”。
  只不过,李董显然另有打算,准备给李奉诫加点“荣宠”,特殊时期,自然是有特殊需要。
  在李董看来,汝州如火如荼的“招商引资”,还可以更加火一把,火热到再浇上一盆热油,也就差不多可以把工部最肥美的部门烧熟,然后端出来细细品尝。
  


第二十九章 闯关
  有人想要把路桥工程这一块肥肉从工部切割出去,实属正常,别说薛大鼎还在主持河北道的工作,就算他不主持,离开了河北道,原先的门生故吏,也不愿意这块肥肉落在外人手中。
  虽说比不上武汉,但河北道的路桥工程,经费也是相当的惊人。
  以高标畜力板轨为例,天津港码头至鲍丘水这一段,两个长亭的距离,总造价就高达五万贯。如果按照“汉安线”的标准,以河北道的技术积累,两个长亭的里程成本,最少也是四十万贯,而且超支是大概率事件。
  整个河北道,围绕着各条运河、干渠、大河、港口、码头、煤矿……林林总总的畜力板轨总里程,也有三四百里。
  前后总投入早就超过了一百万贯,这何止是一块肥肉,都够下一任皇帝把全国各大行宫都翻修一遍还有富余,说不定还能多修个卖相不错的坟头。
  那么河北道又何止是畜力板轨这种类型的新式道路?
  几个大城市、煤钢基地的生活道路,都是大量使用石材、水泥等等材料,造价同样不菲,再加上港口码头、城市建设本身的开支,以及船坞修建、设施保养等等支出,整个河北道,盯着营造这一块,就是几百万贯的利益。
  面对如此之大的利益,就算薛大鼎高风亮节,说老夫不要,老夫要去中央上班。他的徒子徒孙们,也会眼巴巴地希望薛书记能够去中央继续照顾他们……
  要是薛大鼎不这么干,很有可能跟自己的门生故吏成仇家,说不定跟自家的子侄也会成为仇家。
  财帛动人心,更何况这已经不是财帛,这是金山银海。
  在这几百万贯的现有利益之上,还有河北道出口、转口贸易带来的丰沛利润。其中既有从东北进行顶点屯垦带来的毛皮市场收益,还有出口朝鲜道、“扶桑地”的超高利差。
  以兵部采买为例,一支飞凫箭,在洛阳的价钱和在“扶桑地”的价钱,按照将作监的正统标准,价格相差二十倍。
  所以兵部也有就近原则,朝鲜道本身并没有能力生产飞凫箭,最近的地方,就是河北道,尤其是辽西,尤其是石城钢铁厂。
  石城钢铁厂本身就有专用码头,石城钢铁厂的专用码头出发,走近海最成熟的路线,两天就能稳稳当当抵达朝鲜道最南端,也就是鲸海北岸。
  然后再用半天时间,就可以抵达“扶桑地”。
  兵贵神速,后勤补给同样如此,那么即便砍一半价钱,石城钢铁厂就算赚不到兵部的钱,但十倍利差,分个两三成加工费辛苦费,也依旧是暴利。
  凭薛大鼎的关系,从兵部那里搞点订单,根本不算个事情。再说了,朝鲜道还有牛进达,根本不需要薛大鼎开口。
  可以这么说,曾经作为边陲残破之地的河北道,因为种种原因,伴随着沧州、辽西的崛起,其丰厚的回报率,自然而然地增长了一部分官商集团。
  别的都不看,只看河北道十年总田亩增长数量,灌溉渠总增长里程,总在籍户口增长数,就知道河北道正进入一种爆发期。
  沧州一地,王中的为沧州刺史的一个重要筹码,就是他一个县增加的小麦、棉花种植面积,超过了二十万亩。
  通常情况下,一个县增加两三万亩,就已经是相当的夸张。
  增加二十万亩地,很多时候都是玄学,水分很大。但王中的治下绝非玄学,朝廷新增的棉赋,就是从王中的治下起始,是试点单位。民部、吏部、内府是组团过来验收的,并且还有都水监、工部去验收了王中的治下的灌溉渠分布。
  横平竖直通河下海,可以说相当的科学,既能发挥农业灌溉的作用,也能承担一定的抗洪排涝的功效。
  甚至王中的那极为夸张的业绩,还导致了沧州的两个盐场不得不往东推进,因为在盐场附近,王中的还开辟了六千多亩地的碱蒿子种植区。
  沧州本地的面食,并不依赖进口碱面。
  一个北地雄州的带动作用,加上大量基建投入,这种庞大的利益纠缠,自然会吸引大量巨头盯着。
  想要染指河北道几个油水衙门的大佬并不在少数,原幽州都督府都督李客师就是其中之一,只是被薛大鼎顶了回去,使得薛大鼎这一系的人马,更加抱团。
  于是乎,哪怕薛大鼎不情愿,也不得不在内部需要外部压力之下,寻找着盟友。
  最好的盟友,当然是张德,可惜武汉的水救不了河北的火。
  薛大鼎思来想去,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出击,什么盟友都不如皇帝老子这个盟友来得硬!
  当然薛书记是实诚人,河北的“困难”,不能直接跟领导抱怨,这样不但显得自己无能,还显得有点小家子气。于是乎,别人不敢勾引阴阳人死太监,他薛书记就敢。
  为什么?
  纯臣啊。
  纯臣干啥都不会被误解,如果被误解,一定是你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更何况当年薛大鼎还是陪李皇帝一起在鸭绿水看过潮起潮落的,就差一起在平壤宫睡,君臣情谊相当深厚,经得起考验。
  阴阳人死太监们一开始上贼船的时候,其实是拒绝的,不能你薛书记说上贼船就上贼船,这样显得很假。阴阳人死太监们表示得先试一试,贼船上了之后感觉很舒服,那么这条贼船,就可以大家一起上……
  杂家上贼船很愉悦,你们上贼船,跟杂家一样,都很愉悦!
  内侍们寻找出路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皇帝老子明显精力衰退,什么时候改朝换代也不知道。
  一朝天子一朝臣,内侍们如果不是新君的心腹,基本都要退居二线。这时候,就算再怎么忠心耿耿,那也得为将来全新的“忠心耿耿”作打算。
  外放是一个很好的出路,因欧文、欧武兄弟的缘故,“太监”外放虽然没有成为常态,却成为了指路明灯。
  尤其是各大矿区,比如丰州银矿,就专门设有矿监,早先是内侍充当的监丞。如今却是丰州银矿镇守太监。
  太监不值钱,也就是从这里开始。
  相较矿区镇守太监的“清苦”无聊,重要工程的维护部门,反而是个好去处。不但油水丰沛,活动范围还大,自由度也高,时不时还能在地方上搞点土特产,对于往来京畿活动关系,是有很大帮助的。
  这就是“路桥太监”这个差遣的由来,并非是常例官位,但现在一帮阴阳人死太监,是打算把它催熟成正式职位。
  因为按照帝国的版图规模,五都内侍就算全部散出去,这油水几万人一起分,都是绰绰有余。
  而且内侍们也没想吃独食,最早的目的,也不过是为了“避祸”,有选择地位将来作打算。
  捞油水,真心只是顺带的状况,只是没想到这油水丰富到这等变态的地步,这才让一帮生理变态连带着成了心理变态,最终成为精神变态……
  双方**一拍即合,薛大鼎也没料到事情这么顺利,他本想着自己有两条路可以走,这要是去工部做老大呢,就再磨一磨;这要是留在河北做老大呢,就稍微压压价。
  结果万万没想到,李皇帝派出天使,给他开了一个惊人的价码。
  果然,赐“特进”这个事情,薛大鼎没敢接,至于天使透露出来皇帝老子说要弄个“河北道行台”给他,更是让薛书记吓的心惊肉跳,就差脱了衣服以头撞墙来明志。
  有惊无险地过了关,薛书记送走天使之后,这才松了口气,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他给河北找的这个盟友,果然够硬。
  找盟友这一关通关之火,薛书记表示闯关游戏就是得有挑战性。第二关的boss,工部、都水监、将作监会变形还会组合,薛书记想了想,准备刷个成绩开个新技能找点新装备,不然不好打。
  恰好听说武汉有一碗意大利面很好吃,薛书记就准备买一碗过来,给友军尝尝。
  武汉有钱的阔佬挥舞着华润飞票搞投资,项目小了还不敢,汝州的老铁爽得飞起,表示咱们站着就把这钱给赚了:你说是吧,爸爸。
  各州县为了拉投资,往往一地项目,就会涉及到路桥沟渠一应营造,沟通中央各部门是很正常的事情。
  这时候,就有人开始吹风,破事儿太多,办事效率太低,各部门吵吵嚷嚷的,孩子都能打酱油了,路还没修好呢。
  一开始工部、都水监、将作监的人还没觉得如何,等到老朋友内府的人也在抱怨,这多部门联合,还是得有人牵头做主,不然不好搞,要不然就让弘文阁主持大局?
  工部、都水监的人就说了,弘文阁就是个屁,让他们主持大局,岂不是让七部其他“友部”跑过来分一杯羹?不干!
  “友部”同僚一听当时就怒了,你说你说的是人话?大朝会上,就有七部除工部之外的低级官僚开始当着长孙皇后的面狂喷工部渣滓,说他们做工程预算全靠脑补,工程设计全靠脑洞,工程人员全是脑残,是可忍,孰不可忍,得严查!
  最先开喷的,都是当年张亮的小老弟,也就是当年张亮还是御史大夫的时候,带出来的几个小老弟。
  喷人又不犯本钱,再说了,工部这两年捞的简直丧心病狂,颇有点甩开民部加油干的意思,于是乎,就算明知道狂喷是在搞事儿,不少正直的“朝廷忠臣”,此时此刻,也昧着良心不说话。
  毕竟,这么多年了,自己的良心怎么卖都卖不出好价钱,现在能卖上好价钱了,总不能还跟工部狗“同流合污”吧。
  


第三十章 能吏标准
  “总里程估算是多少?”
  “到南阳?”
  “南阳。”
  “一百五十里。”
  “那就是……三十万贯?”
  “对。”
  “这个是参照沧州道路标准?”
  “是。”
  “汝州人工应该能更便宜?”
  “可以往下压,压一半以上没问题。”
  郏城县的“招商引资”座谈会相当热闹,武汉官商集团讨论的时候,有些话说的极为直白,让直隶近畿的官僚一时有些难以适应。
  基本上就是在算账,太过明白太过清楚,很难让那些没有经历过武汉风格的官吏融入进去。
  整个研讨过程,拉投资的一方都很被动。知己知彼者基本没有,知彼者已经很少了,让武汉官商集团万万没想到的是,似唐州、许州、豫州等地的官吏,连知己都没有做到。
  豫州刺史道王李元庆的幕僚,连治下人口分布都没有一个概念,纯粹还是“代天子牧民”的心态在做事。
  具体到某些数据,居然还是从华润号那里拿来的,简直滑稽。
  这个事情李元庆作为豫州一把手,不可能不知道,张沧到了豫州之后,因为带来了一些变化,李元庆是有意识在改变的。
  只是没曾想儿子走了老妈来,老妈走了老爸来,李元庆根本没机会去做试点。不过大体上直隶近畿的州县都是如此,模仿武汉一些规制,但徒有其表,本质没有任何变化。
  “一百五十里,可以修板轨。造价也差不多。”
  “不一样,邓州、汝州物料不似沧州、两京,仅仅是采买、储备物料,靡费就要高一倍以上。修板轨三十万贯肯定不够,超支多少还要看工程的实际进度。”
  “朝廷应该会支持吧,兵部肯定不会坐视不理,毕竟这里可是‘三鸦路’。”
  所谓“三鸦路”,就是进出中原和南阳盆地的一条显露,分三段,春秋时就是非常著名的军事要道。南北朝时,这里就是“兵出奇谋之所”,北魏之后,就一直称呼“三鸦路”,也叫“三路”。
  虽说都贞观二十五年了,在南阳这地界扯什么“兵家必争之地”有点假,但调门喊得高,听到的人就多。
  反正也不是喊给金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