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正说司马家[全三册]-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66 曹魏的后续——重整朝纲待新生
  在许都每日的朝会散去之后,司马懿回家后对父亲说,“父亲大人,您大概还不知道,在今日朝堂之上,曹丞相突然建议重设‘三公’之官,并当场推荐了担任‘三公’的人选。在他的建议和推荐下,光禄大夫杨彪大人被任命为太尉,王朗大人被任命为司徒。当时,他还建议请陛下册封尚书令荀令君为司空,但是荀令君却极力推辞掉了他的这番美意。”
  “哦,曹操建议朝廷恢复’三公’官制?”司马防不禁一怔,“建安十三年时,曹丞相便奏请朝廷‘废三公,立相权’。眼下他为何却要重设‘三公’?这又将置他所居的丞相之位于何地呢?”
  西汉时期,丞相的权力太大,有时可以与皇帝分庭抗礼,所以到了后来,出现了太尉、司空、司徒之设,这是后汉光武帝刘秀开国以来为巩固帝王之权而实施的“均衡相权”之举措。他鉴于前汉末年王莽权重倾国之事,将丞相之权一分为三:太尉掌兵权,司空掌庶事,司徒掌礼法。而这延续了两百年的分权三公之制度,竟在建安十三年七月,被时任司空的曹操一举打破,三权归一,废除了“三公”之官制,另行设置丞相一职总揽朝政。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曹操既然要恢复三公的官制,唯一的可能性就是他自己一定会被封一个高于三公的职位,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晋封为魏国公,同时受诏享有九锡之礼,拥据冀州十郡,成为历代以来权势最大、名位最高的重臣。
  曹操虽然在赤壁之战中落败,但他的实力毕竟尚在,目前的状况是只要他不去打别人,自己躲在许都无论干啥,大家也不会去干涉他,所以曹操的晋升没有在各方州郡掀起多大风浪,一切都在沉寂中慢慢湮灭。但是,在曹操本人所处的大汉朝廷权力中枢里,一场无声的“大地震”却已波及了每一位卿侯将相、文武官僚。
  汉高祖刘邦出于他的私心,在开国之初立下规矩,非刘姓宗室,一律被限制了最高爵位。群臣心里都很清楚,按照汉朝的律法和礼节,无论功勋多么显赫,异姓臣僚只能封侯,王爷、国公这样极重要的爵位都只封给刘氏宗亲,即使是本朝邓禹那样功盖天下的开国重臣,也不过就是仅以四个县封为侯爵。
  所以但凡爵位超越侯爵的异姓功臣,只能是心怀谋逆的权臣,使用逼迫皇帝的手法而获得非分殊荣。近四百年的汉朝历史上,只有一个异姓大臣被封为公爵,他就是那个篡了天子之位的“安汉公”王莽。而曹操,就是第二个继王莽之后被封为国公的权臣。这其中的意味自然是再明显不过了。他这是在为自己改朝换代,篡汉而立作着扎扎实实的铺垫。
  现在曹操已经公开亮出了自己的底牌,那就是要和汉室天子分庭抗礼了,甚至取代汉朝天下也是时间问题,而汉室群臣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抉择自己未来的去向,是继续留下来在这个风雨飘摇的小朝廷里为汉帝效忠呢?还是掉头转向丞相府为曹操效力呢?表面上,各个官邸中风平浪静,鸦雀无声,暗地里却是人心浮动,沸沸扬扬。
  在这种情况下,也只有被新任命为丞相府主簿的司马懿没有任何的犹豫和彷徨,他的想法完全与众不同,他根本无需在这个问题上过多摇摆。他也不需要在这个问题上进行抉择。他们河内司马家的命运早就和沛郡曹氏一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了。
  无论曹操做何逆天之举,司马家族一律全力支持和拥护,建安十三年,曹操废除“三公”,独揽相权之际,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就率先于中原各大世族之中向曹操表示了恭贺顺服之意;而这一次曹操能够晋爵魏公,享礼九锡,幕后也离不开司马朗、司马懿兄弟的全力推助之功。司马家和曹氏已然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
  其他人所看到的只是眼前的利害选择,而司马懿看到的是将来的长远利益,他目前最关心的问题不是别的什么,而是此刻已经到了应该把曹府大公子曹丕推上世子之位以定名分的重要关头了。只要曹丕一旦被确立为魏国世子,那么司马家“异军突起,后来居上,扭转乾坤”之大计就可算是成功了一半。
  司马家族从不做大汉无谓的忠臣,他们奉行一切从利益出发的原则,而最终的目的当然是要让自己的家族发展壮大。大汉王朝早已名存实亡,曹氏势力亦是天下无敌,改朝换代只是一个时间早晚的问题。而魏国的世子就是这天下未来的君主。谁若掌握了魏国的世子,谁就是掌握未来的整个天下。对这一点,司马懿在多年前就已看得清清楚楚,毫无疑误的。
  67 改朝换代——历史翻开新篇章
  历史总是在不断地轮回,没有一个朝代能够万世长存,只要某个权臣有足够强大的势力,改朝换代就有可能实现。转眼就到了建安二十四年的冬天。已经晋封为魏王的曹操在征伐江东孙权未果而返京之后,猝然身患急症,一病不起,宫中太医也束手无策。
  人生七十古来稀,在三国时代,一个人的年纪上了六十就算高龄了,目前的曹操已经有六十六岁了,即便有什么紧急情况发生,也算不了什么意外。为了防备万一有什么不测,他早于数年前就在西边放了曹真、张郃两名大将全力镇守汉中,又在东边放了张辽、臧霸、徐晃三名大将联手驻兵江淮,刘备、孙权就算有蠢蠢欲动之举,也自然被防御于国门之外,掀不起什么大风浪。
  曹操是个眼光长远的人,他在自己的晚年不断地安排着身后的事情,他是希望就算自己去世,他所开创的事业仍然可以继续下去。在卧床养病期间,曹操先后下了八道手令,免去了最后一批汉室遗忠的职位,全部换成了自己的亲信大臣。同时,曹操还迅速调来了曹彰的三万精兵,驻扎于许都城外,严密监视着城中的异常动态。
  安排好外面的事,就开始安排家里的事,曹操明显感到自己快要不行了,在最后的弥留之际,他在寝宫里秘密召见了世子曹丕。
  曹操与曹丕在寝宫里进行了长时间的密谈,向他交代了所有继承大统的细节。再过了三日,曹操便溘然病逝,享年六十六岁。曹丕随即继承了父亲的魏王之位。
  按照曹操的计划,自己开创了大魏的基础,然后应该由他的儿子取代汉室天下,在一切安排妥当后,仅仅过了三个月,汉献帝禅位于曹丕,历时四百年的大汉王朝就此寿终正寝。曹丕登基称帝,改国号为“魏”,封贾诩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太尉,司马懿为总揽朝纲、统领百官的尚书仆射,司马孚为掌管人事大权的吏部尚书。
  
  第六章 福泽子孙
  
  收获最大的投资是投在人身上。
  想成为怎样的人,就先与那样的人在一起。
  起步不怕低,先挤进圈子再说。
  68 贾诩的最后一笔投资——眼光决定一切一日午后,司马懿在自己府上批阅文件,忽有门官来报,说是太尉贾诩来访,司马懿闻言赶紧出迎,他不知贾诩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既然对方登门,也就硬着头皮去会一会这位传奇人物。
  将贾诩迎入客厅中,两人分宾主坐定,喝茶寒暄毕,贾诩目光一抬,深深看向司马懿道:“司马君,不瞒你说,老夫这一生之中真正主动用心辅助的人,最多只有两三个,当年的李傕勉强算一个,武皇帝自然是最重要的一个,”他说到这里,忽又垂下了眼帘,将幽幽的目光转向了别处,用极轻极轻的声音说道:“老夫在这临终离世之前,还想竭尽全力再辅助一个人。”
  看到贾诩莫测高深的样子,司马懿有点迷糊,难道他还有其他人选的安排?是曹家的人吗?司马懿看着贾诩。贾诩静了片刻,转过眼来正视了他一下,淡淡而道:“司马君,上一次南征之际,朝廷没有任命你为方面大将,你一定有些不愉快吧?”
  司马懿听了,内心不知贾诩究竟指什么而言,所以没敢有所反应,徐徐叹道:“贾太尉您这话说得不全面!我虽然水平一般,但不会为是否当方面大将而不愉快,只是如今西蜀有名相诸葛亮厉兵秣马而虎视,东吴有智将陆逊麾师长沙而狼顾,社稷之忧日渐深重——这才是懿心中闷闷不乐之根源也!倘若韬略无双的贾太尉您万一又有什么不测,这煌煌大魏还有几人能够真正撑持得住?”
  贾诩听司马懿这么说,心里有一点感动,他慨然而道:“司马君太谦虚了,在我看来,只要司马君你在世一日,这煌煌大魏的基业就定会始终固若金汤!眼下你虽未能获得方面大将之任,这并不意味着你以后永远不会取得此职。有时候,大势所逼,谁也阻挡不了啊。”
  司马懿的心里一直希望自己能够掌握军权,在这个乱世当中,军权才是最最重要的权力,所以他纵然有些不快,但却根本没有丝毫焦躁。真正属于你的东西,别人从旁边死挡也挡不住、硬抢也抢不去的。
  看到司马懿有了正面的回应,说明他们之间的对话可以进行下去,贾诩的话就越讲越深入了:“不过,司马君,在老夫看来,你目前‘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可算一条良策;但你若能‘主动进取、未雨绸缪’,亦可谓是另外一条良策!”
  听贾诩这么说,司马懿感觉他没有恶意,看着似乎是要指引自己一条道路,“这个……懿恭请贾太尉明示:当今之际,懿该当如何‘主动进取、未雨绸缪’?”
  69 如何接近权势者?——十分凌厉的进取战术贾诩看着司马懿,脸上露出一丝微笑:“既然军权目前在其他人手里,你就需要先去接近那些手握军权的人,至于对如何‘主动进取、未雨绸缪’的良策,老夫倒有些建议。如今陛下将兵权交付给了曹真、夏侯尚、曹休等三个旁系宗亲手中——他们都是司马君你眼下绕不过去的三大障碍!司马君你暂时不能压倒他们,那就不如尽量与他们拉近关系、化敌为友,从而巧妙获得他们的助力,这才是上上之策!”
  司马懿对于如何才能取得军权,曾经无数次反复研究过。今天突然听到贾诩给他明确地指了出来,这让司马懿心头极为感动——这样私密切己的计谋,若非贾诩念念之间与自己易心而处,断断是设想不出来的!他只觉胸中一热,当场便湿了眼眶——自己这十多年来在宦海浮沉之际不懈努力所取得的成就,终于在今天换来了像贾诩这样一代人杰自觉而主动的归附和襄助,自己此刻当真是多么的惬意和兴奋啊!
  虽然司马懿满心欢喜与激动,但他表面上仍需假装平静如水——不要让别人小看了自己!他暗暗咬着牙忍住了这一切的心情波动,脸上神情依然淡若秋水,只低低而道:“懿在此多谢贾太尉披肝沥胆如此竭诚相助!只是懿尚有小小疑惑:懿应当如何施为才能真正与曹真他们拉近关系、化敌为友呢?”
  世上很多事情的成功,最终靠的都是亲情拉近关系,婚姻是其中最有力的武器之一。贾诩目不转睛地直盯着他,缓声言道:“司马君,这个事儿老夫已经替你思虑了很久了。对了,你家大公子司马师今年不是刚满十六岁了吗?他已经到了婚娶之龄。依老夫看来,你司马家若能就此与他们曹家或夏侯家联姻结亲,你们双方自然便化敌为友、亲密无间也!”
  听贾诩这么说,司马懿觉得是个好办法,但他想了想,感觉还需要再探讨一下人选,司马懿微微低头,沉沉而吟。过了半盏茶的工夫,他忽地抬起幽幽亮亮的双眸,直视着贾诩:“若要借着与曹真、夏侯尚他们联姻结亲以求助力,懿何不一步到位,径直与皇家帝室联姻结亲?懿听闻陛下嫡生的东乡公主已届及笄之年。”
  贾诩心想,一步到位娶皇家女儿听起来很美,但其中风险也不小:“东乡公主?当今陛下确是非常宠爱他这位嫡生长女……只不过,如今甄皇后已死,而郭皇后又掺杂在中间,陛下对东乡公主的宠爱是否能够长盛不衰,似乎还在未知之间……还有,陛下一向猜忌多疑,司马君你此刻向他提出迎娶东乡公主为媳,他肯定会怀疑你另有图谋,倒是有些反为不美了。”
  司马懿感觉贾诩是一个真正值得信任的人!所以他也放大胆子,开诚布公地与贾诩探讨起来:“不错。贾太尉为我司马家的所思所谋实在是纤毫无失——看来,懿只能在曹真、夏侯尚、曹休等三家当中做选择了!”
  70 选择合适的联姻对象——政治成功的捷径“曹真,夏侯尚,曹休三家各有千秋,也各具实力,那么,在这三家大魏宗室之中,司马君你自己认为与哪一家联姻结亲方才较为稳便呢?”贾诩说道。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司马懿在心里早就想过千百遍,算是仔细推敲过了。依懿之见,曹真、曹休等都是赳赳武夫,门户渊源浅薄,懿不愿与他们两家联姻结亲。那夏侯尚却是一向崇儒好文、通达礼法,其子夏侯玄又拜王朗司空为师,其女夏侯徽亦有贤淑之名,可谓门第馨芳。再加上平日里懿与夏侯尚交谊不浅,想当年武皇帝的梓宫就是我俩一同护持着送回邺城安葬的呢!所以,懿有心与他家结为秦晋之好。”
  贾诩是何等样人,对司马懿的说话立即就能听出弦外之音:所谓“崇儒好文、门第馨芳、交谊不浅”云云,都不过是司马懿的虚语托词罢了!司马懿真正看中夏侯尚家族的关键原因是:夏侯尚的妻子、德乡公主曹茹,正是曹真的亲妹妹!司马家族若与夏侯尚家族结为秦晋之好,实际上是“一箭双雕”,同时和夏侯尚、曹真搭上了紧密的亲戚关系!
  司马懿只用一个儿子就达到利益最大化,一件亲事就让曹丕手下的三大宗室重将中的两个与司马懿关系非同寻常,那么他日后潜取兵权的幕后助力岂非大大增加?看透这一点之后,顿让贾诩不得不对司马懿的精谋明断、算无遗策叹服不已!
  贾诩的能干就在于他始终都能把握住最新热点,及时切入最具涨势的行情,“这样吧!司马君既然与夏侯尚将军有意结为秦晋之好,那老夫就厚着脸皮自告奋勇亲自出马,挑个黄道吉日便去夏侯府帮你司马家说媒和亲,如何?”贾诩笑眯眯地望着司马懿开口说道。
  听说贾诩肯帮这个大忙,司马懿赶紧起身拱手称谢,“贾太尉的鼎力相助之恩,懿真是没齿难忘!懿真不知该当如何报答您才好!”
  最后贾诩说出他真正的想法,他这次来是有目的的,这几乎是在为贾氏家族百年基业做重大投资,“老夫和你司马君一样,哪里会是施恩望报的人?老夫今日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在为我大魏社稷的长治久安而苦心斡旋啊。老夫坚信,只有司马君你,才能真正继承武皇帝的遗志,将‘横扫吴蜀、一统六合’的大业一举底定!”
  司马懿也知道贾诩是一心一意投靠到他这边来了,贾诩今天的投资会为贾氏家族百年兴盛打下基础。一边在口头上向贾诩谦辞不已,一边却将幽亮的目光远远投向了窗外,心底倏然冒起了一股怪怪的滋味:我司马仲达本有用兵若神、运谋如鬼之奇才,而且朝野上下尽人皆知,到了今天却不得不靠着“裙带关系”来谋取军权,真不知是该当可悲呢还是该当可笑啊!
  71 裙带关系谋军权——贾诩后人尽荣华
  贾诩自知年老体衰,不久于人世了,他在有生之年还得做成最后一件大事,黄初四年五月,在太尉贾诩的极力“撮合”之下,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迎娶夏侯尚的长女夏侯徽为妻,从此司马家族与夏侯氏、曹氏等魏朝宗室连成了紧密异常的亲戚关系。司马懿通过这条由姻亲关系编织而成的“渠道”,源源不断地获得了来自魏室宗亲明里暗里的各种支持和助力。
  此事做成之后,贾诩终于算是功德圆满,可以对得起自己的这一生了,过了半个多月,一代谋略奇士、乱世“智囊”之杰贾诩在洛阳底邸溘然病逝,享年七十七岁。身为尚书仆射的司马懿率各部卿僚领衔上奏,呈经曹丕亲笔批准,追赠贾诩为“肃侯”之谥,并荫封其子贾穆为吏部郎。
  正是因为贾诩所做的这最后一个决策,果然确定了他贾家百年基业的长青,他的子孙后来在晋朝纷纷荣显贵达:他的嫡孙贾模曾任晋惠帝时的散骑常侍、护军将军之职,食邑三千户,以尽忠于晋而著名;他的曾孙贾胤亦任晋惠帝时的黄门侍郎,位居列侯;贾胤之弟贾龛历任凉州刺史、秦州刺史等职,踞为方面大吏;贾胤从弟贾疋担任晋愍帝时的骠骑大将军,封为酒泉郡公。
  一个家族是否满门荣华富贵,起源都是本族前辈当年的英明投资,贾家这一切丰硕的回报,实际上都与当年贾诩潜心暗助司马懿谋取兵权终于得手而有着莫大的关系。而且,因着贾诩的缘故,司马懿也对他的族弟贾逵高看了一眼,在后来的政治攀升历程中一直着意拉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