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铁十字-第3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霍夫曼微微一笑,问道:“除了坦波夫和沃罗涅日,您认为还有什么节点有可能遭遇红军重击?”
  “还可能是哈尔科夫,不过此地有点远,离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都超过了600公里。”古德里安重新看了看地图,“而且在哈尔科夫前面,至少有3道我军防线,敌军长途奔袭700公里、接连摧毁3道防线的可能性我认为极小。”
  霍夫曼满意地点点头,剩余众人开始活跃起来,直觉不自觉地将自身位置转换到红军的立场和视角上来看问题,但讨论来讨论去,发现除了古德里安的办法,似乎并没有其他特别高明的办法。
  魏克斯元帅强调指出:东方集团军群原先是东线整体战略预备队,现在同样拉上一线使用,虽然各集团军群都准备了至少一个集团军的预备队,但他希望总参谋部至少要准备足够的战略预备队——对这样一场牵扯到300万人进攻的大规模战役而言,不可能没有战役集群的预备队。
  蔡茨勒脸上的笑意更浓,然后向众人揭示了谜底:“根据元首要求和指示,总参谋部以完成整编的党卫军第一装甲集团军为骨干,加上国防军第5、第8集团军,共同组成曙光战役集团军群,担任本次战役的总预备队,该集团军群指挥官由古德里安元帅担任,对外宣称为后备集团军群。。”
  众人纷纷交头接耳,这次对后备集团军群的本钱下得可有点大,党卫军第一装甲集团军是本年度新成立的部队,拥有警卫旗队、帝国等4个完成1943年编制调整与增补的装甲师,2个装甲掷弹兵师和4个武装党卫军师,实力之强超过任何一个国防军装甲集团军,再加上另外2个集团军,实力不容小觑。如果俄国人被这个集团军群的“后备”名称所欺骗,保管撞得满头大包。
  “后备集团军群的位置就部署在哈尔科夫、沃罗涅日和坦波夫一线,以沃罗涅日为核心。”
  到这时古德里安才恍然大悟,为什么刚才蔡茨勒一直笑眯眯地看着自己:总参谋部看来不是没考虑过这种可能,相反,他们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而他,恰好承担并履行有关角色。
  整体会议方针最终确定了下来,此时距离进攻战役的发起日已剩下不到24小时了。
  就在德军紧锣密鼓推进战役动作的同时,克里姆林宫内,斯大林也在听取总参谋部和莫洛托夫的报告。
  “从我们掌握的情报来看,德军似乎很快就要发动新一轮进攻,方向还是在中央战场。”
  斯大林不置可否地点点头,问道:“有办法挡住他们么?”
  华西列夫斯基迟疑了一下,最后坦白地说:“非常困难,敌人拥有装备优势,部队作战经验十分丰富,而且……”
  斯大林摆摆手:“你强调的这些我都清楚,我问的是你们的办法,你和康斯坦丁同志的意见是一致的?”
  “这个……”华西列夫斯基有些犹豫,片刻后又道,“不一致,我的意思是继续退却,进一步拉大德军的后勤补给线。”
  在昨天的形势分析会上,朱可夫做了下一步战略推演,任何德军很可能重复上一次战役的手法,在中央战场进攻,持续突破,逼迫红军从两翼抽调部队进行增援,一旦两翼削弱,德军就趁机进攻其中的一翼。他认为不能被德国人牵着鼻子走,必须掌握主动,因此提出了中央诱敌深入,拉大德军距离,与此同时在12月份实施南北对进,截断德军退路,迫使敌人后退。
  当然,朱可夫知道红军与轴心的差距,没有把希望寄托在进攻战役的威力和有效方面,也不认为红军具备围歼德军重兵集团的能力,只是希望能迫使德军停下前进脚步,为苏维埃赢得冬季喘息期创造机会。
  不过,华西列夫斯基这次有不同意见,他不看好朱可夫的以攻为守战术,他建议进一步撤退,别说伏尔加河右岸地区,如果德军想要,可以一直放任他们进攻,哪怕打到乌拉尔山去。





第68章 第三次打击(6)
  “说说您的理由。”斯大林掏出烟斗,面色平静地问道。
  “朱可夫同志的策略在整体上当然是正确的,坦波夫、沃罗涅日和哈尔科夫这三个目标无论哪一个,都是德军防线上的关键节点,只要我们能占领——不,只要能威慑到那里,德军就会被迫停下进攻态势,但我认为该策略有三个不能克服的缺点。”华西列夫斯基清了清嗓子,认真解释起来:
  “第一,我军战斗力与德军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近期在中亚战场上表现尤为明显,德军整条后勤补给线依赖于里海东岸的登陆场,扼守登陆场附近的不过是一个德国师,1。5万余人,但我军利用2个军南北对进发动进攻,兵力超过6万人,足足是对方4倍,技术装备也略优于敌人,但在敌人的顽固扼守与空中力量绞杀下,进攻最后无功而返……”
  华西列夫斯基列举的战例是8…9月份之交在中亚战场上的一场小战役,在东线其他战场都陷入沉寂时,中亚方向激战不断,隆美尔率所部集团军在中亚狂飙突进近1500公里,2个多月时间从里海东岸一直打到塔什干,重演了当初从托卜鲁克一直打到阿拉曼的故事。红军部署在这里的三线部队纷纷土崩瓦解,包括土库曼、乌兹别克、哈萨克等众多中亚国家和民族宣布独立,形成了“东线平静、中亚大打”的局面。。
  为挽回局势和面子,斯大林利用其它战场战事平息的有利时机,从远东和后方抽调了30万相对有战斗力的军队,试图消灭隆美尔所部。朱可夫没按斯大林的意图对隆美尔部队进行围追堵截,因为他知道在中亚这么广袤的地方,别说30万,就是再加3倍兵力,也不可能堵住隆美尔的装甲部队——他仔细研究过隆美尔在沙漠中的战斗经历,也向英国方面了解情况,认为掐断敌军补给线才是最根本、最有效的办法。
  但是,时间并不站在朱可夫一边。他一方面受到斯大林的催促,一方面又因为形势变化太快而无法按部就班。如果他有足够的时间,他会将30万军队分散下去,以化整为零的办法慢慢骚扰德军漫长的补给线,只要拖到冬天,隆美尔这10万人一定会陷入窘境——要么被迫撤退,要么陷入泥潭。
  但德军推进速度太快,各中亚民族独立运动的势头也远远超过了总参谋部的想象,化整为零骚扰补给线的办法马上就变得不适用——小部队会遭遇中亚民族武装分子的攻击,而且鞑靼人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还不弱,再加上普通民众对苏维埃和布尔什维克政权的普遍敌视——中亚有很多遭流放的少数民族,红军游击队根本没有存在空间,化整为零只会让当地武装一一吃掉。
  于是朱可夫只能退而求其次,一方面利用部分部队引诱隆美尔追击,另一方面秘密集中了2个军包括近3个坦克旅,6万余人和200多辆坦克去进攻德军登陆场和主要物资囤积点,按照设想,只要吃掉这个德军师1。5万余人并夺取或破坏有关物资,就能逆转有关中亚局面。
  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和朱可夫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遭遇突然进攻的德军部队只是最开始有些慌乱,但很快就镇定下来,依托防线就地固守,并着力呼叫空中火力支援,强行进攻的远东红军所部流尽鲜血,也没法在德军陆空一体的顽强防守前占得便宜,战役从8月27日发起的,但最终的结果甚至连迫使隆美尔回转的机会都没有。
  德军只有20余辆坦克,开战第一天,3个红军坦克旅便利用装甲优势发起突击,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被Ju…87g和88mm高射炮击毁的T…34、T…43们充斥着整个视野。每当红军试图集结发起进攻,He…218们便开始俯冲攻击。迫使红军只能将进攻时间挪到晚上,试图利用夜战、近战拿下对手。
  但这种招数也没有取得成功,8月28…30日,双方激战三天,被包围的德军如同大海中的礁石,任凭红军进攻部队如海浪冲刷一样层层叠叠冲上来,散潮之后只留下一地尸体。8月29日,当夜战事最密集、最危险之际,德军不过阵地暴露危险,先用照明弹照亮阵地前沿,然后用希姆莱管风琴打出了大范围齐射,一口气击溃了正准备使用人海战术冲击的2个红军步兵师。
  随着时间的推移,局面对红军越来越不利,因为德军守着登陆场,有源源不断的物资和军火供应,根本没有匮乏之虞,而红军在数轮强攻之后,已成为强弩之末。9月1日,隆美尔派遣的援兵赶到了,而且援兵投放的方式也很隆美尔式样——意大利伞兵旅和斯徒登特将军的伞兵师直接在红军进攻部队的侧后方空降,大量的Me…323、Ar…232运输机在野战机场降落,甚至连意大利空军的联合运输机(联合攻击机的运输版)也加入了这一行列。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经改进的Me…323h型号发挥了极大优势,将新出厂不久、带有75mm反坦克火炮的美洲狮轮式装甲车也运到了前线,而且一口气运来了24辆,非洲战役中的古德里安基本没怎么用上这款专业用于沙漠战的8对轮装甲车,但在中亚的广袤戈壁上,轮式装甲车发挥了极大优势,不但机动性极高,而且拥有不亚于3号突击炮的反坦克能力。
  空降成了压倒战事的最后一根稻草,9月2日,朱可夫见事已不可为,下令部队撤退,来时2个军6万余人的生力部队,到撤退时只剩下了不到2万人,坦克只剩下不到20辆。
  很明显,德军在里海东岸战役中表现出来的战斗力具有典型意义,虽然空军加成对其影响极大,但反过来说,红军也不可能在中央战场获得4倍以上的兵力优势。基于这次小战役暴露出来的问题,华西列夫斯基旗帜鲜明地反对朱可夫的提议。





第69章 第三次打击(7)
  华西列夫斯基提出的第二点理由是距离不够,连带着战役时间也不够。
  距离不够是很显然的,即便红军同意放弃伏尔加河右岸地区,德军进攻部队距离本方至关重要的战略节点也只有600多公里,这个距离与莫斯科或斯大林格勒出发的红军距离基本接近。红军本来就在机械化运动能力上逊色于对手,在实战过程中,德军只要撤军即可走完这600多公里路程,而红军那500多公里距离却需要一段又一段打过去。
  届时的局面很容易出现这样一种场景:红军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赶到战略点,结果大举回防的德军已撤退,红军不仅功亏一篑,还可能因为德军重兵部队加入而损失惨重。
  能扭转这种不利局面的是红军事先在德军撤退路线上部署狙击部队,但又要集中优势兵力进攻,又要部署足够的兵力狙击,华西列夫斯基认为超越了现有的红军能力。
  “于是,唯一可利用的办法是迅速进军,但我坚持认为时间完全是不够的。”华西列夫斯基概括道。
  对这条意见,斯大林不置可否地点了点头,但没继续追问下去,只是不动声色地问道:“那第三条呢?”
  “第三条是这样的进攻不可能获得我们期待的、决定性胜利。”华西列夫斯基解释道,“这是我从根本上反对这次冒险进攻的原因所在。”
  他一开始说这话的时候,还有点拘谨,但越说越放开,越说越大胆。
  “即便我们达成了战役目的,所取得的成绩和战果也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借此消灭德军重兵集团,最多只能迫使敌人停下前进的脚步稳固后方,而我们却要动用为数不多的优秀部队执行进攻任务——这根本是以我之短攻敌之长,等我们把这点机动力量、装备消耗殆尽后,就算是撑过了这个冬天,明年春夏之交的日子也会很难过。”华西列夫斯基阐述了自己的想法,“目前距离冬天只有2个月,德军如果要进攻也只有2个月,我们放开中路让他们打,只要我们扼守住以莫斯科为核心的北翼和以斯大林格勒为核心的南翼,他们目前取得的任何进展都是一个巨型突出部,始终面临我们从突出部底线出击的威胁,德国人难道还能飞上天去?”
  华西列夫斯基差不多洋洋洒洒说了大半个小时,他发现斯大林听得很认真,在旁边的伏罗希洛夫和莫洛托夫也频频点头,虽然这位红军总参谋长奇怪为什么今天汇报的时候斯大林同志让另外两位也在场,不过他还是毫无顾忌地说了。
  “您说的意见很好。”斯大林追问道,“这些意见康斯坦丁同志知道么?”
  “知道,我和他都交流过。”
  “他有什么想法?”
  “他还是没放弃在中亚战场的努力……”华西列夫斯基有些弄不懂这位老搭档的思路:中亚战场明明事不可为,为什么还死缠烂打不放?朱可夫现在不但工作重心在这里,连本人都跑去现场直接指挥了。不过他不愿意在最高领袖面前说对方的坏话,只解释了一句,“朱可夫同志还是坚持一贯的观点,认为苏维埃的未来不能再久拖不决,既然我们都打算和德国人搞停战谈判,那就痛痛快快打上一场,拖得越久对我们自身的伤害越大,对今后国家元气的恢复也越不利……不过我反对他这种自暴自弃的盲动态度,明知道取胜机会寥寥无几,硬要往前凑……”
  平心而论,华西列夫斯基这段话虽然带有一点情绪,但还是把朱可夫的无奈说了出来,他相信斯大林完全明白朱可夫背后的用意。
  “我明白您的想法了,容我再仔细思考一下,我希望总参谋部做好对德军可能发动的大规模进攻的应对。”
  “是!”华西列夫斯基敬礼后就告辞了,只留下了斯大林、莫洛托夫和伏罗希洛夫三人组。
  “对他刚才这番话你们怎么看?”斯大林问自己的两个亲密战友。
  莫洛托夫叹了口气:“华西列夫斯基同志用自己专业的态度诠释了标准的军事路线,从这一点来说,他是一位合格的总参谋长,而朱可夫同志显然更像一员统帅,他真正知道党和国家需要什么。”
  伏罗希洛夫摇摇头:“实际上朱可夫同志在作战计划个人意见的电报里将一切都说得很清楚了——综合权衡之后,这是目前的次优选择,华西列夫斯基同志要么没有接受这个结论,要么朱可夫同志没有把全部意见都告诉他,我猜是后一种可能。”
  没有人傻乎乎去问为什么朱可夫不把自己的意见对华西列夫斯基全盘托出——这在政治上是很不成熟的表现,因为决定朱可夫下战役决心的已不是纯粹军事因素,更多时候掺入了政治和其他方面情绪的考量。朱可夫前次已对华西列夫斯基暗示,两人在重大决策上不能完全一致,这不仅是为了自身,更是为了红军的前途和命运。
  在这一点上,朱可夫显然比华西列夫斯基更能明白斯大林决定放弃列宁格勒的用意:在后者看来,这个决定多半是为了改善不利的战线态势,而在前者眼中,这标志着斯大林同志已基本下定决心要和轴心媾和了,双方唯一的分歧在于具体条件还谈不拢,所以需要再磨一磨。而朱可夫认为计划的着重点就在于帮助下定决心、加快议和进程:要么是进攻成功,红军取得一定的优势,迫使德方答应布尔什维克的条件;要么是进攻失败,红军丧失最后的进攻能力,帮助斯大林同志下定决心接受德国条件——德国人会不会继续提高要价还在两说之间。
  如果按华西列夫斯基的策略继续下去,红军当然能不断推迟决定命运的那一刻到来,但这反过来也避免决定性结果的出现——无论是好是坏!很多时候,媾和不一定比坚持抵抗代价更大。





第70章 第三次打击(完)
  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看问题是有明显分歧的,很多时候甚至截然不同。就放弃列宁格勒这件事,华西列夫斯基的解读是出于军事需要——缩短了战线、节约了兵力,赢得了宝贵的重整机会,而朱可夫的解读是出于政治需要——斯大林同志需要试探一下德国人的可信度,更重要的是试探一下国内民众对与德国停战媾和的接受度,以及如何看待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问题。
  所以朱可夫的结论是,斯大林同志即便同意南北两路向心进攻,出发点也不是为了将战争继续打下去,恰恰相反,他在寻找体面而稳妥的媾和之路,而华西列夫斯基的拖延战术注定因不符合政治前提而不会获得采纳。
  就朱可夫而言,他其实还有一个最优选择,那就是立即利用现有的局势和条件迅速和德军媾和——因为英国人试图媾和的风声也已传了过来,一旦英国投降,东线的压力将进一步增大。至于美国人,他不认为罗斯福有什么反扑能力,他们自己至少首先要解决马岛问题。
  实践证明朱可夫的猜想是正确的,莫洛托夫用一句“合格的总参谋长”来形容华西列夫斯基,就把这种“书生意气”诠释得淋漓尽致。
  不过,就如何媾和,斯大林显然还有不同想法,否则他也不会置朱可夫的“最优方案”于不顾,偏偏选择了次优方案,并且还琢磨着打上一仗。
  “对停战这件事,基层的同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