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山河血(无语)-第4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到最准确的消息。
昭和制钢所所有高炉的年产能力都是在使用“标准东洋煤”也就是抚顺煤的情况下计算出来的产量,但是在过去的几年间,实际产量却由于煤炭供应的问题,甚至无法达到设计标准产量的50%,在过去,这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毕竟日本整体的钢铁需求在那。但现在却不同,出于对战争的敏感,石原已经意料到,一但实施“l号作战计划”,那么昭和制钢所将会成为日本帝国最重要的钢铁来源。
“阁下,现在煤炭供应相比于去年,已经稍有缓解,但是,按照今年分配的煤炭总量,仅只够炼制不过600万吨焦炭,而以此计算,制钢所的产量将只能达到设计的60%,最高只能达到65%……”
犹豫了一下,伍堂卓雄这位制钢所社长,还是如实的向参谋长汇报道。
“阁下,如果能够供给足够的煤炭,那么,我们的炼铁炉、炼钢炉才达到设计产能,才能为大东亚繁荣尽力!”
燃料……
伍堂卓雄的要求,让石原莞尔不禁有些头大,自从他晋升为关东军参谋长,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把满洲国建设成为“大东亚总决战后方基地”时,在一座座大型工厂耸立于这片土地上的同时,却又发生了一个问题——燃料供应越来越紧张,铁路需要煤炭开动机车、工厂需要煤炭发电,制钢所需要煤炭炼铁,而日本亦需要满洲国的煤炭供应。
虽说无论是阜新亦或是抚顺两大煤矿的产量相比过去有很大的提高,但在工业大规模建设的同时,相比于激增的燃料需求,产量的提高却是有限的。
沉吟片刻,石原莞尔开口说道。
“我想,这个问题,应该很快就能解决,现在满炭正计划在吉林北部地区兴建新的煤矿,我想在未来……”
在未来两三年内解决问题吗?意识到这一点,原本似乎能给伍堂解决难题的石原的话声不由一顿,而他的停顿,伍堂卓雄又岂会不知道原因,他连忙说道。
“阁下,我认为,仅仅只靠满炭显然是不够的……”
在过去的8年间,伍堂卓雄可是把自己的希望完全寄托在满炭的身上,可直到现在,燃料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我倒觉得,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下让满洲人办煤矿。
”
“为什么?”
伍堂卓雄的建议让石原莞尔的眉头微微一跳,不无诧异的看着对方。
“阁下,是这样的,受限于资本规模,满洲人兴办的大都小型煤矿,一家小型煤矿的年产量可能只有万吨,甚至只有几千吨,但是如果有数百家,甚至更多的小型煤矿,却可以提供数百万吨、上千万吨煤炭,”
眉头蹙成一团,伍堂卓雄的建议令石原莞尔颇觉得有些为难,如果这样的话,无疑将会侵害到满炭的利益,在过去的多年间,满炭可是不断的借助各种手段,或是吞并满洲人自办煤矿,或是借助政府关闭小型煤矿,而现在伍堂却希望重开小煤矿。
“阁下,我想现在的最重要的问题在于——如何在短期内,提高满洲地区的煤炭产量,根据我所掌握的情况来看,在过去的十年间,仅被迫关闭的满洲本地煤矿就多达200家以上,涉及产量多达600余万吨,远超过一个阜新矿!如果能够恢复的话,那么,满洲的煤炭供应紧张的局面,就将会得到根本性的缓解,”
尽管伍堂卓雄的建议让石原莞尔颇为意动,但是现在需要各方面支持的他还是挥了挥手说道。
“这件事,我会加以考虑的,”
见伍堂好像还有些不某。石原莞尔却已经向他挥挥手,表示不愿意在这个问题上继续谈下去,毕竟石原有他自己的顾虑。
几个小时后,在疾速行驶的列车中的豪华车厢内,石原莞尔的双眼注视着窗外绿油油的大地,那是一望无际的麦海,这片富饶的土地,正是他梦寐以求的“决战大本营“,想到过去几年苦心经营着满洲,建设着满洲,但是在国内……
大陆是如些辽阔,但那些人却只把眼光盯在早就拥挤不堪,甚至不宜居住的南洋,实在是……
此时,石原莞尔之所以会生出这种感叹,却是因为目前国内对南洋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日本绝对不可缺少的法属印度支那和泰国的大米、橡胶、锡等物资,无不在消耗着日本本就不多的外汇和黄金储备,而日本每年所需要大米中,约有900万石必须依靠从法属印度支那和泰国进口。
“应当机立断,夺取南洋,解决帝国资源困境……”
在东京,这样的声音越来越响亮,甚至从东京传来消息,在东条的要求下,军部很有可能撤销他的职务,改由他人担任,显然这是为了给“南进“铺平道路,作为”北进“的最强力的支持者,正是在他的全力阻止下,东京至今未能与苏俄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如果一但他失去关东军参谋长一职,那么……
“阁下,您是考虑华北大演习吗?”
突然,随员的一句话,让石原先是一愣,但他却摇摇头答道。
“华北的大规模演习,表面上看似对我们有威胁,但这场演习反倒让我放下心来了!”
提及华北石原莞尔的声音显得有些轻松。
”军阀从来都是军阀,“中国事变“前,华北的军阀们既不愿意投靠我,也不愿意完全投靠蒋介石,于是出现搞一个“华北自治系统”的提议。日本人显然高兴看到华北搞**,这样将使“满洲国”得到一个安全的屏障。蒋汪政府虽然不愿意看到华北**,但又怕中央军出兵华北会引发和日军的全面冲突,于是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允许华北“轻度**”。而现在,华北的局势,和过去没有太多的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管明棠比宋哲元等人更具野心,他不会仅仅满足于华北自治或者轻度**,他的目标和许多实力强劲的军阀一样——逐鹿中原!这才是他举行这次演习的根本原因,只不过……”
只不过,对日本的警惕与提防,使得他不得不谨慎从事,现在石原反倒是能够理解为什么在过去的5个月中,那紧而不战的局面了——在背后有几十万“虎视眈眈“的强兵时,他又岂敢对南京开战?
现在的华北军与关东军又是何其的相似啊。即便是自己调走了大量的部队,减轻了华北压力,想来在管明棠和他的参谋官们的眼中,这不过只是“诱蛇出洞“之计罢了,这场演习中”j国入侵“,无疑将他们担忧显露无疑。
“那阁下您担心的是?”
“独国!”
吐出这两字的同时,石原莞尔的眉头蹙成一团,德国即将入侵苏俄这一情报来自于南京,而石原却从未像现在这般重视这一情报,因为,德国是否能及时入侵苏俄,将直接决定他的命令……
“希望你们尽快动手吧!万万不能再等了……”
第二十三章战争风云
“……现在,我觉得在良心上有责任再一次向英国和其他国家呼吁,请拿出理智和常识来。我认为我是有资格作这种呼吁的,因为我不是乞求恩惠的被征服者,而是以理智的名义说话的胜利者……”
1941年5月l0日,英国、全欧洲,不,整个世界,都从广播中收听到了一声似乎显得有些慈悲的呼吁,是了,这正是要柏林歌剧院德意志第三帝国希特勒发出声音,在演讲中,他说丘吉尔是一个政客,丝毫不关心英国人民的安全,是丘吉尔逼迫他去毁灭他“从来不想毁灭甚至不想伤害的伟大帝国”。
似乎所有人都能从他的这一演讲中,希特勒对英国的“慷慨”与“仁兹”,似乎他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违背”他的良知与本意的选择。
当然,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分析人员、国际局势观察家们,却从他的这一广播中听到了另一个声音——德国即将对英国发起最后的进攻!这实际上是在向英国作最后的通牒。
而英国人是如何回答的呢?
在希特勒的演讲发表之后不到一个小时,伦敦的英国广播公司就作出了反应,他们的回答是“不!”希特勒对于强硬的丘吉尔,仿佛是热脸贴上冷屁股,而这个回答,让每一个人都明白——英国与德国的决战即将到来了!
正当人们为英国的命运而担心不已的时候,谁都没有想到,早在5个月之前,也就是l940年l2月l8日,一场决定另一个国家命运的会议却召开了。
在柏林东南的佐森,德国陆军司令部的地下作战室里,希特勒将他的将军们召集在一起,准备宣布他的21号训令,也就是“巴巴罗萨”计划。希特勒站在长形会议桌的一端,背后是整个欧洲的作战地图,上面标明了近两年中德军所有的军事行动和战役成果。
希特勒站在吊灯下方,光线从上到下的射在他的脸上,在眼窝下面留下两个黑色的阴影,和他胡子下的阴影配合在一起,远远看去犹如一部没有一丝情感的机器,但从那机械般的的嘴里发出的声音却是语调激昂、慑人心魄的。
“将军们!”
希特勒走出灯下的阴影,从将军们的背后走向桌子的另一头。
“我今天刚刚签署了第21号训令,即对苏作战计划。”
他的目光依次闪过布劳希奇和哈尔德的脸,对准了他的亲信高参凯特尔的眼睛。
“你们知道,我历来对苏联没有什么好感,它愚昧、落后、保守、自私、贪婪,它的存在是世界的耻辱!”
希特勒拍了一下哈尔德的椅子背,眼中放射出火一样的光芒。
“把它从地球上消灭,是我们德意志民族天经地义的责任。”
他走到长桌的另一端,突然一个做作的急转身。
“它的内部已经腐朽不堪,它的部队已经被证明是涣散软弱的,我原本不想把如此之多的德意志英雄们送上进攻苏联的前线,”
希特勒突然昂起了头,挥舞起他的右手。
“但是,这是一种责任与使命,只有他们才有资格去根除那成千上万的劣等人!”他开始绕过长桌子,慢慢走回他的位置。“对于这样一场改变德意志帝国历史的伟大的战争,能够参与其中是在座的每一个人,包括我本人的荣幸。相信你们已经非常了解我们的‘巴巴罗萨’计划,”
“巴巴罗萨”是德国腓特烈大帝的绰号,这位煊赫一时的君主曾发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5次入侵意大利。希特勒希望用这位80年前强大帝国缔造者的称呼,为他消灭苏联的“伟大”战争带来好运。
在过去的半个月间,他一直醉心于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上绝无仅有、无与伦比的庞大战略行动。而今天,在会议召开之前,他又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这个大胆而凶猛的计划,如果一切能完美地实现,那这场战争所取得的胜利简直是太伟大了,这将成为人类历史的一次转折,更是战争史的一个奇迹。
“只有日耳曼民族的勇士,第三帝国的钢铁雄师,只有我!阿道夫?希特勒才配得上这样辉煌的胜利。”
他想。希特勒感到,为了实现这样一个完美的计划,冒一些风险,付出一些代价都是完全值得的。
“你们中的很多人在过去的日子里为制订这个计划付出了心血,你们中的一些人还将奔赴前线,指挥我们最精锐的部队去将这个计划变成现实。”
希特勒走回他的座位并且坐下,沉默了一下。
“下面由陆军参谋长哈尔德宣读21号训令,并介绍计划内容。”
哈尔德脸色严肃地站了起来,先向希特勒立正行礼,然后打开他厚厚的计划:
“领袖兼国防军最高司令领袖大本营国防军统帅部/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国防处一组1940年l2月l8日1940年第33408号绝密文件只传达到军官:
德国国防军必须准备在对英国的战争结束之前即以一次快速的远征将苏俄击败(“巴巴罗萨”方案)。为此,陆军必须动用一切可供使用的部队,但有一个条件,就是必须保卫已被占领的地区免遭突然袭击。对空军来说……”
随着哈尔德的声音,“巴巴罗萨计划”展开了,沉寂数月的德国的战争机器,再一次运转起来,只不过,与过去不同,此时,如此庞大的战争计划实施准备工作,从一开始就瞒过了全世界。
“……除去这首歌之外,党卫军“帝国师”官兵寄给他们受伤的连长三瓶‘亨尼西’酒,祝他早日康复。”
听取着收音机中传出的新闻,王裕民则认真的在工作笔记上作着记录,情报工作并没有间谍小说中描述的那般惊心动魄,实际上,大多数情报工作都是乏味而单调的,许多情报员在大多数时候所从事的工作实际上就是分析,正像王裕民现在所从事的工作一般。
“帝国师”是武装党卫军的精锐部队,而“亨尼西”是法国名牌白兰地,从这条广播中,王裕民似乎可推断出,党卫军的精锐部队在西线,也许在法国。
“裕民,你看最近的这些新闻,”
一旁的李泽川在翻看着记录的时候,他似乎看到一些异样之处。
“没什么啊,都是前线部队的点歌!”
看着另一份记录本上记录,王裕民似乎没有发现什么情况。在很多由听众点播的音乐节目中,德军官兵会点播歌曲,这是德**队的习惯。
“我分析了一下,从去年l2月开始,这些节目中,来自德军官兵的点歌相比于过去,多出了31。25%,而过去其点歌的最高峰,是法国投降后的一个月,l2月,还可以理解为圣诞节和元旦,但是从l月到现在,其点歌的数量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更频繁,尤其是这个月更是如此,而涉及到的德军部队,超过80%为精锐部队……”
在李泽川的分析中,王裕民翻看着过去几个月的记录,可不是嘛,正像他说的那样,确实有些不太正常。
“即便是德国士兵闲来无事,我不相信,就算这些电台没收到多少老百姓的点歌信,还总不能点歌的都是精锐部队的人吧!”
李泽川不无疑惑的反问道。
“你的意思是?”
“肯定是要出大事了!”
一声断言从李泽川的口中吐出,作为一名情报分析人员,他敏锐的意识到,或许,这正是大事件的先兆。
“你这样的一说的话,我倒是想起来,最近几个月,似乎多出了许多谣言!”
眉头猛的一锁,王裕民想起了最近几个月来的一连串谣言,什么斯大林要访问德国啦,什么他已同意把乌克兰租借给德国99年啦,而这些谣言更是几乎达到家喻户晓的地步,难道说,这些谣言出自于官方,那么德国人的目的是什么呢?
“即将进攻英伦三岛、征用渡轮、德苏关系、士兵点歌……”
在身后的黑板上,皱眉沉思的王裕民将一个个词汇一一写在黑板上,在大使馆内商务代办处的楼下的这间地下室内,在昏暗的灯光下,黑板上出现了多达上百个词汇,而所有的词汇最终却又被王裕民用红色的圈出了三个关键词。
“法国、英国、苏俄……”
伴随着这三个词汇的却是一个大大的问号,在这个问号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呢?
“王牌部队在法国、准备进攻英国、与苏俄关系日趋紧密……”
念叨着这几句话的李泽川,手指突然一用力,指间的粉笔却被他按断了,而他惊讶的看着身旁的王裕民,在他的脸色中,他读到了同样的震惊。
“你猜到了!”
李泽川的声音显得有些紧张,王裕民则点了点头,然后语气凝重的说道。
“如果没猜错的话,所有的一切都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是为了掩饰……”
随手在苏俄两字上划出了一个红圈,现在两个人在这一瞬间都达成了共识——德国正在为进攻苏俄作准备,至少在理论上,甚至有可能准备了近半年,也就是说……
“今天是6月l号,他们差不多准备了半年,这样算的话……”
王裕民感觉到自己的呼吸有些急促,甚至于嗓子亦开始发涩。
“他们差不多应该准备好了,就等下手了……”
第二十四章日尔曼尼亚的梦想
“你可能拥有某种罕有的力量,这可能是千年难得出现一次的奇迹,耶稣是其一,穆罕默德是其二……平常人如果像你这种情况应该会终身失明,但如果是有某种力量及意志的人则无可限量。你需要对自己有盲目的自信,那么你就不用再失明……你也知道德国需要有力量及盲目自信的人。”
每一次,当使命感于心中激荡的时候,希特勒总会想起在上次大战时,当他遭到芥子毒气袭击而双目失明的时候,在帕瑟瓦尔克市军方医院接受催眠治疗后奇迹般地恢复了视力后,精神病医生福斯特曾对他说过的话,正是因医生的这一番话而令他对自己拥有超能力深信不疑的。
他相信自己的命运与德国的命运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就像现在,就像此时!
昨夜,希特勒又一次陷入了失眠,他很晚才躺下,很早就起床了。
在计划开始之前的最后几个难挨的日子里,希特勒发现他失眠的老毛病又复发了。到了晚上,他躺在那里睡不着,便问自己,在那个宏伟计划中,可有什么漏洞能让英国人钻空子呢。他相信已堵住了所有的漏洞。他曾派戈林的代理人米尔契广泛地视察了德国防空工程,他曾下令对荷兰的沿海工事予以紧急增援,他怀疑伞兵部队在克里特获得成功可能刺激英国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