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穿越]明末风暴-第3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站在一旁听了会儿,很快就弄明了情况。这群儒生却是跟着陈子龙来的,他们中有第一批来的,也有后来听得消息来的。陈子龙当初曾许诺,众人来此自有官职可任,但现在不但没有官职,就连原本丰厚的薪资也没有,所有人都在怨埋陈子龙不该大言欺诳。但黄宗羲从他们的话里还听出了真意,无非是陈子龙回到大陆一趟之后,这些人以为他多少能带些钱来,便来吵着要发薪。
黄宗羲唯有苦笑。
当初他就不看好陈子龙,就是因为这个,他对于儒生缺乏实干能力和实干精神可是很清楚的。这些儒生,并不是真儒,不是过去那种真正躬行践履的真儒,高谈阔论一个个才华横溢,经世济民一个个灰头丧气。
陈子龙怎么就看不明白这点,按理说,他在新襄呆了几年,应该早就看明白这一点了啊。
“诸位,我说了没有拿到款项,便是没有拿到,我陈子龙何时欺瞒过诸位?不过,我已经寻过了方密之,他答应提高咱们的稿费标准,只要咱们能做出真学问……”
陈子龙的声间响起,黄宗羲自人缝中向那边望去,只见陈子龙黑瘦的身影,须发尽白,看上去极为苍老。
“我上回发的诗,他便没有选用。”
“我的文章也是。我的文章乃是正合大道要旨的妙文,他方密之也看不中。这分明是他已经背经离道!”
陈子龙的安抚没有任何用处,那些儒生又纷纷嚷了起来。接着又有人问,为何他们自己办的文集就是卖不出去,是不是陈子龙经营不善。
最后嚷成一片,陈子龙默然无语。
黄宗羲同样默然。
显然,陈子龙失败了,他的探索,已经到了破产的境地。
“诸位。诸位!”
总是这样不成体统,黄宗羲沉默了会儿之后,便高声大叫。众人听得他的声音陌生,便不再吵嚷,同回头来看,陈子龙也看着他,见他出现在此。神情顿时变得激动起来:“太冲,你怎么来了!”
“我远道而来,今日在君子港最大的酒楼整治席面,宴请诸位同道,时间便是今夜七时,诸位要准时来啊。”黄宗羲向众人拱手团揖:“现在我与卧子有些私话要谈。诸位且让让,且让让!”
听得他出资宴请众人,众人终究要卖他几分面子,特别是大伙都知道,他是得罪了俞国振。犯了大错被流放出去。这次回来,想必是得了俞国振的特赦。或许回大陆之后便有大用,因此一个个看着他的眼睛就是火热,哪个敢得罪他。于是众人便散了去,不过人人走之前,还都不忘记来与黄宗羲打个招呼,报上自己的籍贯姓名,不求黄宗羲记着,只求他耳中能有个印像。
所有人走了之后,黄宗羲看着陈子龙,长叹了一声:“卧子先生,何至于此?”
陈子龙却是精神一振,上来用力拍着黄宗羲:“太冲,你回来了,正好,正好,我有一个好的计划正要与你说。”
“卧子先生先说说这边的情形吧。”黄宗羲道。
“这边……咳。”
提到眼前的窘境,陈子龙终于短叹了一声,他拉着黄宗羲回家,那破茅屋可谓家徒四壁,而且连屋顶都是漏的,到处都摆着接水的盆碗。牛钝见到这模样,心中不由得突突直跳,这样的家境,比起他家都有所不如,眼前这个陈卧子先生,真是自己导师口中所说的当代大儒么?
陈子龙说的事情,比起那车夫说的就要详细得多了。
他带着这些儒生来婆罗洲,并不是没有预先的计划。在他的计划当中,来婆罗洲建城之后,第一要务便是要发展民生,也就是说,要让随他迁移而来的华夏百姓有工作可做,有粮食可生。与之相比,解决他们的医疗教育问题倒不算是什么大事,毕竟他们来的骨干都是宿儒,既可为良相,又可为良医,更可为良师。他们来这里之后,也确实开拓了一些产业,最主要的就是水稻种植、香料种植与橡胶种植。在陈子龙看来,水稻种植乃是立足当前,解决移民吃饭问题的,香料种植则是针对中期,解决君子城众人薪资与积累需要,橡胶则是长期,从陈子龙对华夏工业发展的来看,华夏今后对于橡胶的需要会极为惊人,若能抢先一步,那么至少可以保证数十年发展无忧。
正是这样的计划,让他打动了晋商,三家晋商联手,投资了他一万金元,相当于旧币一百万两白银。陈子龙也是自信满满,带着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来此,开始了自己的工程。
“太冲,这八年来,我最大的教训,就是德不可恃。最初时,我相信他们,便任他们为各级管事,我总觉得,大伙儿都是君子,又是为弘扬圣人之道来此,应当能尽心任事,即使是有所遗缺,也不至于连累大局。却不曾想,善果好种,心猿难缚,有些人平日里大骂贪腐,说阉党尽是贪官污吏,结果他们手中只有些许小权,便一个个谋私肥己。有一句话,乃我真心之语,虽是粗鄙,勉强也算是可兴国亡邦的至理;相信官员的道德,还不如相信老母猪会上树,若无严刑苛律约束权力,所有的官员都是预备贪腐之徒!”
此语说出,一直在旁听着的牛钝身体一震,抬头看了一眼陈子龙,只觉得这一句,当真是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
第十二卷 七零九、再回首处天地新(一)
漫长的旅途终于到了中点,在君子港呆了一天之后,黄宗羲怀着沉重的心情告别了陈子龙,离开前给陈子龙留下了点钱。牛钝对此甚是钦佩,黄宗羲说的朋友有通财之谊,他倒是真正践行了。
接下来他们先到了新襄,这座城市规模没有继续扩大,其中钢铁冶炼等行业都已经搬迁出去,但它仍然是华夏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因为造船业与各个研究所仍然在此,这座城市繁华依然。而且在这里,牛钝与来部臣第一次看到了电灯,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靠着海的街道上,万灯齐明,看上去如同一串串的夜明珠,映在海上的碧波间,妆点出便是大教堂的烛光也无法映出的美景。
这样的夜晚给牛钝与来部臣极大的震撼,而同样的震撼,让他们忘了彼此之间的芥蒂,忍不住兴奋地讨论起来。
就是黄宗羲,也没有亲眼见过电灯,见得如此情形,不禁瞠目结舌。
“为何我在郑和城和君子港,都未曾见到电灯?”他忍不住询问船上的水员。
“根据华夏《技术扩散法》,凡是甲等水准的科技,皆不可离开华夏大陆。”那水员笑道:“先生离开华夏时间久,恐怕不知道这部法律?”
“确实未曾注意到……这部法是何时出现的?”
“华夏三年时公布,朝廷在大研究院下设一实学技术评估委员会,凡获专利许可的技术,都必须在各级评估委员会下接受评估,若被评为甲等专利,便可以得到朝廷大笔的赏金,同时禁止向大陆以外地域扩散。若是被评为乙等专利,则需经过评估委员会下设的常务机构认可,方可向华夏新附地区及属国扩散。而丙等则可以随意向华夏属国扩散,但不得向属国以外地区。丁等可以经过认可向全世界扩散。发电在华夏是甲等专利。灯泡则是乙等专利,故此发电厂只能建在华夏大陆,部分陆上邻国,在靠着华夏的边境城市,可以从华夏境内引来电线,使用灯泡这种乙级发明。”
“这岂非有敝帚自珍之嫌?便是一时守住秘密,就不怕故步自封?”
在欧罗巴转过一圈之后,黄宗羲认识到华夏文明此前被某些人带入的一个误区。那就是故步自封不思进取,这是违背华夏文明核心“自强不息”的。
“黄先生说笑了,这些实学技术每三年就会重评一次,像蒸汽机车,如今已经重评了两次,据说今年很有可能由甲等转为乙等。若能如此,在婆罗洲、倭国、鲜国等地,便也可以修建铁路了。”
这样做的话倒是谨慎,黄宗羲点了点头,牛钝与来部臣却有些黯然,他们原是想能将这样带来光明的技术也学来带回欧罗巴,可现在看,至少在短时间内,他们休想接触到这种神奇的实学技术了。
不过。这让他们对于即将抵达的华夏都城上海,更有一种期待。
华夏八年六月,在离开七年多之后,黄宗羲终于回到了上海。他原本以为自己对于流放在外的生涯早就习惯了,踏上新襄时他也控制住了自己的激动,但当他踏上上海的码头时,一股情绪让他双足发软,简直无法站立,不得不拜倒在地上。开始痛哭流涕。
人一生并没有多少七年。像黄宗羲,到了现在。已经步入人生最后的一二十年,流放的生涯,让他思考了许多东西。原本他还以为自己能够继续坚持,可是真正踏上故土,他就发现自己的坚持是非常可笑的了。
和他一样痛哭的,还有马士英。
虽然一个是东林一个是阉党,一个是被流放一个是主动要求出使,但是这个时候,两人心情却是相通。
“这是怎么回事?”码头上有人见他们跪在地上痛哭流涕便问道。
“自欧罗巴回来,故此情难自禁,这两位一个是马瑶草,前朝的首辅,一个是黄太冲,东林的砥柱!”
“前朝的首辅,那不是废物中的废物?东林的砥柱,那不就是混帐中的混帐?”
这样的窃窃私语,并不会传到马士英与黄宗羲的耳朵里。八年时间,华夏朝鼎成已经八年了,这么长的时间,足以让俞国振将自己的工作组派到华夏的每一个角落,甚至包括蜀省的深山老林与土蕃省的高原雪山,都已经出现了华夏工作组的身影。
这些工作组的一个重要作用,就在于让百姓忘了赋税繁重屡战屡败不停内讧的前朝,包括前朝的那些风云人物。莫说马士英与黄宗羲,就是李自成,现在若是去河南问人还记得么,别人都会回答:“那个被圣上剿灭的流寇?好像还记得,不过谁在意他啊,倒是今天田里的化肥还没有点,我还得去点些化肥……”
华夏目前列于甲等的发明当中,化肥恐怕是最不起眼之一,却也是俞国振最重视者之一,农学研究所从新襄时代就开始进行研究,到现在已经花了二十年的时间,一些简单的化肥,比如说磷肥,已经可以从南海诸岛的鸟粪中大量制取。这些肥料极大促进了华夏农业的发展,而农业发展也就意味着粮价下跌,单纯的农业已经无利可图。
从华夏四年开始,俞国振推行“富民计划”,引导乡间的中小地主,以土地为资本入股,使其大力发展经济作物与小型工业,这个过程之中,锅驼机作为动力起了极大的作用。一些佃农转变成为工人,而零散的自耕农无力凭借自己抵抗商品化的大潮须俞国振派出的工作组鼓动下,按照户籍所在地编成组,纷纷进入一座座崛起的工业城镇。
可以说,农业的丰收,为俞国振的大工业提供了足够多的农产品资源和廉价劳动力,从而让华夏在短短的八年内进入大工业时代的通道,这种政策只要再坚持八年,那便是一代人,形成了惯性再无可逆了。
就在黄宗羲嚎淘到极至之时,在他身边,出现了一双脚。
因为此时上海正热,牛皮凉靴便穿在这双脚上,黄宗羲觉得一双手搭在自己肩上,将自己撑起。他泪眼朦胧地一看,却是一张熟悉的脸。
与八年前比,俞国振几乎没有变化。
仍然是显得年轻,就像才二十多岁一般,双眼里目光仍然锐利,眼神灵活,气度沉稳,笑容和熙。
“太冲贤兄万里归来,正当喜庆,为何要哭?”俞国振掺起他后,拍了拍他的肩,在另一边,则是马士英。
“臣拜见陛下!”马士英原是想下跪,但想到俞国振第一日登基,便废了跪拜礼,他弯腰下去长揖,却被俞国振伸手挽了起来。
“休要多礼,二位都休要多礼,二位一去七载,万里风波,为华夏效力,当是俞某向二位行礼才对。”
马士英听得这番话,心中一动,暗挑大拇指。
这番热心暖肺的话说出来,当真让人动容,就算是他这样在官场沉浮了多年的老狐狸,也不禁心生感动。
“为国效力,乃读书人之本份,弘道于海外,更是我儒门之大功德,太冲得此职任,实是平生大幸。”马士英还在琢磨着的时候,黄宗羲向后退了一步,深揖而下:“当年太冲愚驽,不识陛下圣心,做出悖乱之事,今日太冲知错矣!”
他前半句话表明自己并没有将八年流放生涯视作自己人生中的污点与惩罚,后半句却是向俞国振正式认错,这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让马士英愕然,然后马士英暗叹了声:这黄太冲终于也被磨圆滑了啊。
俞国振也有些发愣。
他每日里要处置的公务极多,并没有过多地关注黄宗羲,但从派驻在欧罗巴的武官传来的消息里判断,黄宗羲虽然有所改变,可对于东林的固执却是坚持始终。没有想到,他回到上海之后,竟然认错了。
“当年之事,就此休提,我常对臣僚说,我们在大多时候,都要站正身躯向前看,不可总是回顾当年往事。好汉不提当年勇,君子不言旧时功,过亦如此,改之则可。”
俞国振又将黄宗羲扶了起来,心中有些怀疑,却没有仔细去问。
黄宗羲抬头看了俞国振一眼,见俞国振神情赤诚,便也不藏着:“臣去过君子港,见过陈卧子,终知百无一用是书生,君子不党,结党必非真君子矣!臣此次回来,若是蒙陛下赦免臣旧日之罪,愿求一闲散之职,专心撰写《明夷待访录》,以明述因果!”
俞国振听他求一闲职,呵呵笑起来:“以太冲贤兄的本领,一史馆馆正,或者一博苑苑长之职,当是清闲,有余暇供贤兄笔耕——不过此事先放在后头,贤兄与马老回来,先好生休息,今日我在畅春苑宴请二位,请二位随我一起入宫吧!”
马士英是求之不得,黄宗羲也却之不恭。与俞国振随行之人一一见礼后,黄宗羲虽然认错,但说话仍然很直,有些讶然地道:“陛下此时到码头来是为了何事?”
“自然是为了迎你二人了。”旁边跟着的方以智笑了起来。
“迎我二人?”黄宗羲讶然:“陛下如何知道我二人今日到?”
“你们二人到新襄的当日,陛下就知道你们回国了,昨夜你们在宁波泊船,陛下又得到电报,算时间今日大早,你们当抵达,故此唤了我们来迎。”
“电报?”黄宗羲讶然。
他突然间意识到,自己在欧罗巴的七年多时间里,华夏又发生了众多的变化,这些变化太大,大得让他都有些跟不上华夏的步伐了。
第十二卷 七一零、再回首处天地新(二)
“此次乃是我等最后之机会,你们要小心,若此次再不能成事,也就意味着我等前功尽弃了!”
上海是座不夜城,到处都是灯光。自从电被带到这里之后,这座城市就几乎进入了永昼状态之中。
望着眼前如明珠般的路灯,郑森略显薄的唇紧紧抿住。
海边上的巨大阳伞下,一张圆桌,他们十余个人便围着这圆桌坐着,这些人当中,大多数都是郑森这些年来聚拢的手下,也有些是长期试探之后与他联络的前明遗老。
在他们周围,零散的几桌上有人远远地呆着,他们的作用是监视四周,不令有人靠的。郑森担心隔墙有耳,因此把密会的地方选在上海靠着申江的沙滩之上。这几年上海发展得极快,夜生活变得丰富起来,这条沙滩,也被开辟出来,夜里拉上灯,搭起凉棚,供人欣赏上海的夜景。
“十三年……”
郑森离开华夏足有十三年,他当初与俞国振一起救出了崇祯之后,便到了倭国,以倭国为据点,招集郑氏旧部和倭国失意的武士,扯出了一支队伍。然后他开始了新的冒险,借着俞国振与荷兰、西班牙人交战,东西方贸易断绝的机会,开始向美洲武装走私,甚至还在中美地狭处夺占了一座港口,建起了延平城。
只要他不回国,俞国振对他在美洲的发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且为了换取华夏所需要的一些资源。当时俞国振对于他的走私行为还在一定程度上纵容。
当时郑森也以为,自己会忘记与俞国振的杀父之仇,远走他乡,做一个类似于虬髯客一样的人物。
但是俞国振代明称帝的消息传到延平城,这个时候,郑森的心中突然间烧起了一团火。
俞国振怎么就敢做出这种事情!
那个时候,郑森就暗自发誓,终究有一日他要挥师西去,复兴大明。他甚至学习倭国山中鹿介,发下七苦八难的誓言。
为此。他在延平港忍耐至今。
“我想知道,我们的目标究竟是谁,为何不是俞国振本人?”一个声音响了起来。
“原本此次来,是针对俞国振本人的,我们想着……俞国振谋朝篡位,这些年又独揽大权,失士子之心,只要除了他,那么天下百姓自然就会归心大明。但是这些日子在四处转了。我们发觉,这不大可能。百姓人心已附,俞国振的手段果然了得,短短八年间,便已经安定天下之心……”
身边的一人叹了声说道,此人为冯澄世,乃朱由崧时的举人,此后便一直不得意,最后选择投靠了老乡郑森。他性子机警,这几年来是郑森主要的谋士之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