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新马超-第1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说道:“博士有话直言,超生性直白,实在有些不解这政治博弈。”
“是儒过分了,还望主公恕罪。”李儒看到马超恼怒,心中也颇有一丝得色,见此时也已经吊足了马超胃口,便回答道:“当朝士大夫,满嘴圣人子曰,一幅道貌岸然、忧心天下的样子,从始自终打着忠君爱国的旗号,哄骗世人。却在私底下,不遗余力为他们的士人集团谋权!”
李儒说出这个论断之后,不待马超反驳,便急速说道:“废立少帝,那是因为对他们有利!董卓不废,他们也会慢慢架空当时的少帝刘辩及何太后。而之所以对废立之事保持沉默、甚至暗中相助,是因为他们担心遭到少帝与何太后的报复!”
“当初,是他们鼓动何进诛杀宦官,结果这些士大夫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导致何进被宦官杀死。何进之死,他们难辞其咎,这是其一;何太后一向宠幸宦官,而士大夫们在何进死后,把宦官赶尽杀绝,恐不为何太后所容,这是其二;这两条,使得他们无法面对即将掌权的少帝及何太后。由此,即使董卓不实行废立,若是由这些士大夫们掌权,他们恐怕也要采取一定的行动来限制少帝及何太后,将大汉江山玩弄于鼓掌之上!”
“至于说到迁都时他们激烈反对,是因为迁都之后,长安士大夫们与关东士族豪强的联系将被斩断,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他们会失去根基,成为案板上的鱼肉,日后掌权的妄想则是难上加难。由此,为了士人掌权的最后一丝希望,他们不得不起来抗争。”
这番话落,马超张了张嘴,最后又无奈何闭上:李儒说的,虽然匪夷所思但却丝毫没有破绽,由不得自己不信。只不过,这些事实,太需要一定时间消化一下。毕竟,这些东西,与自己脑中固有的历史印象,相差实在太大
还有,此时坐在自己面前的李儒,也绝不是如历史所记载那般阴毒狠戾之人,而应该是有着大智慧和政治眼光的高手!只不过董卓后期行差踏错、妄自尊大,对李儒之计不再全盘采纳,才使得李儒的谋士生涯就此终结,留给历史一个无声的叹息
若是这人真心投靠自己,凭着他的大智慧和此等政治眼光,马家集团绝对会是他施展拳脚的大好舞台。而且马超脑中突然冒起了一个渴望,一个极其诱惑的渴望:收服了李儒,便能将暗影部队大一统!
如今,准确点来讲,马家的暗影,侧重点是商路上的打探;而貂蝉的情报网,则是从营妓、官妓、宫妓口中获取消息;但李儒的黑冰台不同,它是李儒经营了两年,并且当初是为了探听那些大臣有谁对董卓有妄议的官员所建。所以,他的侧重点,是对大汉各个诸侯、谋臣、将军的仆役卧底的安插渗透。
诚然,马家的暗影也逐渐向卧底渗透方面努力。但这种工作,需要一段很漫长的时间。其原因很简单:因为普通的卧底,探听不出什么重要消息。只能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取得那些目标人物的信任后,才能实现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接收李儒苦心经营多年的黑冰台,对马家是百利而无一害。甚至以说,接收了李儒的黑冰台,那马家的整个情报网,便彻底完善起来!
是,这个李儒?
纵然李儒说出了自己的处境,但李儒为人实在太过阴冷诡谲,令人不敢轻易相信。而此次详谈,马超虽然确实能感受到李儒此时进退不得的处境,但除非他亲眼看到董卓已经不再信任李儒,以及彻底看破士人的阴险和狠毒,使得自己相信李儒的确走投无路、诚心归附时,马超才会真心接纳李儒。
而此时,不得不说,李儒说出的那些东西,的确很成功。已经让马超感觉到士人表面高风亮节、内心腌臜不堪,不择手段一心掌权的本质。但很明显,这些还不够!因为这些只能让马超对士人有些反感,却不会惧怕,除非李儒能拿出让他都感到惧怕的事实
而李儒,似乎对此早有准备,他之后的话,令马超对自己先前低估士人的心理,猛然重而甚重起来!
第三百四十一章 董胖子是大功臣?
“若是士人仅仅如此,儒也不必非要前来投靠主公。然主公还不知士人连绵手段。”李儒是聪明人,也很洞悉人性,所以,此时他知道自己该说什么:“记得当初儒得知士人的阴谋之时,彻夜难寐,冷汗淋淋。苦思三日后,才想出了迁都的手段”
“不错,迁都大计,恐怕是博士一生最为高明的计策。釜底抽薪,一举抽掉了士人团结的基础。使得董卓之危自解”马超闭目回答,历史上,后人对李儒提出迁都的计策,有褒有贬、但毫无疑义的是,在汉末初期,只有李儒的迁都和文和乱武两件事儿,才算是开创了谋士乱天下的先河。
“然主公不知,迁都之前,正是董卓与士人最为密切的合作时期,甚至,那个时候,儒几乎以为一生志向有望!”说这句话时,马超亲眼看到李儒流露出那种痛彻心扉、愤恨不及的情绪,也是这一瞬间,马超感到,李儒才是一个满心抱负的谋士,而不是一条阴冷的毒蛇。
“废立少帝之后,董卓深知,他从凉州带过来的那些武人是无法处理朝政的。他们都是一介武夫,大字不识一个,杀人放火个个都是把好手,但天天跟文书案牍打交到,处理各种繁琐的政务就会驴唇不对马嘴。”缓了缓心神之后,李儒开始诉说董卓与士人美好时期的故事。
这点,马超是颇有感触的:搞政治是很有技术性的职业,武人们根本不是那块儿料!政权到手虽然非常容易,但要运转下去就很难了,这也是他当初挖空心思绑架名士、强留贾诩、傅巽的原因。由此看来,在这一点上,董卓跟马超倒是有共同的认识。
“当时,董卓甚至一厢情愿打算为天下苍生计。重振汉室江山。由此,董卓决定同士人接洽”说到这里,李儒眼中闪过一丝悲悯。那是一种不甘,一种不愿回首的情绪。
废少帝,立陈留王
这个事儿,马超是知道的。由此也见董卓这武人和士人的区别:武人属于心直口快、没心眼儿的爽利人。而士人就满身心眼、翻脸不认人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只能说,当时的董卓太傻太天真。
“董卓第一次屈尊和士人合作就以热脸蹭了冷屁股告终。以为自己同士人毕竟有隔阂,难以实现能臣的目标,无奈只能以铁血手腕实行废立,保命为先。这个时候,却现当时士人的绝对领袖、袁绍的叔父、当朝的辅政大臣袁隗居然默许了他的建议。那时。儒还未想通其中缘故,以为士人也想为了苍生谋利,由此废立之后,便劝谏董卓再次与士人接触商洽,好言相劝”
这些话,马超自然是听一半儿、信一半儿。他打死也不信,董卓会如李儒口中所说,如此低三下四去求士人集团。毕竟,董卓跋扈铁血的性格,决定了董卓不能演出什么“礼贤下士、周公吐哺”的戏码。所以,马超用一种很戏谑的眼神看向李儒,其意思不言而喻。
李儒那张微黑的老脸也不禁有些红,最后,在马超不断的攻势下投降了:“主公,儒当时确实如此劝谏,只不过,那董卓哎!就是抹不开那个面子,以至于废立少帝之后,董卓与士人暂时处于一个相安无事的境况。”
“就在此时,士人周毖和伍琼竟主动来了。周毖时任尚书,伍琼时任城门校尉,官职不是很大,但这足以让董卓高兴了——毕竟有士人主动和他合作了!两人劝董卓革新政治,擢用天下名士以收众望,这正中董卓大人下怀,一拍即合,于是董卓便委托他们执行,两人随后又 四人随后开始紧锣密鼓工作,在他们的举荐下,荀爽、陈纪、韩融等名士被征召入朝。荀爽被任命为司空,陈纪为五官中郎将,韩融为大鸿胪。之后董卓又拉拢士人蔡邕、黄琬和杨彪,以蔡邕为侍中,黄琬为司徒,杨彪为司空。”
李儒口中那些人,马超虽未见过,但他们的名气在当时是如日中天:荀爽是荀彧的叔父,是颖川郡的望族,早年弃官隐居汉水之滨,著书立说,号为硕儒。蔡邕是蔡文姬的父亲,博学有才独步士林,自不用多说。黄琬是前司徒黄琼的孙子,身出名门。杨彪更不得了,从曾祖父时代开始,杨氏一门“四世四公”,与袁绍一门的“四世五公”不相上下,并为东汉朝廷的两大政治世家。
以毫不夸张的说,若是真如李儒所言,那朝堂之上,简直一时之间便士人名流纷列高位,朝廷气象为之一新。而事实上,马超仔细回想一下董卓后期残暴虐杀士人之时,也确实有过这些人的影子。而在灵帝执政期间,这些人都隐居不出,以言论抨击当时朝政。由此推断,董卓当时竟真的实现了一个盛焰清明的朝廷!
“是时,董卓欣喜若狂。与士人合作的心情简直以用迫不及待、推心置腹来形容。譬如征蔡邕为官,那老小子托病不来,董卓相当不高兴,就以武力威胁,蔡邕惧怕,只得就任。自然,董卓也没亏待他,三日内与他三次擢升官籍。再如他征荀爽为官,虽然荀爽也是因为惧怕就任,但董卓在他前往朝廷的路上就封他为九卿之一的光禄勋,他到任后的第三天,就擢升为三公之一的司空。”
“在此期间,董卓为表示和士人合作的诚意,还实现了士人集团长久以来的两个愿望:一是在宦官全被诛杀后,以公卿子弟为郎官补宦官之缺,侍奉于宫内。二是率领三公等大臣上书,请求重新审理陈蕃、窦武以及党人的案件,一律恢复爵位,派使者去祭悼他们的坟墓,并擢用他们的子孙为官。”
这两件事儿,马超似乎在网上看到过,模糊有些印象:第一件事儿,是东汉一六八年,士人首领窦武、陈蕃谋诛宦官时士人就渴望的目标,由于窦武失败,成为泡影;一**年袁绍劝何进谋诛宦官时,再一次提出了这样的想法,由于何进被杀,又没实现。而历时二十一年后,却由武人董卓实现了,不知袁绍听到这个消息作何感想。而为蒙冤的窦武、陈蕃以及被禁锢的党人平反,这也是士人长期奋斗的目标,现在也由董卓实现了。
历史真是莫大的讽刺!
不过,这两件事儿,对马超影响不大,他也就是听听而已。只能所,董卓做到这个份儿上,算真的巴心巴肺了。
而听到这里之后,马超内心其实已经震撼莫名、无话说了:做到这个份上,这董卓,哪里是什么祸国殃民的恶贼,简直比周朝的伊尹都有过之而不及啊!
武人阶级的董卓与士人的名望如此相亲相爱,何止是如李儒所说的美好时期?说是蜜月期都不为过!
武人董卓和士人阶级已然如此这般如胶似漆,那后来为何还会换得关东群雄的起兵讨董?难道,是自己对那些士人的认识还不够?他们的无耻还能更下贱一些,如中国男足一般,彻底打垮自己的心理承受底线?
第三百四十二章 布了一盘很大的棋?
“在征召名士入朝之后,周毖、伍琼等又建议董卓‘京官外任’,以控制四方,董卓大喜,以为和士人的合作还是卓有成效的。而儒当时也认为,让由这些士人出任地方长官,皇权势力就以逐渐渗透到全国,如此,结束大汉分崩离析的局面、重归一统指日待!”
“于是在周毖、伍琼的操作下,在京的士人尚书韩馥出任冀州牧,侍中刘岱出任兖州刺史,孔伷出任豫州刺史,张邈出任陈留太守,张咨出任南阳太守,许靖出任巴郡太守。”
马超暗忖之后,觉这个策略,行性还是蛮高的。当时董卓麾下已有十万大军,兵势滔天。而大汉十三州却在遭受黄巾之乱后,生灵涂炭。若是下放一些有才能的干才,苦心谋划,收拢民心,恢复民生,说不定,大汉江山,真的会重归一统。而董卓,也会成为如霍光、伊尹一般的名臣!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谁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则就能将历史这个小姑娘压在身下好好蹂躏一番。只惜,董卓没有实现这个愿望。他没有将历史那位小姑娘推倒,反而是那小姑娘猛然化身母老虎,狠咬了董卓一口。
“至此期间,董卓与士人走得过近,还导致了属下将官的不满。然董卓知道自己的那些武人不是当官的料,又处于对笼络士人的考虑,硬是抵住了将官反叛的压力,没有给自己的部下很高的官职,均只是将校而已。”
这个,马超也知晓一些,《后汉书董卓传》里也记载:卓所亲爱,并不处显职,但将校尔。不过,知道不代表马超会相信。他想了想之后,才打断李儒,开口说道:
“董卓入京掌权之前。必对部下有所许诺,否则将校不会用命。然事后没有兑现。将官不满,兵权有暴动之嫌,而董卓以武立足,焉能与部下离心离德?”说完这句,马超还眨了眨眼:李儒不说这个还好,一说这些,算是自己主动露出了马脚。
果然。这句话的确又问道了李儒的痛脚,只见李儒那老橘子脸又一次红了,低声回道:“的确如此,是时将官忿怨。士兵暴动,兵权有倒悬之危。董卓自然不敢小觑,然他并无处理此事的经验,只得放纵士兵抢掠,充作军功。以补兵士不满。”
听到这里,马超艰难地笑了笑,忍住了没有说话。心中,却是喟叹不已:是时,洛中贵戚室第相望。金帛财产,家家殷积。卓纵放兵士,突其庐舍,淫略妇女,剽虏资物,谓之“搜牢”。人情崩恐,不保朝夕。
以说,作为外来人,武力是董卓权力的根基,士大夫的利益自然要放在其次。在董卓看来,只得如此所为,才能保证他的武力根基。因为经验决定思想,他的错误,就是将草原上那套野蛮劫掠的方式带到了繁华如梦的文明社会,使得百年煊赫的洛阳,一朝之间,人人生活在恐惧当中。
想必,那个时候,那些士大夫也根本没有管董卓的暴行。因为从扶风的经历来看,那些士人,纵然再高谈论阔,但治理一方的能力还是有的。扶风新政的很多事项,马超都是简单提出一个想法,他手下的那些贫寒士人便拿出了详细且行性很高的方案。而殿堂之上的那些名硕大儒,纵然有远离民间疾苦的能,但若是说道治国理政,绝对绰绰有余!
是,他们竟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提醒董卓!甚至,日后还拿这点作为董卓暴政的证据!直至此时,马超才算看透了这些政治家的嘴脸:只要一朝得势,哪怕死后洪水滔天!区区贱民生死,与我何干?!
“而董卓行此暴政,虽有伤天和,但对于整个大汉江山来说,也算是瑕不掩瑜、功大于过。那个时候,武人掌兵权、士人谋天下,大汉中兴指日待然之后却是何种缘故,导致关东群雄起兵反叛?”马超已经完全沉醉在李儒所言的构想当中,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他甚至觉得自己的嗓子甚至因为震惊而干涩。
因为,他未想到过,而历史上也从未记载过一言半语来告诉他,在董卓时期,大汉江山居然有一统之望!在那个被描写的最黑暗的时代,居然是一片如锦云灿烂般的黎明!
直至事过千年之后,当历史已经淡化至只留冷酷评论的地步时,所有的历史资料当中,也极少有为董卓翻案的。最多的,也就讲明董卓时代是武人文化与士人文化的冲突。说董卓在一千八百多年中被人骂了无数遍,并非因为他的所作所为,而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失败者。
那时历史的叹息,已经无从考究。因为留下的资料,全是由那些读书人写的。终有一些跳出这个怪圈儿的现代高人,指出同样是废皇帝,尹、霍却被人推崇。被蒙古铁蹄毁灭的城市和被残杀的百姓的数量绝对比凉州军毁、杀的更多,但却很少听人骂铁木真。
假设如果董卓消灭了关东军统一了中原,那么以肯定,历史对他的评价会决然不同。那个时候,自然会有大批的读书人为他歌功颂德。惜董卓只是一介武夫。他在政治斗争和耍阴谋诡计方面比读书人差多了,对于他这样一个失败者,他的所有功绩被一笔抹杀。
成者王侯,败者寇——自古始然。
“何种缘故?哼,根本没有缘故!从始至终,这些全是士人们的阴谋罢了!”李儒已经无力控诉那些读书人的手段伎俩,闭上眼睛,痛苦说道:“士人当初在迎诸侯入京、打算诛杀宦官的时候,其实就是选择了他们眼中粗鄙的武人为替罪羊。后来关东群雄出兵,不过是要将已经被泼了一身脏水的董卓诛杀掉,好名正言顺执掌大权罢了。”
此番话落,马超的心也一瞬间跌入了谷底:将所有所有的事情串联起来,蓦然现,士人集团居然用了几年的大好时间,布了一盘很大的棋?
先是依附外戚何进,开始依靠外戚的力量对抗宦官;随后便引董卓入京,除去皇权的根基;然后就示敌以弱,假意与董卓联合,实现士人集团的中兴;最后再来一招卸磨杀驴,干掉董卓,如此一来,外有豪强兵势、内有文臣主政,这大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