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崇祯聊天群-第4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吸引了郑氏派了主力到边界线上驻防。而后阮氏却是在集结主力,准备从水路绕过郑氏主力,从红洞口逆流而上,直捣升龙府。甚至还联系上了普名声这边,让他们沿梨花江,顺流而下,夹击升龙府。
  在这过程中,葡萄牙人也是鼎力相助。不但从南洋,甚至从澳门调遣了舰队过去护航,运送兵力,甚至还赊了很多火器给阮氏,让其装备军队。后来觉得力度还不够,又抽调了两千多葡萄牙兵,以雇佣军的方式直接参战。
  “真是好大的手笔啊!”崇祯皇帝得到消息后,不由得冷笑一声道,“朕就怕你们没有动作,如今这样也好,朕就和你们玩玩,顺带着几件事情可以一起解决!”


第1099章 土司之议
  旨意传下,没多久,司礼监的秉笔太监,在掌印太监曹化淳的引领下,到达了文华殿内。几乎与此同时,首辅温体仁,领着内阁辅臣也到了。六部尚书,倒时候陆续而至,不过都是刚接到旨意,就赶过来了。时间上也相差不多。
  崇祯皇帝到了之后,便把云南和安南的情况说了一遍,而后严肃地问道:“土司屡有反叛,对此,诸卿有何看法?”
  文华殿内沉默了一会后,温体仁是首辅,当先表态道:“陛下,改土归流之策,触动土司利益甚大。洞吾一战,叛乱的那些土司,全部改为流官制。这一次是多达六个之多。在云南境内,当有不少影响。臣以为,如若朝廷明确,忠于大明者,不会有改土归流,则土司之心定也。镇压普名声之乱,也是易如反掌!”
  他开了头之后,户部尚书毕自严也出列奏道:“首辅所言极是,如此一来,不费朝廷一兵一粮,光是用周边土司之兵,就能平定阿迷州之乱。甚至可以令这些土司出兵安南,镇压叛乱,也不是没有可能!”
  礼部尚书徐光启,如果在原本的历史上,此时的他,已经是重病亡故。但在这个位面上,没有那么多操心的事情,皇上还推广科学知识,推广高产作物,这极对了他的胃口,使得他身体竟然不错,精神奕奕地,一点事情都没有。
  他在前两年的时候,作为推广高产作物的钦差,曾去过安南,因此对安南的了解比较多。云南土司这边,他倒是没去,当时是从安南直接去了河套的。因此,他沉吟之后,跟着出列奏道:“安南南北对持久矣,老臣估计,如若没有外人挑拨,南方阮氏断然不可能如此破釜沉舟,赌上了全部,到了你死我亡的地步,甚至还不惜挑动云南土司叛乱。”
  司礼监的太监一行人中,为首的曹化淳在暗地里瞅了好几眼皇上,等到徐光启说完之后,他也出列奏道:“陛下,奴婢以为,徐尚书所言极是,这些土司安抚使等蛮夷臣子,但有一点实力,便会蠢蠢欲动。不管是有人挑拨也好,还是有其他由头也罢,他们就是一群喂不饱的白眼狼,趁着主人不注意,就会露出牙齿,不服管教,甚至反噬主人。”
  说到这里,他停了停,提高了嗓门,郑重地尖声奏道:“奴婢以为,改土归流之策不可变也!”
  比起外臣,哪怕是温体仁对崇祯皇帝也已经很了解了,但也不及曹化淳对崇祯皇帝的了解。也是因此,虽然首辅提出了看法,但他却提出了和首辅完全不同的意见。这一点,别人或者有点诧异,不知道他为何和首辅这么唱对台戏,但他手下那些秉笔太监,却大概猜了出来是什么原因。
  因此,他手下的那些秉笔太监,都一个个跟着出列,用他们自己的话,来附和曹化淳的看法。
  顿时,文华殿内,就有了两种不同的意见。
  一是以首辅温体仁、户部尚书毕自严为代表的,觉得改土归流影响太大,如果朝廷能明确不主动进行改土归流,也就是土司自己不作死,就不会对其进行改土归流,这样的话,云南土司之乱能很快平定,甚至安南之乱都可以借助土司之手来平定。
  第二种意见就是司礼监全体太监的意见了,他们认为土司之所以屡有叛乱,就是因为土司这种制度所引起的,因此,朝廷必须坚决贯彻改土归流,以绝后患。
  而徐光启则是有点郁闷,他只是对安南发表了看法,却被曹化淳给借用,好像他是站在了司礼监这边了。
  始作俑者崇祯皇帝,倒是不动声色,并没有开金口断优劣。说句实话,底下这些臣子其实都没有说错,无非是温体仁这一派,着眼于眼前,针对阿迷州和安南的叛乱,给出了具体可行的对策;而司礼监曹化淳这边,则是对于土司这种世袭制度的认识,着眼于未来,觉得要坚决废除这种国中之国的前朝遗策。
  对此,崇祯皇帝也很容易理解,之所以有这两种意见,无非是屁股问题。首辅温体仁是大明的外管家,对整个大明负责,很珍惜目前大明好转的局面,不想大动干戈,尽量减少西南动乱的影响。
  而曹化淳等人,则是大明的内管家,更侧重于服侍皇帝,以皇帝的意志为自己做事的原则。至于为此要付出多大代价,不是不考虑,却没有温体仁这个外管家考虑地多。很明显,曹化淳从蛛丝马迹中,捕捉到了皇帝的意图,因此态度鲜明地站了出来。
  文华殿内的这些臣子,都熟悉崇祯皇帝处理政事的风格。事先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但皇帝拍板之后,就不能再有暗地对抗的做法了。因此,他们从各自的角度说完了看法之后,就都把目光转向崇祯皇帝,等着他来下结论了。
  崇祯皇帝扫视着底下臣子,脸色严肃地说道:“我大明开国以来,可有屈辱求和过?可有向谁低头过?我大明,只有战死的皇帝,没有跪着求生的皇帝!土司虽多又如何?敢有叛乱,有一个灭一个,这是原则,绝没有妥协的可能。只要在大明的国土之内,就不能有国中之国!开国之初的藩国,比起如今的土司如何?不也全部削掉,改土归流之策,必须是要贯彻实施的。朝廷声明不主动改土归流,断然不可!”
  成祖五征蒙古,最终死在了最后一次的征讨中。虽然是病死,可领军为国为战,说是战死也不为过。明英宗,土木堡被俘,也没有求饶而引着敌人回来。开国之初的藩王,都是有藩国的军政大权,不管是领地还是财力,又或者是军力,更不是现在的土司能比。
  崇祯皇帝的这番话,一个个地反问出来,文华殿内,顿时再没有其他声音。皇帝的态度,是非常的明确!
  他说完之后顿了顿,看了眼温体仁和曹化淳,见他们全都低着头做恭听状,便和缓了点口气说道:“当然,改土归流之策,也不能立刻公开宣布实施。至少在眼下,还不行。虽然有的土司没想着对抗,可要如同眼下这般,有人以此为借口蛊惑他人,就算西南土司全部都反,朕亦有信心能镇压下去!但如此一来,百姓苦矣!”
  之前的话,是否定了温体仁这些人的提议,而刚才这话,又是对曹化淳这边的否定;文华殿内的这些人,都不以为怪。他们明白,皇帝是综合了众人的看法,有了自己的见解。刚才那些话,也只是就事论事,并不是针对谁。因此,他们都静静地听着,等待崇祯皇帝把话说完。
  “因此,对西南土司,朝廷就保持目前的态势,改土归流与否,让各地土司自己去猜好了。那些心怀叵测的土司,就让他们猜疑,让他们反叛,都暴露出来。朕就等着他们跳出来,要是当地没有实力平叛,朕的百万边军,还有朕的新军都闲着了,正好拿来练兵。”
  崇祯皇帝说到这里,转头看向礼部尚书徐光启,对他说道:“徐卿,服舍违式和童校相关,在土司领地,也得贯彻下去,此乃国策,只要大明所属,无有例外。”
  土司能穿蟒袍么?显然不可以,不管哪朝都不可以。服舍违式当初虽然没有针对土司,可如今拿来强调,照样是可以的。这也等于是向土司领地的官绅收取个人所得税了。而这些钱,多是用于当地,比如建童校,比如修路铺桥等等。和大明其他地方,并无二致。
  “遵旨!”徐光启稍微一愣,随后立刻回答道。
  崇祯皇帝得到回应,便看向底下所有人,认真地说道:“朝廷施恩于土司领地内的普通百姓,他们便能知道朝廷的好。以后一旦土司想反叛,那些百姓也不会死跟着土司作乱。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用于土司,也是行之有效的。如此,温卿……”
  “臣在!”温体仁听到,立刻躬身候旨道。
  崇祯皇帝看着他,继续说道:“派往西南的流官,吏部选人,内阁也要审核,必须是真正的亲民官,能造福当地百姓。那些土司,是巴不得朝廷派去的官员引起民愤,引起民乱,他们才好浑水摸鱼!”
  “微臣遵旨!”内阁一听,也不看吏部尚书的脸色有点难看,当即领旨道。
  崇祯皇帝则更是不管这些,又点名了王承恩道:“东厂这边,也要派出番役,暗地查核流官!回头朕要和都察院这边对照查验。”
  在秉笔太监队列中的王承恩当即出列,大声地恭声领命!他是东厂提督,同时也兼任秉笔太监。
  如果说以前的时候,大明官员都对西南比较轻视,不太在乎当地的民情民心官声,可此时皇帝做了这些部署,有了明确的旨意,基本上也没人敢不重视了。
  “等到天时地利人和,便是朝廷对所有土司摊牌之日,朕就不信,等到那时候,还有多少土司敢反叛!”崇祯皇帝冷声喝道,“就算有反叛,朕的军队也不会是吃素的!”
  他说完这些,算是对西南土司这边的事情有了定论。对于目前云南阿迷州之乱和安南之乱,则是暂不平乱,先做准备,看是否还有其他土司跳出来作乱,回头一举平定。
  这次会议的最后,崇祯皇帝又对温体仁说道:“征辽大军如今已经在返程途中,内阁牵头,对于众将士的封赏,也必须在年底之前确认完毕。还有朝鲜那边,郡县计划也得先有所准备。”
  “微臣领旨!”温体仁听了,连忙应下。这个倒是皆大欢喜的开心事,殿内的气氛似乎一下就好转了不少。
  如今,朝鲜战役已经打完。当然,其实也不能叫打完,换成赶完更合适点。曹变蛟领着新军就追着多尔衮的满清残余,每天就保持着二十来里路左右,前探的夜不收刚好能和满清残余吊后面的探马接战。
  这种斥候战,一开始的时候,满清探马还满怀悲壮,想着为了满清的主力,为了满清的未来,努力屏蔽明军夜不收。可几次斥候战打下来,这些满清探马被打掉之后,剩下的那些满清探马压根就不敢和明军夜不收死战了。如果不是曹变蛟下了严令,明军夜不收都能超过逃跑的多尔衮。
  不给满清残余以休息的机会,更不给满清残余破坏粮田的机会,就这么一路赶着,赶到了朝鲜半岛的最东端,一直赶下了海。
  躲起来的朝鲜百姓看到明军成了主人,纷纷从躲藏的地方出来,然而,就算如此,朝鲜境内的人数也是少得可怜了。新军组织这些百姓收获粮食,除了保证新军用量之外,其他粮食,则用于赈灾,重建釜山、汉城和平壤三座城池。
  说起来也真是可怜,偌大的朝鲜半岛,被满清祸害地已经没什么人迹了。不过残留的朝鲜百姓,最恨的反而不是满清,而是光海君,但光海君被多尔衮带着跑去了倭国。
  在明军支持下的金朴镇百姓,倒是没死多少人。他们最先带头,强烈要求明军留下来,呈送万民书,要求天朝上国收了朝鲜,在这里设郡置县,这样他们才有安全感。
  没有任何意外,所有的朝鲜百姓,都表达了他们想成为大明百姓的渴望。为此,冯德华很高兴,他指点金朴镇的百姓,上了血书,万民表,他会转呈大明皇帝。另外,也让这些百姓再送一份同样的万民表给大明辽东总督。
  冬季即将来临,新军奉旨回京。朝鲜这三座城内的驻军,由金州的东江军负责。而辽东这边的驻军,则是山海关留守的关宁军以及蓟镇、京畿之地的卫所军队负责。至于蓟镇和京畿之地这边,则再从山西、陕西等大明其余九边的边军负责。也就是说,征辽大军将奉旨回京,而当地驻防军队,则由大明边军从陕西这边开始,逐步东移。


第1100章 崇祯皇帝的底气
  其中移驻辽东的军队,都允许携带家眷,并能获得一块土地。当然了,他们所获得的土地,就没有奖赏给征辽大军的粮田肥沃,也没有那么多。
  崇祯皇帝算过时间,参与收复辽东的主力,即新军、部分东江军和部分关宁军,能赶在过年之前到达京师。到时候,他要举行盛大的阅兵式。当然了,参战的归化军也会参与。不过他们都是骑军,来去都快,根本就不用担心时间问题。
  文华殿内的议事结束,群臣退去,唯独东厂提督王承恩却留了下来。其他人见了,心中免不了嘀咕,不知道东厂头子又要告什么密。
  他们还真没猜错,王承恩就是要上密奏,殿内无人之时,他便到了御前,呈上一本奏章,同时恭声奏道:“陛下,奏章中就记录了这两年,六部从各公司分得股份红利的明细以及用途。陛下果然没有料错,其中大部分红利,都进了私人口袋了!”
  当初成立大明水泥公司,还有路桥公司、大明建设银行等等,为了尽量减少内部阻力,为了尽快让这些公司运转起来,为了尽快让这些公司带动大明的经济,崇祯皇帝当初都是下旨,抽出了一部分股份,分给了六部。
  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些公司的成立和运转,基本上没有遇到什么阻力,更是在六部的配合下,可以说是顺顺利利地成立了。在开头这两年,要么产量不高,要么还在全国各地布设网点,各家公司,主要是花钱,用得自然是用股份募集而来的资金,如今几家国营公司,大概都经过了两年时间的发展,是到了收获的时候,至少今年年底的分红,从崇祯皇帝已经掌握的数据看,要比前两年加起来还要多。
  而且经过这两年的运转,不管是水泥也好,建设银行也罢,又或者是路桥公司,都已经为大明上下所接受。这些新生事物也都已经在大明的土壤里扎根,不管是谁,哪怕是崇祯皇帝本人,要想废除这些东西,都不是随口下道旨意就能做到了。
  到这个时候,崇祯皇帝就不再像放任这些大笔的钱,任由六部自己处理了。各部衙门的小金库,不能有庞大的数额,否则必然会滋生腐败。于是,他就暗地里下旨给王承恩这个东厂提督,开始对六部的分红情况进行查账。
  还真别说,崇祯皇帝听了王承恩的话后,打开奏章看了起来。果然一如他所料,如同王承恩所说,那些银子,大都进了六部高级官员的口袋。也就是说,这些钱,大部分都是衙门高官给分了。其中,更是以吏部突出,礼部最不明显。
  崇祯皇帝看到,礼部徐光启这边,大多的股红,都用在了推广科技学问上,还有农作物的培养,这显然和礼部一把手的兴趣爱好有关。况且,礼部二把手孙元化,还是一把手徐光启的学生,虽然对农政一事不热衷,可他却同样热衷科学技术。
  崇祯皇帝看完之后,合上奏章,冷笑一声道:“吏部看来是跑官跑惯了,收起钱来肆无忌惮。朕之前整治过一次,如今看来还要再整治一次!”
  一听这话,王承恩便知道,皇上这是要拿吏部开刀了。他心中不由得一喜,看来东厂是有活干了。
  这两年来,有一个比较明显的趋势,就是锦衣卫那边,多参与和军队有关的事情。一如刚刚之前,王承恩就知道从云南那边通过聊天群传递消息过来的,就是锦衣卫的人。大明各地都有战事,锦衣卫也就异常活跃。
  反而是东厂这边,没有多少政绩,说起来,也就他亲自领着人,抄了东南豪商算一件。但锦衣卫那边,可是有护驾之功,更是不能比。
  如今好了,皇上有心整顿吏治,而这,则是多交给东厂来办。很显然,这应该是东厂和锦衣卫的区别了。既然这样,可要办好这些差事,一则扬名,重振东厂声威,二来也不至于被锦衣卫压着。
  此时的王承恩年纪还轻,只想着这些。但崇祯皇帝却不同,他有更多的考虑。
  如果换成是以前的话,整顿吏治,直接从六部下手,说句实话,就算是皇帝,哪怕厂卫在手,也不好这么硬着来。
  天下任何事情,都有一个游戏规则,哪怕是皇帝,也必须在这个游戏规则内,按着规矩来。谁要是不按规矩来,必然会被群起反对。靠杀,能治理国家?这只能是大字不识的老农民,才会想着贪官杀杀杀,就天下太平了。
  不过如今的崇祯皇帝,却已经有这个整治六部的本钱了。
  国内的这些新政,多是出自皇帝之手,甚至是皇帝所发明,这些政策,给大明这个国家,给大明上下所带来的好处,所有人都已经看到了。大明这几年翻天覆地的变化,都是有目共睹的。皇上的英明,毋庸置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