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执宰大明-第7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永乐皇帝后,洪熙皇帝、宣德皇帝乃是现在的正统皇帝,都对文人比较亲近,思想也比较开明,故而文官集团给建文帝修录的呼声越来越高,杨士奇于是趁着这次难得的机会提了出来,以张氏太皇太后的贤德肯定会给文官集团一个满意的交待。

“首辅大人言之有理。”果然,张氏太皇太后闻言柳眉先是微微一蹙,随后看向了正统帝,“皇上,建庶人虽然罪无可恕,但他毕竟是太祖皇帝的嫡孙,哀家觉得可以为其修录,皇上意下如何?”

“朕也觉得可行。”既然张氏太皇太后已经同意了,那么正统帝肯定不会阻止,闻言向张氏太皇太后点了点头。

李云天心中暗自摇了摇头,杨士奇这个时候提出来给建文帝修编实录张氏太皇太后即便是再不愿意也不会拒绝,毕竟正统帝还需要文官集团的辅助,她这样做是在对文官集团的安抚。

“皇上、太行太后,永乐皇帝曾下诏,凡收藏方孝孺诸臣遗书者死,然洪熙皇帝已经给方孝孺诸臣平反,故而臣恳请解除这条禁令。”杨士奇随后沉吟了一下,开口说出了他的第二道上疏,也与建文帝有着密切的联系。

“洪熙皇帝当年下诏给方孝孺等人平反时哀家就在其身边,方孝孺等人既以无罪,那么永乐皇帝的禁令应当解除,皇上觉得如何?”

张氏太皇太后的脸色微微变了一下,随后咳嗽了起来,等咳嗽停了后望向了正统帝,表明了自己对此事的意见。

李云天注意到了张氏太皇太后的脸色细微变化,知道张氏太皇太后心中已经动了怒气,否则不会借着咳嗽来调整心态,杨士奇把方孝孺的事情提出来无疑是在向张氏太皇太后逼宫。

如果想要取消永乐皇帝的这条禁令的话,宣德皇帝和张氏太皇太后早就办了,可自从洪熙帝后这条禁令依旧存在,这已经足够说明了皇家对此事的态度,或许文官集团并没有什么别的居心,只是想给方孝孺彻底平反而已,但此举在李云天看来无疑是趁人之危,逼得张氏太皇太后不得不答应。

“就依皇祖母说的办。”正统皇帝现在还不清楚张氏太皇天后实际上已经在与文官集团进行了交锋,闻言微微颔首,准备下诏废除永乐皇帝的这条禁令。

“皇上、太皇太后,太祖皇帝鉴于前朝阉宦乱政,曾经铸有铁牌悬于宫中……”,杨士奇闻言心中不由得微微松了一口气,随后再度一躬身,把他的第三道上疏提了出来。

听闻杨士奇提到“阉宦”乱政,躬身立在正统帝身后的宋大山和王振纷纷脸色一变,就连慈宁宫内务总管太监的脸上也流露出不悦的神色,这可是内侍最为忌讳的称呼。

李云天没想到杨士奇会在这个时候提到内廷的事情,脸色顿时微微一变,这一下可真的就是不折不扣的逼宫了!

第1211章心智较量

张氏太皇太后也没有料到杨士奇会在这个时候提到内廷,先是微微一怔,随后脸上闪过了一丝怒色。

虽然张氏太皇太后脸上的怒容一闪而逝,但这没能逃过就站在床前的李云天的双眼,一览无遗地被李云天看在了眼中。

李云天此时也无计可施,他总不能在这个时候打断杨士奇吧,故而唯有在心中暗自苦笑,很显然张氏太皇太后不会答应杨士奇的这次上疏。

表面上看起来,杨士奇的这道上疏有理有据,是忧国忧民之举,但实际上这里面涉及到了君权与臣权的一次碰撞。

朝廷上的文官们想要借着张氏太皇太后弥留之际一举打垮代表着君权的内廷,使得内廷无法再对文臣集团掣肘,而张氏太皇太后希望文官集团辅佐年幼的正统帝,故而很难拒绝文臣集团的这个要求。

而只要有了张氏太皇太后的首肯,那么文官集团下一步就是要依照张氏太皇太后的“懿旨”废除内廷,把权力收回文官集团,而这可绝对不是张氏太皇太后所希望看见的。

在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王朝历史上,明朝的文官集团拥有的势力最为强大,永乐皇帝以后大明的天子对文官也最为宽宥,这使得明朝的皇帝时常受到那些想要博取清名的文臣诘难,臣权之强可见一斑。

不过,终明一代,文臣集团都未能真正把控住朝政,这是因为大明比以前的朝代多出了一个特殊的机构――司礼监,也就是人们俗称的内廷。

与唐宋等朝代的宦官不同,宣德帝开办内书堂对宦官进行了系统的文化教育,按照培养文官的要求对他们进行培养,这使得内廷的宦官们有了与文官匹敌的能力。

正是在内廷的牵制下,明朝的文官集团才未能掌控住朝局,大明的权力始终在皇帝的手里攥着。

虽然大明的皇帝看上去疏于政务,不喜欢上朝听政,但大明中央衙门和地方衙门却一直有条不紊地运作,并没有因此而出现问题。

这里面固然有文官集团悉心处理日常政务的功劳,同时也有内廷的督促之功,正是内廷和文官集团的相互制衡才使得大明朝局稳定。

说起来,这正是明朝皇帝们高明的地方,把繁杂的日常政务抛给臣子和奴才去做,而自己则享受生活的乐趣。

内廷的宦官之所以会飞扬跋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文官集团势力的强大,皇帝为了制衡住文官集团故意放纵宦官,让宦官打击文官集团的势力,使得双方的力量保持平衡。

从明朝的历史来看,宦官们虽然拥有很大的权势,但都要依附于兄弟,并不像李唐等朝代那样能把皇帝架空,始终是皇帝的奴才。

在明朝的三名权势熏天的宦官中,除了王振被激愤的将领杀掉,刘瑾和魏忠贤都是被皇帝给除了,而刘瑾和魏忠贤对此没有丝毫反抗之力,足见宦官们只是皇帝的附庸。

否则的话,刘瑾和魏忠贤将会像李唐时期的宦官那样,可以废掉皇帝另立新的天子。

“咳咳……”就在李云天琢磨着等下如何打圆场来缓和现场紧张的气氛时,张氏太皇太后忽然剧烈咳嗽了起来,一张口喷出一口血来,打断了杨士奇的话。

“快传御医!”正统帝见状大吃了一惊,连忙冲上前扶住了张氏太皇太后,然后冲着门口的内侍高声喊道,守在门口的内侍慌忙去外殿去请等候在那里的御医。

现场的文武权贵纷纷流露出关切的神色,目不转睛地望向双目紧闭倒在正统帝怀里的张氏太皇太后。

杨士奇的双目闪过一丝失望来,就差一点点他就能把第三道上疏讲完,现在看来原本就无比虚弱的张氏太皇太后这下要凶多吉少了。

“唉!”望着昏死过去的张氏太皇太后,李云天暗自叹了一口气。

李云天可不认为张氏太皇太后是无端昏过去的,很显然这是张氏太皇太后刻意而为,他没想到张氏太皇太后会用这一手来对付文官集团的发难,以张氏太皇太后的身体状况来看恐怕她这次闭眼后将很难在醒来。

不得不说,张氏太皇太后的这个选择是最为明智的,这样一来既保住了内廷,同时又能避免与文官集团撕破脸。

守在外殿的御医们不敢怠慢,风风火火地来到了床前给张氏太皇太后进行诊断,正统帝和李云天等人焦急地在一旁等待着。

“皇上,太皇太后薨了!”经过一番忙碌后,满头大汗的御医们纷纷跪在了正统帝面前,领头的御医诚惶诚恐地说道。

“太皇太后!”听闻此言,李云天和张辅、杨士奇等文武权贵不约而同地跪了下去,宫女和内侍也相继跪下,屋里顿时哭声震天。

“传朕旨意,太皇太后操劳一生,其丧事一定要办得风风光光。”正统帝和孙太后、胡皇后随后也跪在了床前,正统帝一边擦着眼泪一边高声吩咐跪在身后的宋大山。

“奴才明白。”宋大山闻言磕了一个头,急匆匆地离开前去张罗张氏太皇太后的丧事。

“山雨欲来风满楼!”随着张氏太皇太后的离去,跪在正统帝身后的李云天好像已经嗅到了硝烟的味道,心中不由得暗暗说道。

望着床榻上面色安详的张氏太皇太后,两行热烈顺着李云天的脸颊流了下去,张氏太皇太后一直对他倚重有加,对忠王府也颇为关照,这使得李云天对她的离去黯然神伤。

张氏太皇太后薨了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京城,整个京城随之笼罩在了哀伤的氛围中,百姓们对贤良淑德的张氏太皇太后敬爱有加,故而不少人主动为之戴孝。

在张氏太皇太后留下的遗诏中,勉励朝中文武大臣辅助英宗实行仁政,语气诚恳淳厚令百官万分感动。

为了彰显张氏太皇太后的生平,经过礼部拟定,正统帝为她上尊谥为“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皇后”。

后世之人对张氏太皇太后有着颇多赞誉,《明史纪事本末》上记载:

宣皇晏驾,新主幼冲。王振以青宫旧侍,俨然自负顾命。其时三杨犹在位也。太后贤明,有汉马氏、宋高后风。

《明史演义》上说:王振用事,祸启英宗,太皇太后洞烛其奸,令女官拟刃于颈,其明智更不可及。乃帝臣乞请,不即加诛,大奸未去,贻误良多……若太皇太后张氏者,其尤为女中人杰乎?

十二月,张氏太皇太后与仁宗合葬于献陵,并附祭于太庙,一代贤后终于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张氏太皇太后出殡后,一直忙着丧事事宜的李云天终于可以松一口气,现在北方诸都司新军军制改革已经临近尾声,江南税务革新也快落下帷幕,这使得他难得地清闲了下来。

说是清闲,并不是李云天无所事事,他身居高位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公务,只不过手头的公务没有新军军制改革和税务革新那样耗费精力。

张氏太皇太后入葬的第三天,王振被正统帝提升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宋大山取代了杨庆成为了御马监太监,正式执掌宫里的禁军,而杨庆被调往南京任职。

伴随着宋大山和王振的提升,内廷的势力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王振和宋大山正式确定了内廷的主导地位,使得金英和王瑾等原内廷的大佬不得不对两人敬畏三分。

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张氏太皇太后在的时候金英和王瑾等内阁老人还会受到重用,可随着张氏太皇太后的离世正统帝身边的宦官们开始踏入权力的舞台,他们唯有退避三舍,明哲保身。

正统帝之所以没让王振取代金英和王瑾等人在司礼监的地位,是考虑到金英等人的资历和功绩,因此希望王振能循序渐进地掌控司礼监,一蹴而就的话不仅容易落人口舌而且还会使得内廷生乱。

金英和王瑾是两个聪明人,自然清楚长江后浪推前浪,虽然正统帝没有免去两人的职务,但两人知道正统帝想要让王振来执掌司礼监,故而知趣地把司礼监的事务交给王振,这使得王振意气风发,万分得意。

就在王振进入司礼监不久,王振的家人迁到了京城,住进了一所气派的宅院中,欢天喜地地准备着过年事宜。

据李云天所知,王振家人所住的这座大宅子是六部的一名官员送给他的,毕竟并不是所有的文官都是有骨气的,也不是所有的文官都能经受住权势的诱惑,故而为了升迁那名官员选择投靠王振,希望王振能在正统帝面前美言几句。

虽然王振进入司礼监后行事变得张扬起来,不过李云天现在没有精力关注他,杨士奇的长子杨稷已经从江西押来了京城,由于杨稷案情重大故而三法司进行了会审。

李云天查看了杨稷的卷宗,心中感到非常无奈,在确凿的证据面前杨稷的恶行一一暴露,必将难逃一死,这对杨士奇来说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第1212章告老还乡

正统八年,大年初一。

李云天和京城的文武重臣进宫给正统帝和孙太后拜年,作为后宫的新主人,孙太后设午宴款待了李云天等人。

自从取代胡皇后成为宣德帝的皇后,孙太后知道朝中的文武大臣对此非常不满,再加上张氏太皇太后的强势,因此她的行事一直非常低调。

如今,张氏太皇太后已经病逝,那么孙太后自然要承担起辅佐正统帝的职责来,她要确保正统帝亲政之前朝局的稳定。

不过孙太后毕竟不是张氏太皇太后,在朝臣中的影响力有限,这就使得她更为依赖内廷的宦官,进而也促成了宦官势力的增长。

午宴后,李云天第一时间赶去了杨士奇的府邸,前去看望患病的杨士奇。

杨稷被押进京城后,杨士奇再承受不住市面上的风言风语,心力交瘁下大病了一场,告病在家休养。

与杨荣去世后的遭遇一样,本该门庭若市的杨士奇府邸冷冷清清,自从杨稷的罪证被正统帝派去的御史查明后前来杨府的客人就越来越少,到现在除了一些要好的故旧外基本上没什么人上门,都想跟杨士奇划清界线,忙着投靠新的阵营。

京城没有什么秘密可言,谁都知道杨士奇这下要被杨稷的案子牵连,仕途堪忧,因此这个时候谁吃饱了撑的往上凑。

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莫过于此。

李云天的到来使得冷清的杨府一下子热闹了起来,从爵位上来看李云天可是朝中文武百官之首,李云天能来杨府对杨家的人来说已经足矣。

别人可以不来杨府,但李云天是一定要来的,无论如何杨士奇都是他的恩师,虽然他现在已经贵为亲王,但是这一点永远无法改变。

“王爷!”杨府的客厅里,二十几名前来给杨士奇拜年的文官见李云天进来,连忙向他躬身行礼,他们都是杨士奇的门生,如今在京城各大部院任职属于杨士奇的嫡系,同时也是李云天的师弟。

李云天与众人寒暄了几句后就被杨府的下人请去了后院,面容憔悴的杨士奇强打着精神在后院的一个小院院门前迎接他,两人谈笑着进了一间厢房。

“恩师,杨大哥的事情已然至此,恩师还是宽心为上,切莫伤了身子。”在屋里落座后,李云天品了一口侍女端来的香茗,微笑着开口劝向了杨士奇。

现在屋里又没有外人在,故而李云天就以杨士奇的门生自称,他口中的杨大哥自然指的是杨稷。

“唉,我对不起那些受害的百姓,倘若不是我失察,那些百姓就不会遭受如此大的灾祸。”杨士奇闻言叹了一口气,他现在心中无比自责认为没有尽到一个父亲的职责,这才使得杨稷闯下了弥天大祸。

“恩师,朝廷离不开您呀,为了皇上,为了大明,您都要撑过这道坎儿。”李云天可以理解杨士奇的心情,不由得劝慰道。

“老了,已经没精力再在那些政务上。”杨士奇苦笑着向李云天摆了摆手,经过了杨稷的事情后他此时已经心灰意冷,萌生了退意。

“恩师,您走离开的话那么可只剩下杨溥大人苦苦支撑内阁了。”李云天闻言沉吟了一下,郑重其事地望向了杨士奇,那样一来的话杨溥将会过的很辛苦,内阁别说与内廷抗衡了,就连六部也斗不过了。

“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新人换旧人,我要再赖在内阁的话那么内阁势必被我所连累。”杨士奇的双目闪过一丝黯然,自嘲地笑了笑后说道,“宦海沉浮数十年,我也该告老还乡,颐养天年了。”

“恩师,您要离开京城?”虽然心中早有准备,但听到杨士奇亲口说出隐退的话后李云天还是感到惊讶,毕竟杨士奇是内阁的中流砥柱,虽然声誉会受到杨稷一事的影响,但理政能力依然卓越。

“复生,老夫已经年近八旬,心力江河日下,既然如何还不如早日让贤,把机会留给朝中的新人。”杨士奇闻言再度笑了笑,神色决然。

其实,早在几年前杨士奇就想致仕回乡,只不过张氏太皇太后没有允许,现在杨稷出事后他已经把名利仕途看得很开,准备回去颐养天年,免得在京城受人非议。

杨士奇现在其实很后悔,如果当年他能早点致仕回乡的话或许杨稷的事情就不会闹得如此不可收拾。

见杨士奇心意已决,李云天知道再劝无益,心中不由得暗自感慨,杨士奇的仕途生涯原本该有一个完美的落幕,不成想搞成现在这个样子。

“复生,老夫现在已经了无牵挂,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朝中的门生,老夫走后他们的处境必定堪忧,还望你多多提携。”沉吟了一下,杨士奇郑重其事地望向了李云天,准备给那些忠心追随他的门人谋一个出路。

“恩师放心,复生是他们的师兄自然会尽力而为。”李云天没有丝毫犹豫,一口就答应了下来,杨士奇走后他无形中就成为了杨士奇一系的领军人物,故而肯定会照顾杨士奇的那些门人,这些人将来都是他在朝中的助力。

“如此老夫也就安心了。”杨士奇的脸上流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意,这样他就可以从容离开京城。

回忠王府的路上,马车里。

李云天的眉头微微皱着,为杨士奇的遭遇感到惋惜,杨士奇为国效力多年伺候了五朝天子,堪称大明的朝之元老,应该风风光光地回乡,光宗耀祖才对。

其实,如果有可能的话李云天会把杨稷的案子压下来,可惜这次推动杨稷案子的不仅有文官集团的势力同时内廷也参与了其中,甚至里面还有勋贵集团的影子,因此杨稷的案子想捂也捂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