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执宰大明-第4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在百姓们对此感到疑惑不解时,聚集在城外的骁武军列着整齐的队列开始进城,穿过了外城的主干道后进入了皇城,一路上畅通无阻。

与此同时,皇城里的居庸关守军开始撤离,在城外安营扎寨,这引得人们大惑不解,私下里对此是议论纷纷。

很快,一个令人更为震惊的消息传来,朝廷里的官差在京城的大街小巷贴出了告示,原本被认为死于京畿都督府大火的镇国公不仅安然无恙,而且还被大行皇帝进封为了忠武王,在京城里掀起了轩然大波,谁也不会想到会发生如此离奇的事情,这意味李云天将成为大明第一个活着受封的异姓王。

除了李云天进封王爵的告示外,被朝廷的差役一同贴出来的还有另外一张告示,通告京城百姓当年参与汉王谋反的威国公二公子鲁天行不思悔改,卖身投靠北元,作恶多端,业已被擒,不日将由三法司公审。

由于已经过去了八年,京城里很多人都已经忘记了当年身份显赫的威国公,更别提鲁天行了,不过能抓住鲁天行这种乱臣贼子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尤其是鲁天行还主导了北元两年前的那场南侵,使得京畿百姓们受害匪浅,故而引发了不少百姓拍手叫好。

经过杨士奇和张辅等朝臣的商议,太子登基的吉时定在了二月中旬,届时朝廷将大赦天下,万民同乐。

由于京城城外聚集了居庸关的五万军队,这可是大明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为了使得他们安心回居庸关,军阁采用了李云天的提议采用了“只惩首恶,胁从不久”的政策,只将武忠侯樊勇等居庸关的高级将领扣在京城审查,其余人员一律不追究其责任。

毕竟居庸关的守军受到了樊勇等人的欺瞒,樊勇以守护大明皇权为由让居庸关的守军支持越王登基,并且告诉他们这是张太后的意思否则他们也不会从居庸关被调来守皇城,进而骗过了居庸关的那些军士。

不过,李云天并没有单纯地把那些居庸关的守军放回去就算了事,而是将居庸关的中级军官分批调入讲武堂进行轮训,其目的不仅仅是整训他们,尤为重要的是对他们进行安抚,让那些中级军官感到朝廷并没有抛弃他们,要不然也不会这么费事地轮训他们。

至于奉太子的钧旨前来京城护驾的山海关的守军,军阁对其是恩赏有加,使得他们高高兴兴地返回山海关。

虽然宣德帝的遗诏并没有说让李云天当辅政大臣,但宣德帝驾崩前曾经感慨李云天若活着也是托孤重臣,并且进封李云天为太子太师,摆明了就是让李云天成为辅政大臣之一,故而李云天顺理成章地得以与杨士奇和张辅等辅政大臣一样商讨国事。

实际上,宣德帝这次所任命的辅政大臣其实组成了一个新的内阁,里面既有文官也有武臣,而将商讨和决议大明的军国事务,小事裁决,大事呈报给太子用印后实施。

与杨士奇和杨荣、杨浦、陈山组成的内阁不同,新内阁拥有了更大的权限,不必再事事上报给天子,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也使得天子得以从繁重的政务中抽身而出。

虽然李云天的手中有很多事务要处理,忙得不可开交,但张太后还是把一件重要的事情交给了他,那就是平反那些牵涉进陈天雷等人谋反案的文武大臣,事实证明他们并没有谋反的心思,更没有勾结汉王世子。

张太后想来想去,还是觉得老成持稳又在朝廷有着不错名声的李云天去主持平反一事最好,想必李云天能顺利解决这件事情。

当李云天下令释放那些囚禁在锦衣卫北镇抚司诏狱的涉案文武官员时,那些官员先是恍如梦中随后嚎啕大哭,万万没想到能活着离开诏狱。

李云天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将那些涉案的官员,得知想要置他们于死地的人竟然是威国公鲁仲乾的二公子后,这些官员无不万分感慨,百感交集,如果不是李云天在太和殿上力挽狂澜的话他们估计到死也不会知道是鲁天行在暗害他们。

因此,面对李云天的这个救命恩人,再加上以前与鲁天行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些饱受了牢狱之苦的文武官员唯有自认倒霉,这件事情闹下去的话对他们并没有好处,保不准要被牵扯出许多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

那些不幸被牵连进去的无辜官员也只有哑巴吃黄连的份儿,鲁天行涉及到两次谋反大案,同时又是北元枢密院的三大知院之一,他们可不想给自己找麻烦,因此唯有息事宁人。

对于没能扛过酷刑死在诏狱里的官员,李云天对其是大力安抚,给予了丰厚的抚恤,并且给了他们免试进入讲武堂的名额,也算是给那些死者的子弟一个从政之路。

由于李云天的妥善处置,那些涉案的官员并没有鼓噪闹事,而是心平气和地接受到了李云天的安排,这使得张太后松了一口气,心中对李云天大为欣赏。

很快,太子登基的吉日悄然而至,京城成为了一片欢乐的海洋,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息,将宣德帝驾崩和太和殿逼宫两件事所带来的阴霾冲散。

太子朱祈镇登基后年号定为了正统,就是大明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正统帝,曾经经历了土木堡之变和夺门之变,是大明历史上唯一一个成功复辟的皇帝,即便是纵观各朝各代这种情形也非常罕见。

在太和殿举行登基大典的时候,李云天与张辅并排立在勋贵队列的最前方,虽然李云天资历浅但是他是勋贵中爵位最高的人,故而足以与有着太师头衔、资历深厚的张辅并驾齐驱。

随着年幼的正统帝端坐在龙椅上接受文武百官朝拜,大明新的一页缓缓拉开了帷幕,李云天抬头望了一眼意气风发地立在龙椅一侧的宋大山和王振,心中暗自叹了一口气,看来他以后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如何平衡朝堂上的各方势力将成为他以后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第858章打压内廷

正统帝登基后下发了一系列的诏命,其中有一道诏命虽然不引人注意但却具有重要的意义,那就是正统帝遵从宣德帝的遗诏,正式确定北京城为大明的帝都,而不再是“行在”。

这意味着北京城的各部院衙门的公章将由“行在某某衙门”变成“大明某某衙门”,虽然只有两字之差但避免了迁都之苦,结束了朝廷中两派大臣围绕迁都与否的争论。

由于正统帝年幼,大明的朝政正式落进了以杨士奇和张辅为首的十二名辅政大臣手里,虽然李云天并不是宣德帝遗诏中明确任命的辅政大臣,但是却具有辅政大臣的身份,因此在那些辅政大臣商议朝中的大事的时候他都会参与其中。

原本,按照已经成为太皇太后的张太后的意思,想要让正统帝下一道圣旨,正式任命李云天为辅政大臣,这样可以名正言顺。

不过李云天婉拒了太皇太后的好意,他现在手头的事务太多,哪里还有精力去处理朝中大大小小的事务,所以在他看来没有辅政大臣的头衔挺好,否则必将被朝廷里的琐事所困扰,至于辅政大臣的虚名他并不看重。

况且,正统帝一承大统后,京城的势力格局必将重新洗牌,届时各派系之间一定会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而展开新一轮的争斗,而辅政大臣们将会是这场漩涡的中心,李云天可不想介入此事白白地耗费不必要的精力,他有两件重要的事情要去完成。

这两件重要的事情是宣德帝的遗愿,一是扩建京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京城不仅越来越繁华而且人口越来越密集,现有的京城已经无法再容纳下庞大的人口,故而必须要扩建京城。

二是平定倭患,自洪熙朝以来,沿海的倭患日益猖獗,甚至发生了数十名游荡的倭寇在南直隶横冲直撞,不仅令南直隶的军队束手无策还吓得南京城关闭城门的闹剧,故而宣德帝对倭患深恶痛绝决心将其根除,还沿海百姓一个朗朗乾坤。

宣德帝驾崩前,特意把扩建京城和平定倭患的事情交给了李云天,在他看来大明除了李云天外无人能做好这两件事情。

原因很简单,扩建京城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大明最能赚钱的就是李云天,其余的大臣根本就没有生意头脑,而单凭税赋很显然无法支撑如此庞大的城建工程,再加上李云天有着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不必担心有人上下其手捞取好处,故而是主持扩建京城事宜的不二人选。

至于平定倭寇,宣德帝已经在李云天的影响下意识到要想清除沿海的倭患在于“疏”而不在“堵”,毕竟现在的倭寇超过一半都是大明沿海为生计所迫的贫苦百姓,因此如何改善沿海百姓民生是一个关键因素。

纵观大明朝廷上下,治理地方的能力无人比的上李云天,连交趾和辽东这种蛮荒苦寒之地都被李云天治理得井井有条,那些沿海地区的百姓更是不在话下。

尤为重要的是,宣德帝从交趾的海外贸易上看到了与海外国家通商的重要性,再加上李云天提出经营琼州岛和小琉球岛以消除倭寇在海上根基的建议,使得宣德帝有逐步放开海禁的想法,他相信老成持重的李云天能办好这件事情。

因此,李云天借着扩建京城和平定倭寇的由头,成功从京城纷繁复杂的政局中抽身而出,一心一意地经营着讲武堂的地盘和产业,反正讲武堂的利益与朝堂上各方势力的利益也没有冲突。

按照宣德九年制定的计划,李云天将在宣德十年前往东南沿海率水师清剿倭寇盘踞的琼州岛和小琉球岛,只要将这两个地方拿下的话倭寇在海上就没有了落脚之地。

三月下旬,就在李云天紧锣密鼓地准备着南下事宜的时候,忽然接到了太皇太后的懿旨,让他进宫见驾。

李云天接旨后不敢怠慢,连忙乘坐马车急匆匆赶去了紫禁城。

由于正统帝年幼朝中的文武大臣本想请太皇太后垂帘听政,以皇祖母的身份代正统帝行使皇权,毕竟皇权掌握在天子手里,杨士奇和张辅等辅政大臣虽然权力显赫但终究只是辅佐正统帝的臣子,在国家政权事务上无法越俎代庖,需要太皇太后来定夺。

不过,太皇太后以明太祖的祖制为由拒绝了垂帘听政,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会对朝中的事务放任不理,正统帝现在无法亲征她岂会将朝中的大权交给朝中的大臣?

可太皇太后再厉害也只不过是一名女子,对政务上的事情并不精通,因此她就效仿了宣德帝,重用了被宣德帝所扶持起来的司礼监,将辅政大臣们所上报的奏章交由司礼监的太监们审核,然后将结果上报给太皇太后,用司礼监来牵制那些辅政大臣。

由此一来,原本陷入困境的司礼监在宣德帝驾崩后迎来了新的曙光,有了新的靠山。

然而,与先前宣德帝时期不同的是,因为宣德帝把一些权力下放给了辅政大臣,所以辅政大臣上报给太皇太后的都是朝廷的大事,其余的日常事务可以由辅政大臣议决,这样一来司礼监的权力也相应被削减,使得其无法再像以前那样与辅政大臣相抗衡。

宣德帝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防止正统帝登基后内廷和辅政大臣们争权,那样的话大明的政局将会被搅得鸡犬不宁,为了使得那些辅政大臣能安心处理政务宣德帝故意限制了内廷,以免与辅政大臣冲突。

很显然,宣德帝驾崩后太皇太后肯定会肩负起维护皇权的重任,由于大明的外戚被禁止从政,那么能被太皇太后相信和依仗的人也只有内廷了,宣德帝可不想在正统帝亲政前内廷仗着太皇太后与辅政大臣们相抗衡,那样局势将不堪设想。

其实,大明的内廷之所以会崛起,成为古代封建社会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与明太祖限制皇族和外戚从政密切相关,由此一来皇帝用来制衡朝臣的只有内廷了。

慈宁宫。

虽然慈宁宫是太后的寝宫,按照常理已经是太皇太后的张氏要搬离慈宁宫,不过由于正统帝年幼没有立皇后,所以已经升为太后的孙氏依旧住在坤宁宫,并没有搬来慈宁宫,张氏自然也就不用换寝宫。

况且,张氏现在是后宫之主,即便是孙氏也不敢让她离开慈宁宫。

“臣李云天叩见太皇太后。”慈宁宫里,司礼监掌印太监金英躬身立在张氏的身旁,李云天见到金英后顿时明白了怎么回事,不动声色地给张氏下跪行礼。

“忠武王平身。”张氏微微一笑,招呼一旁的内侍给李云天搬来了一张椅子。

“忠武王,你看看这两道奏章。”等李云天落座后,张氏让内侍把两道奏章交给了李云天。

李云天向张氏一躬身后打开那两道奏章仔细查阅起来,这两道奏章是辅政大臣联名所奏,一是罢各省省城的镇守太监,二是设立由文官担任的南京参赞,派遣文武大臣担任江西、河南、湖广和山东四省镇守。

望着手上的这两道奏章,李云天的心中不由得苦笑了一声,看来朝中的文武大臣对内廷已经相当不满,故而正统帝登基没多久就上了这两道奏章来消弱内廷的权力。

大明十三布政使司,也就是十三省,自洪熙元年宣德帝登基后始以安民为由在各省省城设立镇守中官,后来逐渐升为镇守太监。

根据宣德三年宣德帝所制定的定制,各省省城的镇守中官拥有以下职权:监督文武官吏,调遣卫所官军镇压人民反抗、弹压土豪大户、缉捕在逃人犯,应地方治安的需要而向中央建议增削行政、军事设置,协调本省文武官员及司、府、县机构的公务,招抚流失人口等。

由此可见,各省省城的镇守太监的职权极大,上可向宣德帝启奏,下可威压地方三司,已与巡抚的职能无异,是内廷在外的最大势力。

这使得地方三司与朝堂上的文武大臣对此颇为不满,可谓怨声载道但又无可奈何,谁让他们给了年轻的宣德帝太大的压力,使得宣德帝不得不想办法制衡他们。

如今,朝中的文臣集团和勋贵集团终于抓到了机会,趁着正统帝登基之际向内廷发动了致命一击,想要裁撤十三省省城的镇守太监。

辅政大臣们裁撤十三省省城镇守太监的理由很充分:“前遣内官张达等彼处镇守,特为抚安军民,提防贼寇。近军民皆已宁帖,今取达等回京,其原岁随从之人俱发还各卫所著役。凡所辖地方,一应军民人等,尤宜加意抚缓,勿致军卫有司扰害。遇有草寇生发,随即调官军剿捕,勿遗民患。”

当然了,辅政大臣们的用意很明确,那就是赶走是省城的镇守太监,将权力收归各省三司,以免内廷插手地方军政事务。

辅政大臣们在商议此事的时候曾经想要通知李云天前来,毕竟这是大明的重大政务,不过被周征以李云天近来忙于筹备平定倭患事宜为由阻止。

周征这样做并不是担心李云天因为这件事情分心,而是不想李云天掺和进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与内廷无休止的争斗,除去李云天与内廷的关系不错外,朝廷里需要李云天来缓和文武百官与内廷之间的紧张关系。

金英暗地里观察着李云天的神色,眉目间流露出一丝焦急的神色,他可以肯定裁撤驻十三省省城镇守太监只是那些辅政大臣对付内廷的第一步,以后肯定还会想法设法地消弱内廷,面对联合起来的文臣集团和勋贵集团内廷并没有什么好办法,只有依仗太皇太后。

可如果李云天能帮内廷一把的话那么内廷所承受的压力将大减,与朝中的文武大臣不同,李云天与内廷之间的关系一直非常友善,在内廷和文臣集团、勋贵集团的争斗中始终保持中立,是金英所能期盼的最大同时也是唯一的外部助力。

第859章化解事态

在李云天看来,辅政大臣所上报的这两道奏章其实是一个意思,那就是打击内廷,趁机扩张文臣集团和勋贵集团的势力。

虽然李云天并不知道文臣集团和勋贵集团之间达成了什么秘密交易,竟然使得勋贵集团支持由文官来担任南京参赞,但显而易见文臣集团以后肯定会在别的方面给勋贵集团支持。

不得不承认,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一旦联合起来的话使得内廷毫无招架之力,这种百官和睦的一幕看上去非常美好,但无形中已经触犯了太皇太后最大的忌讳:倘若文武官员合力对抗皇权,那么皇权将被其牢牢地压制住,这很显然不是太皇太后所希望看见的事情。

李云天知道太皇太后对这两道奏章非常不满,否则也不会急匆匆把他紧急传进宫里,太皇太后现在的目的很简单,她需要朝中的局势维持一个平衡,并不希望内廷被文臣集团和勋贵集团压制。

依照目前的状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内廷可谓是皇权的代言人,代表了皇家的利益,内廷受到压制就犹如皇权受损。

“禀太皇太后,依臣之见,这两道奏章既然已经得到了辅政大臣的一致赞同,那么臣猜测一定有其道理。”

翻阅完两道奏章后,李云天沉吟了一下后抬头望向了张氏,有条不紊地说道,“自先帝下派巡抚后,各布政使司镇守太监与巡抚职责出现重复,地方三司凡事要向镇守太监和巡抚禀告,一旦有镇守太监与巡抚意见相左将不利于地方政务,故而臣支持裁撤十三布政使司镇守太监。”

此言一出,金英的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