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执宰大明-第1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说来也奇怪,无论陈凝凝和郑婉柔在九州商会里如何斗,以及陈家和郑家互相较劲,但柳雯晴从没有听说两人相互间拆台的传闻。

反而时常合力对付与九州商会竞争的商会或者商帮,进而使得九州商会得以在湖广、江西打开局面,实力迅速膨胀。

柳雯晴更没有听说陈凝凝和郑婉柔因为争风吃醋导致李府后宅不宁,尤为令她感到诧异的是,李府实际的主事者竟然是绿萼,将后宅的一切都打理得井井有条。

由此一来,李府的外部事务依仗陈凝凝和郑婉柔,内部事务则由绿萼打理,双方各行其是,周雨婷反而成为了一个甩手掌柜。

但正是周雨婷这个甩手掌柜,却在贴身侍女雪儿,也是李云天新纳的小妾的帮助下掌管着李府的人事大权和财政大权,稳坐后宅之主的位子。

在柳雯晴看来,周雨婷是一个自由随意惯了的人,根本就不会管李府的事务,更不会阻挠李云天纳妾来给李家开枝散叶。

原因很简单,不仅李府的事务不用周雨婷操心,李云天新纳的小妾也自有陈凝凝、郑婉柔和绿萼来**。

况且,即使周雨婷对李云天纳妾有什么不满,也不会去大闹都察院,并且拎着剑追得李云天落荒而逃,使得李云天在同僚面前颜面尽失。

由此一来事情就很明显了,这是李云天安排的一出苦肉计,李云天虽然无法抗拒汉王保媒,但是有着郡主封号的周玉婷却可以。

如果汉王坚持让李云天纳柳雯晴,那么周雨婷势必要把事情捅到洪熙帝那里去,洪熙帝肯定会向着周雨婷,故而汉王知难而退,也就没有再向李云天提及这件事情。

这一下可就苦了柳雯晴,她可是被大舅喊人敲锣打鼓地将她送出了文安县县城,她要是就这么不明不白地回去了,不仅自身的名节毁了,而且大舅的脸也丢尽了。

再者说了,柳雯晴实在是不服气,她知道李云天是在提防汉王,担心自己成为汉王在家里的眼线,以及搅乱后宅的安宁。

可是李云天难道没有听说过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一旦成为了李云天的妾室,柳雯晴又岂会帮着汉王来害李云天?'28915671执宰大明执宰大明289执宰大明291

况且汉王也不会让她去当眼线,因为李云天即使纳柳雯晴为妾,那么肯定对她也是严加防备,十有**柳雯晴知道的都是一些假情报,反而会误导了汉王。

随后,柳雯晴再细致地一想,心中也就释然了:

以李云天的本事自然不怕汉王在他身边安插眼线,他这样做肯定是为了避嫌,不想与汉王有任何瓜葛,而这或许正是汉王的目的,想要用她来离间李云天与洪熙帝之间的关系!

既然回不了文安县,那么柳雯晴也就只有继续待在京城了,她让珠儿买了那个小院和酒馆后就从汉王给她安排的地方搬了出来。

汉王留在京城的人并没有理会柳雯晴去了哪里,反正她已经成为了一颗弃子,到哪里都无关紧要。

不过,如今柳雯晴与古西就的案子肯定会在京城传开,汉王留在京城人与柳雯晴有过接触,自然会将柳雯晴的信息泄露出去。

届时李云天无疑就会陷入被动中,而柳雯晴自然也就走不了了。

再怎么说汉王曾经想将其许配给李云天,而李云天又阴差阳错地救了她,说两人之间没有一点儿隐情,恐怕外界没人会相信。

柳雯晴相信,到时候即使李云天无法接纳她,那么周雨婷也不会坐视她流落在外,以免让李云天背负上薄情寡义和喜新厌旧的名声,她可以感觉到周雨婷与李云天之间的感情异常深厚。

其实,柳雯晴心中非常羡慕陈凝凝、郑婉柔和绿萼,能以妾室的身份恩享正室之荣光,得到朝廷的敕封,并且连生的儿子也都有了官身,这份荣耀足以光宗耀祖,已经与正室无异。

如今李云天才二十多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如果在仕途上一帆风顺的话,他日必将高居庙堂之上。

柳雯晴出身良家,李云天要是纳了她的话她就是良妾,以李云天所受的恩**再加上将来所立的功劳,十有**她也会妻凭夫贵,也像陈凝凝和郑婉柔、绿萼一样,被皇上下旨恩享正室的荣光,也给自己的儿子以后谋一个好出身。

尤其是经历了这次的堂审后,柳雯晴不由得被李云天的才华所吸引,她原本以为李云天要与安义候进行一场恶战,可实际上从始到终李云天都牢牢地占据着主动,步步为营,有条不紊地逼得安义候无计可施,最后拂袖而去。

柳雯晴能被汉王选中并不是没有原因的,标准的才貌双全,而像她这种心高气傲的女子,也只有李云天这样文武兼备的男人才能将其征服。

李云天这次是必定要吃一个哑巴亏,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自己救人会救出一个令他头疼的大麻烦来。

此时此刻,李云天乘坐的马车已经来到了紫禁城正南的大明门外,下车后他向守门的禁军亮了一下御史的印信就走了进去,在左千步廊属于都察院御史的房间里等待内侍的通传。

像大朝时一样,只有五品以上的京官和翰林、御史、六科给事中才有资格进大明门,并且在门里的左右千步廊廊坊里等待皇上的召见。

倘若到了晚上,大臣有重要的事件需要向皇帝禀告,那么将前往紫禁城正北的神武门候命,经通报获得皇上召见后方可进入。

李云天并没有在廊房里等太久,很快就有内侍来通传,让他去养心殿,宣德帝在养心殿与杨士奇商议政务。

自从宣德帝登基后,杨士奇就成为了他最为倚重之人,遇到朝中大事必找杨士奇商议。

“陛下,臣犯了一个大错,请陛下恕罪。”到了养心殿,李云天并没有先在门外候着,而是直接被传了进去,进去后一本正经地冲着正在与杨士奇议事的宣德帝跪了下去。

“起来吧。”宣德帝闻言笑着望了一眼李云天,向杨士奇说道,“杨公,看来你说对了,李御史果然是来请罪的。”

杨士奇微笑着向宣德帝微微躬了一下身子,然后看向了李云天,先前有内侍禀告李云天求见宣德帝,他就已经猜到了李云天此番前来的意图。

顺天府的堂审一结束,就有人将结果呈报了宣德帝,在文渊阁当值的杨士奇几乎同时得到了消息,柳雯晴的这一场官司虽然对外保密,但岂能瞒得过京城的上层社会。

说实话,不仅宣德帝,就连杨士奇也惊讶李云天竟然会酣畅淋漓地击败安义候,使得安义候在这场官司中毫无还手之力。

至于李云天急匆匆来见宣德帝的目的,杨士奇认为他绝对不会是来向宣德帝炫耀打赢了这场官司,那么就肯定是来请罪的。

自从宣德帝登基后,大明的朝局表面上看起来波澜不惊,其实内部暗流汹涌,宣德帝和汉王都在暗中积蓄力量,寻找机会给予对方致命一击。

在与宣德帝的这番较量中,汉王最大的本钱就是他在靖难中立下了赫赫功勋,以及与朝中勋贵关系密切,与地方各都司的都指挥使都有着不错的交情,在军中的影响力非同凡响。

虽然宣德帝是大明天子,但他初登大宝,又太过年轻,故而在勋贵中的威望不如汉王。

对宣德帝来说,他现在最大的优势就是代表着大明皇室的正统,有着朝中文臣集团的拥护。

另外,洪熙帝给宣德帝留下了一个最为重要的军事力量——京畿都督府,由对皇权忠心耿耿的周征统掌大明最为精锐的京军,这成了宣德帝手中最重要的一张王牌。

由于宣德帝和汉王各具优劣,这就使得勋贵中人数最多的中间派处于观望的姿态,这个时候李云天去招惹安义候可绝非明智之举,无疑会使得勋贵们感到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胁。一dμ00。

第292章抛砖引玉

杨士奇很清楚,李云天是一个聪明人,自然明白现在乃非常时期,不宜去捅朝中勋贵这个大马蜂窝。

可李云天依然接下了柳雯晴的案子,并且在顺天府的大堂上酣畅淋漓地帮柳雯晴脱身,这足以表明李云天此举不单单是义气之举,里面肯定另有深意。

故而杨士奇一听李云天前来求见宣德帝,就猜到了他的来意,因此笑着向宣德帝表明李云天此番是前来请罪的。

其实,宣德帝昨天就想召见李云天,毕竟李云天与安义候对簿公堂是京中的大事,自然会传进宣德帝的耳中。

宣德帝肯定是不希望李云天多此一举,柳雯晴不过是一介草民尔,况且古西就已经死了,根本搁不住李云天为她硬撼安义候。

不过,宣德帝最终还是沉住了气,等待李云天主动向他禀告此事。

可出乎宣德帝的意料,自从李云天接手了柳雯晴一事后,就与文渊阁的庶吉士换了班,再也没有进宫当值,这使得宣德帝根本就见不到他的面。

本来,宣德帝对此大为不满,认为李云天是恃宠而骄,为了私人意气而不顾朝中的大局。

昨晚临就寝前,宣德帝禁不住向孙氏说起了此事,言辞中对李云天颇为抱怨。

孙氏与周雨婷素来交好,又聪明伶俐,此时自然要替李云天说话,委婉地表示李云天应该不是这种不分轻重之人,况且古大勇与周征关系也不错,李云天没有必要去得罪古大勇。

经过孙氏的提醒,宣德帝不由得清楚了李云天为何要避开他,十有**是在撇清与他的关系,表明柳雯晴一事是其自己的主意,进而来安抚朝中的那些勋贵,可谓用心良苦。

而且,宣德帝也很好奇,想弄明白一向处事稳重的李云天为何非要打这场官司。

等得知了堂审的经过和结果后,宣德帝暗自松了一口气,他并不是认为李云天酣畅淋漓地打赢了这场官司,而是李云天在案子的最后将罪名推到了古西就的那两个随从的身上,维护了古西就的名誉。

这无疑是在向外界传送一个信号,表明李云天打这场官司只是想救无辜的柳雯晴而已,并没有针对安义候府的意思,毕竟他是大明的御史,岂能眼睁睁地看着柳雯晴蒙受不白之冤?

如此一来,京城的那些勋贵也不好对此事说些什么,归根结底古西就犯错在先,本就死有余辜,有些人即使想要凭借此事兴风作浪也没有了由头,进而稳定了朝中那些中间派勋贵的情绪,这才是最重要的。

否则的话,要是李云天真的是在意气用事,那么宣德帝绝对会如此快地召见他,而是将他好好地晾上一番。

“陛下,微臣明知安义候的二公子犯有重罪,可摄于安义候府的威势,不得不让两名下人顶替了其责任,实在是有愧御史的职责。”

养心殿里除了宣德帝和杨士奇外,就剩下宣德帝最宠信的内侍、司礼监掌印太监金英,因此李云天起身后冲着宣德帝一拱手,一脸惭愧地说道。

“你呀你,就不知道在朕面前说些好听的。”宣德帝闻言先是微微一怔,显得颇为意外,随后不由得笑着摇了摇头,伸手示意李云天在杨士奇下首位的圆凳上落座。

有些事情不便挑明了说,大家心知肚明即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不过,李云天既然肯将事实的真相告知宣德帝,宣德帝心里还是感到高兴,这表明李云天对他忠心耿耿,一片赤忱。

李云天落座后,宣德帝向一旁侍立的金英挥了一下手。

金英知道宣德帝有事要与李云天、杨士奇密探,于是向宣德帝躬了一身,起身走到殿门外,让人关了殿门,亲自守在了门外,禁止任何人靠近。

“说吧,你为何要接这个案子?”等殿门关上,宣德帝不由得饶有兴致地望向了李云天,想听听他的解释。

“陛下,朝中勋戚自恃战功赫赫、皇宠正隆,平日飞扬跋扈,常行不法之事,长此以往势必激怒京城各大部院衙门,不利于大明的长治久安。”

李云天沉吟了一下,侧着身子正对着宣德帝,郑重其事地说道,“微臣看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陛下对朝中勋戚应该恩威并济,才能使得他们收敛跋扈之心,尽心为大明办事。”

宣德帝和杨士奇闻言眉头不由得走微微皱了起来,虽然李云天说的很委婉,但两人还是清晰地听了出来,李云天不仅对朝中勋贵平日横行无忌的做法不满,而且还暗指了五军都督府与六部之间的明争暗斗。

说实话,作为大明的天子,宣德帝是乐于见到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之间的争斗,这样他才能平衡双方在朝堂上的格局,进而掌控大明的朝局。

毕竟,宣德帝和洪熙帝不像洪武大帝和永乐大帝一样,有着威服文武百官、乾坤独断的魄力和气势,使得满朝文武臣服于脚下。

故而,宣德帝和洪熙帝一样,需要平衡朝中文臣集团与勋贵集团之间的利益来巩固统治。

两人对那些勋贵百般关照也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不仅是因为勋贵们恃宠而骄、横行跋扈,经常惹是生非。

尤为重要的是论起心机的话,他们根本就不是文官集团的对手,没有洪熙帝和宣德帝罩着,绝对会被那些文官集团给斗倒。

难道李云天看不出这一点吗?宣德帝和杨士奇望向李云天的目光中充满了一丝狐疑。

“陛下,自唐以来,为了避免武臣拥兵自重,历朝历代都以文抑武,虽说这消除了武臣尾大不掉的隐患,但军势却无疑受到了极大的削弱,也使得民间重文轻武,天下读书人只知文举而不屑武举。”

李云天清楚两人对他先前之言感到疑惑,随后沉声解释道,“武举虽与文举并称我大明选拔人才的两大科举,但与文举相比却云泥之别,至今连定制都未形成,犹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如此一来我大明军势必将日益式微。”

“陛下,宋太祖和宋太宗南征北战,军力不可谓不盛,赵宋繁荣富庶,国力不可谓不强,可自宋太祖、宋太宗后,赵宋在与西夏、辽、金的交战中胜少败多,最后竟然不得不偏安于江南一隅,足见以文抑武不是长久之计,虽能安抚内情,但却无法抵御外敌。”

见宣德帝和杨士奇的神情变得凝重,李云天于是以宋朝为例表明了他的担忧,忧心忡忡地说道,“陛下,虽然北元残部现在不足为惧,但假以时日,我大明周边国家势必崛起,海外强敌也将不请而至,他们并无孔孟之道,只知弱肉强食,届时我大明何以对之?”

宣德帝和杨士奇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中,李云天这番言语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就像李云天所说的那样,自从经历了唐朝藩镇割据的惨痛教训后,重文轻武就已经成为了历朝历代皇帝的一项国策,随之而来就是军力的急剧衰退,赵宋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虽然明朝的情况比宋朝特殊,出现了开国勋贵和靖难勋贵这一特殊的武官集团,尤其是永乐帝,凭借那些靖难勋贵登上了皇位,希望勋贵集团能与文官集团的势力在朝中达成一种平衡的态势,以保大明的长治久安。

可现实的情形却非常不尽如人意,虽然永乐帝在位的时候使得勋贵集团稳压文官集团一头,但是自从洪熙帝开始,勋贵集团的优势就消失了,与文官集团处于一种势力均衡的局面。

尤为关键的是,洪熙帝登基后大大加强了内阁的权势,使得内阁阁员与六部侍郎平起平坐,以对五府六部形成了牵制。

其实这个时候朝中的勋贵们已经吃了一个大亏,因为内阁的阁员全部都是文官,没有一名武官。

毕竟,自古人们秉持的观点就是文以安邦、武以定国,武将开疆拓土、保卫国家,而治理国家的责任自然有文官来做。

与此同时,这也与洪熙帝的经历有关,他自幼就受到文官老师的教导,自然与文官亲近,重用自己身边的文臣,武官们在无形中就吃了一个闷亏。

而历朝历代的皇帝,小时候都是受到文官的教导,这一优势是勋贵们无法比拟的,也成为了他们的致命一击。

到了宣德帝登基,勋贵们的处境无疑又再度不堪了一分,内阁首辅杨士奇通过加少保衔,一跃成为了五府六部中仅次于英国公张辅、吏部尚书蹇义和户部尚书夏元吉的从一品大员,地位得到了飞速提升。

不仅如此,内阁中的杨荣和金幼孜也通过太子少保的加衔,晋升为了正二品大员,与六部尚书和五府都督平起平坐。

内阁地位的进一步提升,意味着勋贵集团在朝堂上再一次被压制,这也是为什么后来五军都督府衰败的重要原因,这是历史的必然,二十多年后的土木堡之败只不过加剧了五军都督府衰败的速度而已。

洪熙帝和杨士奇对于朝堂上的局势一清二楚,虽然李云天并没有明说内阁地位的提升已经打破了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之间势力的均衡,但一句“以文抑武”已经清晰明了地暗示出了大明政局的现状。

固然,洪熙帝扶持勋贵集团与文官集团争斗是帝王稳定朝局的驭下之策,可单纯的给勋贵集团施以恩惠并不是长久之计,因为勋贵集团的生存环境正在悄无声息地逐渐恶化,迟早会被文官集团彻底击败。

李云天正是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这才忧心忡忡,一旦大明的军力衰退那么将无法抵御外敌的入侵。

“李御史,你有何应对之策?”沉吟了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