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双鹰旗下-第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远东,德奥借由经济援助,逐渐掌控了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同时凭借着胶东半岛和安南殖民地的地理地理位置。挤压英国在远东的势力范围。在中国,英国已经由头号贸易国家被排挤到了居德奥日之后第四位的国家,逐渐失去了远东地区的主导权。
为了逐走德奥两国,英国人跟随在美国后面,鼓动和支持日本的对华侵略。
美国在欧战后就一直视德国为头号竞争对手,美国一直怀有称霸世界的野心,主张所有的“殖民地机会平等,利益均沾。”美国的国策也一直是以反对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为宗旨,在一战前一直在敌视英国。而在欧战中他们发现新崛起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比英国更加可怕,天是转而支持英法。
不过,由于在美国还没有做好战争准备之前,法国就完了,英国人怕失去更多,最终与德奥达成了和平。
做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美国人忧虑地发现自己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在一直不断下降,特别是在经济大危机之后。这种现象越发明显。美国占全球工业生产的比值从百分之三十八下降到百分之三十一,英国从占全球工业总值比重的百分之十八下降到七点九。但德国工业却从1913年占全球工业产值比重的十三点六上升到二十一。奥匈从四点二上升到百分之十二。另一个飞速发展的苏俄,从占全球工业生产比重的三点六上升到百分之十三。
美国人担心失去自己全球第一工业国的地位,从根本上希望彻底削弱德国,当然,他们也希望通过一场战争来进一步削弱英国,从而获得英国遍布全球的殖民地的控制权。由于殖民地系统的关税壁垒把美国人阻挡在外。缺少殖民地的美国人希望打碎旧有的殖民地体系,从而建立起一个以美国为首的“全球新秩序”。
所以美国一直在背后支持日本和苏俄的扩张和侵略,因为这些地区都属于德奥的势力范围,这样的挑战很有可能引发一场全面战争。
拥有两个大洋的天然屏障的美国当然希望在欧洲和亚洲引发一场全面战争,也唯有通过一场全面战争。才有可能彻底搞垮德奥,解除他们对美国的威胁。
当然,这些勾当是肯定不会让普通的民众知道的,一群帝国主义国家总是摆出一副道貌岸然的嘴脸,把自己宣扬成所谓“站在正义的立场上,为了维护世界和平而被迫卷入这场战争”的样子。
在欧洲,情况已经变得越来越复杂。
英法同盟与主导欧洲的“协约国集团”关系极为恶劣,实际上两大集团在欧战后一直处于敌视的状态,英国人已经无法扼制德奥的扩张。在北大西洋,长期以来一直奉行着“两强战略”的皇家海军已经失去了海上的霸权,仅仅凭借着《华盛顿海军条约》才能维持着与德国海军的均势,但在条约失效后,在新一轮的海军军备竞赛中,英国人明显已经力不从心。德国海军在建造了五艘排水量为47000吨的“德意志”级战列舰之后,宣布在1939年度开工建造五艘排水量55000吨的“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为此,英国人只是在开工建造了两艘排水量为36000吨的“前卫”级战列舰之后,宣布准备建造两艘排水量41000吨的“狮”级战列舰。国力的衰退导致了皇家海军的彻底衰落,巨大的心理落差也导致英国人对于德国的巨大仇视,似乎是是德国人抢走了属于他们的蛋糕。
在北海和北大西洋,德国海军正开始占据优势,没有海上优势的英国什么也不是,英国人怀着恐惧的心情在看待着德国海军的发展。为了消弱德国,英国和法国在竭力帮助苏俄的崛起,同时希望“祸水东引”,鼓动和支持苏俄“恢复沙俄时期的版图”,希望通过战争来达到削弱德国和目的。
虽然有不少有远见的英国人希望接受目前的现实,通过与德奥合作,从而融入欧洲事务,并改善与德奥的关系。但英国的统治阶层却仍希望通过各种手段来达到削弱德奥的目的,重新夺回自己对欧洲大陆的“领导权”。而且,他们的背后有美国的支持,反而有恃无恐,并不认为自己会有亡国的风险。
扩张与遏制,资源和市场的争夺,这造成以德奥为首的“协约国集团”和美英为首的“同盟国集团”之间激烈的冲突和对抗,当其中的矛盾变得越发激烈和不可调和之后,战争,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在维也纳,李海顿忧心忡忡地关注着世界的变化,局势也逐渐清晰起来了,苏俄最终倒向了美英,于年底与英法正式签署了同盟条约,成为“同盟国集团”中的一员。在美英法等国的鼓动下,苏俄向芬兰、乌克兰、顿河和高加索联邦提出了领土要求,为了准备在欧洲发动的侵略战争,随后苏俄与日本签订了《日苏互不侵犯条约》,苏军开始在欧洲集结。
54、多事的冬天
1938年10月,比另一个时空提前了大约将近一年的时间,朱亚什维利在克林姆林宫会见芬兰谈判代表团时,亲自提出了苏俄对芬兰的一些“领土”要求:(一)同意签署一项“苏芬互助”条约;(二)把芬兰西南部的汉科半岛及其周围岛屿“租借”给苏俄作为海军基地,为期30年;(三)割让芬兰湾内某些岛屿;(四)为了“增强列宁格勒的安全”同意调整卡累利阿地峡的一个相当大的边界地区给苏俄;(5)同意拆除卡累利阿地峡的防御工事;(6)为了改正据俄国人说是以前被“粗率地和不自然地”划定的边界线,割让濒临北冰洋的贝柴摩地区的一部分。作为这些割让的交换条件,苏联政府愿意将沿着苏联边界的卡累利阿前沿地带割让给芬兰。
卡累地阿地狭易守难攻,对于芬兰的边界防御至关重要,芬兰方面出于对国家安全和严守中立立场的考虑,拒绝了苏俄的要求。然而芬兰方面还是迫于苏俄的压力提出了一个让步方案:同意将最靠近列宁格勒的边界线向北移约12公里,并将芬兰湾上几个岛屿割让给苏俄。苏俄方面认为这些让步不够满足他们的要求而加以拒绝。
苏芬边界谈判宣告破裂,随之而来的是苏芬关系急剧恶化。
不过,大多数芬兰人却没有想到,战争会突然降临。
1938年11月15日下午,莫斯科方面宣称,当天下午15点45分(赫尔辛基时间为14点45分),芬兰军队攻击了位于卡累利阿地峡苏俄一侧境内约800米左右的迈尼拉村庄,一共发射了7发炮弹。在给芬兰大使的外交照会中,莫洛托夫要求芬兰军队立即从边界后撤20到50公里。
芬兰政府否认芬兰的大炮曾轰击过迈尼拉。并声明当被指责的攻击发生时,有证据证明发现苏俄炮兵的活动。芬兰要求援引互不侵犯条约的内容,把这起事件交给一个由美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组成的仲裁委员会去调查解决,同时为了驳斥苏联政府指责芬兰对苏联采取敌视态度并威胁列宁格勒的说法。同时芬兰政府准备把卡累利阿地峡最南端的边防部队撤离列宁格勒一定的距离,使这些部队再也不能被指控为“威胁”这个城市的安全。
芬兰的建议没有得到任何结果。
十一月十九日,莫洛托夫进一步发出照会。宣布苏芬互不侵犯条约已经作废。十一月二十日,苏俄宣布断绝了与芬兰的外交关系。
第二天早晨6点,早就在边境地区集结的大约55万苏军向芬兰发动了全面进攻。
“左舵5,航速20节!”在天气晴朗的日子里,波罗的海的冬天气温并不是特别寒冷,大约在零下七、八度左右。在战列舰“波希米亚”号的舰桥上,瓦格纳中将身上穿着深蓝色的毛呢大衣,面无表情地下达着命令。
在苏芬战争爆发后,德奥等国强烈遣责了苏俄的侵略行径。奥匈方面更是派出了第二战列舰队进入到地中海,与德国舰队一起聚集到了里加湾,以示对芬兰方面的支持。由于芬兰并不愿意放弃中立,选择与德国结盟,所以德奥两国暂时还找不出理由来直接插手这场战争。而且德奥两国显然也不想冒险卷入北欧的这场战争,虽然同意向以瑞典为首的斯堪的亚联盟方面提供武器支援。
这时候,42岁的旗舰舰长雷科巴上校就会重复舰队司令的命令:“右转5,航速20!”
大约不到一分钟之后。“波希米亚”号庞大的身躯开始略微转向,并且开始加速。向西北驶出了里加湾,转向斯德哥尔摩方向进行例行的“示威巡航”。
建于欧战期间的“波希米亚”号和“克罗地亚”号战列舰在那个时代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强的战舰之一,已经服役二十多年的舰体在外观上确实略显老迈,在经过现代化改装之后,这级更换了动力系统的老式战列舰依然能够以28节的高速在海上驰骋,这让它能够勉强跟上航母舰队的行动。虽然其机动性和防护能力都无法与目前各国正在建造的新锐战列舰相比。但还是能够保持有相当强悍的作战能力。
自从奥匈海军确立以航空母舰作为舰队主力地位之后,战列舰队被安排到了担任舰队护卫的次要角色,很少能够象现在这样单独出战,扬威海上。
透过非常结实的舷窗,可以看到侧面平静的海面上同型的姊妹舰“克罗地亚”号也正在同时转向。舰艏激荡起白色的波浪,甲板上四座炮塔中的炮口高高扬起,指着远处的海面,确实给人一种舍我其谁的霸气感觉,令人热血沸腾。
舰队完成了转向,开始朝着斯德哥尔摩方向航行。
“继续保持警戒!”瓦格纳中将在略微叮嘱了一句后,转身下了舰桥。
在别人看来他有些过于小心,实际上即使是在波罗的海,也没有谁会来挑战奥匈海军的权威,给自己制造麻烦。
“该死的俄国佬!”坐在海图桌前的航海官米亚科维奇低声骂了一句,突然爆发的苏芬战争毁了他的假期,如果战争不能在短期内结束的话,第二战列舰队有可能一个冬天都得呆在波罗的海,甚至圣诞和新年都得在这里度过,虽然只是在执行例行巡航和一些普通的为商船护航的任务。
“斯托亚,我敢肯定芬兰人撑不过一个月,想想看,俄国人出动了数十万大军,而芬兰人只有几万的正规军。”坐在他身边的扬科维奇说道。
德国人和奥匈人对于芬兰人抱有一定的同情心,不过大多数人都不认为这场战争会与自己有多大的关系。芬兰毕竟不是协约国的成员,提供一些物资和道义上的支持倒也无妨,但如果去为芬兰人打仗,绝大多数人都不会乐意。
但芬兰人的抵抗意志超出了大多数世人的估计。
在紧急动员后,仅有13万兵力的芬兰军队把苏军死死挡在了曼纳海姆防线,苏军不适应芬兰冬季严寒的气候,无法发挥出装备上的优势,损兵折将。
这场战争一直拖到1939年3月才结束,最终苏军以伤亡6万人的巨大代价,打败了芬兰,迫使对方割让了大片的领土。不过,德国在这场战争中对苏俄的纵容让朱亚什维利更加得寸进尺,又开始加紧准备对顿河、高加索和乌克兰的军事入侵。
55、战争(一)
李海顿也没想到战争会来得如此突然。
1939年6月15日,高加索联邦首都巴库,雨夜。
一团团桔红色的火光突然在城市的周围闪烁了起来,穿透了雨夜的黑暗,整个城市陷入到战火之中。炮声隆隆,士兵们在雨夜中茫然地奔跑。
驻防巴库的“首都师”驻地遭到了重点打击,在炮火的映照下,戴着红星帽徽的赤卫军“游击队”向军营发起了进攻。
所谓的“巴库革命”爆发,整个巴库陷入了混乱,仅仅一夜之间,“赤卫军”在大约二百辆坦克的掩护下,就攻克了“首都师”军营并完全占领了整个城市。
在第二天,巴库宣布成立苏维埃政权,在顿河共和国,“游击队”开始大举进攻察里津,在乌克兰,所谓的“乌克兰解放军”攻占了哈尔科夫、苏梅和切尔尼希夫,并沿着杰斯纳河向基辅进军。
有证据表明大量的苏军成建制地加入到这些所谓的“游击队”,德奥两国向莫斯科方面发出最后通谍,要求苏俄立即停止对上述国家的入侵,否则德奥两国将履行对乌克兰、顿河和高加索联邦的安全义务,出兵恢复上述三国的秩序。
6月19日,德奥两国宣布实行全国动员,意大利人却在战和之间摇摆不定。
法国发出外交照会,要求德奥两国取消总动员令。
任何和平的幻想都已经破灭,6月22日是非常紧张的一天。德奥联合所发出的最后通谍到了最后的期限,此时,战争已经爆发了一个星期,苏军已经开始向基辅发起了进攻,乌克兰政府已经向南转移到了奥德萨。
上午9时。德奥两国再次向莫斯科递交了第二次最后通谍,限苏俄在2小时内进行答复。时间过去了,没有任何回答。
上午11点,德国首相施特莱尔和奥匈帝国首相多尔富斯分别在柏林和维也纳发表广播讲话,宣布德国、奥匈与苏俄之间已经处于战争状态。
下午4点,朱亚什维利发表全面讲话。莫斯科方面宣布向德奥两国宣战。
战争开始了。
6月22日,法国向德奥宣战。
这一点在意料之中,法国执政的“人民阵线”与苏俄社工党关系密切,而且由于上次世界大战,法国民众一直对德国抱有仇视的心理,在执政的极权政府刻意宣传下,德奥集团早已经成了“邪恶轴心”。
不过,6月25日,英国向德奥宣战却有些出乎李海顿的意料之外。
现在的局势很象1914年。但绝不是1914年战争的重演。
首先,德国海军的实力已经凌驾于英国皇家海军之上,其次,奥匈帝国控制着地中海,苏伊士运河也在英德法奥四国的共管之下,英国人很可能在参战后的数周之内就丧失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
这场战争对于英国而言绝无任何好处,最大的原因是英国人还企图重新掌控欧洲。如果他们肯与德奥合作,那么英国虽然失去了霸权。但还能保持世界大国的地位,但这一次。他们居然肯为争夺霸权冒着丧失一切的风险。
真的很令人意外。
在维也纳,奥匈总参谋部正在抓紧向东方各国派出增援部队,重新夺回外高加索地区的油田是优先考虑的目标。巴库的油田占到了奥匈进口石油的百分之二十和德国进口石油的百分之五十,是最优先要保证的地区。
象柏林的德军部参谋部一样,奥军总参谋部对于苏军的军事入侵进展如此迅速感到吃惊,仅仅十天的时间。基辅和伏尔加格勒就已经被苏军包围,在高加索一线,第比利斯也已经陷落。
可以看出,苏军对于这场战争已经做了精心而且周密的准备。
以奥匈战列舰“弗雷德里希大公”和“马克西米利安大公”号为首组成的护航舰队保护着运送奥匈第3集团军第23师从康斯坦察前往巴统。自从战争开始后,舰队就结束了休假。匆匆赶到黑海进行增援。
高加索的情况已经变得十分危急。
大约四个师的苏军由坦克开道,在重炮和飞机的支持下,沿库拉河向西快速推进。另外,已经有三个师的苏军在马哈奇卡拉登陆,在大高加索山地以北向格罗兹尼进军。苏军一南一北,像一只张开的铁钳,向着黑海沿岸挺进。
由于首都的突然陷落,近三十万高加索联邦军队陷入到混乱之中,基本上没什么抵抗,无无头苍蝇似的逃往西部海岸城市。外高加索联邦总统邓尼金幸运地在首都的混乱中逃了出来,宣布索契成为临时首都,同时发表广播讲话,号召高加索人民拿起武器,来抵抗苏俄的入侵。
奥匈总参谋部应邓尼金的请求,于6月23日向驻防罗马尼亚的第三集团军司令洛格特什。戈热上将下达命令,让驻防在康斯坦察的第23步兵师立即进入高加索地区。第23步兵师师长伊万。辛迪少将下令部队在康斯坦察集中。
6月27日,在战争全面爆发两天后,第23步兵师作为先遣部队从康斯坦察出发了。第23师的行动是奥匈在这场战争中的第一次军事行动,它标志者奥匈帝国已经下定决心准备和俄国人再次进行一次全面的较量。
由于两艘“伊斯特里亚大公”级航空母舰正在进行现代化改装,由“冯。戈尔登女大公”号、“匈奴王阿提拉”号两艘航空母舰和“奥地利”号、“匈牙利”号两艘战列舰为主组成的第1特混舰队前往塞得港,去控制苏伊士运河,所以在黑海中,并没有出动航空母舰。
第3战列舰队司令扬克尔上将确实有些担心舰队的防空问题。
“高加索的情况现在怎么样?”扬克尔向随“弗雷德里希大公”号一起行动的伊万。辛迪将军问道。
“不太清楚,现在那边传来的情报十分混乱,可靠的消息称高加索第2师和第7师正在克拉河一线与苏军展开激战。”伊万。辛迪说道,“情况确实不太好,我们有可能被俄国人赶进大海。”
“俄国人的飞机情况如何?”扬克尔说。
“这个不太清楚,不过高加索地区的几座机场都遭到了破坏,估计现在俄国人的飞机也并不是太多。”辛迪说道,“但高加索方面只剩下了不到300架作战飞机,我们需要航空兵方面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