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双鹰旗下-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情报也被放到了提尔皮茨的办公桌上。
提尔皮茨终于同意按照赫尔林根的设计开工建造新一级的“德意志”级战列舰,但还是不同意装备燃油锅炉。
其实他的担心确实毫无必要,李海顿之前已经和他争论过了。早在1903年,德国人就建立了一座大型的低温煤干馏工厂,为化学工厂提供原料,低温煤干馏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这种技术的应用,保证了在战争中足以为德意志帝国第年提供200万到300万吨的煤化油。
当然,煤化油的生产成本大约是石油价格的两倍,可是在战争进行期间,谁还会真的去在乎成本问题。
德国人的无畏舰建造虽然比英国稍晚一些,但却比另一时空时提早了近两年,德国海军则不用经历两年的主力舰建造空白期,其规模将会更加接近大英帝国的水平。
奥匈帝国海军与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的合作另一个重要的项目是潜艇和鱼雷,总部设在阜姆的“白头”公司是世界是最早制造鱼雷和最大的鱼雷供应商,而德国海军在制造鱼雷方面也有自己的优势——德意志帝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电动鱼雷的国家,他们在这方面的成就一直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
另外,伊斯莱亚造船厂和克虏伯旗下的日尔曼尼亚造船厂在潜艇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两家造船厂都在1906年左右研制成功了第一艘实用型军用潜艇,这种装备了三座鱼雷发射管的潜艇虽然只有240多吨,装备也很简陋,但已经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不过,潜艇在两国海军中的境遇却皆然不同,在李海顿的大力支持下,奥匈海军已经装备了大约12艘试验型潜艇,而在德国,由于提尔皮茨的阻挠,只建造了四艘潜艇。由于技术共享的原因,德国人在潜艇方面的技术进步倒也一直能跟上奥匈海军的步伐。
但这一切都让李海顿感到很愤怒,他好心好意地帮助德国人在加强他们的舰队,结果却被排除在了利润丰厚了战舰建造工程之外。
他甚至有宰了那老家伙的冲动。
这个时空中由于李海顿的推动,英德之间的无畏舰建造竞赛比原来的历史上要提前了一些,而且也激烈得多。1909年,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的五艘“德意志”级战列舰陆续下水令正沉浸在建成“无畏”号和三艘“无敌”级战列巡洋舰喜悦中的大英帝国海军如同遭受了当头一棒,急了眼的英国人在开工了三艘“无畏”号的改进型“柏勒洛丰”级的建造工程之后,又追加了三艘“圣。文森特”级战列舰的建造计划。
英国人在这两级战列舰上依旧采用了“无畏”号上的主炮布局,只不过稍稍增加了排水量用以加强防护而已。
1909年,奥匈帝国海军在完成了四艘“拉德茨基”级战列舰之后,又通过了新的海军扩充预算,开始建造新一级的四艘战列舰。新一级的战列舰采用了德国人“恺撒”级的舰体结构,但已经退休的波佩尔上将和刚刚升任海军造舰总监的罗茨纳少将采用了一种大胆而激进的新设计——军舰上装备了四座三联装的330毫米主炮塔。
三联装主炮在“拉德茨基”级上就已经装备,但考虑到舰体的平衡,只装备了两座三联装主炮塔。但这次两位设计师显得更为激进,李海顿对此稍有不满,因为这么做虽然加强了火力,但势必会削弱舰体的防护,但费迪面大公却支持这种方案。
面对奥匈帝国日益增长的海军实力,法国人和意大利人自然也无法坦然面对。法国人放弃了他们愚蠢的“绿水海军”学说,在1907年开工建造了六艘“丹东”级无畏舰。由于李海顿所带来的蝴蝶效应,无畏舰竞赛比另一时空中要早了两年,法国海军幸运地搭上了首班车。而意大利人的反应则要迟缓得多,只是在1908年开工建造了他们的第一艘无畏舰“但丁”号。
三十、武器的进步
伊里亚斯特造船厂只接到了三艘国外战列舰的订单,阿根廷人两艘,巴西一艘,这三艘战列舰的设计则按照帝国最新建造的“联合力量”级进行了不大的改动,稍稍放大了舰体。李海顿所期望的是在1912个赢得两到三艘俄国或是日本人的订单,可惜根本无法办到。日本人一贯在英国船厂订购军舰,这里面外交方面的因素占了主导,而俄国人则决定自己建造。
李海顿这两年的关注重点明显转移到了帝国陆军的建设上面,令人感到高兴的两条消息是博洛耶维奇被晋升为克罗蒂亚-斯洛文尼亚军区司令,这位深受李海顿军事思想影响的陆军中将曾表示过全力支持李海顿的陆军改革方案。
另外一条消息是他将兼任蒂罗尔防卫军司令,这样他就会拥有了实际的陆军指挥权。虽然皇家蒂罗尔射手队只拥有四个步兵团,但李海顿却自信能在三年内将他们扩充到两到三个训练有素的山地步兵师。
李海顿已经将驻的里雅斯特和波拉的海军守备部队改造成了两个稍具规模,而且富有进攻性的海军陆战旅,他准备在靠近意奥边境的格鲁阿罗再组建出他的第三支陆战旅。奥匈帝国的军工产业从来不缺乏制造能力,卡尔森、斯泰尔、林茨和的里雅斯特都是著名的军械生产地,如果全部动员,其每年的生产能力足以武装500万的军队。
但帝国陆军部的官员们却只盯着重型火炮、重机枪和重型迫击炮的制造,却忽视了轻型支援火力的研发与装备。其实在1903年,丹麦军队就已经开始装备“麦德森”式轻机枪,这款设计不错的气冷式机枪重量不到10公斤,只是持续火力稍差。
但这不是问题,三十发弹匣实际上在后世也证明是个均衡的选择,太重的弹链或是弹鼓会影响到步兵的机动能力,而且在缺少机械运输的情况下,步兵的负重和携带能力总是有个限度。斯特莱亚机械制造公司在1905年购买了“麦德森”机枪的专利,其后,位于卡尔森的分厂枪械设计师瓦克拉夫。哈里克与鲁道夫。杰伦一齐根据导气式自动枪机原理也设计出一款可更换枪管的气冷式机枪。
经过伊斯莱亚公司内部测试,采用50发弹鼓供弹的卡尔森1906机枪性能足以媲美马克沁和麦德森机枪,它比水冷式的马克沁重机枪要轻得多,采用了可折叠的两脚支架,重量只有13公斤。
但帝国陆军部军械部门认为这种重机枪不如马克沁机枪一样拥有持久的火力,拒绝用它来替带水冷式的马克沁重机枪。李海顿却觉得这种重武器已经足够有用,决定用它来取代海军陆战队里笨重的马克沁机枪。
海军方面向卡尔森工厂订购了150挺卡尔森1906式风冷重机枪,哈里克和杰伦分享了公司提供的20000克朗奖金,并且还拥有着今后的专利。伊斯莱亚公司为哈里克和杰伦提供了两挺麦德森机枪的样枪,要求两人将卡1906重机枪的重量消减到10公斤以下。
1909年,两人分别设计制造出了各自的样枪,经过比较,伊斯莱亚公司选中了哈里克的设计方案,杰伦的设计与麦德森过于相像,而哈里克却别出心裁地采用了一种上部弹匣供弹的方式。
这样可以避免引起所谓的专利纠纷。
当李海顿在第一眼看到ka1909机枪时,恍然有一种熟悉的感觉:捷克式?zb26轻机枪?哦,当然不是,只是两者太像了。
这种轻机枪很快得到了陆军部的认可,陆军在1911年订购了首批40挺样枪。这款轻机枪最终被命名为卡尔森1911轻机枪,最终陆军部在1912年下达了采购4000挺ka1911轻机枪的大订单,海军方面也订购了600挺。
伊斯莱亚在帝**工方面的另一贡献是各种小口径的火炮,虽然在大口径火炮领域无法与斯柯达公司竞争,但伊斯莱亚公司独辟蹊径,在小口径火炮方面却自有独到之处。
早期的火炮最初采用炮架结构的刚式助退复进方式,这样很容易造成火炮在发射后由于后坐力的作用导致炮架移位,为再次调整着弹点增加了难度。在十九世纪末,各国已经开始研究为火炮填加液压制动装置了。
德国人采用的是弹簧式液压助退复进装置,这种助退复进机在18。95年研制成功,顿时成为了德国人的骄傲。他们认为他们完美地解决了火炮在发射后的助退复进难题,德国人总是容易目空一切。实际上法国人在随后就改良了德国人的设计,18。97年他们在法国的陆军火炮上安装了一种类似气缸活塞式的液压助退复进装置,才算完美地解决了陆军火炮助退复进机的难题。
活塞式气动液压助退复进装置比德国人的弹簧式液压助退复进机反应更为迅速,加装了这种助退复进机的法国陆军75毫米火炮每分钟能发射15发炮弹,几乎是德国人的两倍。法国人耐心地保守着这个秘密,直到1914年战争爆发。
伊斯莱亚公司在1911年才研制成功这种助退复进机,并把它们装配到了自己的75毫米和57毫米步兵炮上面,不过陆军部只订购了300门,他们准备慢慢地等老式火炮淘汰时再换成这种新式的火炮。斯柯达兵工厂也引进了这种专利,将它安装在了105毫米和150毫米的陆军火炮上面,它们得到的订单更少,只有120门。面对这种情况,李海顿也无可奈何,你总不能告诉陆军部的官僚们后年就会爆发一场席卷整个欧洲的全面战争吧,那样只会让别人把自己当成一个疯子。
李海顿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避免发生席卷整个欧洲的战争,结果得出的结论是这场战争根本无法避免,任何为些而做的努力都是徒劳的。
随着各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各大工业国都面临着生产过剩的危机,海外市场的争夺也越来越激烈,从而导致各国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
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只是个导火索,没有它,整个欧洲依然会在1915年到1917年时爆发一场全面战争。
现在进行的无畏舰竞赛只是一个表象,新兴的工业国想要挑战老牌帝国的地位,英、法两国的排他性殖民地政策则是矛盾的焦点。如果他们还是不肯放弃到手的殖民地利益,这场战争就迟早会发生。
三一、强化德国海军
几乎每次李海顿与提尔皮茨在一起,肯定就会引发一场无休无止地争吵,这次也不例外。波茨坦的夏宫里,威廉二世看着了争得面红耳赤的两人头都大了一圈。
这次是因为建造代号为“奥登堡”级的战列舰,也就是后来“赫尔戈兰”级战列舰的设计方案。李海顿一直在嘲笑德国战列舰象个阳萎病患者,那玩意太细。确实如此,第二帝国海军“德意志”级战列舰装备的是280毫米主炮,而在它之前的建造的英国“无畏”号和“柏勒洛丰”级上装备的都是305毫米主炮,包括奥匈帝国“拉德利茨”级上也是装备的305毫米主炮,而德国战列舰上的主炮却足足比它们小了一圈。
威廉二世感觉十分冤枉的是他在替海军设计局背着黑锅,国会通过的主力舰建造预算已经限定了舰体的排水量大小,而德国的舰船设计师们的习惯是首先要有足够的防护,加强装甲的后果是这样的排水量已经不能容纳更大的主炮。要知道一座305毫米的双联装主炮塔要比280毫米主炮塔重240多吨,4座主炮塔就要增加近1000吨的排水量,而且为了平衡炮塔重量增加所带来的重心稳定问题,则最少还要增加1500吨的排水量。2500吨的排水量是无论如何也挤不出来的,除非是追加预算,增大舰体。
李海顿现在终于体会到了在日德兰海战时舍尔上将所面临的苦衷,德国公海舰队一堆装备280毫米和305毫米主炮的战列舰在面对英国人装备着356毫米和381毫米主炮的英国战列舰所面临的尴尬。不害怕是不可能的,舍尔和希佩尔并不是缺少勇气,但是他们却没有足够的底气。
现在,李海顿和提尔皮茨之间争论的焦点又是这个问题。
说实在的李海顿李海顿对提尔皮茨并没有什么偏见,反而有些欣赏这位德国海军公海舰队的缔造者。提尔皮茨虽然保守,但并不自私,并没有因为他与李海顿之间的矛盾而报复北海造船厂。北海造船厂得到了德国海军两艘“沙恩霍斯特”级装甲舰和“戈本”号战列巡洋舰的订单,而且还将获得一艘建造代号为“奥登堡”级的战列舰建造订单。
提尔皮茨一直在努力平衡着德国七家主要的海军骨干造船厂之间的订单,并不偏坦谁,也不嫌恶谁。
他与李海顿之间的矛盾是关于海军战略方面的不同认识。
提尔皮茨在努力将德国海军打造成一支防御型的海军,只要保证领海不被侵犯和海洋权益不被侵犯就行。而李海顿则始终坚持海军就是一支强大的攻击力量,海洋权益的保障需要有足够的海外基地。
这是基于对海权的不同认识,大陆国家总是认为海权是对于海洋的控制权,而海洋国家对此的理解却是获得海洋利益。提尔皮茨的观点代表了大多数大陆国家对于海洋的认识,而李海顿的海权观点更倾向于海洋国家。
由于观念的不同所以矛盾是不可避免的。
威廉二世的观点倾向于李海顿,他也希望在自己的军舰上装备更大的火炮,问题是海军设计部门的设计师们认为装备更大口径火炮的战舰不可能还能浮在水面上。
“那就增大舰体!”李海顿的想法很简单,问题是提尔皮茨受困于海军预算,并不是他不想用更大的主炮。
现在两人争论的问题就是这个。
李海顿希望在“赫尔戈兰”级上装备上与奥匈帝国海军最新的“联合力量”级战列舰一样的330毫米主炮,但提尔皮茨却认为装备305毫米的主炮已经足够,这符合议会通过的预算,而不用再去为追加预算而头疼。
提尔皮茨并非不常赞同李海顿“以英国皇家海军为目标能够使自己变得更强”的观点,但并不代表德国海军愿意与大英帝国为敌。李海顿的想法是要向大英帝国皇家海军发起挑战,而提尔皮茨的想法却是让英国人觉得并不值得与德国人进行争斗。
这两种观念中有大约百分之三十的实力差距。
在十九世纪时弱小的德国海军却为无畏舰时代的德国海军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机遇。德国人并没有象大英帝国那样拥有一支面临淘汰的庞大的前无畏舰舰队,实际上英德所谓的海军竞赛只是英国人编造出来的谎言,德意志帝国并没有与英国人抗衡的意图,他们只是在补偿以前落后的海军舰队与不断增强的国力之间的差距。
包括威廉二世在内,德国人并没有挑战皇家海军的企图,一切都是英国人为了转移不断衰弱的国力和想要维持海上霸权之间的矛盾,他们需要制造出一个敌人,德国人不幸就成了他们最好的选择。
“呵呵,所谓的德意志帝国海军难道竟甘愿不如我们奥匈帝国海军,真是难以置信。”李海顿用略带嘲讽的语气在刺激德国皇帝,的确,威廉二世能接受不如英国皇家海军的事实,但却受不了别的国家再凌驾于他之上。
他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世界第二,李海顿很了解这位大舅子的心思。
果然,德国皇帝受不了这份蔑视,拍着胸脯向提尔皮茨保证他会说动国会通过一定数额的海军建造经费的追加预算。
这就没有问题了。
提尔皮茨困扰就是资金问题,德国海军造舰预算有相当一部份被用在了基尔运河的扩建上了,这与大清帝国建造颐和园很相似。
每年3500万马克的投入几乎相当于一艘战列舰的造价,但是随着战列舰吨位的不断增加,主力舰的大型化已经成了必然的趋势,基尔运河已经满足不了海军的需求。
问题是这条运河的拓展经费却需要从德国海军的造舰预算中拨付。
李海顿现在有些明白提尔皮茨的处境了,他并非不希望德国海军得到更大更强的战舰,但是总预算2。5亿马克的基尔运河拓展计划,实际上极大的阻碍了德国海军的发展。
“为什么耗资巨大的国家基础建设工程要由海军造舰费用中提取?”李海顿向威廉二世提出这个很尖锐的问题。
“这个……”威廉二世有些挠头,基尔运河的拓展是海军部所提出的,问题是首相希林费尔德不愿意承担这笔费用,但2。5亿马克足够提尔皮茨建造10艘新锐的战列舰了。
“我倒有个主意,实际上基尔运河的拓展工程并不影响运河的通航,可以向过往的船只收取一定数量的通行费,可以用今后的通行费进行贷款,以弥补海军造舰费用的不足。”李海顿想到了天朝地方官员们惯用的伎俩——在国道上修路,然后收过路费。
“这倒是个好主意。”威廉二世赞叹道,李海顿总会有一些奇怪的鬼点子。
三二、混乱年代
日俄战争让俄国沙皇在远东的扩张野心暂时受挫,把目光又转向了西方,整个巴尔干半岛的局势顿时又开始紧张起来。奥匈帝国方面已经执掌政权的费迪南大公趁着巴尔干半岛混乱和奥斯曼帝国内乱之时,作出一个惊人的举动——一举吞并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虽然这里自1878年之后就一直在它的统治之下,但名义上依然是奥斯曼帝国的两个省。
同时,保加利亚大公费迪南宣布脱离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