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扬天下(昊远)-第4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

宁远等人纷纷出列作答,声震梁宇,殿内的文官面面相觑,这哪跟哪呀?

好吧,湘妃跟天子的感情,全天下就知道,可这是朝堂,不是你秀恩爱的地方啊。

这下好了,恩爱秀完了也就罢了,又拉一帮武将秀亲情,秀友情,这。。。。。。。。。。这。。。。。

也有些心慈手软的官员,被感动了,这全天下的人都要与天子作对,皇后与湘妃也要坚持与天子站在一起,湘妃甚至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跟着这朝堂上为天子遮风挡雨。

回想天子起兵以来,文治武功,仁心德政,惠及天下,今日何至于被逼到这种田地?

外交部左侍郎黄振林出班道:“陛下,今日湘妃上殿,虽有失朝廷礼仪,但情有可原,臣以为,不应再对此加以非议。”

司马凯、金磊等三十多个大臣,也纷纷出班维护云巧儿,云巧儿一言未发,只是目光一直未离开秦牧的身影,她手执着羽扇,一双原本灿若星辰的眸子,变得雾蒙蒙的。

旁边平日随侍她的那个宫女,眼泪已经忍不住噗噗往下掉。

经此一事,原本雄赳赳,气昂昂,准备联合炮轰皇帝的大臣们,气势几乎泄尽,一时间,竟然没有谁愿出站出来对皇帝发动攻击。

“捷报!捷报。。。。。。。。”

恰在此时,资政殿外传来一连串高声大喊,皇宫禁卫指挥使李式亲自拿着一份捷报进资政殿:“陛下,大捷!大捷!颖上侯苏谨率万五千人马,大破布鲁特汗国大军,生摛敌酋,歼敌八千,俘虏四万,破其都城,缴获财物百万之巨。。。。。。。。”

“好!太好了!”秦牧不禁龙颜大悦,拍案而起连声叫好,“朕的将军们,果然不负朕所望,不负天下百姓所望,这元旦将至之时,再传捷报,好啊!来人,立即将捷报张贴于午门之外,让天下万民共庆之!”

刘猛、蒙柯、狄中行、李过、郝摇旗、宁远、凌战、朱一锦、韩刚、李辰等一大批武将,欣然出班,齐声共贺:“恭喜吾皇!贺喜吾皇!”

“同喜,同喜,哈哈哈。。。。。。。。。。”

事情到这一步,皇帝与一班武将为大捷彼此道贺,喜气洋洋,文官们也只得出班道:“恭喜吾皇,贺喜吾皇。”

“同喜,同喜。”

秦牧是来者不拒,毫不吝啬自己的喜悦,你们本来是要来炮轰朕的,朕还就不跟你们计较了,有喜悦,分你们一份,这胸襟,如海吧?

至于朝中的武将们,什么儒家法家关他们屁事,他们是兵家,到底是重儒还是重法,他们才懒得理会。

儒家当道,一向重文轻武,在明代,一个七品芝麻文官,也能压一品武将一头。真论起来,武将们还宁愿法家当道呢。

遥想当年,先秦用法家治国,武将的地位空前提高,是以名将辈出,士兵用命,造就了一支横扫天下的铁军。

反正在武将看来,重法家绝对比重儒家好。

他们本来就没打算跟着文官一起攻击皇帝,上殿之后,再看湘妃都争着出来为皇帝“遮风挡雨”了,刘猛等人本是皇帝亲信,又一向把巧儿当妹妹看待,看到俩人被文官们都逼成“苦命鸳鸯”了,这还得了。这会儿自然是跟着皇帝共贺,用这种方式给文官难看。

刘猛更是站出来说道:“陛下,颖上侯立此灭国大功,自应有所赏赐,否则岂不寒了将士们的心。再则如今适逢盛世,百姓安居乐业,如此大捷传来,朝野都应该庆贺一下,扬我大秦国威的同时,也让天下百姓喜上加喜。”

“嗯,卫国公所言,深得朕心,适逢佳节将至,今日左右无事,就先罢去早朝,朕在武英殿设宴,与诸卿共贺之。”

秦牧说完,武将们大喜:“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哈哈哈。。。。。。。。。。。”

在秦牧朗声大笑中,韩赞周高喊一声:“退朝!”

ps:求订阅,求推荐票。今天应该会有三章奉上,各位亲请多多支持,埋头码字去了。

第1033章底线

这次常朝,算是安然度过了。但风潮并未因此平息,问题更没有解决,相反,问题积压得越久,暴发出来时就肯定越猛烈。

大秦是五日一朝,这次朝会躲过去了,不过是为秦牧争取到了五日时间,这五日之内,他必须迅速加以有效疏导,否则恐怕这投滔天的洪流就真会决堤了。

朝会散之后,秦牧在武英殿设宴与大臣共贺苏谨大捷,趁御膳房准备宴席的时间,秦牧在蒹葭殿紧急招见了夜不收都指挥使黄连山,以及翰林学士王夫之。

皇帝具体与二人谈了些什么,无人得知,黄连山离开时,神色如常,但脚步加快,匆匆消失。王夫之离开时则是神色凝重,似乎抬不起脚来,可谓是举步维艰。

中午时分,秦牧准时来到武英殿,宴请群臣。

这次其实只有从三品以上的官员有资格赴宴,这一点秦牧是经过仔细思索才做出的决定。从三品以上的文官,主要是内阁辅,七六尚书、侍郎,外加各个寺卿,算下来人数不是很多。

而武将方面,那可就不老少了,大部分开国将领不是公就是侯,当初光是封侯者就多达三十二人呢。

如此下来,前来赴宴的武将人数,比文官多近一倍,声势大壮。而武将是站在皇帝一边的。

宴席之上,秦牧神色开朗,但对文官有点冷遇,主要是与武将把酒言欢,气氛热烈。刘猛等人自不必说,大力给皇帝捧场,让文官们很是吃味。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秦牧这才一整神色说道:“朕知道,诸位大臣在担心朕弃儒家而就法家。正所谓君无戏言,朕今天可以明确地告诉诸位大臣。朕不会弃儒就法。

常言说得好,不教而诛谓之虐。儒家导人以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这些思想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必须坚持的,少了这些东西,人与禽兽无异。

而法家防守的是社会秩序的最后一道底线,不到最后,不应刑罚为手段去解决社会问题。这便是朕对儒与法两家的看法。

换而言之,儒家必应为主,为先;法家应为辅。为后。否则就是不教而诛。法家能守住最后一道社会底线,却无导人向更高道德层次的能力,而这一点,只有儒家能做到。

然而两家也不应是矛盾的,对立的。今日咱们君臣不妨打开天窗说亮话。自汉武之后,虽说历朝多是独尊儒术,但实际情况却是离了法家则国必乱。

儒为主,法为辅,这一直是各朝的真实情况。诸位大臣不会否认吧。若非如此,各朝何须制定律法?

如今朕要推行司法改革,绝不是要弃教化而用酷法。朕一直认为,刑罚的震慑力不在于它的严酷性。而在于它的的不可避免性。

朕要做的不是制定多少酷法以震慑恶人,而是要让恶人知道,谁不知听儒家的,就逃不过法家的惩罚。反之。只要他听儒家的教化,做到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它就不用担心会受到法家的惩罚。朕要做的。仅此而已。”

秦牧这番话,可谓是推心置腹,十分诚恳。

但并不能就此让所有人放心,刑部右侍郎姚培祯接口说道:“陛下圣明,臣等相信陛下所言字字出于真心,然天下读书人只怕不这么认为,大臣们与天下士子所虑者,陛下虽无心弃儒就法,但如今的司法改革,却实质上使得法家凌驾于儒家之上;

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如今天下人几乎一至反对司法改革,臣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不得不进谏陛下为天下计,民意不可违,望陛下三思。”

“姚卿,朕说得还不够清楚吗,朕用法,乃为守住社会最后一道底线,以儒倡导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此方为重中之重,这主次之间,一目了然,何来法家凌驾于儒家之上一说?”

“陛下虽无此心,但政之所出,却日重于法,此天下有目共睹也!”

姚培祯这番话,等于是在直接顶撞皇帝,在坐的文官有的垂目静坐,有的频频点头。武将方面,则多是怒目而视,对姚培祯大为不满。

秦牧身为皇帝,当然不会因此勃然大怒,喷怒不会让你显得更高大,反正,只会让你更掉价。

他不疾不徐地说道:“朕有心改革司法,不过是使其更为公正专业,以造福天下百姓,岂能与重法轻儒混为一谈?姚卿,朕来问你,你身为刑部左侍郎,每日依法办案,若按你所言,是否可以据此认为你是法家弟子,儒门叛徒呢?”

郝摇旗、朱一锦等大批武将顿时发出阵阵哄堂大笑,刑部侍郎姚培祯被驳得哑口无言,而驳斥他的是当今天子,他又不敢翻脸,脸上的神情象开了染坊一般,红一块;白一块;黑一块;黄一块。

作为内阁辅臣的司马安、路振飞、李源,以及杨廷麟等重臣,则是眉眼低垂,一派超乎物外的模样。

秦牧展开大袖,轻轻一压,止住郝摇旗等虎将的笑声,然后坦然地说道:“历朝历代,岂无律法乎?法不可废,这是天下之共识,既然法不可废,朕有心让其完善一些,高效一些,何错之有?

尔等为了朝廷重臣,国之栋梁,理应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岂能人云亦云,硬要把朕完善司法之举视作重法轻儒,这是何道理?

明太祖朱元璋亲自为新官编写的《到任须知》中,继天地孝道之后,首重刑狱之事,这是对生命的尊重。

如果按外间的那套说词,明太祖岂不也是重法轻儒?今日在坐的诸位大臣,都是朕左膀右臂,朕需要你们的辅佐。是以,朕可以不厌其烦地再跟尔等说一遍:

朕的治国方略,是以儒家为主,倡导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引导百姓的道德层次达到更高的境界,使社会更加和谐,安康。

另以法家为辅,明确社会的底线,让所有官员和百姓知道,哪些底线是他们不能触及的,谁去碰触了,就别想逃脱律法的惩罚。”

路振飞第一个起身拜道:“陛下圣明,臣愿辅佐陛下完成司法改革。”

“陛下圣明!”

“陛下圣明!”

“。。。。。。。。。。。。。”

秦牧挑选的重臣,其实很少是腐儒,他们的思想通常比较开明,若非如此,他们将很难在秦牧的手下占据重要的职位。

今日这宴席之上,秦牧推心置腹的和他们谈,显得十分真诚。

同时他今日又不乏硬的一手,看看那比文官多一倍的虎将吧。这些人都是从尸山血海里爬过来的。而皇帝自起兵以来,经常亲自带兵冲锋陷阵,且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在武将心中有着无人能及的崇高地位。

今日皇帝已如此坦诚,如果大家继续纠缠不休,谁也不敢保证皇帝会不会被激怒,从而走向极端。

路振飞等人可以非常肯定,只要皇帝一声令下,那些从尸山血海里爬过来的虎将,绝对不会管你什么儒家法家,他们只会用屠刀,送你去做仙家。

千万不要去挑战皇帝的底线,特别是秦牧这种武功赫赫的开国皇帝。

今天皇帝谁也不比,单单挑明太祖来比,最后又强调什么底线。

心思稍为细腻的人就应该知道,皇帝这回是真的摆出自己的底线来了。若是谁再去挑战皇帝的底线,他大概不会介意象朱元璋一样,把朝堂血洗一空。

想想这些,便不免让人惊心动魄,是以路振飞才率先起身,向秦牧示诚。。。。。。

第1034章两个故事

这天的《大秦时报》出了一份号外,而且是以电报传稿的方式,在北京、西京、城都、武汉、广州、杭州、长沙等地,同时刊行。

如此大动干戈,必有重大的消息,至少所有争着买《大秦时报》的人,都是这么想的。

然而当所有人买下这个号外后,一看,却惊奇地发现,这次的号外只刊登了两则与羊有关的故事,而且还是用通俗易懂的口语形式刊登的。

第一则故事是:在两片草原上各生活着一群羊,西边草原上的羊群没有天敌,他们生活得无忧无患,每天吃着嫩绿的青草,吃饱了就舒服地睡觉,然而不久,西边草原上的羊群便纷纷病倒了,最后无一幸免,全部病死了。

而东边草原上的羊群,因为有一只狼在旁边窥伺,羊群每天被狼追逐着,那些体内弱的,染了病的羊,总是先被狼吃掉。长久下来,东边的羊群一直能保持着健康,世代繁衍。

这第一则故事,很简单,也很简短。

而第二则故事则相对长一点:

神仙把两群羊放在草原上,一群在南,一群在北。神仙还给羊群找了两种天敌,一种是狮子,一种是狼。

神仙对羊群说:“如果你们要狼,就给一只,任它随意咬你们。如果你们要狮子,就给两头,你们可以在两头狮子中任赞成一头,还可以随时更换。”

南边那群羊想;狮子比狼凶猛得多;还是要狼吧。于是;它们就要了一只狼。??

北边那群羊想,狮子虽然比狼凶猛得多,但我们有选择权,还是要狮子吧。于是,他们就要了两头狮子。

那只狼进了南边的羊群后,就开始吃羊。狼身体小,食量也小。一只兰免它吃几天,这样羊群几天才被追杀一次。

北边那群羊挑选了一头狮子,另一头则留在神仙那里。这头狮子进入羊群后;也开始吃羊。狮子不但比狼凶猛,而且食量惊人,每天都要吃一只羊。

这样羊群就天天都要被追杀,惊恐万状。羊群赶紧请神仙换一头狮子。不料,神仙保管的那头狮子一直没有吃东西,正饥饿难耐;它扑进羊群,比前面那头狮子咬得更疯狂。羊群就这样一天到晚逃命,连草都快吃不成了。

南边的羊群庆幸自己选对了天敌。又嘲笑北边的羊群没有眼光。北边的羊群非常后悔,向神仙大倒苦水;要求更换天敌,改要一只狼。

神仙说:“天敌一旦确定,就不能更改;必须世代相随;你们唯一的权利是在两头狮子中选择。”??

北边的羊群只好把两头狮子不断更换。可两头狮子同样凶残,换哪一头都比南边的羊群悲惨得多,它们索性不换了;让一头狮子吃得膘肥体壮;另一头狮子则饿得精瘦。眼看那头瘦狮子快饿死了,它们才请神仙再换一头。

这头瘦狮子经过长时间的饥饿后;慢慢悟出了一个道理:自己虽然凶猛异常;一百只羊都不是对手;可是自己的命运是操纵在羊群手里的。羊群随时可以把自己送回上帝那里;让自己饱受饥饿的煎熬;甚至有可能饿死。想通这个道理后;瘦狮子就对羊群特别客气;只吃死羊和病羊凡是健康的羊它都不吃。

羊群喜出望外;有几只小羊提议干脆固定要瘦狮子;不要那头肥狮子了。一只老公羊提醒说:“瘦狮子是怕我们送它回神仙那里挨饿,才对我们这么好。万一肥狮子饿死了;我们没有了选择的余地;瘦狮子很快就会恢复凶残的本性。”羊群觉得老羊说得有理;为了不让另一头狮子饿死,他们赶紧把它换回来。

原先膘肥体壮的那头狮子;已经饿得只剩下皮包骨头了;并且也懂得了自己的命运是操纵在羊群手里的道理。为了能在草原上待久一点;它竟百般讨好起羊群来。而那头被送交给上帝的狮子;则难过得流下了眼泪。北边的羊群在经历了重重磨难后;终于过上了自由自在的生活。??

南边的那群羊的处境却越来越悲惨了。那只狼因为没有竞争对手;羊群又无法更换它;它就胡作非为,每天都要咬死几十只羊,这只狼早已不吃羊肉了;它只喝羊心里的血。它还不准羊叫;哪只叫就立刻咬死哪只。南边的羊群只能在心中哀叹:早知道这样,还不如要两头狮子。

堂堂的《大秦时报》大动干戈在各地同时出号外。竟然就是为了刊登这两则故事,再无其它内容。为此,不免让天下为之哗然。

人们不明所以,不免议论纷纷。

特别是天下的读书人。现在儒法之争的风潮正紧,群情鼎沸,天下震动。在这当口,《大秦时报》特意出号外刊登这两则故意,绝非偶然,于是大家反正思考这两则小故事。

第二天《大秦时报》再在各地同时出正刊,发表翰林学士王夫之的署名文章。

从第一个故事,王夫之大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种思想,若是没有天敌,长期生处于安乐之下,必定会逐渐腐朽,消亡。

儒家学说也一样,必须敢于接受其他学说的挑战,才能不断的完善自我,提高自我。

第二则故事则提醒我们,保留选择权很重要。

儒家或许是最好的,但也不能一棒打死法家。

不能让某一种学术觉得他是唯一,别无替代的,对于选择者而言,这能给自己保留生存的机会。对于被选择者而方,可以促使它不断的完善自我,进而才能使这种思想变得更好。

紧接着,王夫之又以明朝的八股文为例,八股文被定为科举考试的唯一标准后,读书人在作文时失去了其他选择,只能按照八股文的格式来写文章。最终导致的结果是读书人的思想日渐僵化,你抄我,我抄你,作出的文章腐臭不堪。

另外,历代独尊儒家,为什么每过三两百年,还是会出现官僚腐化,贪腐成风,最终使得民不奠居,司寇失刑,而反旗四起,生灵涂炭呢?

结论是独尊儒家,排斥他法,使儒者自腐,甚至失去维护社会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