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朝败家子-第9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陛下家事也,臣等岂敢妄言,自是陛下乾坤独断。”
  苏莱曼沉默了良久,才道:“这一次……虽是事败,却和李卿家没有太大的关系,李卿的计划,可谓是完美无缺,只可惜国使馆中有人勾结方继藩,以至事泄。那朱成卖主求荣,朕深恨之,纵碎尸万段,诛灭其阖族,亦难解心头之恨,下旨,速召朱成,押解回京,明正典刑,杀!”
  说到了杀字的时候,苏莱曼咬牙切齿,脸色冷冽。
  随即,苏莱曼又道:“李政此番,虽是顾虑周全,可毕竟也有失察之责,难辞其咎,罚俸三年,以儆效尤。”
  李政于是痛哭流涕的感激道:“臣本该万死之罪,陛下竟宽厚如此,实是无地自容。”
  苏莱曼接着道:“这些年来,诸卡夏大多目无纲纪国法,不知纲常,这大明皇帝,虽是倒行逆施,可有一点,却没有错,他们设置了厂卫,查禁妖言,防范于未然,依着朕看,这锦衣卫,也该有了。只是……大明皇帝的厂卫,大多操持于阉人之手,阉人大多不读书,不明理,国家大器,岂可使这样的人操纵呢。李卿家此番虽有大过,可该罚的,也都罚了,敕命其为锦衣卫都指挥,建锦衣卫指挥使司,招募良家子,命其守卫值宿,掌典狱,侦缉廷杖,李卿家,朕令你戴罪立功,切记要谨言慎行,不可再重蹈覆辙。”
  李政听罢,连忙叩首:“吾皇万岁!”
  他行了五体投地大礼,身躯匍匐,激动得发抖。
  苏莱曼心情不得开怀,随即淡淡的道了一声倦,于是诸儒生纷纷退了出去。
  李政与诸儒出了殿,接着便驻足,一副感激涕零的样子,朝诸儒深深作揖:“若无诸位先生,学生必死无疑,活命之恩,他日定当涌泉相报。”
  众人捋须,面带微笑。
  其实一开始……李政就明白,想要活命,引发这些儒生们的危机感最是紧要。
  自己的身份,就是儒生。
  奥斯曼皇帝新政,本就是打着富国强兵的旗号,可这一次,作为儒生的自己,居然犯下了如此巨大的错误,那么……整个奥斯曼上下,包括了奥斯曼皇帝,都势必会怀疑儒生们的能力。
  这已不只是疑心李政一人了,而是整个儒生的群体。
  正因如此,李政到达之后,立即拜见所有重要的儒生,晓以利害,其实就是要引发儒生们的危机感。
  而对于众儒生们而言,一旦自己的学问被人质疑,甚至认为百无一用,这后果,是极为可怖的。
  也幸好他们是苏莱曼近臣,因此,他们接着在苏莱曼身边的机会,早已旁敲侧击,进行了许多事前的工作准备。
  事实上,苏莱曼皇帝并非是傻子,他绝不会只凭身边的儒生们,就轻易改变自己的看法。
  他是理智的,做任何的事,并不会权衡好坏,而是权衡利弊。
  最终,他还是见了李政,想要给李政一个机会。
  李政起先将所有的责任推给了朱成,当然……靠推诿责任,是绝不可能让自己活命的,而李政也并不打算靠推诿,让自己活下来。
  他真正的杀手锏,在于引发皇帝内心的焦虑。
  皇帝登基已有数年,新政已经有了一些成效,奥斯曼的权力,开始逐渐的集中在了奥斯曼皇帝的手里。
  可旧贵族的势力,依旧强大。
  李政出使,本就是皇帝恩准。
  也就是说,这个计划,和皇帝息息相关。
  皇帝怎么可能不圣明呢?若是让人知道,这统统都是皇帝的错误,这个计划根本行不通,那么……少不得会让那些反对皇帝的人,造出声势,让这奥斯曼上下,失去对奥斯曼皇帝的信任。
  所以……此事,只能是执行之中出了差错,而绝非是决策的问题。
  正因为如此,此前李政所铺垫的朱成,便成了替罪羊!
  因为他作为副使,乃是最大的执行者。至于李政,当然不能重惩,因为皇帝和李政的决策以及思路是一致的,即然皇帝没有错,那么李政就不会错,李政最大的责任,也不过是失察之罪罢了。
  且李政和诸儒们方才的一番奏对,已让苏莱曼皇帝明白,时至今日,已经没有退路了。
  那些旧贵们居心叵测,而皇帝想要继续集中权力,唯一的方法,就是依赖这些对他死心塌地的儒生,越是到了危急时刻,身边之人的忠诚,才尤为紧要。
  能力大小是次要的。
  若是不忠,那么能力越大,破坏力反而越大。
  苏莱曼自是懂得审时度势,立即就做出了一个对自己最稳妥的选择!
  那些旧贵族显然不明白,若是苏莱曼和李政的计划成功了,奥斯曼的国力大增,或许苏莱曼反而会对他们进行拉拢,展现出宽容的一面,告诉他们,朕是如何的正确。
  而一旦计划失败,且还是一败涂地,那么越是如此,勒在他们脖子上的绳索,将会越来越紧。至于李政的安排,苏莱曼自有考量,他需要一套锦衣卫的系统,来监视甚至打击旧贵,而这个犯错的李政,定有着绝对的忠诚,用这样的人,实在再好不过,因为他绝不担心,对付这些旧贵,李政会心慈手软。
  这个时候,其实众儒生也是暗暗松了口气,而事实上,其实他们很清楚,自己被李政利用了。
  可这又如何呢,重要的是,现在大家的危机都已解除了。
  再说李政是自己人,如今手握锦衣卫,拉拢此人,对自己只有莫大的好处。
  于是,众人纷纷颔首点头,有人道:“李公何必称谢,这都是陛下圣明的缘故啊。”
  “是啊,是啊,都是陛下明察秋毫,我等有什么功劳。”
  李政微笑,依旧一一作揖谢了,彼此之间相互见礼,又是冗长的相互寒暄。
  ……
  太子大婚,足足折腾了一个多月。
  方家的妹子嫁入东宫,嫁妆永远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而方继藩是个很实在的人,直接送了一车车的金银。
  一辆辆装载着宝钞的车马,招摇过市的一路送到了东宫,如此大的排场,京师自是哗然。
  朱厚照对此很是欣慰。
  方继藩给的嫁妆,比他想象中的还要多。
  以至于他受了莫大的启发……现在琢磨着,是不是该再赚一点彩礼钱了。
  拿着一个公主的名册,看着自己琳琅满目的女儿们,朱厚照在想,哪个女儿比较适合嫁给方正卿。
  “正卿也是朕的外甥哪。”朱厚照对着皇后方氏道:“朕要挑一个最好的,哪一个合适呢?还有天赐……天赐年纪也不小啦,现在都会读书了,这个孩子,朕看着长大的,平时教授他文武艺,也不能薄待了。”
  方皇后道:“陛下,天赐还小呢。”
  朱厚照就板起脸道:“话虽如此,可是做父亲的,关心自己女儿的婚事。做舅舅的,关心自己外甥的姻缘,这都是很合理的事。”
  这个时代,表亲之间成婚,非但不是忌讳,反而是亲上加亲,青梅竹马的表现。
  所以朱厚照一丁点也不忌讳。
  现在的朱厚照,正是意气风发,西山新城有了大规模的资金,已是热火朝天。
  无数的百姓,都盼着这新城赶紧建起来。
  商贾们,也蜂拥而入,也都望眼欲穿。
  朱厚照登基,比之先皇更激进一些,商贾们对于投资,也更加感于冒风险。
  这令朱厚照怡然自得。
  正在此时,刘瑾匆匆而来道:“陛下……徐经……徐经回来了。”
  “徐经是谁?”朱厚照挑了挑眉道。
  刘瑾:“……”
  刘瑾只好耐心的解释道:“他是干爷的弟子啊,就是跑船的那个……”
  朱厚照想了老半天,才有了印象,随即略带诧异道:“喔,他从黄金洲回来了?”
  刘瑾便道:“正是。”


第1762章 新的王国
  朱厚照听到了黄金洲这三字,便顿时眼睛发亮。
  上皇就是去了那儿呢,可许久不曾有上皇的消息了。
  虽是偶尔会有一些自黄金洲回航的船队来,可毕竟黄金洲占地数千上万里,就算带回来消息,那也不一定准确。更何况绝大多数船队,甚至根本不知上皇在何处。
  可是徐经就完全不一样了,徐经的身份地位,在黄金洲是首屈一指的,他一定会有消息。
  朱厚照虽是偶尔不靠谱,可还是很有孝心的,此时有机会知道父皇的消息,于是兴冲冲的道:“快,快将他召来。”
  “陛下,奴婢也是知道这个,所以赶紧来给陛下报讯了,只是这徐经到京之后,先去拜见了恩师,只怕这个时候,师徒二人还在叙旧呢,想来很快徐经也就来了。”
  朱厚照倒也没有气恼徐经没有第一时间入宫觐见,不过他素来是急性子,于是背着手,急躁不安的样子,偶然口里絮絮叨叨的,也不知念一些什么。
  徐经回来了,带着一支船队抵达了天津港。
  这两年,他探索了黄金洲周围的海域,发现了数十个岛屿,当他意识到,黄金洲一路向西,便是佛朗机和昆仑洲西岸时,徐经突然不禁哽咽。
  这意味着……天下是有边界的,探索也有穷尽。
  原来哪空白的世界,如今大多数都出现在舆图里,自己毕生的事业,也到了终点。
  他的脚有些瘸,这是船队在一次遭遇黄金洲当地土人的袭击时,他被箭矢射中了脚裸,留下来的后遗症!
  而当初英俊潇洒的面容,如今被一个干瘦,脸色黝黑又蜡黄的面貌所取代。
  出海,对于徐经而言,已如家常便饭一般。
  可每一次回航,他的心……依旧悸动。
  回到京师的时候,徐经迷路了。
  每一次抵达方府,他都能看到方府的规模不断的扩大。
  无数的亭台楼榭,拔地而起。
  方继藩每一次也都亲自迎出来,然后一脸懵逼的看着来人。
  因为……每一次……徐经的变化都太大了。
  “恩师……”徐经叫了一声,长长作揖。
  方继藩心里感慨,这是自己将其当作儿子一般看待的人哪,这一别又是数年,数年之后还是数年,而今物是人非,实在令人感慨,更令方继藩心疼不已。
  “来,进里头说话。”
  方继藩对弟子们,总是严格,甚至可以用苛刻来形容。
  他不容的弟子们身上有丝毫的缺点,所以弟子们也难见恩师会有好脸色对待,除了王守仁,其他的弟子,大多时候见了方继藩,总是有一些战战兢兢,犹如惊弓之鸟,害怕不知何时又惹恩师不满意。
  可方继藩一声叹息,接着一句进里头的话。
  这本是寻常的话语,却猛地让徐经突然泪水倾盆而下!
  他抑制不住的哽咽,最终,发现自己长满老茧的手被恩师抓住,徐经心里一暖,连忙随恩师进了厅堂。
  朱秀荣听闻徐经回来了,亲自去了茶房斟茶,她知晓徐经乃是南直隶人,因而特意斟的乃是江南的雀舌!
  徐经忙是诚惶诚恐的接过茶盏,又起身作揖,行了大礼,方才小心翼翼的落座。
  方继藩道:“黄金洲那儿如何?”
  这是方继藩最关心的问题。
  黄金洲和大明之间相隔万里,而方继藩全族,统统都被送了去,这固然是方继藩高风亮节,决不让任何一个同宗同族的亲戚,有打着方继藩名号,在大明作威作福的机会。同时……也借此机会经营黄金洲,为民族的存续而开拓进取。
  方继藩曾有明言告知天下,方家不流尽最后一滴血,那么老方家绝不放弃黄金洲。任何一个民族,想要踏入黄金洲,便需踏着方家阖族上百万口的尸首过去,且必须齐齐整整,一个都不能少。
  徐经道:“师公坐镇在那,暂时倒没什么事,只是各方面的人才,依旧是奇缺,齐鲁的封地在五处大湖附近,圈地数百上千里,正卿师弟,现如今,练了两卫的兵马在那里。这方家阖族,主要聚集在三座城镇,一处靠近港口,此港命名为青岛,在那里,黄金洲的第一大港,几乎已现了雏形,每年从大明输入的无数物资,都是往那港口去的,至于其他地方,虽也有港口,可毕竟那附近的海域不太平,其他宗室的王爷们,不得不仰赖齐鲁的港口输入大明运来的商货,以满足需求。”
  徐经顿了顿,对于黄金洲的事,他可谓是如数家珍。
  “其次,便是五大湖附近的新临淄城,不过在黄金洲,人们却已习惯了直呼其为临淄。此城占据了最肥沃的土地,那附近的大湖,实是养人,当初的时候,师公便在那里,招募方家阖族的移民进行开拓,所有开荒的,都准许其持有土地千亩,占为己用。”
  到了黄金洲,便赠土地千亩,且那里的土地,最是肥沃,一旦开辟出来,其粮产比之江南的土地还要肥沃。
  想一想……还真是令人激动。
  要知道,在这个时期,较为富庶的江南地区,一户人家,人均的土地,也不过十亩而言,这其中相差百倍。
  若是拥有千亩肥沃的土地,放在西山钱庄免租之前,足以在江南成为一个地主,若是延续几代,没有家道中落,那么便算是士绅人家了。
  方继藩不由唏嘘,心里开始在想,何不以此为卖点,糊弄……不,招募更多的移民前往黄金洲呢?
  似乎大明的子民,唯一能吸引他们的,还是土地。
  徐经继续道:“现如今,这新临淄开荒的土地,多达亿万亩,可谓阡陌相连,只不过……因为人力有限,所以对于耕牛的需求极大。除此之外,便是耕种的方式粗糙了一些,亩产量,反不如江南那里精耕细作出来的产量。若是能有江南的亩产一半,便算是好的了。”
  方继藩乐了:“为师若有千亩地,才不精耕细作呢,精耕细作,那是穷人的玩意。就如穷人家,花银子总是精打细算一般,恨不得一个铜板分出两半来花,可殷实人家,并不在乎。”
  徐经感慨道:“恩师所言甚是,恩师就如移民,有了足够的土地,也就不在乎那些……”
  方继藩纠正他道:“为师是穷的那个,你不给为师当家,都不知道为师有多穷。好了,你继续说下去。”
  方继藩显得很真诚。
  徐经:“……”
  缓了一下,徐经便继续道:“这些粮食,大多输送至另一座城,此城名曰新曲阜,此城因为处在数条河流的交汇之处,又靠近最大的南湖,交通极为便利,这黄金洲第一条铁路,师公提出来的规划,便是从这里开始修建的。此城有大量的匠人,因为大量农业的需求,所以对于农具的要求极高,师公你想想看,移民们土地众多,自是希望用畜生来取代人力,用最好的农具,来节省气力才好。这不似是大明,大明的农户,土地只有这么多,若是专为数亩地,而养一头耕牛,去购买价格高昂的新农具,这不值当。可在齐鲁,这样的需求却是极大,移民们卖了粮食,或是其他的农产,只恨不得购买最好的农具,因而对于冶炼和铁器的需求极大。好在,这附近发现了大量的煤矿……”
  “恩师……”徐经不禁叹息:“论起来,这黄金洲,实乃天选之地,不但沃野千里,这矿产也极为丰富,这些煤矿,多在浅层,挖掘起来,成本甚是低廉,且不费功夫。且周遭多为平原之地,没有崎岖山路,却不似我大明一般,有的矿产挖出来容易,想要运出去,却是难如登天。”
  “新曲阜,正是靠着附近的源源不尽的矿产,方才建起来的,且又因为需求极大,吸收了大量自大明来的匠人和工学知识之后,已建起了许多的作坊,源源不断的供应黄金洲之用。”
  方继藩讶异的道:“供应整个黄金洲?”
  说到此处,徐经又叹息:“恩师有所不知了,黄金洲虽是封国无数,可是……绝大多数的宗室,虽也带去了数千户人家,可毕竟规模不大,有的宗室,竟是比不上附近的土人部族,宗室们享乐惯了,那里肯披荆斩棘,有的害怕被土人袭击,有的呢,又招徕不了移民,空有无数土地,却只能荒在那里,他们无法忍受了,便索性携家带口跑去了临淄,青岛,亦或者是曲阜,在他们看来,此三处都是人口聚集之地,又招募了大量的兵马,渐渐工商开始繁华,几乎在大明能享受的,在那里也能享受,既安全又舒适,当然比在自己的封国之中,朝夕不保的要强的多。”
  “还有一些宗室,本就不会经营,哪怕是坐拥着好地方,最终也不过是糟蹋而已。他们之中,有不少人是完全不守规矩的,对于过境的商贾,声色俱厉,长此以往,便没有商贾去互通有无了,只数年功夫,便败落了下去。”


第1763章 独霸四海
  方继藩心里不禁唏嘘。
  某些宗亲,还真是烂泥扶不上墙哪。
  给予了他们分封的土地,给了他们护卫,可最终,败落的速度几乎是垂直坠落一般,且还是脸先着地的。
  当然,其实这也不能全怪这些宗亲!
  一方面,的确是能力不足!以往优渥的条件,让他们已不需学习任何本领,便可一辈子衣食无忧。何况就算学了本领,又有什么用呢?
  另一方面,宗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