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朝败家子-第8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紧接着,这些人开始分析市场趋势。
  直到此时,人们不得不佩服刘文治的眼光,因为……未来的肉食市场,定会不断的攀升。
  而且……许多人开始关注到,乡下散养的畜生,运送到屠宰的作坊,而后再送进千家万户,其实成本是不小的。
  因为你需一家家收,一家家的与人谈价钱,且因为这些肉食散在各处,这样一来,便提高了运输成本。
  如此一算,未来若是有大规模的作坊,便大大的提高了效率,同时也可给许多餐饮经营者们,有了一个持续的货源。
  再加上未来持续攀升的消费量。
  市场广阔啊。
  可这作坊,尤其是大规模的作坊,毕竟还是第一次出现,其他人就算想要搭建,即便有足够的银子,却也没有一个优秀的人进行管理,甚至没有现成的经验。
  刘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他拥有一个养猪奇才,此人能迅速的掌握养猪的窍门,那么未来……搭建这养猪作坊,进行运营和管理,对人员进行培训,这种种的事,若是交给他去做,成功的几率极大,且还有刘家与之合作,那么就更加稳当了。
  人们越是观察周坦之的养猪成果,就越觉得心惊。
  最终……许多商贾们,不约而同的来到了交易所。
  如此一门好买卖,一旦做成,就可能不断地扩产和复制,将来在养殖业独占鳌头。
  这商场之中,任何人都明白,落人一步,便处处落后于人的道理。
  既然看到了一个广阔的前景,一个巨大的商机,又不能立即扶持一个作坊来,与之对抗。那么就不妨……投资它。
  王不仕今日也来了。
  他的出现,顿时令所有人意识到,这位大名鼎鼎的王先生,只怕要出手了。
  这王不仕照例的戴着最时新的墨镜,佩戴着大金链子,而今天的特别之处是,他的身后跟来了数十个纶巾儒衫之人。
  这些人,无一不是曾经饱读诗书,此后进入西山商学院和算学院毕业出来的俊杰,别看年轻,却无一不是人中龙凤。
  王不仕其实大可躲在幕后的,可是他喜欢这种万众瞩目的感觉,被人众星捧月一般落座之后,低声吩咐几句,便有人送来一沓的资料。
  此后,那刘文治竟是朝这里走来,刘文治来的更早,听闻王不仕也来捧场,便笑吟吟的走来,朝王不仕作揖,行了个礼。
  王不仕只轻描淡写道:“刘贤弟,做的好买卖。”
  “哪里,说来惭愧,不过是一些小买卖而已,入不得王学士的眼。”
  王不仕见他毕恭毕敬的样子,却也只是一笑。
  说实话,刘文治的玩法,对于王不仕而言,确实只是小儿科罢了。身价不同,玩法就不同。


第1618章 身价倍增
  王不仕于是不作声,不再搭理刘文治。
  刘文治也不好再自讨没趣,默默的一旁坐下。
  等到了新股一挂牌,如大家所预料的那般,立即就有人认筹。
  而刘文治自是在此时,开始抛售自己的五成股票。
  对于刘文治而言,他自己能留下三成,就足够了。
  再多,反而变得没有了意义。
  紧接着,令人惊奇的事发生了。
  新股的价值,竟被交易所认定为每股十三两银子。
  要知道,这五成的股份,是五万份的股票放出,余下的五成,刘文治是三万股,那周坦之则为两万股,交易所会根据其价值,进行评估,作价每股十三两银子。
  因而,这个养猪作坊的价值,竟是直接认定其价值超过了一百三十万两。
  转眼之间,价值就翻了数倍,怎么不令人瞩目?
  可刘文治却是面无表情,也感受不到喜色,整个人安安静静的。
  价值的认定,不在于今日,人们认为养猪作坊值多少银子,而在于,人们未来看到了多大的前景。
  广阔的市场前景,当下几乎没有竞争的超然地位,甚至可以肯定,在未来数年之内,只怕也难寻到真正的竞争者,凭这个,刘文治都觉得,这价格……并不高。
  等牌子一挂,股价非但没有回落调整,反而开始向上飙升。
  今天来此,在这交易所里的,没有人缺银子,人们缺的,却是一个好的念头。
  大力的投资养猪作坊,使其不断的扩产,给与他们充裕的资金,让他们不断的复制,这样的手段,在当下的交易所里,已经不新鲜了。
  当养猪作坊这个黑马,开始一骑绝尘,凌驾于所有新股之上时,紧接着,越来越多的散户开始关注起来。
  于是,热情开始带动了起来。
  在大家的瞩目下,股价不断的攀升,那挂出来的股牌,不断的标上了最新的价格。
  当价格达到了二十五两银子时,所有人都不禁开始倒吸一口凉气。
  当下的交易所,没有太多的限制,和后世相比,显得野蛮,因而,总会出现大起大落,绝大多数人,都不甚理性,甚至不少大商家,喜欢在背后推波助澜,可即便如此,到了这个时候,股价短时间内翻番了一倍的,却是极少见了。
  刘文治看到此,这才稍显心满意足,他微微一笑,有了如此巨量的资金,那么接下来,一场疯狂扩张的游戏,开始了。
  ……
  方继藩被弘治皇帝打发走了,临要出午门的时候,见一个宦官,飞快的朝午门而来,冒冒失失的样子。
  方继藩一看,便晓得是蹲在交易所里,给弘治皇帝随时报讯的宦官,这宦官见了方继藩,忙是放缓了脚步,而后站到了道旁,等方继藩走了过去,他才忙是一溜烟,又往宫中去了。
  弘治皇帝对于方继藩办的这个事儿,多少有些不是滋味的,可毕竟是自家的女婿,可以私下责备一番,明面上当然也不能拆他的台,眼下也只好装聋作哑了。
  打发走了方继藩,照例,需要召大臣们商议大事,刘健等人已等候多时。
  这事已经算是人所皆知了,对于王鳌的命运,是许多人都关注的。
  原本陛下也暗示,此事交代给方继藩办了,会有一个满意的结果的!
  可左等右等,竟没有音讯。
  等到陛下召见了方继藩,令许多人心里又生出了希望。
  想来,此事一定有了答复了。
  可谁料到,陛下见了大臣们,面对众人期待的目光,竟绝口不提这王鳌的事,开口便问起了儒生们出关之事。
  许多儒生,一下子失去了八股的出路,又因为破产,没了功名,已是走投无路,而大明与奥斯曼开始通商,许多自奥斯曼的消息传来。
  都说在奥斯曼,大量的重用儒生,此前西行的儒生们,都得到了重用,大量的儒生开始进入奥斯曼的宫廷,甚至深入了奥斯曼的州县,哪怕是不为官,因为对于皇家对于四书五经的鼓励,一些大贵族,也愿意花费重金,请儒生们教授自己的子弟读书。
  奥斯曼国各族混杂而居,信奉的神明又各有不同。
  因此,此时对于各族和不同的信仰,奥斯曼历代的皇帝,还是颇为开明的,无论是犹太人,还是希腊人,又或者是其他各族,都不至过于严厉。
  甚至,奥斯曼帝国最防范的,恰恰是本族的宗室以及族亲。
  这其实可以理解,奥斯曼强大无比,历经十数代,最大的敌人,恰恰是萧墙之内,那些此前跟着皇帝征战的旧贵族,随着军功,实力越来越强大。
  因此,奥斯曼帝国团结其他各族,任用希腊人,塞尔维亚人,犹太人,埃及人甚至是波斯人为官,本也是为了遏制本族军功集团。
  甚至连保护皇帝的禁卫军,所招募的,竟也是不同信仰的塞尔维亚等地人。
  而对于任何的宗室,更是大加杀戮。
  苏莱曼之所以尊儒,也正是因为他心知凭借如此来掌握权力的平衡,只是一时之策,而儒家的思想,正对他的胃口。
  在苏莱曼的支持之下,儒家开始深入帝国的许多层面。
  而又因为奥斯曼帝国内部的权力,本就一盘散沙,各种信仰和种族盘根错节,在这强力的苏莱曼主导之下,儒生们可谓是如鱼得水。
  因为若是奥斯曼铁板一块,他们自没有任何用武之地。
  反而是这样支离破碎的局面,给予了他们足够的空间。
  通过商队,这奥斯曼国的情况,早已传遍了关内两京十三省,许多落魄的儒生,终于又看到了一条有希望的路,此时不得不西行,他们想前往奥斯曼去看看,寻觅一条出路。
  甚至听说,奥斯曼已开始举行科举,并且以八股文为主。
  这向西的道路上,充塞了不少下定决心的读书人,他们跟随着商队,开始了艰难的旅程。
  而对此,兰州知府自是奏报。
  这奏报送到了朝中,一时哗然。
  读书人,无论他们才学如何,到底有几斤几两,又或者是被西山书院的人再如何看不起,可他们终究还是中原王朝数百上千年来,最优渥的一个群体,现在大量西行,这岂不是我之珠玉,却弃如敝屣,反而让奥斯曼人视为珍宝?
  内阁首辅大学士刘健觉得事态严重,倘若只是三三两两的读书人西行倒也罢了,可人一多,其影响就极大了,他在奏疏中的票拟中的建言是希望朝廷阻止,另做打算。
  弘治皇帝对此,也权衡不下。
  方继藩那儿,对此事倒是乐见其成的,用他的话来说,儒家的责任,就在于传播圣学,奥斯曼国人口诸多,乃天下中心之地,倘若也能知礼乐,这是旷古未有,居功至伟之事。
  将四书五经交给奥斯曼人,借此机会扩大与他们的贸易,这有何不可呢?
  甚至方继藩认为,这是值得鼓励的事。
  面对下头的大臣们,弘治皇帝道:“方卿家有一句话,颇对朕的胃口。我大明人口本就诸多,再者,自从粮食增产以来,医疗条件改善,许多人家,一户竟有孩童四五个之多,只需数十年不到,这人口便又要至极限,长此以往,也不是办法,因而,若有百姓出海,亦或是西行,既可使这天下尽有汉民,又可传播圣学,这有何不可?这正是圣人的希望啊,圣人在时,为传播圣学,不惜周游列国,四处传授圣学,如此,才有今日,可到了如今,这堂堂名教,为何却都只躲在书斋中了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孔圣人和孟圣人在世时做的事,现在儒生们争先恐后,要去奥斯曼,甚至,还要去其他诸国,这是值得提倡的事啊。况且,奥斯曼国国君,前些日子,又派人入贡,甚至恭谨,朕若是阻拦儒生西进,反显得小气了,让他们去吧。”
  刘健此时见陛下的心思,已完全被方继藩所影响,他倒还好,对于这些只会做八股文的人,他也是不太瞧得上的。
  毕竟,自己的儿子如今这么有出息,也不是靠八股来的。
  倒是其他大臣,心情就不一样了,都是一脸悲凉之色,只是此时,又不便说什么,最近风声太紧。
  “陛下……”礼部尚书张升道:“老臣听说,太傅王公,还在养猪?此事已是闹得沸沸扬扬了,王公一生为朝廷鞠躬尽瘁,两袖清风,臣听说,他致仕时,竟是家徒四壁,王家族人,没有一个受过他的恩惠,现如今,他本该是颐养天年的时候,却遭受如此侮辱,不但要甘受贫困,还需要操持贱业,与猪狗为伍,陛下啊……还望陛下念着君臣旧情……格外开恩吧。”
  或许是儒生所遭受的待遇,实在是让人觉得过意不去,张升又不敢在国策上与陛下顶撞,索性拿出王鳌的事来。
  众人听到此,方才就抑郁的脸,此时个个面如死灰之色,一个个看着弘治皇帝,目光沉沉。
  陛下现在的行为,确实有些薄情寡义了。


第1619章 人生得意须尽欢
  弘治皇帝听张升这么一问,面上露出了难色。
  于是道:“此事,朕正在过问,王师傅养猪,并非是有人强迫,他愿养,朕又能如何呢?”
  张升听到这里,急了。
  这是王鳌啊。
  他会主动去养猪吗?
  若不是因为什么缘故,怎么可能会做这等事。
  其实这殿中的臣子们都晓得,此事和方继藩脱不开关系,陛下是想要袒护着方继藩,因而,张升不禁道:“陛下,可是臣听到一些流言,说是此事与齐国公有关,王公是气不过,这才养猪。”
  弘治皇帝便沉眉:“可有真凭实据?”
  “王公的心里,定有委屈,陛下只要一问,就可水落石出了。”
  弘治皇帝这会是被弄得下不来台了。
  这张升问的急,而其他的老臣,也大多和他想法差不多。
  这太胡闹了。
  致士的太傅,沦落到这样的田地,以后大家也都要致仕的啊。
  连谢迁也不禁道:“是啊,陛下不如召王公来,一问便知。”
  弘治皇帝自是为难。
  他反而有些不知该如何面对王鳌,更别提到时王鳌当真说点什么了。
  见弘治皇帝不语,张升沉痛的道:“王公在的时候,对于陛下,是何等的忠心,臣记得,弘治三年,西北大旱,陛下心急如焚。而王公恰好在那时,染了风寒,他害怕陛下身边没有人帮衬,带着病体,依旧带病当值,手中的公务,无一不是他咬着牙,坚持着办出来,陛下……难道忘记了吗?王公高风亮节,臣等可以说是承蒙陛下了恩泽,可王公,又得了什么雨露之恩呢?他一心报效朝廷,报效陛下,而今,垂垂老矣,已是无用了,难道,就该这样对待吗?那齐国公,自是功劳赫赫,又是陛下的乘龙快婿,说起来,老臣也是极钦佩齐国公的,可是陛下啊,有些事,对就是对,错便是错,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张升说着,自己的眼眶都红了。
  他和王鳌的关系,一向不错。
  他不忍心去猪圈里见王鳌,却也去过王家一趟,于是哭泣道:“臣前几日前去王家,见那王家家徒四壁,其此孙王建,居然需要出去给人做账房,才能让一家老小有衣食果腹,长子已为官,却也是清廉自守,这是一家的忠良啊……”
  这一番话,终究是唤起了弘治皇帝对于王鳌的情感。
  弘治皇帝心里也不禁浮出酸楚,不由道:“此事……”
  正说到此,外头一个宦官匆匆而来。
  弘治皇帝不喜的看了那宦官一眼。
  这个宦官,实在太没有眼色了。
  这个时候,禀奏什么?
  当然,这也怪不得这小宦官,毕竟弘治皇帝曾有过交代,交易所里若是出了什么事,要随时禀告。
  毕竟,这交易所关系重大,不说大半的内帑,都是交易所里的股指维系着,何况任何的动荡,都可能影响国计民生。
  弘治皇帝冷静下来,盯着那宦官。
  宦官道:“陛下,今日交易所……出了一件大事,奴婢觉得事出非常,特来禀报。”
  张升等人,本来刚刚升腾起了希望,却被这宦官打断,难免朝那宦官露出了冷色。
  弘治皇帝也是不悦的盯着他,口里道:“说吧。”
  宦官道:“近来有一个畜牧的新股挂牌,股价极是罕见,只几个时辰,竟从每股十三两银子,到了三十多两银子,奴婢听说,当初他们的本金,不过区区三十万两而已,交易所估值,本就高了,谁料到这一挂牌,竟还暴涨……”
  畜牧……
  弘治皇帝一愣。
  随即……顿时心有些疼。
  暴涨了啊?
  早知如此,宫里也配一些。
  “三十万银子的本金,现在估值几何?”
  宦官道:“已暴涨了十数倍,将近四百万两了,瞧着这趋势,未来说不准还有上涨的可能。”
  上有所好,自然下有所效。
  现在这宫中上下,谁不懂一些工商的消息。
  “此股何以如此,可有什么蹊跷吗?”
  宦官道:“听说是出了一个养猪的奇人,叫周坦之。”
  周坦之……
  弘治皇帝有一些印象。
  他皱着眉,努力的回忆。
  “此人正是那太傅王鳌的弟子,听说和王公一道养猪,悟出了许多养猪的秘术,他养的猪,实在了得,不但用工的成本低,且出肉率要比其他农户要高的多,现在,百姓们对于肉食的要求,越来越高,说是什么未来的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因而……才有人花了银子,投产养猪作坊,请了那周坦之去,还听说配了那周坦之,两成的干股。”
  周坦之……王鳌……
  殿中顿时安静了。
  这时,君臣方才回忆起,这周坦之是谁来。
  此人,不就是被罚去养猪的南京礼部尚书吗?
  而他乃是王鳌的弟子。
  王鳌现在确实是在养猪。
  这样说来……
  君臣们面面相觑。
  “两成啊……”弘治皇帝感慨道:“这可是近百万两的银子,朕命那周坦之养猪,他居然……凭借着养猪,一夜暴富。”
  弘治皇帝神色有点复杂,随即,视线落在了张升的身上:“张卿家,你以为如何?”
  张升一愣:“陛下……这……这……”
  他一时不知该说点什么好。
  你说他们可怜,可是……他们哪里可怜了。
  人家短短数月挣来的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