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朝败家子-第6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另一边,百官们围在一起,啃着干粮。
军中的干粮,几乎是可以想象的。
难以下咽啊。
众人一个个缩在地上,身子蜷缩着,冻得瑟瑟发抖。
陛下说,不得劳民伤财,顿时获得了百官数不清的赞誉。
不错,虽是出巡,可若是因此而叨唠了地方百姓,这还了得。
现在好了,圣旨一出,令行禁止,果然……沿途没有地方招待了,就在这大雪纷飞的荒野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惨啊,太惨啦。
然后,他们闻到了一股肉香。
忍不住,看到齐国公带着徒子徒孙们,吃着肉,一面听到方继藩科普着吃肉的坏处。
真香。
都察院右都御史陈丰站起来,呼唤远处的禁卫:“何以他们有肉吃,我们没有肉吃,军中难道没有肉吗?”
这都察院右都御史,从二品,非同小可。
军官听罢,哪里敢怠慢,忙是上前,笑嘻嘻的道:“陈公,军中带来的,只有干粮,他们吃的肉罐头,一般只有下海的水手,或是飞球营才有供应,咱们虽是禁军,可用的,还是兵部制定的军中口粮。”
陈丰:“……”
他忍不住骂:“兵部真是……真是……”
马文升冻得厉害。
躲在角落里,幸好有个年轻的兵部官员给他加了一件外衫,他觉得自己的眉毛已结了冰,喷嚏连连,一听陈丰要骂兵部,不禁道:“这怪不得兵部,当初,兵部要银子,都察院,可没少说浪费公帑,还说将士们已能吃饱喝足,哪里有这么多讲究。”
陈丰:“……”
寒风依然在嚎叫。
有人道:“呀,王学士也有肉吃,他哪里来的肉。”
顿时,这些平日里清高无比的翰林和御史们,纷纷义正言辞的站起来,果然,王不仕在吃肉,吃的很开心。
他戴着墨镜和大金链子,手里拿着早已有人热好瓷盘,不只如此,他所坐的地方,还有人给他撑了伞。
地上,是一个厚重的毯子。
王不仕盘膝坐在毯上,无惧风雪,手中的瓷盘里,是香气四溢的汤汁和一块块已热好的卤牛肉。
“老夫买的。”王不仕一面将肉送进自己的嘴里,一面朝方继藩的方向努努嘴:“不贵,此时此地,这样热好送来的牛肉,不过五百两银子一斤。”
五百两……
不如去抢。
王不仕只吃了几块肉,就觉得饱了,餐盘放在一边:“邓健。”
撑伞的邓健道:“老爷有什么吩咐。”
“这肉不好吃,你吃了罢。”
邓健已抛了伞,饿虎扑羊一般,将那五百两银子的肉端起来,拼命的往口里塞。
……
一双双惨绿惨绿的眼睛,看着大快朵颐的邓健。
有人发出咆哮,骂骂咧咧,不知在说些什么。
……
弘治皇帝坐在马车里,听到马车外的喧哗。
此时他已吃饱喝足,拉扯了车中的铃铛。
萧敬在车外,听到铃响,立即将车门开了一个角,钻入了车中:“陛下。”
“外头何故喧哗?”
“百官们没肉吃,有些不满。又听说齐国公带了许多肉来,到处兜售呢。”
弘治皇帝绷着脸:“不像话。”
顿了顿。
似乎弘治皇帝还是颇为体谅百官们的处境,便道:“你去,将肉买下,分赐诸官。”
萧敬一脸难以启齿的样子。
弘治皇帝皱眉:“又怎么了?”
“齐国公说他这肉不一般,是什么西山雪花牛肉,那些牛,都是听四书五经长大的,每日还要让它们保持愉悦的心情……总而言之,一斤肉,五百两!”
弘治皇帝沉默了。
他噢了一声:“朕有些乏了,明日还要赶路,伺候朕就寝吧。”
“奴婢遵旨。”
这马车宽敞,将沙发折了,便是一张软床,萧敬勾着身,收拾起来。
……
大杨山下,是连片的草庐。
毛纪自搬来此,讲学已有三年。
三年之间,从默默无闻,到如今,桃李满天下。
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在附近结了草庐,来此读书。
挂冠而去,并非毛纪所愿。
毛纪所想的,依旧还是儒家的入世之心。
可他很清楚,他已难有作为了。
与其厚颜在翰林,不如……有所为。
他的手里,拿着的乃是一个名敕。
这名敕,有些吓人,乃是太子殿下邀他去军中赴宴的帖子。
几个弟子,盘膝坐在下头,毛纪叹了口气:“太子殿下少年时,也是极聪明的,可越大,却越是荒唐了。”
他流露出了痛苦之色:“终究,还是被小人所误啊,以利诱人,非君子之道也,所谓的新学,口口声声,说是继承了圣人之道,破旧立新。可实际上,却是离经叛道,罢罢……不说这些,方信,你去回禀太子,就说,老夫身体有所不便,不能赴约,还请太子殿下见谅。”
“是,先生。不过……先生,学生听说太子殿下,脾气不好。”
毛纪微笑:“若是因为太子脾气糟糕,便不敢不去,那么,有何风骨可言。老夫无欲无求,不过是希望代圣人立言,传授平身所学而已,太子若因此而怒,又有何妨呢?”
学生们一个个激动的看着毛纪。
毛纪又道:“何况,陛下要来了,带着百官而来,昌平县令已修书来通了气,此番,是因为陛下也闻得老夫在此教化的功劳,特领百官来此,看一看这昌平。”
说到此处。
毛纪不禁眉飞色舞。
前来投奔的读书人越来越多,学习的风气,也越来越浓,昌平县令,也是几次三番,说起昌平有了巨大的变化,这都是自己的功劳。
看来……世上的任何事,都是可通过教化来解决的。
陛下御驾来此,看来……是朝中的风向,有所改变了。
“尔等,好好准备,预备接驾吧,迎驾才是最要紧的事。”
第1284章 政通人和
弘治皇帝的圣驾到了昌平县。
昌平县县令率佐官们接驾。
因为一切从简,并没有安排太多的人来迎接。
弘治皇帝旨县中衙堂落座。
左右纷纷站立着百官,这一路,已病倒了十几人,其余人也不太好受,好在县衙里有炭盆,倒是暖和。
昌平县令杨平先行了大礼。
弘治皇帝朝他颔首点头:“朕在京中,听百官对昌平多有美言,都说这昌平,是个好地方。朕在京中,听了这些,也是心向往之。”
昌平县令杨平顿时面上有光,立即道:“臣惭愧的很。”
“朕听说,昌平县政通人和,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吗?”
杨平抬头,看着一众大臣,个个欣赏的看着自己。
他的心,几乎要跳出来。
本还想谦虚几下。
可细细想来,昌平这几年,确实没出过什么乱子啊。
现在,自己竟蒙陛下和百官如此的看重,难道,自己发迹的时候到了。
他拜下,诚惶诚恐:“臣惭愧的很,岂敢自政通人和,不过是赖士民协力,县中稍有安定,如此而已。”
弘治皇帝颔首,对杨平的回答,弘治皇帝颇为满意。
那都察院右都御史陈丰不禁站了出来,道:“陛下,臣等一路而来,自进入了昌平县境,便见鸡犬相闻,百姓和睦,尤其是进入县城之后,路上不见流民和三教九流,这想来,都仰赖了毛纪先生的教化之功,陛下,圣人经典,自传世以来,历朝历代,都将其奉为至宝,何也,这是因为,汉人读四书,通五经,因此而知荣辱,晓大义。这也是汉人与蛮夷之间的区别,汉夷之别,尽在于此,陛下……”
众人纷纷点头,一副感慨万千的模样。
自己的书,没有白读啊。
弘治皇帝却是微笑,打断陈丰道:“不知毛卿家,来了没有?”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陛下。”县令杨平道:“毛纪先生,自在大杨山传道以来,历来不问俗物,臣此前,已去请过,可是……”
弘治皇帝点头:“古之高士,尽都是如此,再去请吧,用朕的旨意。”
杨平点头。
弘治皇帝道乏了,屏退百官。
方继藩则留下来陪驾。
弘治皇帝看了方继藩一眼:“继藩,你看这昌平如何?”
方继藩摇摇头:“不知道呀。”
“嗯?”弘治皇帝道:“朕看你有什么话要说。”
方继藩道:“陛下,臣自进入昌平,沿途,几乎没有看到一个百姓,哪里知道,这昌平好不好,不过……如此一来,倒是清净,想来,百姓们过的还好吧,毛纪先生是何等人,人们都对他推崇备至,将他视为楷模,儿臣一向喜欢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这是因为,儿臣心里,也只存着仁义道德……”
弘治皇帝挥挥手:“是了,是了,朕知道,不要老说你自己。”
方继藩汗颜,一脸幽怨的弘治皇帝,咳嗽一声:“若是一个人这样说,儿臣不会相信。若是两个人、三个人,十个人这样说,儿臣很聪明,也不会轻易上当。可这京师里头,一千个一万个人,言之凿凿,且为之叫好的人,朝野内外,数之不尽,儿臣以为,便是古之圣贤,与这毛纪先生相比,也不过如此。”
方继藩顿了顿:“有这样的圣人在,昌平县,岂有不好之理。”
弘治皇帝听着,若有所思,不由道:“莫非朕真遇到了大圣人?如此,朕倒是更盼着见一见这位毛纪先生。”
“儿臣也很想见一见。”方继藩乐呵呵的道。
“不过……”弘治皇帝道:“可是,你既说,这一路,不曾见到百姓,朕细细思来,倒也不放心,朕治天下,倒是有一件事,是极认同你们新学的主张的,叫做同理,人有了同理之心,方才能有良知。”
弘治皇帝站起来,背着手,若有所思:“于朕而言,所谓的同理,不过是深入民间,体会民间疾苦而已。朕不见百姓,心里放心不下啊。”
方继藩跃跃欲试:“这个好办,儿臣这就抓十个八个百姓到陛下面前便是。不,是儿臣请十个八个百姓。”
“你呀,糊涂。”弘治皇帝摇头,不禁责怪的看了方继藩一眼,这个家伙,还真是随性,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说话口无遮拦,难怪得罪了这么多人。:“还记得朕在通州的事吗?”
方继藩乐呵呵的道:“陛下……难道……”
弘治皇帝道:“萧伴伴……”
萧敬在一旁,躬身道:“奴婢在。”
弘治皇帝道:“去做准备吧。”
若是从前,萧敬一定会惊讶的说一句,陛下,这不妥当吧。
可现在,他脸上木然,一句话脱口而出:“奴婢遵旨。”
陛下变了。
自个儿也得变。
若是自己还不变,迟早回大漠去吃灰。
“奴婢一定会竭力安排。”
弘治皇帝颔首,转头看向方继藩:“可惜,王守仁不在,朕身边没有几个得力之人。”
方继藩道:“陛下,何不密诏太子殿下前来保护陛下呢?”
“他在军中,朕来之前,就让他在军中侯旨,朕来此,要先见这位毛纪先生。”
方继藩笑吟吟的点头。
现在,是骡子是马,该来遛一遛了。
这昌平县到底如何,所谓毛纪的教化,又让这昌平,变成了什么样子。自然是让陛下亲自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
傍晚的时候,弘治皇帝照常的召见了百官,赐宴。
百官总算有了舒服的住处,一个个满地原地复活,个个又变得精神奕奕起来。
“陛下。”随行的内阁大学士谢迁道:“臣等奉旨,派人前去大杨山请毛纪先生出山,毛纪先生……推说身子不适,他希望,陛下能够见谅。”
没来……
弘治皇帝皱眉。
可这堂中,却有人啧啧的发出了赞叹声,显然,人们就爱吃这一套,这便是读书人们所言的风骨。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是何等的气魄。
弘治皇帝随即一笑:“再去请吧。”
“是。”
见陛下如此大度,许多人都笑了,这才是君明臣贤的典范,只此一事,足以传为佳话。
可宴会结束,弘治皇帝回到了后衙的廨舍里,背着手,却显得有些怒气:“毛纪这是要做什么,朕召他不来,难道还要朕三顾茅庐么,哼!”
三顾茅庐的故事,是读书人们所喜闻乐见的。
而名士们,也都爱摆架子。
从前的弘治皇帝,很吃这一套。
可现在,却不禁反感起来。
和百官吃过了晚宴,便算是让他们放心了。
弘治皇帝随即开始换上了常服。
萧敬自然已经安排妥当了,挑选了数十个禁卫,趁着夜色,随即弘治皇帝带着方继藩,出了行在。
这是夜里,漫天雪花飘舞。
弘治皇帝看着这浓墨似得夜色,却突然感慨万千,他身边,只有方继藩。
于是,弘治皇帝看了一眼方继藩:“继藩,你低着头,在想什么。”
“儿臣在想怎么样,才能让我大明四海升平。”方继藩意气风发的道。
弘治皇帝道:“是吗?”
“是的。”方继藩认真的道。
弘治皇帝目光幽幽:“知道朕在想什么吗?”
方继藩道:“陛下如此圣明,一定和儿臣一样,在想着怎么样造福苍生。”
弘治皇帝摇摇头:“你错了,朕在想,太子……朕年轻的时候,太子还小,朕就爱牵着他的手,在京里夜游。”
“陛下圣明哪……”方继藩感慨道:“陛下日理万机,还能想到太子,此乃父母之爱,也是人之常情,陛下乃是九五至尊,上天之子,内心里,却还有如此充沛的感情,想来,陛下能够成为仁爱之君,绝非偶然,而是因为陛下常怀这充沛情感的缘故吧。”
萧敬站在后头,鬼鬼祟祟的从袖里取出了炭笔和竹片,刷刷刷的在竹片上记下‘仁爱之君’、‘父母之爱’、‘日理万机’等字眼。
弘治皇帝晒然道:“朕也是父亲嘛,从前,精力充沛,夜里行走,并不觉得疲倦,可如今,才走几步,竟是有些乏了,继藩……”
“陛下……”
“伸出手来。”
方继藩伸出手。
弘治皇帝将方继藩的手牵住。
方继藩的手心里,带来了几分温热。
“……”
方继藩胡思乱想。
陛下将女儿嫁给我,难道是因为陛下看上了我?
弘治皇帝微笑,抬头看着天空:“朕哪里是什么九五之尊,什么上天之子呢,朕是先皇帝的儿子,也是太子和你的父亲,那些神圣之事,不过是帝王统御之道而已,天下人可以信,太子和你,不可信。走吧,朕带你夜游这昌平县,且要看看,这政通人和,是什么模样?”
方继藩心里暖呵呵的,红着脸:“陛下真是圣……啊,不说圣明了,陛下,请。”
萧敬跟在后头,本听到方继藩开口,又要偷偷掏出竹片来,可一听方继藩一句不说圣明了,他脸色变了,不说了呀?你这狗东西,你倒是继续说呀。
第1285章 人去哪里了
夜里的昌平县城寒风凛冽。
这里到处都是禁卫,夜里灯火俱灭,宛如一座死城。
这死一般的县城里,禁卫却是三步一岗、五步一哨。
但凡有人盘查,萧敬上前,一个令牌,对方便面带恐惧之色,退下。
厂卫办事,闲人莫问。
弘治皇帝终究还是上了马车,坐在马车里,看着这黑黝黝的一片,不禁对车中的方继藩道:“说也奇怪,这里死气沉沉的。”
方继藩笑吟吟的道:“陛下,鸡犬相闻嘛,你看,这里不是果然有鸡鸣和狗吠吗?”
弘治皇帝虎着脸:“休要胡言乱语。”
他看着车窗外,吩咐道:“去和萧敬说,出县城去。”
马车至县城的东门,立即有人取了萧敬的腰牌前去交涉。
城门守备哪里敢怠慢,知道厂卫有事要出城,火速开了城门一角,令弘治皇帝的马车,和数十个卫士出去。
弘治皇帝有些乏了,在马车中打了个盹儿,睡过去之后,等他起来时,忍不住咳嗽:“何时了?”
方继藩躺在一旁的小沙发上睡得香,打着鼾声。
倒是外头的萧敬听了个真切,敲了敲马车的门,在外道:“陛下,已到卯时了。”
弘治皇帝拉开了车帘子,一缕阳光照耀进来。
方继藩觉得自己的眼睛一刺,忙是用手揉眼睛。
于是方继藩开始咬牙切齿,半梦半醒地骂道:“狗一样的东西……”
“继藩。”
方继藩才张开眼,看了看弘治皇帝,面上的杀气,转化成了温柔,他微笑:“啊,陛下,您醒了啊。”
弘治皇帝道:“这一句话,该是朕说才是。”
方继藩便无词了,人刚刚醒的时候,大脑还未开机,此时有点懵。
弘治皇帝没理方继藩:“萧伴伴,现在到哪里了。”
“出城十五里了,路上有积雪,不敢走快。”
弘治皇帝皱眉:“不见村落吗?”
萧敬踟蹰起来。
“说话。”
萧敬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