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朝败家子-第6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心里这样想,可是……他有点急了。
  虽然急,那也没用啊。
  三个人,围着案牍,继续噼里啪啦的计算。
  好累啊。
  又累又饿。
  这才算了一小半。
  不好,有点尿急了,该不该奏请陛下,准许自己去出恭呢。
  不可,不可,有辱斯文,还是不好。
  忍着吧。
  黄豆大的汗,自孙晓额上渗出来。
  他手微微有点颤抖。
  算盘打的有点急了。
  弘治皇帝道:“还要多久?”
  “这,这……只怕要明日。”
  弘治皇帝苦笑,看着孙晓又急又是恐惧的样子,他朝萧敬道:“取他的账目来,对一对,看看他现在算出来的帐,和报表之中,是否有出入。”
  萧敬会意。
  要想知道,报表中的数目是否有问题,只要比对一部分数字便可。
  可比对的时候,萧敬方知陛下为何如此激动。
  要查找一个数字,他能很轻易的在报表中找出来,可要找出孙晓账目中的数目,眼睛都看花了,花费了老半天,才勉强找出了这个数字。
  “陛下,大抵没有什么出入,两个数字,是吻合的。”
  吻合的……
  弘治皇帝终于明白。
  这个报表,是准确的。
  用了最短时间算出来的东西,和这磨磨蹭蹭的孙晓一样准确。
  “臣万死。”孙晓无言,自己算是彻底的斯文扫地了,没脸了啊。
  弘治皇帝道:“起来。”
  “是,是,起来。”孙晓忙是站起来。
  弘治皇帝来回踱步:“传朕的旨意,在内阁,设统计司,这个统计司,由中书舍人方小藩打理,国库拨发出钱粮,不要小气,统计司需要多少,就给多少,首先要制定的,就是新的统计章程,怎么统计,统计什么,如何统计,这都需一个标准,方小藩,这个,朕看你了。”
  方小藩笑吟吟的道:“陛下,臣是不是升官了。”
  弘治皇帝摇摇头,道:“朕给你加担子了。”
  顿了顿,弘治皇帝又道:“统计司需六部已经两京十四省,进行协助,因此,这统计局……可调用……”
  想了想,弘治皇帝道:“可以调用厂卫、户部的人员,孙晓,你依旧还是户部清吏司主事,不过,从今以后,你的当值地点,就在统计司了,随方卿家差遣吧。”
  孙晓:“……”
  这一次,他仿佛受到了巨大的侮辱。
  最后,却是颓然的道:“臣遵旨。”
  弘治皇帝沉眉:“之所以要调用厂卫和户部的人员协理,是因为……朕要先将这天下摸摸底,牛羊几何,钱粮几何,真正的户籍人口几何,田地几何,铁路几何,仓库几何……这些,无一不在统计之列。朕要的这个数字化,便是要让整个天下,一切的人、畜、财、物,能统计的,都在其中,方卿家,要拿出一个法子出来,动用多少人力物力,内阁会支持的,是不是,刘卿家。”
  刘健眼睛发亮,显得很激动。
  这不啻是在修一个《会典》啊,虽然肯定达不到永乐大典的规模,可意义,却是极其重大的。
  天子若是不知,自己到底有多少人口,牛羊,天下到底有多少的士兵,这天下,到底是个什么样。那么,他所发出去的旨意,又怎么能符合真实的情况呢。
  从前所谓的体察民情,不过是让御史各地的走,通过他们的耳朵和眼睛,化为文字,最后,再送到皇帝面前,凭着这些耳目,皇帝来进行判断。
  御史不够用了。
  皇帝就用厂卫,通过厂卫作为自己的眼睛和耳朵。
  可如今,这统计司,所承担的,其实就是厂卫和御史的职责。
  这也是为何,陛下要厂卫随时调用的原因。
  有了第一手统计的数据,往后,就好办了,每年可以在这个基础上,继续的统计,凭着环比和同比的数据,了解地方上大致发生了什么。
  眼睛和耳朵,毕竟是不可靠的。
  相比而言,更普遍的数字,反而更为牢靠。
  “还有,这统计司,一定要细致,万万不可让人钻了空子,更不准有人欺上瞒下,凡有瞒报、阻挠统计的,拿下,查办,以儆效尤。”
  说罢,弘治皇帝吁了口气:“当然,小藩,你的这个报表,还得再细致一点,你毕竟年轻,需多到各部的部堂里去,向那些叔伯们求教,争取,这报表要做到完美无缺,你明白了吗?”
  萧敬站在一旁,心里颇为悲哀。
  统计局可以调用厂卫,那……这……这难道就是当年成化先帝在时,凌驾于东厂和锦衣卫之上的西厂不成?
  ……


第1282章 千古一帝
  萧敬突然有一种悲凉的感觉。
  伺候陛下他乐意啊。
  可还要受一个女娃娃的管,那咱当初,为啥要割了自己?
  弘治皇帝意犹未尽:“统计司的职责,除此之外,还要先召各部的官吏进行学习,让他们学习如何看这报表,也要让他们学会如何填写,各部再委派人员,至各布政使司,各府各县,这上上下下,都要学,要懂,更要精。刘卿家。”
  刘健不断的点头。
  报表他是看的了,这是好东西啊,有了这么个玩意,不但将来治理天下起来,轻松省力了许多,而且,也将会大大的减少被蒙蔽的可能。
  这也是为何,陛下将统计司置于内阁之下的原因,必须得有一个独立于六部之外的系统。
  而陛下命厂卫协助,显然,也是深思熟虑的办法。
  厂卫之于朝廷各部,本就是水火不容的存在。
  正因为水火不容,方才可杜绝下头的官吏在统计上做手脚。
  刘健道:“臣在。”
  弘治皇帝道:“传抄邸报吧,先吹吹风,而后……对了,继藩,你们算学院,也要出不少的学员,先让他们学习,而后,再委任到各府各县去,这是大学问,看似简单,却需得有章有法,因而,非要好好让地方上的官吏,学精不可。”
  方继藩和刘健纷纷行礼:“遵旨。”
  弘治皇帝这才松了口气,他无法想象,方小藩这小女孩儿,自己居然委以她如此的重任。
  现在回想,真是不可思议。
  弘治皇帝低头,又取了报表来看,此时,他不再将方小藩当孩子看待了,凝重的道:“若是国库的钱粮不足,朕从内帑里,再取十万两纹银,充作此次摸排天下各州府实情的钱粮,小藩,你放心大胆的去干,朕到时,还有恩赏。”
  方小藩激动的俏脸通红:“好呢,陛下放心,这天底下的财货,臣定给陛下摸得一清二楚。”
  弘治皇帝笑起来:“方家,真是满门忠良啊,你们的父亲,在黄金洲,倘若知道你们兄妹二人,如此出色,还不知该有多高兴。朕会给你们的父亲修书一封,算是给他报个喜。”
  弘治皇帝随后看了萧敬一眼:“萧伴伴。”
  萧敬佝偻着身子:“奴婢在。”
  “朕的话,你听明白了吧?”
  “奴婢听明白了,奴婢一定好好协助方舍人。”
  弘治皇帝道:“办妥了,你也有功劳,办不好,朕不办方卿家,找你。”
  这句话,情有可原。
  报表是方小藩献上的,她是计算天才,可她毕竟年纪还小,年纪轻轻,就独当一面,若说她有其他的心思,弘治皇帝是不相信的,因此,事情若是办砸了,她虽有过错,可是不多。十之八九,就是下头的人欺上瞒下,不肯鼎力协助,所以,弘治皇帝冤有头、债有主,厂卫那里掉链子,就找你萧敬了。
  萧敬忙艰难的道:“是,是,奴婢知道了。”
  “这便好。”弘治皇帝微笑:“朕等着你们的好消息。”
  眼下这些报表,还是过于粗糙,他期待有更详细的报表出来,不过……想来将整个天下摸排一遍,没有一年以上的功夫,是别想的。
  弘治皇帝呼出了一口气,左右张望:“朕也乏了,起驾。”
  说着,弘治皇帝突然驻足,他面上露出了不悦之色,朝刘健道:“刘卿家,近来,有不少的翰林和御史,成日上奏,说什么昌平乃大治之世,这些奏报,以后朕不必看了,若还有这样的奏报到了内阁,你们不必进上,直接留中吧。”
  刘健面露惭愧之色。
  他当然知道清流和士林的读书人们都想什么。
  这群人,就好像溺水之人,他们越来越意识到,属于他们的时代,正在逐渐离他们的远去。
  从前他们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何等的风光得意,可自打新学渐渐的开始深入人心,他们就如一群弃儿,在朝中,天子越发的不器重他们,而是将注意力,放在保定布政使司上头,在庙堂,科学院的地位渐渐巩固,陛下更倾向于听从科学院的建议,而不是那只精通文史的翰林院。
  吏选官,也已开始崭露头角,逐渐的,为朝廷所倚重。
  哪怕是科举……他们也再难有什么作为,竟被新学之人,占去了不少的名额。
  长此以往,他们的未来,已经可以想象了。
  以往能入翰林,便是天之骄子,成为万千人所羡慕的偶像。
  可现在呢,翰林院已经开始渐渐的式微。
  他们就如一群溺水之人,而此刻,毛纪在昌平的事迹,就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他们毫不犹豫的将这救命稻草一把抓住,恨不得告诉全天下,朝廷……是有选择的。
  新学可以在保定布政使司做出亮眼的成绩。
  理学也可以。
  圣人的目标,不就在昌平得以实现吗?
  这些人,疯了似得上书,不断的夸奖,并且表达出了,这昌平,才是正确道路的愿望。
  明里暗里,他们贬低新政,甚至……对太子殿下,也颇有微词。
  可这些……
  身处在内阁的刘健等人,却是两面为难,他们很清楚,他们是无法堵住天下读书人的悠悠之口的,可是对那昌平所发生的事,刘健并不认同。
  新学重民富国强。
  而理学重教化。
  他们更倾向于前者。
  刘健道:“陛下……这毕竟乃是奏疏,臣若是擅自留中,只怕,会坏了规矩。”
  内阁大学士,没有选择什么奏疏可以递入宫中的权利,若是擅自可以留中奏疏,和本身就是大逆不道。
  弘治皇帝冷哼一声:“这些人,成日坐而论道,妄议朝政,是可忍、孰不可忍,难道非要让朕动用梃杖吗?”
  “陛下,这……”刘健更加为难。
  照这么下去,宫中和清流非要引发冲突不可。
  若是批评陛下,陛下脾气好,倒也不会计较。
  可是……刘健知道,他们批评太子,而且还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批判,这是陛下,所不能容忍的。
  “陛下……”方继藩在旁,笑吟吟的道。
  弘治皇帝不禁朝方继藩看去。
  却见方继藩美滋滋的样子:“陛下,既然他们如此吹捧毛纪,想来,这位毛纪先生,一定是极了不起的人,他有此德行,且通过教化,而能有益于百姓,陛下为何,不对毛纪先生,进行嘉奖呢?”
  “什么?”弘治皇帝看着方继藩,一脸不解。
  朕还奖赏毛纪?
  方继藩道:“儿臣认为,这不但要嘉奖,还要让天下的官员,都去昌平走一走,看一看,亲眼见识这太平之世,让他们瞧一瞧,毛纪先生和他的弟子们的政绩,若是昌平能够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那么,大家都去看看,方才可从中学习到一些昌平的成功之处。”
  “所谓,成功不必在我,新学、理学,只要能有益于天下军民百姓,又何须来分彼此,非要争出一个高下贵贱呢?儿臣建了西山书院,虽是推广新学,可是对于理学大儒,一样心里敬佩的很,从不会对他们有门户之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毛纪先生有此才干,只凭四书五经,便能治国平天下,恰恰是儿臣的楷模啊,儿臣倒是极想,多向他学习学习。”
  看着方继藩一脸真诚的样子。
  弘治皇帝一时恍惚。
  这个家伙的话,居然很有道理。
  在面对理学攻讦的时候,他居然还能做到一视同仁,继藩……果然是个忠厚的孩子啊。
  弘治皇帝心里感慨一番,背着手,却是沉吟:“马上,就要到年关了,卿家说,去学一学,也不无道理,这两年,朕命许多的臣子去保定府,让他们去看看新政。现在,这昌平若当真如坊间所言,让诸臣们去看一看,学一学,也没什么不好。”
  弘治皇帝改变了心意。
  与其对其反感,不如尝试去接受,看看这大治之世,到底是什么样子。
  当然……年关了。
  可自己的儿子,还在昌平呢。
  他沉吟片刻:“何况,昌平离京师,也不过一两日的功夫,不妨如此,朕也亲自去见一见吧,那些肯去昌平见识见识的诸卿,也可随驾。朕……倒是想要亲自拜望这位毛纪先生,召他谈一谈,或许,能有所收获。”
  弘治皇帝说罢,看了刘健一眼。
  刘健心里,大感欣慰。
  这就是陛下和历代君王不同之处,哪怕是对一个人反感,盛怒之后,依旧可以做到冷静下来,既然遭受了这些人的反对,那么不妨,就去和毛纪谈一谈,缓和这些矛盾。
  愤怒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这一点,陛下比自己更清楚。
  若能缓和矛盾,这就再好不过了。
  刘健忙道:“陛下圣明。”
  谢迁也松了口气的样子,跟着一道附和。
  只有李东阳,别有深意的看了方继藩一眼,他面带微笑,若有所思。
  方继藩此时,却是摇头晃脑:“陛下何止是圣明呢,简直就是功盖尧舜,赛禹汤啊,古之圣君,不及陛下万一也。”


第1283章 恭迎圣驾
  任何帝王,没有一个,不希望走出宫去,看一看自己的如画江山的。
  这就如一个地主,总是希望能巡视自家的田地,看看自己的庄稼一般。
  此去昌平,显然就是最正当的理由。
  弘治皇帝展现出了自己的宽容和大度。
  令他欣慰的是,连自己的女婿方继藩,都展现出了难以置信的格局。
  格局,很重要。
  方继藩就有。
  弘治皇帝道:“既如此,传旨,今岁沐休之前,朕巡昌平,百官同往。”
  ……
  京师震动。
  当旨意传出来,士林就如过年一般。
  无数的读书人,为之欢呼雀跃。
  都察院和翰林院像沸开的锅。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仿佛又到了动物们……不,是翰林和御史们的春天到了。
  人们对于这一次的昌平之行,充斥了期待。
  这无疑是大明重新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清流们本着自己崇高的使命感,连拉带拽的,希望将陛下拉到自己想要走的正确道路上。
  七日之后,浩浩荡荡的军马拥簇着百官和弘治皇帝出发。
  弘治皇帝坐在车中,出了新城,随后……他看到的,便是无尽的田野和一路行来,数之不尽的村落。
  似乎……除了京师,一切都没有改变。
  弘治皇帝皱眉。
  他本以为,天下各处,都会发生可喜的变化。
  毕竟,新政已经开始,保定府和通州的新政甚是可喜,京师就不必说了,无论是新城还是旧城,又或者是西山,都有了新气象。
  可昌平在北。
  出了新城地界,这里哪怕只是和京师一步之遥,可改变,也是有限的很。
  弘治皇帝不露声色。
  车外,寒风骤起,飘起了雪絮。
  陛下坐车,许多人,只好步行。
  这漫天的雪絮,还有那凛冽的寒风,让不少随驾的文武大臣们皱眉。
  造孽啊这是……
  他们有人咳嗽,有人将脑袋缩进脖子里,有人腿脚实在是酸麻了,有人搀扶。
  这才走出了新城一个多时辰,他们就开始怀念起京师了,想着那热乎乎的暖气,那种从脚底冒出来的温热滋味,一下子让所有人开始怀念起来。
  偶尔,队伍歇下,弘治皇帝不愿扰民,早已下旨,地方官吏,不得来参拜,一切给养,循军中之例就可。
  然后……弘治皇帝舒服惬意的在马车里,喝着萧敬带来的热汤,吃着方继藩带来的熟食。
  方继藩用小刀子,撬开自己的罐头,招呼自己的徒子徒孙们来,刘文善、江臣、沈傲等人,躲在一起,升起篝火,将铁皮盒子里冻肉架在篝火上,烧热了,沈傲用铁钩子勾下食盒,将这香气四溢的肉先匀出最大份的来,送到方继藩的面前。
  而后,再均分了肉,送给师叔和师兄弟们。
  一群人围着篝火,大快朵颐,方继藩吃饱喝足,早有人给方继藩煮了茶水,送到方继藩的手边,方继藩不禁感慨:“真的很讨厌啊,肉吃多了,会腻的,不健康。”
  “师公,我去给您挖一点野菜。”一个陌生的青年翰林凑上来,主动请缨。
  方继藩含笑不语,良久:“你是谁的弟子,师公说话,不要随意插口,一点规矩都没有,来,再开几个罐头,我要吃金汤肥牛,加辣的。”
  ……
  另一边,百官们围在一起,啃着干粮。
  军中的干粮,几乎是可以想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