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朝败家子-第5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以为呢?”
  王不仕回眸看了严喜等人一眼,他觉得,自己和严喜这些人,竟是格外的陌生,仿佛是两个世界的人,夏虫不可语冰一般。
  “噢……”王不仕只是淡淡的道:“其实……这些银子,想来……太子殿下,自会想办法筹措吧。”
  “你看,这得花数千万两银子呢,哪里去筹措?”严喜觉得王不仕才不可理喻,这个人越来越古怪了,别人巴不得将旧城的地卖掉,他却去收。别人都读四书五经,他四处说国富论,不合群啊。
  陛下真是瞎了眼,竟是看上这样的人,还委以他重任。
  严喜心里感慨,甚至有些心里不平,自己资历比王不仕高的多,结果,却成了王不仕的下官。
  王不仕微笑道:“很快,严侍学就会知道的,想来,总会有傻乎乎的人去给殿下送银子吧。”
  “哈……”严喜乐了,夺人钱财犹如杀人父母呢,这王不仕,实是愚不可及。
  严喜和其他翰林偷偷交换了一个眼色,众人目中,似乎都带着奚落之色,于是都不再理王不仕,又躲在一边,各自发表自己的高论。
  新城到了。
  车停下,紧接着,外头的列车人员打开了门栓,人们蜂拥从各自的车厢里出来。
  下了车,突然有一种恍如隔世之感。
  弘治皇帝已下了车,他亲自搀扶着太皇太后,方继藩则尾随在弘治皇帝身后头。
  弘治皇帝抬眸,看了一眼那站台——《百花楼——新城总站》
  这……
  百花楼……是什么东西?


第1009章 圣太子
  卖花的?
  弘治皇帝心里想着。
  一个卖花的,居然挂在了站牌上。
  弘治皇帝忍不住驻足,道:“方卿家。”
  方继藩乐呵呵的看着这总站的盛况,还有弘治皇帝以及太皇太后的笑容,心情比盛开的向日葵还灿烂美好。
  很完美!
  听到弘治皇帝叫自己,他笑嘻嘻的上前,忙道:“陛下,儿臣在。”
  弘治皇帝道:“百花楼是什么?”
  方继藩:“……”
  这个问题……
  他不知道弘治皇帝是装傻还是假傻?
  百花楼……顾名思义,它不就是……卖花的吗?
  方继藩踟蹰着,道:“这个……这个……陛下啊,这百花楼是个好地方啊,尤其是他们的东家,为人忠厚老实,做起买卖来,重义轻利、童叟无欺,积攒了好口碑,儿臣就在想哪,这样的好人,正当引以为楷模,所以……所以……”
  弘治皇帝心里的侧重点显然不在这,而是……
  他厉声道:“你收了他多少银子?”
  方继藩汗颜,忙道:“也不多,七千两银子……一年!”
  方继藩觉得很没底气。
  这样做,确实是不对的。
  怎么能收人银子去冠名呢,太缺德了,我方继藩,是给人做广告的人?
  当然……一切都是为了修铁路嘛,修路为了百姓。可修铁路太贵了,将来单凭贩卖车票,未必能快速收回成本,所以……还是情有可原的。
  弘治皇帝淡淡道:“七千两一年,就将你卖了?一万五千两,明年,这是朕说的,没有这个数,理都不要理!”
  方继藩难得的有点跟不上弘治皇帝的脑回路,先是一愣,随即才虎躯一震,连忙道:“陛下真是圣明哪,儿臣和您想到一处去了,这七千两,是给第一个吃螃蟹之人的价,往后这个数,还想将名字挂在站牌上,他以为他是太子殿下吗?打不死他!”
  弘治皇帝:“……”
  此时,火车头处,朱厚照已是兴冲冲的跳下了车,美滋滋的上前道:“怎么样,怎么样,一切顺利吧,老方,这个速度能否保证旧城的房价上涨啊,我欠了一屁股的债,就指着旧城呢。”
  却见弘治皇帝本是露出欣慰的笑容,可转眼之间,这笑容便拉了下来。
  方继藩心里一哆嗦,殿下实在太耿直了。
  方继藩立即道:“殿下,胡说什么呢,蒸汽火车是为了苍生社稷而造,什么旧城,胡说八道,殿下忘了当初造车时,为苍生立命的初心了?”
  朱厚照眨了眨眼,仿佛间明白了什么,立即道:“是,是,是,都是为了江山社稷……儿臣见过陛下。”
  弘治皇帝的脸色这才缓和了一些,他左右四顾,许多的大臣和宦官已渐渐开始围拢了过来。
  刘健等人依旧还是满脸的写满了震撼,他快步上前道:“太子殿下,老臣敢问……此车,一趟需消耗多少煤炭?”
  朱厚照很爽快的道:“不多,数千斤而已。”
  刘健又道:“最大能运送多少人?”
  “千人理应可以吧。”朱厚照道。
  刘健眼里顿时放光了,这可比船运还要实在啊。
  当然,建造的花费要比船运的成本高,可这天底下,不是什么地方都用得了船运的。
  大运河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可这千年来,也只有一个大运河。
  更不必说,铁路比之河运更加快捷和准时的多,当然,这只是自己乘坐一次的感受。
  因为有了运河,大明才可以定都北京城,才可以将江南的赋税,通过运河,源源不断的送往京师,再通过京师,传递到每一个边镇,保护整个北地的安全。
  而这铁路……
  倘若不但可以连接南北,还可以连接东西呢?
  刘健不禁道:“太子殿下,这是您造的?”
  朱厚照点头,拍了拍自己胸口:“就是本宫造的,不信,你们自己来看。”
  看……看什么?
  朱厚照现在憋了一口气啊。
  怎么是人是鬼,都跑来问是不是自己造的!
  平时本宫造车的时候,你们不予理会,现在好了,造出来了,却哪里来这么多问题。
  朱厚照便道:“都随我来。”
  这蒸汽机车研究所,就在总站附近,便于研究。
  片刻功夫,朱厚照便领着浩浩荡荡的人到了总站一旁的大工棚。
  工棚里,除了有两辆正在装配的巨大的蒸汽火车头之外,一旁,还有一个个隔开的小公房,朱厚照率先到了一处公房。
  门一打开,弘治皇帝和刘健都是一头雾水,他们不知朱厚照到底想要展示什么,可当弘治皇帝踱步进去后,却是震惊了。
  这里……是一个个的书架,每一个书架上,都是厚厚的图纸,无数的图纸堆积一起,居然占满了整个房间。
  弘治皇帝到了一处书架驻足,他随手取出一份图纸,这上头的标注文字,自是和朱厚照的笔迹一模一样,这是一个构件的图纸,用炭笔绘制,上头绘制了构件的形状,还破天荒的,对构件的长宽进行了数字的标注,所采用的计数方法,弘治皇帝有些看不明白,不过却一目了然。
  甚至每一处的角度,也有专门的符号,做了标注。
  这图纸的下方,歪歪斜斜的密密麻麻的潦草字迹,说明了此构件的用途,锻造的标准,以及许多事项……
  而这样的图纸,竟是堆砌满了整整一个屋子。
  弘治皇帝一脸震惊。
  他从前也得自己批阅的奏疏,数之不尽,可现在不得不承认,和朱厚照这小子相比,竟是小巫见大巫了。
  看来,那本该是仙人才能造出来的车,最终出自朱厚照之手,并非是没有缘由啊。
  弘治皇帝心里竟是感慨,有一种老子竟不如儿子的感觉。
  当然,他并没有看过朱厚照在东宫里存放的各种舆图和作战计划,若是他亲眼看到,便不会认为朱厚照一个成日只知顽皮的太子,为何第一次作战,便能寻觅到鞑靼人的弱点,并且轻而易举,将他们击垮了。
  这个世上,本就没有什么事是注定的,所靠的除了聪明才智之外,就是十二万分的苦功。
  见弘治皇帝面对着书架,纹丝不动。
  刘健便上前,竟见陛下眼睛有些微红,凝立不语。
  刘健下意识的也取出一份图纸来,这是一份关于锻造方面的图纸,上头记录了十几次锻造某种构件,俱都失败的记录。
  为了冶炼所需的钢铁,朱厚照带着许多匠人,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便连火候多少,生铁里添加何物,需要动用多大的鼓风囊,甚至是每一个步骤,都有详细的记录。
  而数十次的冶炼失败,却在最终找到了一个方法。
  刘健皱着眉,这就是太子殿下,这两三年来神龙见首不见尾,正在做的事?
  刘健对于做工的事,一窍不通。
  不过古籍之中,有许多所谓的能工巧匠,这些巧匠,有巧夺天工的技艺。刘健一直将这些,归类为所谓的秘术,或是所谓的传承,或者,又是某种经验,将其都视做是某种玄而又玄的东西。
  可现在,他一切都明白了,所谓的巧夺天工,凭经验,是不够的。
  历来的匠人,大多都不识字,凭着所谓的经验,简单的机械,倒是可以制造,可若是没有一种统一的方法,没有反复的去尝试,没有一次次的试验,都不过是笑话而已。
  刘健深吸一口气,看了弘治皇帝一眼。
  弘治皇帝手里拿着图纸,依旧不语。
  刘健便叹口气道:“太子殿下煞费苦心,造出此车,利国利民,老臣……佩服不已,羞愧万分,陛下,此车比之诸葛孔明的木牛流马更是惊世骇俗,臣蒙陛下厚爱,位列中枢,掌握机要,这些年来,协陛下治理天下,一直感慨,当今天下,有数大弊,其中一弊,便是物资的转运传输,以及期间的损耗,而要解决这问题,真是难如登天。而如今,太子殿下,却令老臣这朽木,看到了一个全新的方法,以一车,而解决千百年来,巨大的浪费和损耗,只此一件,便足以光耀万世啊。太子殿下的废寝忘食,俱都在这斗室之中,殿下天资聪慧,其用功之深,更令臣钦佩。”
  他说着,拜下。
  弘治皇帝吁了口气,道:“平身吧。”
  刘健起身,却又看向朱厚照,郑重其事的道:“太子殿下,老臣自天顺四年入仕,数十年以来,也称得上是兢兢业业,内心之中,未尝没有沾沾自喜,可今日,见识了太子殿下用功之深,才思敏捷至此,却是叹为观止,实是惭愧,这两三年来,太子殿下总是闭门不出,老臣竟还妄测殿下的居心,更是万死莫恕,万死之罪,还请见谅。”
  刘健之所以能成为内阁首辅,自然有他的本事。
  他的眼光还是可以的,毕竟治理过天下,深知火车这东西对于整个天下的巨大好处。
  除此之外,有错就认,绝不含糊,这也是他异于常人,和其他所谓清流的不同之处。


第1010章 简在帝心
  朱厚照已是乐了。
  他等的就是这一日。
  无数个煎熬的日夜,朱厚照之所以如此热情的将身心投入进这蒸汽机车研究所,其一是因为兴趣使然,他喜欢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不够稀奇古怪,他还没兴趣呢。可与此同时,他心里堵着一口气。
  而如今,见刘健拜在自己的脚下,一副拜服的模样,顿时内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他双手要抬起来,叉在腰间上。
  方继藩见状,倒是为他着急了。
  这家伙,一得意就忘形啊。
  方继藩下意识的自身后狠狠的撞他一下,朱厚照身子微微向前一倾,这双手便要扶住刘健。
  刘健见状,心里忍不住感慨,殿下……真是越来越懂事了,居然还懂得礼贤下士了。
  孰料这时,朱厚照回头看一眼,怒气冲冲的道:“老方,你撞本宫做什么?”
  方继藩:“……”
  好吧,有些人要犯贱,别人也挡不住的。
  刘健很尴尬,倒也不等着朱厚照来搀扶自己了。
  所谓君臣佳话,那都是骗人的,至少在太子殿下面前。
  他一轱辘,自己翻身起来,站利索了,假装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
  方继藩一副围观智障的表情看向朱厚照。
  朱厚照也仿佛间,明白了一点什么,不过想想,就这么将就着吧,装什么装,自己又不是老方,这家伙心思险恶极了,最喜欢的就是那貌似脑疾和忠厚的那一套,一肚子的坏水。
  本宫……就是这么耿直!
  弘治皇帝对此,视若无睹,却是徐徐的转过身来道:“传旨吧,太子朱厚照,督造蒸汽火车有功,其造车的主旨,在于社稷,正因如此,其功不可没,朕没有什么赏赐的,口头嘉奖就是。至于方卿家……其功,也是不小。从此,铁轨之事,镇国府来处置,外人不得干涉。”
  说罢,弘治皇帝徐徐走出了这屋子,众人亦步亦趋的跟了出去。
  而在这偌大的工棚里,随驾的大臣们纷纷到了。
  众人朝弘治皇帝围拢上来。
  弘治皇帝又道:“这几日,蒸汽火车要开,在京九品以上的官员都需来这蒸汽火车里坐一坐,让他们感受一下,何为巧夺天工,不只如此,这屋子里的图纸,誊写三份,一份……存在宫中,一份,备入工部,再有一份,送到那车中去,让所有来此坐车的官员,都来看看,要好好看,仔细的看,朕今日,算是见识了,更是对于这百工利国之事,有了改观,这是一门大学问,这学问之高深,朕知道,可是朕的臣工们,却还不知道,那就让他们一面坐车,一面看看这些图纸,让他们知道!坐完了车,看完了图纸,每一个人,都要上一道奏疏,要有感悟,要有心得,要有体会,朕不让他们白看,这些奏疏,朕都要看,倒要看看,这些体验,能否给他们新的见识。”
  刘健听罢,立即明白了弘治皇帝的意图。
  这东西,不亲自试一试,还真不知其中奥妙,与其在邸报中说这火车的好处,还不如直接让大家都来试一试更为直观。
  弘治皇帝笑了起来,看着围拢上来的诸翰林,他捋须,美滋滋的道:“诸卿家,你们是先坐了车的,有何感悟啊?”
  王不仕、严喜等翰林,有的恍然,有的不知所错。
  王不仕道:“太子殿下所造的车,实在叹为观止。”
  严喜等人反应过来,方才在车厢里的怪话,哪里敢说,纷纷点头,一副其乐融融的样子:“是,是,叹为观止,叹为观止。”
  弘治皇帝来了兴趣:“既如此,朕今日恰好,颇有几分兴致,诸卿都是才高八斗之人,不妨,就以这蒸汽火车为题,诸卿俱吟诗一首,以助朕兴,如何?”
  众翰林:“……”
  你大爷,这怎么吟诗,坐在这铁皮包裹的巨兽肚里,能有什么雅兴?看这黑漆漆的怪物,还能吟出诗来?
  这便仿如上了百花楼,却发现楼里统统都是大猩猩一般。
  你还能有兴趣听它们的丝竹,和它们谈古论今?
  见诸翰林一个个死了娘似的样子。
  弘治皇帝顿时有点失落,便摆摆手:“也罢,厚照。”
  朱厚照忙道:“儿臣在。”
  弘治皇帝挺起胸膛,精神奕奕道:“招待百官的事,朕就交给你了。”
  朱厚照眉毛一挑,仿佛自己已经走上了人生巅峰:“儿臣遵旨。”
  弘治皇帝欣慰的看了他一眼:“时候不早,朕要回宫,这车的事,你还需上一道奏疏来,朕得听听你和方继藩有什么想法。”
  朱厚照一脸兴奋的道:“儿臣早想好了,明日就将奏疏递上去。”
  “很好。”弘治皇帝拍拍朱厚照厚实的肩:“有时也不必这样的操劳,你是太子,要注意自己的身体。”
  朱厚照小鸡啄米似的点头。
  这种感觉挺不错呀。
  这是父皇第一次让他不要‘操劳’,从前都是恨自己操劳的不够的啊。
  弘治皇帝先是搀扶在贵宾室里候着的太皇太后上车,随即,在无数大臣们的拥簇之下,登车。
  圣驾随即便便徐徐离开了车站。
  浩浩荡荡的队伍里,无数的大臣和宦官还在回味着方才乘坐火车时的滋味。
  有人惊叹,有人至今还觉得值得回味。
  车里。
  萧敬小心翼翼的给弘治皇帝端上了一杯方才在车站里边泡好了的茶,他见陛下兴致勃勃,心里也高兴,看来,能安生很多天了,难得陛下如此的高兴啊。
  他美滋滋的坐回自己的小沙发上。
  弘治皇帝端着茶盏,呷了口茶,显得心满意足,这才道:“朕方才是不是过于高兴了?对太子,不能表现的高兴太过,不然,他又不知东南西北了,看来……朕是没有绷住。不过……他也是不易啊。这两三年,亏得他熬过去了。朕不稀罕他的所谓天纵之才,朕在乎的,是他肯真正花心思去做一件事。而这件事,恰恰是利国利民。昔日那隋炀帝,命人开拓运河,几乎耗尽了整个大隋的国力,也导致那隋炀帝,成为了亡国之君。可这铁路,不亚于是大运河,大运河自隋以来,让千百年来的后人们受益。可在朕看来,这铁路,却可以变成十条、二十条的大运河,福泽子孙,足以显耀万世了。这都是这个小子和方卿家的功劳啊。”
  弘治皇帝的心情很好,此时的谈性很浓,他振作精神:“可是朕不会重蹈覆辙。太子和方卿家,他们不是隋炀帝,隋炀帝那是好大喜功,明知力有不逮,却非要挖掘运河,同时还数征高丽。他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