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新列强时代-第2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状,更是少不得与总理衙门打交道的机会,在其初建时好好认认门混个脸熟极有必要,省得以后衙门里的小吏看不清形势尽给两广扯后腿船小鞋。

当然有桂良这位同盟好友坐镇总理衙门,相信不会有那不开眼的玩意主要找茬……

第626章熟人

“哈哈梦臣老弟,什么风把你吹到这来拉?”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正堂,桂良正一脸开心的迎接吴可这位不速之客的突然到访,眉梢眼间都是掩饰不住的喜悦。

“哈哈,总理衙门这么大的牌子摆这这里,我要是不来拜拜码头,以后的日子可不好过啊!”吴可满脸轻松跟着调侃了句。

“这话怎么说的,有我桂良在衙门里还有人给老弟你找不痛快不成?”

桂良双眼圆瞪,装出一副凶神恶煞的摸样恶狠狠道,看得周围的总督衙门官吏好一阵咂舌,没想到自己老大跟两广总督的关系竟好到这份上。

“说笑了说笑了,两广地处南方沿海地区,与各国洋人打交道的地方多得很,以后也少不得要麻烦总理衙门的各位同僚!”吴可轻轻一笑没接这话茬,抬眼望了一圈正堂里来来往往的官吏轻松转移了话题。

桂良笑了笑也不说话,热情的邀请吴可参观新设的总理衙门内部,吴可欣然应允起身着着桂良向衙门后院说说笑笑行去。

总理衙门位于北京东堂子胡同,原为大学士赛尚阿的宅邸,于设立的同年改建。总理衙门的东半部为大清最早的外语教学机构京师同文馆(今北京大学外语学院前身),西半部为各部院大臣与各国使节进行外交活动的场所。

总理衙门的成立也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第一次鸦,片战争前,朝廷认为同外国关系仅是“理藩而已,无所谓外交也”。俄国使臣来华,沿例由理藩院接待,其他各国均由礼部接待办理。

等到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由两广总督专办与欧美国家的交涉,特加钦差大臣头衔,称“五口通商大臣”。

咸丰十年《天津条约》签订后,各国在华设使馆、驻使节。他们为了控制朝廷中抠,不愿意以“蛮夷”的身份同带有封建社会衙门习气的朝廷所辖外交机构“理藩院”打交道,同时认为地方总督无权处理涉外事务,多次要求建立专门机构对待他们这些列强使节。

1860年11月,英法联军依约从北京撤走,使恭亲王奕訢大喜过望,在奏折中说:“该夷并不利我土地人民,犹可以信义笼络,驯服其性,自图振兴”,劝咸丰帝“尽可放心”回銮。

1861年1月,奕䜣再上《统筹洋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请求建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有效地办理洋务和外交事务。奏折指出:“近年各路军机络绎,外国事务,头绪纷繁,驻京以后,若不悉心经理,专一其事,必致办理延缓,未能悉协机宜。”1861年1月20日得到咸丰帝批准。

这就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立的原由和经过,基本没费什么周章。吴可跟随桂良参观衙门里的一个个部门,对于总督衙门的权力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直属机构有英国、法国、俄国、美国、海防五股,另有司务厅、清档房、电报处等机构,下属机构有同文馆、海关总税务司署,还管辖南、北洋通商大臣,选派出国公使等,也有自己的银库,可谓权势滔天。

吴可进一步了解总督衙门各部门的职能以及职权范围,在桂良的示意下都得到了满意回复。

英国股主办与英国、奥地利两国交涉事务,兼办各口通商及各关税事务等事;法国股主办与法国、荷兰、西班牙、巴西四国交涉事务,兼办管理保护教民及招用华工等事;俄国股主办与俄国、日本两国交涉事务,兼办陆路通商、边防疆界、外交礼仪、本衙门官员的考试任免、经费开支等事;美国股主办与美国、德国、秘鲁、意大利、瑞典、挪威、比利时、丹麦、葡萄牙交涉事务,兼管海防设埔,保护华工等事;海防股主办南北洋海防,包括长江水师、北洋海军、沿海炮台、船厂以及购置轮船、枪械、制造机器和置办电线、铁路、矿务等事。

司务厅主管收发文件、呈递折件等秘书性质的事务工作;清档房主管缮写文件及保管档案等工作;电报处主管翻译电报等工作。

总理衙门还下设南、北洋通商大臣。

刚开始南北洋大臣为专职,由买,办化的官僚薛焕、崇厚任职,后分别由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兼任。但是北洋通商大臣、南洋通商大臣与总理衙门在业务上的关系是平行的,只是在遇到疑难问题时,可与总理衙门咨商,由总理衙门备顾问和代奏朝廷。

朝廷一开始设立总理衙门时,又在其下设三口通商大臣驻天津,管理天津、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三口与外通商事务。

另外,道光二十四年(1844)设立的五口通商大臣(曾驻广州、上海,管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对外通商、交涉事务),1861年也列于总理衙门之下,并逐渐扩大职权,增管东南沿海及长江沿岸各口岸,兼办海防和其他洋务,实际成为南洋通商大臣。

总理衙门主要负责外交事务的执行而非决策,决策的权力主要掌握于皇帝(实际上是两宫太后)以及军机大臣决定,但因为此时负责的恭亲王和文祥都具影响力的军机大臣,因此其提案大多能获通过。

而在1860年代在恭亲王领导下,总理衙门在外交事务的处理上有较多的发挥,包括处理《天津条约》之后的善后事宜等等涉外事务。

吴可跟着桂良在总理衙门好好溜达了一圈,回到衙门正堂的时候,竟然一下子碰到了洋务派两位旗帜性大佬,左宗棠跟李鸿章!

“季高兄你怎么来了?”

吴可很是诧异的问道,不过很快便反应过来一拍脑袋,不无自嘲道:“瞧我这记性,季高兄可是坚定的洋务提倡者,来总理衙门也不希奇!”

“梦臣你怎么也在这里?”

左宗棠好奇的睁大了眼睛,并不高大却给人以强壮印象的身子也快步走了过来,一把抓住吴可的手猛摇了摇。

两人是共事多年的老熟人了,从张亮基还在湖广总督任上便开始共事,然后跟随张亮基一起赴任河南,又同时跑到淮北担任军政要职,一直等到张亮基临危授命担任闽浙总督后才分开。

不过就算如此,他们之间的联系也从没中断过,每月一到两封书信往来已成常态,关系没有因为距离的拉长而又任何冷淡迹象。

吴可在担任两江总督期间,与当时担任浙江巡抚的左宗棠保持密切联系,联手对付太平军的小部骚扰。

后来左宗棠改任福建巡抚,两人之间的互动联手才消停下来。而等到吴可调任两广总督,左宗棠跟着升任署理闽浙总督后,两方之间的直接联系又跟着密切起来,在军事,政治,经济,民生以及涉外事务上有许多合作。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福建也是山多水多田地少,是大清劳务输出的主要沿海省份,与各国洋人打交道的机会一点都不比吴可少,在这期间深受欧美列强各种思想观念影响,又直面感受列强船坚炮利的威胁,认为大清已经到了必须革新才能继续延续下去的时候,响应此时突然兴起的洋务风潮成为坚定的洋务派骨干之一,并且还不遗余力劝说吴可想把他也一起拉入洋务派阵营。

当然他受到的限制比吴可要大得多,不说福建早已不复两宋时的繁荣昌盛,单单浙江军权落于湘军之手对他而言就是个不小打击。没了军权就意味着他对浙江的掌握被严重削弱,根本就搞不到多少财政资金支援他的大搞洋务思想。

所以,老左对于吴可能在琼崖发现巨型铁矿,而且不声不响就开始了大搞洋务羡慕不已,这次回京除了规定的述职程序之外,他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争取一干洋务派大佬的支持,调动各地富余资源开始他设想中的洋务浪潮。

不得不说,左宗棠在原本历史上能成为同治中兴四大名臣之一,而且还立刻千古流芳的赫赫战功,其胆魄见识都是这时代清人中的佼佼者。

抵达京城这么长时间了,吴可不可能没跟左宗海会过面,会面期间为了将吴可拉上洋务派这艘战船,可没少向吴可兜售他的想法和理念。

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福建想要发展起来不能模仿内陆地区,两宋时期福建的繁荣昌盛已经很好的给后来者指明了道路,想要发展福建唯一可行之路便是大力发展海上航运。

在此列强环侍之时,单一的海上商路很不保险,必须得有一支实力强劲的水师作为保障。

福建此时虽然也有水师,但那战斗力真心不敢恭维,只能沿着海岸线在渔民跟前抖抖威风,跟洋人的军舰一比好似壮汉跟前还没长大的小豆丁,于是他便萌发了在福建搞船政的大胆想法……

第627章李鸿章

马尾船政学堂?

这是当时吴可心中涌出的唯一念头,顺着左宗棠的大胆想法,他突然想起前世看过的一部电视剧——《船政风云》!

那部辫子戏现在已经忘得差不多了,里头那些政治,斗争的情节早已模糊不清,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马尾船政学堂,好象这所培养大清海军人才的专门学校,就是左宗棠当政期间开办的?

当然,此时老左也只是有半洋务的强烈冲动而已,至于具体的措施还根本没影子的事,吴可的惊诧显然太过多余。

“来来来,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江苏巡抚李鸿章李少荃,同时也是新近名声大噪的淮军主帅……”

两人旁若无人的寒暄一阵,左宗棠很快收敛了脸上的喜悦神情,一指旁边悠然而立脸上挂满淡然笑容的中年书生大声介绍道。

“江苏巡抚李鸿章?”

吴可看着眼前这位一脸文士派头的中年文士,惊讶的神色一闪即逝拱手客套道:“久仰久仰……”

虽然李鸿章大名鼎鼎,就连他这样的历史小白都知晓的晚清大名人,可吴可经历得多了哪会在乎这个?

皇帝和太后都见过不止一会两回了,还跟左宗棠称兄道弟这么多年,又经历了两场与列强联军的火并,还身居高位这么多年,要是见着个名人都激动得不知所以,体统何在颜面何存?

他都跟曾国藩闹翻了,作为湘军派系中人的李鸿章跟他基本立场就不对,尽管这厮另组淮军好似脱离了湘军一般实则不然。

据他所知,淮军眼下还是依附于湘军的军事武装,想要另立门户哪那么简单,最起码此时的李鸿章还没有那个资格和实力?

吴可虽不是科班出身,可是眼下身居高位,历任安徽提督,两江总督以及现在的两广总督,资历比起李鸿章这样正经科班出身的文人牛气多了,两人眼下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存在。

而且李鸿章家在庐州,当年可没少受安徽清军也就是乡勇队照顾,这份人情他就算不想认也不成。另有一处其所建淮军骨干基本上都是淮北出身,或多或少都跟乡勇队有所牵连,明里暗里可是得了不少好处。

就像李鸿章初建淮军之时,得到了淮北不少乡绅地主支持,里头大部分都是乡勇队退役武官转化而成,就算不是乡勇队序列出身,也都跟乡勇队有扯不清的关系,也就是说李鸿章有眼下成就少不了沾乡勇队的光。

所以,虽然第一次看到李鸿章这样的历史大名人,吴可刚开始还惊了一小下,不过也就是这么一小下而已,还不至于让他在外人面前失态。

“客气客气,吴督台之名才叫如雷贯耳天下轰传……”

李鸿章不敢怠慢急忙拱手回礼,脸上神情淡然心中已掀起滔天骇浪。

对于李鸿章而言,吴可确实如雷贯耳大名鼎鼎,先不论身份地位以及在朝堂上的势力,单单其战功和战绩便让李某人啧啧称奇赞叹不已。

他之所以毫不犹豫成为洋务派旗帜,还不是他在上海战场亲眼目睹了西洋火器的威力,才从一个传统的中国士人转变为西方技术的狂热信徒?

他之所以能率领淮军在苏南与太平军小股人马的战斗中屡次大胜,主要得益于英籍军官戈登指挥的榴弹炮、科赫恩迫击炮,以及浅水铁甲舰“海生”号的火力?

是时,李鸿章在寄给老师曾国藩的信函中自信地写道:“炮力所穿,无孔不入……西洋炸炮,战守攻具,天下无敌”。

可是眼前着位年纪比他还小,却早早声名在外轰传天下,号称大清名将的大龄青年却已早早跟洋人开片,甚至还丝毫不弱下风!

这样的彪悍着实让李鸿章震惊不已,难怪跟上海那帮洋人交流时,每每提到眼前这位时那帮洋人的神色极不自然,原来是被这位给折腾怕了啊。

不是眼前这位起家之时的表现,就说他在河南任总兵时的威风,数十万捻匪被压制得死死的不敢动弹,单这一点便叫李鸿章钦佩不已。

捻匪有多难缠,别人不清楚作为土生土长的淮北人,李鸿章却是十分清楚的,只能用剿之不尽灭之不光来形容,谁遇到都得头疼比对付太平军也好不到暗去。

更不用说吴可移师淮北,短短半年之内便强力弹压淮北沸腾的匪患,给动荡许久的淮北大地带去难得的安宁和稳定,这本事李鸿章只能道一声‘服’字。

之后淮北被经营得好似铁桶一般,许多他看上的淮系干将全都投身于乡勇队序列,给他组建淮军造成了不少麻烦,士兵不缺就缺精干武将。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李家虽然是庐州旺族,可是乱世之中家族势力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统兵带兵之能,在这上头别看李鸿章进士出身在战场上的表现却差强人意。

他早年曾与吕贤基一起办过团练,但治军不成,逃名远播。后投奔在江西的曾国藩,做幕僚四年,遭到湖南籍将领的排挤,决心建军立业。

就这水准,要想那帮在乡勇队基本上以及混出名堂,前程一片光明的淮系武官们放弃大好前程,跟着李供章重起炉灶却是千难万难。

和历史上不一样,李鸿章组建淮军时那一干淮系将领基本还都是地方团练,根本就看不到出头的日子,这时李鸿章借着湘军的虎皮,加上又是本乡本土的熟识之人,跟着在战场上搏个前程也不算什么,现在有了吴可和乡勇队出现,并且还好死不死坐镇淮北……

而且相比于乡勇队的近代化军制,淮军的军制和阻止也差强人意,没比较的话也就罢了,一旦有了比较那真叫一个惨不忍睹。

淮军营制出自湘军,每营五百人,用抬枪、小枪一百二十余杆。后来在上海洋人的帮助下各营于营、哨官外别延西洋军官充任“教习”,训练洋操,并改抬枪、小枪等队为洋枪队;其劈山炮队亦改为开花炮队。

因使用新式兵器需人较多,故每营人数连长夫在内增至七八百人不等。后来又参照德国营制,建立克虏伯炮队。因此,在中国近代兵制史上,由湘军创立的勇营制度,到淮军则发展为参用西法的制度。

淮军虽承袭湘军制度,但训练用洋操,兵器是洋器,并聘有西洋军官为教习,这和当年湘军用土法土器与由书生自任教练者迥然有别,成为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开端。

但淮军并未改变勇营旧制,因而体制本身存在种种矛盾和弊端,例如,营以上指挥困难,统领与统领之间各不相下。淮军延聘西洋军官仅用于平时教练,战时调度仍由将弁。淮军的统领、营官、哨官都未习西法,作战时由他们妄行调度,军队平日所学全归无用。

总之眼下的淮军就是个不中不西的四不象,与军制成熟战力强悍的乡勇队根本没法比,当然并不清楚乡勇队具体内情的李鸿章,也不清楚乡勇队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只以为跟湘军一样只不过装备洋枪洋炮更普遍而已。

不过乡勇队的表现要比湘军彪悍得多,湘军除了刚出湖南时气势如虹,差点一举把太平军给灭掉之外,其余时间都是跟太平军缠斗,依仗朝廷支持底蕴雄厚慢慢将太平军耗死,要是有什么重大战果真找不出几个。

当初李续宾倒是疯狂了一阵,可惜好景不长立刻就被太平军在三河镇给灭了,其余时间就是跟太平军打消耗战。

可眼前这位就不同了,初任两江总督之时,便发起轰轰烈烈的金陵围攻战,在太平天国实力还处于鼎盛时期便压得金陵城的太平军抬不起头,要不是江南大营主帅和春拖后腿说不定一举就灭了太平军。

之后太平军在两江连连吃憋,别两江清军压制得喘不过气来,要不是京畿危机眼前这位带着精锐人马驰援京师,让太平军有了喘息之机并二破江南大营的话,还不知道现在是个什么情况呢。

后来眼前这位莫名其妙被调到两广,只花费区区大半年时间,又一举将盘踞广西多年的大成国给灭了,这样的和会战功想不让人钦佩都不可能。

当然钦佩归钦佩,作为依附湘军生存的淮军首领,李鸿章还是明白自己的立场的,乡勇队此时早已与湘军关系交恶,见了面点个头就行没必要太过热情。

吴可跟李鸿章说了些没营养的客套话,又左宗棠和桂良在一旁活跃气氛,衙门正堂的氛围还算不错。等到恭亲王到来大家又是好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