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新列强时代-第2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反应过来,吴可便亲自插手广西政务,趁热打铁利用官府名义收集了一批广西特产,轻而易举全部卖给了盘军谅山城的黄鼎凤部,又狠狠的大赚了一笔。
要知道黄部人马大部分都是广西人,如今却背井离乡的跑到安南讨生活,对于故乡的特产自然需求量极大。加上他们一路上连战连捷缴获不菲,就是最底层的战士都家资丰厚,除了稳定下来吃喝玩乐找女人之外,最想念的自然是来自家乡的土特产,吴可这时候组织货物送上门来哪还有不受欢迎的道理?
吴可义勇广西官府做了个很好的带头作用,那些嗅觉灵敏的商人见此自然不会放过赚钱机会,纷纷消防采购大批量广西和广东两省特产,带着些微忐忑和兴奋的心情出了镇南关,并在镇守关卡的官兵好意指引下,与关外黄鼎凤部专门负责商事的联络处接上头。
广西和安南北部的对外贸易突然活跃起来,受益的不仅仅只是官府和商人,还有提供特产的平民百姓也受益菲浅,对于百姓们而言手头的特产能卖出去就是最大的胜利。
轻轻的一招四两拨千斤,广西南部地区的经济便活跃起来,吴可这一手看在两广一干官员眼中无不惊叹,心道这位年轻的总督大人真真好本事,谁都没想到广西南部的商业活动就这么轻二易举活跃起来,无论官府还是百姓都受益这可真不容易。
小露一手便引来巨大反响,吴可却没心思理会这些,因为这时京城方面传来了有关安南的最新消息……
第587章混乱
也不知晓是不是那位上京的安南使者马屁拍得到位,还是其它什么原因,朝堂几派大佬竟然都在短时间内被说动,答应出兵围剿进入安南的大清土匪!
“没想到那孙子还有些本事,当真看走眼了!”
吴可接到京城先一步传来的消息,心中的诧异可想而知。
“原来如此!”
等到京城盟友大学士桂良传信过来,他这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
显然安南国在京城也是有消息来源的,那位安南使者一到京城立即携重礼拜访恭亲王,转过身来又跟顾命大臣之首的端华搅在一起,估计也达成了什么秘密协定,结果安南使者在朝会上刚一提出请求大清出兵的要求,立时便得到了朝堂大半大臣的支持响应。
加上那两位垂帘听政的皇太后也表态支持,事情就这么确定下来了。
桂良等中立派大臣还没反应过来,事情已成定居再多说什么也没用。
经过仔细打听他们才明白,因为帝后党和王公党联盟急需亮眼表现,想要在朝堂上压顾命大臣们一头,自然对如此大好良机不会轻易放过。
出兵国外啊,虽然是临近的藩属国,但这对于本身就陷入内乱之中的大清而言,那真是要多长脸就多长脸的事儿。
顾命大臣那边也基本上是同样情况,就算知道阻止了不帝后党的动作也要插一手分润功劳,绝不能让政敌好过了去。
结果就是这样,安南国使者巧妙的利用了朝堂火暴的斗争形式,轻而易举便达成了想要的结果,而且无论帝后党与王公党联盟还是顾命八大臣一系,都非常乐意做成这事。
在那位安南国使者的极力恳求下,朝堂这次难得的高效了一次,决定出兵帮助安南国剿匪的三天后,盖有两宫太后印玺的正式旨意便出来,果然出兵的主力是两广清军,负责指挥的自然是两广总督吴可!
吴可气得够戗,对朝堂上那般如此没坚持的大臣很是无语,就为了那么点点虚名都付出多大代价啊,丫的真以为出国作战跟过家家一样?
朝廷随手就把他给卖了,他当然不会轻易遂了安南那帮孙子的意。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最后看谁斗得过谁?
驻守广西河池的湘军蒋益澧部突然接到两广总督衙门命令,出兵临近的贵州支援当地清军弹压叛乱的苗民。蒋益澧不敢怠慢,接到命令后不到五天便做好了出征前的一切准备,而后在第六天清晨全员出动直扑临近的贵州山区。
蒋部离开河池大营后第三天,湘军另一位大将刘坤一便率部进驻河池,同时还做好了尾随友军人马杀奔贵州山区的前期准备。
不仅仅只是蒋益澧和刘坤一,坐镇桂林的广西布政使,同样出身湘军的刘长佑也接到命令,随时做好前往贵州支援的准备。
当然吴可并不是针对湘军人马而是现实需要,此时石达开部太平军已经跟四川清军打得不可开交,作为邻省遥相呼应的友军还是熟人出面最好。
石达开手下大将李福猷军锋甚锐,2月19日在大中坝全歼地方团练三百余人,次日乘胜攻克石(石主)厅城,驻军四日城乡贫苦百姓参军者数千人。24日他们主动放弃石(石主),向涪州前进。
而另一位太平军大将赖裕新则率领后军进至丰都的高家镇,击溃当地的团练屯营于高家镇、王家渡一带准备抢渡长江。因为骆秉章早已下令把江中的船只全部集中北岸,所以无法抢渡只好到涪州来会师。
涪州地处长江南岸,乌江于城东汇入长江枕江依山形势险要,下通云阳和夔州上通重庆是川东重镇。在石达开部队到达以前,四川清军早已经加固城墙,并封索了长江,将所有船只收泊于城下。
1862年3月下旬,太平军在涪州附近会师,沿乌江东岸连营二百余里,旌旗相望金鼓相闻。竖太平天国大黄旗于插旗山,涪州城中抬头可见。
石达开部太平军人数超过十万,对外号称二十万声势之大军容之盛,是涪州城清军生平所仅见,涪州知州姚宝铭写血书向成都告急全川震动。
当时李蓝叛乱武装余部周绍涌等人在川东大竹、垫江一带活动,他们听到太平军大举入川的消息,欢欣鼓舞要想前来会师,全军奋战一直打到涪州对江的鹤游坪,与太平军营地相距不过百里隔江相望。
可惜清军早有准备严密封锁长江,两部人马始终未能会师导致所有战力不能往一处使。
骆秉章收到涪州的告急文书,急派道员章源率湘军军千余人,水师炮船数十艘赶来布防。另调皋司刘岳昭之湘军,副将唐友耕巳革知府唐炯之川军增援,并从贵州增调清兵入川作战。
这时太平军已在眼前,清军援兵不知何时才能到达,远水不救近火,姚宝铭急得手足无措。恰巧当时清军参将徐邦道回籍探亲,姚宝铭就央求他出来主持防务。徐邦道为了保住自己的身家财产极为卖力。
为了便于守城他不顾城外百姓的死活下令放火,把城外的民房一起烧光,用这些民房的砖石修墙筑垒以作负隅顽抗。
而这边石达开已经挑选识水性的战士,采用奇袭的方式,于4月1日夜半在涪州上游朱家嘴一带突破乌江,随即在江上扎起浮桥大队人马陆续过江,清军兵勇闻风溃逃沿乌江西岸二百余里的防线顷刻瓦解。
次日,太平军占领涪州城南的高山,遍地扎营。以南门外黄泥波为中心,东折,过石嘴,仰天窝、下火炮铺、半边街、盐店嘴抵涪陵江;西折,经六郎街、演武厅、远北至龙王嘴,抵蜀江,太平军所踞黄泥坡、仰天窝,皆高瞰涪城,相距不过数十丈时以铣轰击城中。
4月5日,石达开把一切布置就绪之后,亲临城下指挥攻城。这时清军焚烧城外民房的大火还未熄灭,居民呼天抢地惨不忍睹。石达开对此十分痛恨,立刻写了训谕射入城中,痛斥地方官的残暴,号召涪州城内四民起来反抗清朝官兵,投向太平军。
4月5日石达开亲临前敌指挥攻城,当天即获大胜涪州城外敌垒被一举扫平,负责涪州防务的清军参将徐邦道几乎被活捉。
但从第二天起连日大雨不能进兵,太平军就潜挖地道准备用火药炸城。他们在黄泥坡大营附近的草屋中大打锣鼓通宵达旦,以掩盖挖掘地道的响声。城里的人都以为他们是在演戏只有精明的徐邦道识破了太平军的计策,在城内挖壕灌水加以阻拦,以致潜挖地道一直未能成功。
四天以后雨住天晴,由唐友耕、唐炯所率领的清军援兵已经到达。唐友耕原是李蓝叛乱武装中的一个小头目,叛投清军之后依靠残杀旧日的兄弟极为不断升官,是四川叛乱武装必杀之而后快的目标之一。
他们于4月10日到达涪州,12日就商量出城反攻太平军的策略。当时太平军在城外的主要阵地共有三处,即黄泥坡、龙王咀与仰天窝。
唐友耕、唐炯与徐邦道用拈阄的办法决定各攻一处,结果唐友耕拈得龙王咀,唐炯拈得黄泥坡,徐邦道拈得仰天窝。而此时湘军刘岳昭的五营人马,较两唐晚一天,且是驻军于江对岸之北山坪。
唐炯对于湘军奉命远道赴援却不与石达开交战十分不满,曾毫不客气地指出,“楚军(即湘军)畏之(指石达开)如虎。自(石达开)窜蜀来,无敢撄其锋者。而刘某(岳昭)尤庸劣,贼在南岸,辄引军向北岸行,或偶到南岸,闻贼至急逐去。”
当两唐匆匆赶到涪州后,迫于军令不得不向太平军发动攻击。但他们和徐邦道谁都不敢担任正面攻击的任务,因此只得最后采取拈阄之法来决定,可谓千古奇谈。由此可见,对于石达开,当时并非单单是湘军刘岳昭一人“畏之如虎”,两唐、一徐也彼此彼此。
也就在这时,两广总督吴可下令手下将士源源不断增援兵力空虚的贵州,在当地清军的配合下轻松站稳脚跟,并迅速接手围剿叛乱苗民的战斗,同时严密关注四川战局随时准备过去增援。
果然,骆秉章得到消息后大为兴奋,甚至还亲自写信给吴可表示感谢,溢美之词就像不要钱般奉送。
不怪他如此激动,要知道吴可派往贵州的湘军部队,在整个湘军系统中都是数一数二的精锐,蒋益澧,刘坤一还有刘长佑都是战功赫赫的大将之才,却是四川清军最为缺乏的人才和战力。
吴可除了派遣三支湘军部队陆续进入贵州帮助弹压地方之外,还要求广西巡抚劳崇光征召部队做好出战准备,一旦四川有事蒋刘等人率部支援四川清军后立即顶上,以防备因为清军的突然调离让贵州作乱的苗民抓到机会。
吴可这时候也真没闲功夫太关注西南战事,他此时被一个等候已久的消息吸引全部注意……
第588章来自琼崖的惊喜
“大喜啊大人……”
张松一脸惊喜冲进了书房,对着正在翻阅书籍的吴可大声嚷嚷道。
“有何喜事值得先生如此激动?”
吴可很是好奇的放下手中书籍,满脸笑意打趣道。
“大人,琼崖那边传来消息,果真发洗储量惊人的铁矿!”
张松顾不得东主的调侃,满脸急切汇报了个大好消息。
“什么,琼崖那边有消息了?”
吴可猛然起身满脸惊喜追问,语气却是让人信服的肯定。
“没错大人,琼崖那边真的发现了铁矿!”
张松喘了口气收敛脸上狂喜,郑重点头确定道。
“快跟我说说,发现琼崖铁矿的详细经过……”
吴可这时再也蹦不住满脸惊喜,一把抓住张松让他坐下慢慢说。
这个惊喜来得太过突然,他竟有措手不及之感。
“大人,自从您派人手去琼崖勘察,特别关注要注意那里的矿藏分布特别是铁矿以来……”
张松此时已经恢复了平时的冷静,稍微整理了一下思路便将琼崖方面传来的消息娓娓道来,语气中说不出的欢喜雀跃。
也不怪他如此激动,在古代一座大型铁矿带者什么不言而喻,和盐一样铁也是国家专营,其中不仅涉及国防大计也牵涉海量利益,没想到两广之地还有这样的宝藏,以后总督衙门的日子可就要好过太多。
原来吴可刚刚掌握广东局势不久,便迫不及待派遣专业人手赶赴广东辖下琼崖也就是后世的海南勘察,一边查看地形地貌土产矿物,一边给两广清军入驻打好前哨准备。
不管今生还是前世他都没来过海南,可天涯海角的名声他早就如雷灌耳,更别说后世海南可是华南地区著名的蔬菜产地,如此宝地他要是没想法那就是傻子一枚。
当然,此时的琼崖开发程度极低,在世人眼中还是蛮荒地带,天之崖海之角的名头可不是开玩笑的,是人人闻之色变的流放之地,就连近在咫尺的洋人都没怎么听说想要插足其间,可见琼崖的名声有多臭了。
只有吴可才明白琼崖到底是一块怎么样的宝地,如果开发得好以后两广的粮食缺口都可以一定缓解,甚至还能开发出不少的盈利项目,而且还是拥有长期保障的那种,无论如何都不能轻易放手。
而且他隐约记得,也不知前世在哪本小说上看到,琼崖那儿有一处储量极大的铁矿,虽然不知真假但他还是派人前往仔细查看。
如果这事是真的话,以后两广地区的工业化发展就少了最重要的资源短板,而且一座大型铁矿的开发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也不是开玩笑的,甚至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好几条产业链。
只是时间过去了一年多,琼崖那边却是毫无进展,虽然不是有零星消息传回,但总不过就是那几样,还在勘察之中,与当地土人发生激烈冲突,希望后方援助等等,时间长了他加上事务繁多也就把这事给忘得差不多了,没想到这时候却传来惊人喜讯!
他又哪里知晓,海南石碌铁矿是后世中国铁矿石的重要基地之一,它不仅有丰富的铁、钴、铜资源,而且还有镍、硫、铝、金等多种矿产资源。据探察铁矿储量达数亿吨,品位高达62%以上。有专家认为石碌铁矿资源之丰,品位之高,闻名亚洲,称著世界,被誉为“宝岛明珠,国家宝藏”。
后世经过全面勘察的海南石碌铁矿主矿体长2570米,宽320—460米,最厚430米。矿石平均含铁量高达51%—43%。矿床铁矿石储量达3。75亿吨。按现在每年开采铁矿石460万吨计算,可开采82年!
当然以眼下的矿山开采技术,琼崖的巨型铁矿足足能够开采数百年!
让吴可没想到的是,自乾隆年间官府便在琼崖开采露天铜矿,一直开采到现在每年依旧能给朝廷提供数量庞大的铜矿原料。
经过幕僚张松的解释,他这才知道自己对琼崖有很大误解,琼崖的开发可不像他想象中那般落后,而且琼崖自古以来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
海上丝绸之路是华夏对外交流和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而琼崖因为优越的地理位置则是联结海上丝绸之路远洋航线的极为重要的中转站。
琼崖不仅是扼守于南疆的军事重镇,也是拥有丰富热带植物资源的经济地区。琼崖自古便盛产各类香药,尤以所产沉香久负盛名。加之海岸线漫长,良港甚多,特别是处于东西海洋交通要道上,决定了她在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从汉代,开始的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唐宋时期,往来于南海海域的中外贸易商船更加频繁,尽管其航线屡有变化,但琼崖岛已成为波斯和阿拉伯商船来往于广州、泉州、扬州等通商口岸的避风港和中转站。
汉晋以前,中国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是从徐闻、合浦等地始发,经由北部湾或琼崖岛西岸、越南东岸通往东南亚。但经过南朝几百年变迁,广州日渐繁华,逐渐取代徐闻、合浦,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新的始发港。
同时,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指南针等工具被普遍应用,从而使漫长的近海通航路线远不如由琼崖岛东部沿岸中转,再经西沙、南沙群岛通往东南亚这条路线简便。隋唐以后,海南东部沿岸逐渐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新的中转站。
广州在唐代初年一跃变为南方沿海的中心港口城市和国内最大的对外贸易港,琼崖岛因为它的优越地理位置,成为自广州港出发驶往东南亚和阿拉伯航线的必经之地,因而对外经济联系和交往范围广大。
到了明清时期,琼崖的海上贸易更加发达。
许多外国商船因为海禁的原因无法在内地登岸贸易,便选择在琼崖岛登陆。比如洪武七年“有番舶人贡,谎称遭风坏舟,漂至琼崖”,而实质上乃是外商借口在琼崖进行商品贸易。
这些外国商船没有在内地登陆贸易,而漂浮在琼崖附近海域,实际上是想伺机在琼崖登陆进行海上贸易。这些外国商船在海禁时期漂至琼崖,成为海禁时期琼崖海上贸易的重要部分。
而琼崖作为东南亚国家人贡的中转站,常负起辅护番舶的责任。
明代因海禁和海寇活动频繁,虽然没有在琼崖设立市舶机构,但规定只有外国朝贡船只才能进入国境,并特许琼崖各地海船以广州作为入国境的贡道,因而琼崖各处也被特许为外国贡船的寄港地,朝廷还派出了专门官员来管理相关事务。
此后琼崖岛上各个港口的兴起和繁荣,也直接反映了它在对外贸易方面的发展和变化。在明代时海口的白沙津(神应港)地位已相当重要,成为当时中外海舶荟萃的大港口。
由于明代琼崖指定为经由广州朝贡的贡道必经之地,因而停泊外国贡船的寄居港湾很多。仅据万历年间崖州之望楼港有“蕃国贡船泊于此”,毕潭港有“占城贡船泊于此”,陵水县的桐栖港也有“番船泊于此”。
而到了清代,琼崖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