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战国野心家-第3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便是墨家众人所言的楚人刻舟求剑之意。”
  “您要比的,不是昔年的襄子,而是如今的魏、韩、秦、墨、楚等……”
  “与您争夺天下的,也不是昔年的智伯、韩虎、魏驹。而是现在的行变法的赢师隙、有文侯遗泽的魏击、变革制度以致屈宜咎逃亡的熊疑、废姜齐而行政的田和……”
  “如今有墨家的铁器之利、牛耕之法、三禾之嘉,天下民众的生活比起之前都好了,难道天下的民众都如同当年文王之西岐、勾践之残越、襄子之晋阳吗?按您所言,这天下的民众都该效死而战,昔年文王、勾践、襄子的时候那么艰苦都可以效死,怎么如今反而不行了呢?”
  赵侯闻言,叹息道:“您说的对。可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我现在实行的政策比之昔年襄子更仁义、如今邯郸的民众衣食比之当年晋阳更好,怎么就不能够如当年那样效死呢?”
  公仲连正色道:“人皆求利。”
  “上者,上下同义、上下同利,上之心便是为民求利、下之心便是求利,以此上下相合。此为泗上之墨家。”
  “中者,上有其利、下有其利,利不相一。而上者与下交换交易,让下得利而谋上之欲。”
  “下者,上有其利、下有其利,利不相一。而上者以夏桀商纣之暴迫下者弃己利而死上之欲。”
  “最下者。上有其利、下有其利,利不相一。而上者幻想为下者不求利,以教化道德约束人人君子,以为这样就可以让下者为道德教化而无私欲,一心死国。”
  “此四者,您是不能够做到上者的,那么在中、下、最下中,难道你不需要作出选择吗?”
  赵侯不能对,这上策是无论如何不可能用的。
  民众想要啥?
  民众想要好好生活,民众不想打仗,民众不想交税、民众不想服役、民众想的,作为君主的怎么可能“上下同义、上下同利”?
  墨家能做到,那是因为墨家本身就不是贵族,其中有不少贵族出身的,可都是放弃了自己的贵族身份,投身到利天下的幻想之中。
  顺带着,墨家如今就是天下最大的资本怪兽,只不过持股之人是泗上之民与墨家上下,他们的利和旧时代的利根本不同,可以跳出原本的圈,经济基础决定了墨家的“觉悟”。
  赵侯作为君主,正如公仲连所言,只能从中、下、最下三者选出来一个实行。
  公仲连见赵侯不语,又道:“君上言,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以为邯郸之民不如昔年晋阳之民。臣有惑,请君上解。”
  赵侯点头,公仲连便问道:“昔年,造父随穆天子驾车游于西王母之国时,可能有欲,想要成为大夫,受封于赵?”
  赵侯摇头道:“《穆天子传》言,昔年造父驾车,忠心耿耿,并无以此为功而求封赵之欲。”
  公仲连又问:“那昔年成子随文公逃亡出国,难道当时有欲望以为将来可以三家分晋自立为侯吗?”
  赵侯又摇头道:“昔年成子为文公友,为朋友之义而护送文公逃亡出国,并无分晋之心。”
  公仲连再问道:“那么,如今烈侯、武侯,以至于您。若是将来天下大变,赵氏终定天下于一,那么您说烈侯当年在分晋之前,可曾有席卷天下之心?”
  赵侯再摇头道:“烈侯之时,魏韩强盛,楚人势大、秦齐多骄,只求能立于诸侯之间,不敢有席卷天下之心。”
  公仲连拜道:“如此,以赵氏论,自造父始,难道不可以说是欲望越来越大吗?如您所言,昔年成子不过家臣,得以封为上卿统一军,其后世子孙难道不该感恩戴德吗?”
  “民众是人,赵氏亦是人。您如果认为,只有赵氏可以有欲壑之心,欲念不断膨胀,而民众就该清心寡欲感恩戴德,那么,您这是要走最下之策啊!”
  “如今天下,变法之声不绝于世。春秋无义,战国纷争,您若是选最下之策,这是灭亡之道啊!赵氏之祭祀,难道要毁在您的手中吗?”


第一百一十二章 天志与天命
  这话说的太重,赵侯不敢接,只能羞惭拜道:“若非您的话,我这是要败坏祖先的基业啊!”
  “如您所言,我选中策。上有其利、下有其利,利不相一。而上者与下交换交易,让下得利而谋上之欲。”
  “寡人之欲,便是立于列国,若强则并天下。这是民众所不关心的,所以我需要用仁义之政,让民众得利,而让他们支持寡人之欲。”
  公仲连大笑道:“君上这番话,我可以安然死矣。只是,君上,您应该多看看墨家的书。虽然有些不德之言,但其中关于利益分析之说,确有可取之处。”
  “您欲取天下,并天下。那么,公子朝、阙与君等封君是否也有这样的欲念呢?”
  赵侯讷然,摇头道:“不能够有。赵氏之孙得以封地者,只求封地稳固,争霸天下于他们并无利。况且,寡人不欲并天下后,却只能令不出中牟邯郸。”
  公仲连笑道:“是的。所以赢师隙聘吴起入秦,秦之贵人多怨;熊疑用墨家治鄢郢,而屈宜咎叛逃。这便是利益冲突。”
  “欲并天下,必须集权。集权之政,必损贵胄。那么,民众对于把税交给您?还是交给阙与君;为您服役还是为那些封君服役,有什么区别吗?”
  赵侯似乎明白过来,说道:“并没有区别。”
  公仲连道:“如阙与,那是赵地。可是您为赵侯,政令却不能行于阙与,那么阙与归于赵,和不归于赵,对阙与君而言并无区别,可对您区别却很大。”
  “您欲并天下,需要做赵国之民的赵侯,而不是赵氏宗族的赵侯。如果您不能明白这其中的区别,那么我劝您还是只要守住赵氏的基业就好,不要妄图兼并天下。”
  “泗上的政策,虽然有不德之处,但是未必就全然是错的。您是赵侯,不是儒生,儒墨死敌不可调和,而您可用儒,可用墨。难道,您也想令皆出自天子吗?”
  赵侯哑然失笑,如今什么“令皆出自天子”的宗法礼制已然成为狗屁,哪怕是儒生,也没有跑到洛阳去为天子服务的,而都是在各国出仕。
  他已经明白过来公仲连的意思。
  赵氏之君,那是要维护宗族的利益,而之所以维护,是因为宗族的力量可以维持军力,从而立于乱世。
  赵民之君,那是要适当给予民众一些利益,之所以维护,是因为从铁器、火药、马镫这些东西出现后,民众的力量已经可以战胜宗族贵族,从而拉起一支由平民组成的大军,从而战无不胜。
  这可能吗?是臆想吗?
  并不是,如今这已经是实践过的,是被天下主流知兵者所认可的东西。
  吴起在西河的武卒,那群庶民在配备了铜炮和火枪之后,可以吊打那些善于车战的贵族。
  潡水一战,墨家的齐射轰杀的不只是越人致师挑战的勇士,更是宣告了火药炸毁了贵族得以存在的军事基础。而潡水一战越人君子军猛冲墨家义师的中军却被庶民组成的中军阻挡,顺带庶民出身的墨家士卒擒获了越王翳,这一切不只是个传奇的故事,更是天下军制变革的号角。
  说到底,公仲连所说的上下策,赵侯选择的中策,其实都是墨家“爱人不为用人、爱马非是用马、欲用马非是爱马”的区别。
  我爱你,所以我想让你幸福。
  我想用你,所以我对你好一些,但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使用你。
  这其中的区别,就是墨家所言的“爱”这个字精髓,也是公仲连所说的“上”与“中”之间的区别。
  公仲连之意,是让赵侯用民,而假意爱民,反正民众很难分清爱和用的区别,若不是墨家整天在那絮叨爱和用的区别,只怕邯郸的民众现在还是和当年晋阳一样。
  既是论迹不论心,那么到底是爱还是用,这些细微的差别也很少有人能够察觉。
  公仲连作为赵国臣子中的“士人派”,本身与“宗族贵胄派”就有矛盾。
  国君想要集权,就需要用士人派来对抗宗族贵胄派。
  而士人派有能力,有贤才,但是缺乏封地基础,缺乏私兵,所以还需要拉动民众的力量作为军事力量,来对抗宗族贵胄。
  士人行政、庶民从军,这是公仲连为赵侯谋划的兼并天下之计。
  当然,若是将来士人不但可以行政,而且也有了强大的基层力量之后,那就又是另一回事了,等同于新的一种贵族,那就需要再拉动别的力量来对抗他们,而现在,还早。
  赵侯沉默许久之后,想到公仲连的这番话,又想到自己的那些雄心,忽然问道:“您年纪大了。仲尼曰,五十而知天命。”
  “既说兼并天下、定天下于一……您可以谈谈天命吗?”
  “武王何以得天下?纣王何以失天下?姜齐之祭祀缘何断绝?晋室之兴衰又源于何?”
  “我有兼并天下之心,对于天命,这是不能够不考虑的。”
  “如今墨家非命,却又有天志之说。那么,天命于天志,又该如何分别呢?请您给我解惑。”
  当问出这番话的时候,公仲连明白,这是因为自己已经老了,时日无多,许多具体的事务赵侯已经不可能再指望自己,所以想要知晓那些最为“重要”而又最为“玄妙”的东西。
  这或许,将是自己和赵侯说的最后一番话,作为主持了烈侯时代改革的公仲连想说的很多。
  武王伐纣,商汤灭夏,乃至于天下诸侯的兴衰,到底是源于什么?
  每个君主,都想找到其中的规律,每一个想要投效君主的士人都希望解决这个终极问题,从而一劳永逸。
  赵氏可以得天下吗?
  赵氏会沦为晋室那样的悲惨局面吗?
  天下若不为赵氏所得,又该被谁所得?
  有天命吗?
  是五德吗?
  有鬼神吗?
  有天志吗?
  是注定的吗?
  是可以更改的吗?
  是有道理可以遵循的吗?
  是有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吗?
  这一切,赵侯在谈及自己的兼并天下的野心之后,自然而然地问到了已经垂垂老矣的公仲连,希望能够得到一些答复。
  公仲连思索许久,缓缓说道:“这个疑惑,臣或许可以解答。”
  赵侯眼前一亮,可公仲连随后的话,却让赵侯再次无言。
  “君上,我看过墨家的《天志》之书,也读过墨家的《非命》之言。我随便说一件事,您就知道天命和天志的区别了。”
  “鞔之适与儒生公孟子游泗水,时维九月,正属三秋,袅袅波兮木叶下。”
  “河边垂柳,叶落入泗。有孩童在河边垂钓,见柳叶入水,叶子都是背面朝上。于是便问鞔之适与公孟子,缘何这些秋叶落水都是背面朝上而正面朝下?”
  “公孟子言:此天命也。凡秋叶,必朝下而落。”
  “此中有义,叶长在树上时,敬天,故而朝上。落下时,敬地,故而朝下。这便是天命,再以此育天下人:要敬天法地。”
  “孩童以为公孟多闻,欲赞,鞔之适大笑,说:这就像是孩子们问你天为什么是蓝的?而您的回答是天是蓝的,而蓝色是多么漂亮。又像是孩子们问你人为什么要吃饭,你说人要吃饭,除非是菜粒裨虿荒苡每曜樱匀庖貌孀印揪兔挥谢卮鹞侍狻!
  “鞔之适道:正如二十年前在泗上做的稼穑生长的实验一般,因为叶子的生长需要阳光,那些阳光作用下让叶子有了养分,养分沉重,等到秋天的时候叶子落下,朝上的地方养分多、朝下的那面养分少,所以养分多沉重的,便朝下。”
  赵侯颇为新奇,嘴角带笑,可公仲连却很严肃,说道:“公孟子之言,便是天命。鞔之适之言,便是天志。”
  “武王何以得天下?于天命之说,天命该武王得天下,于是武王得天下是顺应天命。”
  “武王何以得天下?于天志之说,其时商纣欲集权,商之贵胄不满;商人多用奴隶周人行以分封;纣王征东夷而朝歌虚弱……等等一系列的理由中,这一切的理由都是:什么事如果没做,那么就会虚弱;而什么是如果做了,那么就会强大……”
  “这其中的分别,请您仔细体会。如果不能够分清楚天志和天命,那么赵氏也是危险的。如果天下只有赵氏,那么天志天命不分,也有殷商千年之业;而如今天下有秦、魏、韩、赵、齐、楚、墨诸多豪雄,您若不分,那么一旦有人辨别清楚了,赵氏便危矣。”
  “墨家有《非命》之说,又有《天志》之言。天志和天命的区别,我已经给您讲述了。那么,《天志》到底是什么?”
  赵侯以为这是精髓的总结,公仲连道:“《天志》就是说:人不吃饭要饿死、不拉屎要胀死。这就是天志。所以,天志无情,人要利用天志,也可以违背天志。”
  “你想活着,那么就吃饭、拉屎。你不想活,你也可以利用天志,不吃饭不拉屎。你想杀人,可以知道刺中心脏会死。你想救人,可以知道在胸前做出铁甲。”
  “《天志》怎么用,源于‘义’。而‘义’、‘利’不论是谁的、不论怎么变,天志不变,就看你怎么用。墨家,要探究的,是天人之变、是宇宙无穷,而氏族兴衰天下兴亡,可能只是《天志》中的一部分内容。”
  “天命,其重在命。天志,其重在天。”
  “世有尸子者言:天地四方曰宇,往来古今曰宙。墨家所言之天帝,即为宇宙。命,只是宇宙的一部分;人,只是宇宙的一部分;天下,也只是宇宙的一部分。剑可以杀人,也可以救人,墨家的《天志》铸剑,而《同义》铸持剑之人。”
  “昔年曾子言: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如今我就要死了,那么不可以不称赞墨家的言论。”
  “作为臣子,我受烈侯之恩,又不能不告诉您,君上欲兼天下,不可不知《天志》,却又不能不防《同义》。”
  “墨家居泗上,赵人于北地,却又间隔魏、韩。”
  “什么时候唇亡齿寒?什么时候远交近攻?这是您今后执政的几十年所必须要不断变化的选择,选不对,赵氏基业危矣。”
  “只选唇亡齿寒,则晋阳之祠,供奉魏氏矣。只选远交近攻,则赵氏宗族与庶人无异矣。”
  赵侯还礼道:“我会牢记于心。”
  公仲连长出了一口气,微笑道:“如此,那就不谈这个了。君上今日来时,怒气冲冲,手持书信,邯郸之民,到底要求了什么,让您如此愤怒呢?”


第一百一十三章 赵为之赵(上)
  赵侯苦笑道:“你也知道墨家的一些学说。论及守城,确是从墨翟以降,墨家守城之术天下无双,这是无可指摘的。”
  “可是关于如何能够守住城邑,墨翟的一些言论,其实有些过于‘爱民’而无君。”
  “若依其所言,正是:民献粟米、布帛、金钱、牛马、畜产,皆为置平贾,与主券书之。”
  这一点算不上墨家守城的一些技术手段,但却是从墨翟时代开始墨家守城所要求君主必须做到的。只有做到这一点,墨家才可能会帮着守城,否则根本不可能帮着守城。
  民献粟米、布帛、金钱、牛马、畜产,皆为置平贾,与主券书之。
  也就是三大与八项之中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与借东西要还。所有为了守城征集的一切,都必须按照平价打上借条,有主券之人书写出借据,等到守城之后归还。
  这一点,王公贵族不是不能接受,有时候只要能够守住城邑,他们可以接受很多的要求。
  但是,这其中折射出的所有权问题,则是一旦深思就会让王公贵族难以接受的。
  民献粟米、布帛、金钱、牛马、畜产,皆为置平贾,与主券书之。
  换而言之,民众的东西是他们的私产,所以为了守城拿走民众的东西必须要偿还。这是违背分封建制的原则的,尤其是一些贵族看来,民众的东西为了守城这个理由,完全可以直接拿走,凭什么还要为置平贾,与主券书之?
  既有主券书之,那么这就是借,借这个含义的背后,就是民众的所有权问题,再扩大一下就是:财产是不可侵犯与神圣的权利,除非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对它明白地提出要求,同时基于公正和预先补偿的条件,任何人的财产皆不可受到剥夺。
  如今墨家的学说一直都是围绕着适提出的一些想法进行实践的,原本墨子或许只是认为这样可以方便守城。
  但是现在墨子已经去世,适将墨子的一些言论借题发挥,围绕着“义”和“天志”来进行展开,使得这些做法背后的意义更为深邃。
  如《杂守》所言的——民献粟米、布帛、金钱、牛马、畜产,皆为置平贾,与主券书之——扩展为这么作为什么是合于天志的、又是因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扩展之后,便是“除非人定公共需要,同时基于公正和预先补偿的条件”,才得以借用、甚至强制借用民众的一些财产。
  这里面公共需要也就是守城,而墨家守城又是“为义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