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政客(失落)-第1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唉,孙大人,不管怎么说,江宁营都是出去征伐流寇的,架子还是要摆出来的,若是空着两只手出去,看不见什么粮草,不出两rì,朝廷里面,一定会出现不同的声音。”

孙传庭的脸有些红了。

“哼,如此做真的是劳民伤财,也不知道兵部是怎么想的。”

“好了,需抱怨了,江宁营这次进入山西境内,不管是不是能够遇见流寇,都要严格要求,军令如山倒,任何人都不能够违背,招募的一万多将士,要以最的速度适应,这次拉出去,也是好事情,正好检验一下这些将士的训练成果。”

孙传庭离开之后,渠清泽进来了。

看见渠清泽进来,王大治走出门,守候在外面,不准任何人打扰。

“大人,一切都准备好了,不知道何时能够出发啊。”

“不要着急,大军开拔之后,我会找机会让你们离开的,这是最好的机会了,江宁营离开了河南府,流寇开始sāo扰河南府,凭什么流寇能够如此准确的得知消息,这里面,我可要好好的做章。”

“大军行进的速度会很,进入山西境内之后,在平陆一带暂时驻扎,这个时候,就要等候你的消息了,你能够在河南府闹得鸡飞狗跳,就算是最大的成功了。”

“河南府的老百姓,很是贫穷,先前我还想着,你们打击了一些士绅富户之后,分给老百姓一些钱粮,现在看来,这件事情不能够做,免得牵连了百姓,江宁营这次带着尽量多的粮草,就是要接济百姓的,你们劫掠到的钱粮,一律都充公了。”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m阅读。)

第三百七十五章风声鹤唳

二月初一,江宁营离开洛阳,沿着安县、渑池县、陕州一带前行,大军的速度很,携带者粮草,接近三百里地,也就是两天的时间,就越过了陕州,进入山西平陆县了。

与此同时,苏天成提出来要求,刘铁汉带领一部分斥候,jǐng戒四周的情况,渠清泽带着一部分斥候,到进入山西境内摸排,尽可能的摸清楚流寇的动向。

就在江宁营开拔的同时,洪承畴也派人过来联系了,将所掌握的情报,提供给江宁营。

这些情报,在苏天成的眼里,是不值一提的,过时好长时间了。

通过暗线的情报,苏天成已经知晓,流寇这一次没有在平阳府活动,离开陕西之后,直接进入了太原府和大同府一带活动。

要说流寇的胆子还是有些大的,太原府和大同府,驻守的朝廷军队是比较多的,特别是大同一带,属于边镇了,边军密布,流寇选择在这些地方活动,不知道是不是畏惧江宁营的缘故,当然,流寇在这些地方活动,确实给江宁营造成了很大的麻烦,距离遥远,江宁营若是想着去剿灭流寇,花费的jīng力太大了。

苏天成可不会去做那样的傻事。

大军进入平陆县境内之后,驻扎下来了。

一路急行军,效果还是不错的,至少加入江宁营的一万多将士,是完全能够适应的,这也说明了,苏天成招募军士的策略,是很正确的,从江宁营组成的人员来看。最为骁勇善战的,还是最早的那帮人,这些人是熊廷弼的亲兵,军事素养不一般,接着就是两大营过来的骁骑营。令人想不到的是,从流寇中间招募的军士,素质不弱于晋王府的护卫,最差的还是从保定府一带招募的军士。

这也令苏天成下定了决心,今后就是扩充江宁营,增大规模。也不要轻易从民间招募老百姓了,毕竟自己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消耗。

孙传庭清楚苏天成的目的,大军驻扎下来之后,他照旧抓军士的训练事宜,和在军营一样,每rì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其实大军拉出来训练,有着多的好处,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能够磨砺将士。

至于说粮草,根不用着急,江宁营出发的时候,足足备好了一个月的粮草。

苏天成和江宁营离开河南府之后。没有引发多大的波动,仿佛江宁营来就不属于河南府这个地方,河南府的军队,主要还是驻守在陕州的弘农卫,其余州县,主要是地方民团直接负责治安保卫等事宜。

因为连年的灾荒,加之河南来就属于贫穷之地,弘农卫的情况很不好,军士的境况,比起老百姓来。是远远不如的,苏天成在陕州的时候,曾经了解过情况,军士没有多大的战斗力,逃亡的军士比比皆是。整个的弘农卫,军士不足三千人,而且是老弱病残居多。

比较起来,各地的民团还是不错,民团主要由巡检司的军士组成,他们的战斗力,恐怕强于弘农卫。

这等的情况下,渠清泽带着一百斥候,一定能够在河南府闹得天翻地覆的。

从二月初五开始,惊慌失措的景象,开始在河南府出现了。

江宁营离开河南府之后,这里竟然来了流寇,而且流寇非常的厉害。

以往的流寇,有大队人马,也有小股的部队,不过他们大都是对准村镇下手的,很少直接针对州县,可这一次的流寇不一样了,直接针对城池,他们进入城池的时候,神不知鬼不觉,根就没有人知道,而且流寇的目标,专门对准了士绅富户。

尽管说有些士绅富户离开了州县,到洛阳或者是开封居住了,但老宅子还是不可能搬走的,宅子里还是存有一些金银财宝的。

流寇不惊扰其他人,往往都是进入士绅富户的宅子之后,干净利落的控制了护院,搜刮钱财,流寇不要过多的粮食,偶尔劫掠一些食盐和jīng粮,重点还是要金银财宝。

仅仅五天的时间过去,宜阳、安、永宁、卢氏、嵩县等地,接连告急。

流寇动作如此的迅速,令河南府境内的士绅富户,谈虎sè变。

奇怪的是,有些士绅富户,害怕遭遇到流寇的sāo扰,离开县城,赶赴洛阳的时候,也遭遇流寇的洗劫,携带的金银财宝,悉数被抢走,好在人员没有什么伤亡。

主持府衙事宜的谭长洛,已经是焦头烂额了。

他压根想不到,远在山西的流寇,为什么再次到河南府来了。

朝廷已经派出大军,全力剿灭流寇了,洪承畴率领的军队,进入了四川,追剿流寇,苏天成率领的江宁营,进入了山西,追剿流寇,山西和四川境内的卫所军队,也是全副武装,眼看着流寇是穷途末路了,偏偏这个时候,流寇钻了空子,进入到河南府来了。

流寇做事情干脆利落,神不知鬼不觉的,谭长洛感觉到紧张了。

河南府巡检司的军士,他是调遣不动的,这些军士,绝大部分都是效忠原任知府大人的,知府大人调离河南府,到京城去了,这些军士心神不宁,不知道今后的出路,特别是在江宁营来到河南府之后,军心几乎都散了。

若是流寇来到洛阳,他这个暂时负责全面工作的通判,恐怕有着法摆脱的干系了。

一不做二不休,谭长洛咬牙直接去找福王朱常洵了。

福王府里,有着两千多的护卫,这些护卫的战斗力是很不错的,要是福王能够答应,护卫洛阳县城的安全,就不用害怕流寇了。

可惜他想的简单了一些。

福王根就没有见他,派出管家来应付了事。

福王的意思,王府的护卫,职责就是护卫王府的安全,是不能够插手地方事务的,要不然皇上和朝廷怪罪下来,承担不起,至于说河南府内出现了流寇,不是有江宁营和弘农卫吗,有着这么多的部队,专门负责地方上的安宁,府衙大可请旨调遣。

谭长洛碰了一鼻子的灰。

这里面的缘故,他隐隐知道一些,苏天成就任河南府知府之后,一直都没有去拜访福王,这个时候,福王肯定是有想法了,平白故的帮着府衙做事情,肯定是不会干的,除非是谭长洛拍板,给予银子,福王的态度,有可能松动。

说到银子,谭长洛一头的包,不要说他没有资格动用府库的银两,就是由资格,府库里面的那点银两,能够做什么事情啊,少得可怜的银两,维持官吏的俸禄都要吃力,不要说做其他的事情了。

cháo水般的折子,送到了府衙。

谭长洛已经是风声鹤唳了,送来的折子,都是说遭遇了流寇,损失惨重,请求府衙想办法解决的,他几乎没有心思看这些折子了。

可事情还是要做。

谭长洛奈,提笔给朝廷上奏折了,同时,也派出衙役,进入山西境内,给知府大人送去信函,让知府大人知晓河南府的情况。

二月十二rì,令谭长洛恐怖的消息传来了。

灵宝县的巡检司,被流寇洗劫了,流寇将巡检司的官军,捆成了粽子,所有的军械和银两,悉数带走了。

巡检司遭遇了流寇的袭击,这可不是小事情了。

若是流寇能够轻易的攻破巡检司,想着拿下县城,岂不是易如反掌。

还好这是流寇的小股部队,要是大部队来了,岂不是说洛阳都保不住了。

谭长洛下定了决心,接连给朝廷写去了三份奏折,说明河南府的严峻情况,同时,要求府衙,想尽一切的办法,必须将这里的情况,禀报给在外征战的知府大人。

这一切的情况,苏天成都是心知肚明的。

他带领江宁营的将士,一直都驻扎在平陆县,当然,江宁营也没有闲着,平陆、芮城、解州、安邑、夏县一带的土匪,悉数被江宁营剿灭了,缴获的金银财宝,包括粮食等,悉数都分发给了穷苦的百姓。

要说这里也是苏天成的家乡了,为家乡人民做点事情,也是应该的。

当然,身在平阳府城的苏化等,不知道苏天成带着江宁营,已经到了平阳府所辖的平陆县了。毕竟兵部的敕书,仅仅是发给了江宁营,没有要求沿途的府州县,给予粮草上的补贴。

江宁营驻扎在平陆县,稳如磐石。

洪承畴带领的大军,同样没有取得什么战果,相反,陕西境内的高迎祥等人,因为朝廷大军的撤出,获得了生存的空间,迅速开始发展壮大,人数越来越多,隐隐的有恢复元气的感觉。高迎祥等人,带领流寇,正月和二月,分别攻打下两座县城,去的了粮草的补给。

朝廷里面,争论也是很大的。

河南府的情况,包括陕西境内的情况,迅速上奏到了朝廷,面对着这样的局面,兵部的意见不统一,有的人认为,还是要坚持剿灭流寇,有的人认为,目前的局面不好,流寇若是继续发展壮大,中都之战的胜利,显得意义不是太大了。

苏天成已经写出第一封密折,详细分析了目前的情况,提出来了自身的建议。

这封密折,直接到了朱由检的手里。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m阅读。)

第三百七十六章难得的精明

朝廷大臣之间的争论,一切都在朱由检的眼里。

收到苏天成的密折之前,他的想法是很多的,探究也是止境的,苏天成的这份密折,给予了他从未有过的震撼。

自古以来,皇室和大臣之间,就是对立的,双方有着各自的利益,这是法避免的事情,皇帝称孤道寡,所谓的孤家寡人。

君权和臣权,自古以来就是对立的,优秀的君主,不会允许任何人的权势强大到挑战自身权威的地步,也不会条件的相信任何的大臣,必须要牢牢掌控国家的局势,让所有人为皇权服务,这才有可能贯彻自身的主张,让国家按照自己的意图前行。

可惜到了现在,朱由检已经没有这样的能力了,说的不客气一些,他已经不能够完全掌控朝政,一旦朝廷里面出现大的风波,他只能用换大臣的办法来解决。

这是换汤不换药的做法,自己的所思所想,不能够实现。

从登基的那一天开始,朱由检就想着能够振兴大明朝,巩固皇权,可惜的是,他自身没有这样的惊天才学和能力,所以说,他只能依靠武大臣,几年时间过去,他发现自己的做法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他条件的信任袁崇焕,最终不得不斩杀袁崇焕,他视周延儒为最大的依靠,可朝政得不到丝毫的改善,最终也只能够剥夺周延儒的内阁首辅的职位,如今,内阁首辅温体仁,已经执政两个年头,局势依旧没有多少的改变。

优秀的治国之策究竟是什么。书上写了那么多,为什么拿到现实中间来,就是没有作用,八年时间了,朱由检一直都在思索和探究。他夙兴夜寐,兢兢业业,不讲究吃穿,不在乎个人的享受,甚至是不近女sè,可依旧没有效果。

人的忍耐力是有限度的。长期奋斗之后,看不见结果,自然会悲观失望,脾气会发生明显的改变,慢慢的,朱由检也发现。自己的脾气越来越大了,也越来越坏了。

他一直都记得三国时期的典故,曹军压境的时候,东吴君王孙权征求大臣的意见,不少大臣都是赞成投降的,唯有周瑜的意见不一样,孙权由此加的器重周瑜了。因为周瑜理解他,投降曹cāo之后,大臣是可以继续谋取利益的,可君主就不一定了,会失去一切。

或许是上天可怜,终于出现了一个苏天成。

好几次交谈,还有苏天成做出来的事情,令朱由检看到了希望,若不是苏天成太过于年轻,他恨不得让苏天成来担任内阁首辅。

当然。苏天成提出来的一些主张,也令他心惊胆战。

苏天成认为,朝廷里面的武大臣,想到的都是自身的利益,他们目光短浅。没有为大明朝的将来考虑,在苏天成的奏折里面,隐隐的有着替张居正和魏忠贤说话的意思了。

苏天成列举出来的几个例子,令朱由检心服口服。

最令他不能够忘记的一个例子,说到了武大臣的某些主张,譬如说坚决反对开启海禁,坚决反对收取矿税,坚决反对增加商税,以至于坚决反对增加绅士富户的赋税等等。

苏天成做了jīng辟的分析,所有这些禁止的事情,表面上看,有着很多的道理,借着减轻民众负担的旗帜,站在了大义凛然的角度,其实都是别有用心,任何的一条坚决反对,后面得到利益的,并非是普通的老百姓,而是那些士绅富户,那些士大夫,看看诸多的大臣,已经慢慢的形成了家族势力,他们集官僚、地主、商贾于一身,利用手里掌握的权力,兼并土地,走私贩私,控制盐铁经营,最大限度的谋取利益,在这个过程中,遭遇削弱的,是皇权,是国家的府库,真正遭受压迫的,是底层的百姓和农民,长此以往,国家不堪重负,如何继续维持。

最需要得到照顾的,恰恰是众多的农民,可这些执载朝政的大臣,没有谁真正提出来减少田赋,没有谁真正想到了,减轻农民的负担,他们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想到的就是糊弄,某个地方遭遇灾害了,免去赋税,却没有想到从根上改变。

苏天成在江宁县的做法,就是最好的证明,一方面压制豪强的利益,迫使他们做出来贡献,一方面减轻农民的负担,让农民休养生息。从江宁县发生的改变来看,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条路是可行的。

抑制士绅富户的权势,大力发展商贸,大幅度的调整税收政策,保护农民的利益,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对外扩张,增强国家的实力,这就是苏天成提出来的办法。

这些建议,的确是肺腑之言,但朱由检还是有些犹豫和后怕。

朝廷里面武大臣的势力,不能小觑,士绅富户也掌控着地方上的事务,若是全面按照苏天成说的来做,还不知道会遭遇什么样的巨大波动。

这个时候,朱由检开始真正的感觉到了,苏天成为什么一直坚持在府州县做事情,为什么不愿意到京城来,目前的情况下,苏天成在府州县做事情,能够起到最大的作用,一旦这些政策,在府州县推开了,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形成了一股洪流了,那就不是朝廷中某些人反对,所能够动摇的。

这里面,最为核心的问题,就是自己的态度,说得不客气一些,要坚决支持苏天成的所作所为,不管产生什么样的波动,不能够被朝廷大臣所左右。

不敢保证在大明各地推行这样的政策,可个别的府州县,朱由检自忖,还是能够做的,好比说如今的江宁县,将来的河南府,自己若是不能够坚决的支持苏天成,让朝政切切实实的发生改变,还奢谈什么振兴大明。

下定决心之后,朱由检提笔开始写信了。

他要赋予苏天成最大的保护,这种保护,其实就是赋予权力。

一直守候在朱由检身边的王承恩,发觉朱由检看着苏天成承奏的密折,足足有一个时辰的时间,这样的情况太少见了。

他静静的站在后面,就当自己不存在。

朱由检亲自写信的时候,王承恩加的吃惊,他做过秉笔太监,皇上下发的旨意,基上都是秉笔太监执笔的,想不到这一次,皇上亲自写信了。

“公公,朕准备赐予苏爱卿尚方宝剑,你认为如何啊。”

长期跟随在朱由检的身边,王承恩早就了解皇上的心思了。

“皇上英明,苏大人乃是我大明肱骨之臣,皇上惜才爱才,苏大人一定会尽心竭力的。”

“嗯,廷议之后,你代表朕,到河南府去传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