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俗人回档-第2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裴桐说:“我是学生,那些高档品店只在橱窗外面看过几眼,没进去过,这个忙我怕帮不上。”
  关于奢侈品的话题由此展开,王天明最后总结说:“世界奢侈品消费主体是40岁至60岁的人群,因为社会主要财富集中在这些人的手中,而中国奢侈品消费的主体为25岁至45岁的人群,这一点是很反常的,这透露出,中国的社会结构、消费结构,存在很大隐患。而且,需求不振与奢侈品偏好如此不协调地拼贴在一起,让人难以理喻。”
  王天明说这些话的时候,眼睛往祝植淳、边学道三人这边扫了一眼。潘中富看见了,心说我地个乖乖,这个书呆子怎么唱了这么一出?
  奢侈品?
  无论车、化妆品、还是其他什么东西,有比酒庄更奢侈的吗?刚才是在酒庄中介遇见的这三人,现在说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消费结构有问题,还说财富年轻化,这简直是当着和尚骂秃驴!
  王天明确实看祝植淳、边学道三人不爽。
  他跟潘中富相识几年,了解潘中富的脾气秉性,知道潘中富外圆内方,平时笑面对人,但骨子里不大看得起人。今天在中介公司,潘中富跟祝植淳搭话的场景,王天明都看在眼里,在他看来,这个年轻人,十有七八是个官二代,因为单纯拼财富,让潘中富这么自降身段的家庭没几个,而他没听过哪个富豪家族姓祝。
  想着自己读了一辈子书,教了半辈子学,儿子想在上海买个婚房,自己却拿不出多少钱,想到这个他就郁郁难解。若不是为了钱,他也不会点灯熬油给报纸写稿子,也不会上电视台的节目按照人家的意思说这说那。
  反观他那些从了政的同学,到了他这个岁数,只要坚持下来的,大多实权在握,区别只是权力大小而已,可是再小的权力,也是权力,有权力就能寻租。他一个同学,在县城土地局当实职副科长,升官5年,燕京一套房,上海一套房,省会三套房,还有若干商铺,每每想到这些,王天明就觉得非常压抑,所以他经常在写给报社的文章里问一个问题:当官发财的社会规则什么时候能改一改?
  因为讨厌当官的,所以连带着也看不惯他主观猜测的“官二代”祝植淳三个人。王天明看不惯一个人,那是绝对没好听话的,而且不分场合。这也是为什么他在学校里蹉跎多年没有寸进的原因。
  王天明说完,潘中富打圆场说:“扯远了,中国从古至今都是老子赚钱小的花,加上没有遗产税,跟啥社会结构、消费结构没关系。说白了就是一夜暴富的人多了,各种人参差不齐,家庭教育跟不上,孩子就不听话。再者,像我老潘,没啥文化,大老粗一个,有些东西是生来带的,改也改不了,学也学不会,也不懂鉴赏古董啊红酒啊啥的,可有些场合见了人必须得显示一下实力,那咋整?就得挑贵的买,挑大家都说高档的买,不然我天天这么忙,总不能再去学个鉴赏啥的。”
  王天明喝了一口水,说:“老潘,其实你们这类人,对奢侈品是占有,而不是拥有,因为你们从不关注品牌内涵,缺乏深层的文化认同。还有,你们在品牌选择上较盲目,很多奢侈品在国外其实是大路货,但宣传做得好,到国内身价飙升数十倍,仍有好些人趋之若鹜。”
  听了王天明的话,潘中富也不生气,起身给王天明续水,坐下说:“一针见血啊!你说的在理,咱们其实都被老外坑了,吃了信息……信息……”
  潘中富“信息”了半天,也没接上,边学道在旁边补充说:“信息不对称。”
  潘中富一拍桌子:“对,就是信息不对称,你看我啊,寻思拽把词,反而把底儿给露了。哎呀,到底是祝公子的朋友,就是有见识。”
  边学道听了哭笑不得,知道信息不对称就算有见识了?
  祝植淳从兜里摸出烟,抽出两根,起身递给潘中富和王天明,然后看着潘中富说:“潘总,你就叫我小祝吧,你一叫我祝公子,我就感觉像电视剧里进青楼那一嗓子。”
  “噗……”正在喝水的裴桐一口水全喷了出来,幸好她下意识地侧了一下头,没喷桌子上,不过坐在裴桐左边的边学道就成了重灾区。
  裴桐脸一下就红了,手忙脚乱地抽纸巾,要帮边学道把水擦了,边学道说:“不用,没关系,我去卫生间擦。”
  边学道从卫生间回来时,桌子上的话题转移了,从奢侈品说到了在国外安家落户的官二代,继而说到贪官,王天明口若悬河地说:“我认为,不想贪、不敢贪、不能贪是三种吏治境界。不想贪,最靠不住。不敢贪,治标不治本。只有不能贪,才能涤荡官场。”
  见大家都在听他说话,王天明继续说:“不能贪,就是说即便你有贪欲,你自甘堕落,但是权力在笼子里,制度的有效约束,让你没有下手的机会。想当官发财的人即便下了手,也很快被捉,不是进班房,就是立马解职回家,此生与当官再无缘分,这样才能止贪,还社会公平、公正和清明。”
  以为此处有赞叹和掌声,结果没有。
  一桌子人,除了他的学生裴桐眼中露出一丝崇拜,其他人都很平静,脸上没有一点波澜。
  别人就不说了,在边学道这个老审读眼里,王天明这一番论调实在不新鲜,再说了,不了解社会的复杂性,只会坐而论道,无限放大一家之言、一己之见,只提想法,不提办法,只说我不高兴,不说解决路径,对社会来说未必是好事。
  别的不说,单说“不能贪”这三个字,就有太多理想主义在里面。
  理想主义能解决现实问题吗?
  也许能,但边学道没见过。


第471章 当浮一大红
  菜上来了。
  看上去很有特色,尤其是水煮牛肉和芝麻鸡,看得人食欲大开,服务员上菜时告诉潘中富,甜点晚一些上。
  嗯……味道确实不错。
  为了缓和刚才喷水的尴尬,边学道尝了几口,扭头跟坐在右边的裴桐说:“味道确实不错,你选的这家店很靠谱。”
  吃着吃着,潘中富一直没怎么说话的男秘书突然看着盘里的牛肉说:“看见这牛肉,我突然想起一个笑话。”
  祝植淳觉得气氛沉闷,开口问:“什么笑话?”
  秘书说:“其实也不算笑话,我在网上看到的,说八六年,一国家体改委副主任带了一个18个人的考察团前往匈牙利考察。这位原副主任告诉媒体,当时匈牙利的人跟他说:我们的牛都认识你们中国人了。”
  孟茵云听了,莞尔一笑,心说这个小秘书不合格,老学究刚消停一会儿,他又勾着人家说话。
  果然,王天明又开始批评官员出国考察了,他认为这完全是变相福利,一些没必要且无意义的出国考察,是花纳税人的钱让当官的出国旅游。
  潘中富看了一眼自己的秘书,端着酒杯说:“来来来,不说了,喝一口,他乡遇故知,当浮一大白,呃……咱这是红酒,那就当浮一大红!”
  边学道放下筷子,笑呵呵地看着潘中富,感觉这人实在很有意思。
  王天明也被潘中富逗乐了,说:“老潘啊,你诚心的啊?”
  潘中富眨着眼睛问:“怎么了?”
  王天明指着潘中富的小半杯红酒说:“当浮一大白,说的是饮满一大杯酒,你这是半杯不到,而且你刚才还说喝一口,这么说不对。”
  潘中富不管,绕开说:“行,我说错了,可酒还得喝,能喝多少喝多少,大家随意,等我买了酒庄,每人送几瓶,不!送几箱!”
  每人喝了一口。
  王天明却不放过潘中富:“还有……”
  潘中富有点茫然:“还有?还有啥?”
  王天明说:“当浮一大白,白字说的是罚酒用的酒杯,不是说白酒,所以不能改成当浮一大红。”
  裴桐怕潘中富生老师的气,插话说:“当浮一大白的白原来是酒杯啊,我都不知道,要不是老师你说,我也以为是白酒呢……”
  正说着,边学道手机响了,看了一眼号码,跟大家说声“抱歉”,起身往楼梯口走,边走边说:“说吧。”
  过了三四分钟,边学道回来了,祝植淳问他:“有事?”
  边学道说:“公司的事,不要紧。”
  从进餐馆,潘中富就在观察边学道。
  他观察边学道,完全是出于好奇,因为他发现祝植淳跟边学道是平辈论交。在潘中富印象里,能跟祝家人平辈论交的,都不是一般人。
  听边学道说是公司的事,找到了由头,潘中富笑呵呵地问道:“老弟做什么公司的?”
  边学道没想到潘中富有此一问,他一时居然被问住了。说实在的,他干的事情太杂,分别涉足房地产、IT、运动馆几个领域,真要让他说他是干哪行的,还真说不清。
  见边学道不说,祝植淳接过话说:“边总是搞IT的,兼营房地产。”在祝植淳心里,边学道手里的智为科技比敢为地产要有前景得多。
  潘中富一听,这个年轻人果然有来头。
  他也是商人,见的多听的多,圈里人都知道,搞IT得有见识,搞地产得有关系,这个姓边的两行都干,绝对不是一般人。如果换个人介绍,潘中富可能会怀疑是吹牛,可这话是祝植淳说的,那应该假不了。想到这,潘中富掏出名片夹,拿出一张名片,起身双手递给边学道:“这是我的名片,请多关照。”
  交换了名片,潘中富拿着边学道的名片,轻声读了出来:边学道,敢为集团……智为集团……
  读到这儿,潘中富带着疑惑问秘书:“智为,这个名怎么有点熟?”
  秘书看了一眼边学道,说:“前阵子我帮您电脑安的软件叫智为安全卫士。”
  “啊!对!对!对!”潘中富恍然大悟地说:“我说怎么眼熟呢,对,你帮我安的那个就叫智为,软件很不错,我这样对电脑一窍不通的人都会用。对了边总,这个智为……安全卫士,不会就是您公司的吧?”
  边学道笑了一下说:“谢谢潘总夸奖,正是我们公司的产品。”
  “哎呀哎呀……”潘中富拿着手里的名片说:“厉害,今天我老潘是遇见贵人了。”
  饭桌上,潘中富好顿吹捧智为安全卫士好用、便捷、人性化,说得边学道都有点听不下去了。王天明半路插了进来:“老潘啊,等回国,你让小李也帮我安一下那个什么什么卫士,我看看是不是真像你说的那么好。”
  说完一扭头,王天明看着边学道说:“随着经济发展,中国虽然形成了新贵群体,但人们看不到他们温文尔雅、苍生为怀、博学慎思的一面,只能看到他们买豪车、买游艇、打高尔夫、改换国籍。还有一些新贵生活丑闻、贿赂丑闻不断,在道德上,成了整个社会的短板。这些新贵的存在,对国家和社会没见有什么益处,却向人们灌输了一种丑陋的观念——只要有钱,就可以任意炫耀,只要有钱,就可以为所欲为。”
  这下满桌人都发现气氛不对了,裴桐略带紧张地看着王天明,然后偷偷扭头瞄边学道和祝植淳。
  祝植淳眉头微蹙,潘中富见了,放下筷子说:“老王,这话不对,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看着王天明,边学道忽然说:“我想请教王老师一个问题。”
  王天明愣了一秒说:“你问。”
  边学道说:“刘禹锡与柳宗元有很多共同之处,他们一起进京应试,同榜登进士第,同朝为官,后又因永贞革新失败双双一贬再贬,为什么刘禹锡活到70岁,而柳宗元只活到46岁?”
  包括王天明,桌上所有人都被边学道问蒙了。
  一句“身体原因”在裴桐嘴边忍住了,她不好在这个时候抢老师的话。
  见王天明不说话,边学道说:“个人见解,气大伤身,另一个说法叫牢骚太盛防肠断……”


第472章 书生意气
  牢骚太盛防肠断……
  不等王天明反应过来,边学道说:“我们都希望富人有文化,为社会做出好的典范,但也应看到,富人没文化,关键在于文化没力量。靠文化和规则,既换不来成功,又换不来尊重,也换不来金钱,更解决不了长远的问题,甚至只有背向文化、背向道德、背向规则,才能得到实际利益,那么,富人们走向文化的动力何在?未富先奢,有虚荣性消费的因素,但同时也是不平衡的大环境的产物,不解决大环境这个根本问题,一味指责富人,意义不大。”
  王天明嘴唇翕动,正在措辞,边学道接着说:“文化和创新一样,只有持之以恒,不断投入,才能最终获得收益,是一个长期效应。可对企业来说,如果没有好的大环境,不管做多大,随时都可能倒下,如果总有一只闲不住的手,在企业和企业家的怀里乱摸,如果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盗版遍地,那么,为什么要为明天投资呢?为什么要创新呢?为什么要惠及他人呢?没文化不是富人的错,只会山寨复制别人的产品也不全是企业的错,这些应从大环境入手,需要在制度层面上提供更有效的保护。”
  既然已经开了口,边学道就不准备放过王天明,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这话不假,可他压根不准备再跟王天明相见了:“有一些义愤,说一些气话,其实没什么,但于事无补。更何况,这个社会上的很多人,天天骂贪官,转身就去报考公务员,天天骂社会不公平,一旦跻身既得利益集团立刻誓死捍卫他们曾痛骂诅咒不耻的规则,天天看不起富人的德行,然后下班路上必买彩票……我刚才说刘禹锡,是因为我觉得现在这个社会上,敢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人很少很少,几乎没有。一个人,如果自己的德行本身就不够看,却整天以批判别人的德行为己任,是不是很滑稽?”
  王天明终于回过神来,调整坐姿,问边学道:“边总很有辩才,不知是什么学历?在哪里留的学?”
  边学道平静地说:“本科,没留过学。”
  王天明感觉自己扳回一局,语带戏谑地说:“我教了差不多二十届本科生,硕士、博士也带过几批,本科……也算知识分子了。”
  边学道笑了:“不敢当知识分子。”
  王天明说:“韩愈诗言——人生处万类,知识最为贤。广义的知识按内容分为四种,关于‘知道是什么’的知识,记载事实的数据;关于‘知道为什么’的知识,记载自然和社会的原理与规律方面的理论;关于‘知道怎样做’的知识,指某类工作的实际技巧和经验;关于‘知道是谁’的知识,指谁知道是什么,谁知道为什么和谁知道怎么做的信息。”
  王天明是大学教授,掉书袋,拼定义类记忆从不服人,刚才被边学道将了一军,他立刻就找到办法反击。
  潘中富看看王天明,看看祝植淳,又看看边学道,在心里叹息一声:不管了,随他们较劲。
  王天明用手轻轻转着水杯说:“如果按照这样的定义理解知识一词,那么知识分子应该是掌握了知识的一个阶层,翻译成英语应该是knowledgeable—people。在古代汉语中,其实本来有一个字专指有知识的人,那就是士,是士农工商四民之一,现代的学士、硕士、博士应该都属于知识分子阶层。你本科毕业,如果没什么处分,拿了证的话,应该是学士,所以当得起知识分子这四个字,别谦虚了。”
  还没等自信满满的王天明把后背靠在椅背上,边学道直接说:“你这么说不对。”
  立刻,整张桌子的人都醉了!
  好好一顿饭,这两人居然语言厮杀根本停不下来。孟茵云在桌子下面轻轻踢了祝植淳一下,祝植淳伸筷子夹了一口菜给孟茵云,期间递了个“没关系”的眼神。
  边学道看着王天明说:“王老师,既然当老师,应该没少翻字典,那么请问王老师,汉英词典里,对应知识分子的,真的是knowledgeable—people吗?”
  王天明一时语塞,裴桐忍不住插话说:“汉英词典里对应知识分子的词是intellectuals。”
  边学道扭头冲裴桐说:“谢谢。”
  看着王天明,他接着侃侃而谈:“将intellectuals偷换成knowledgeable—people,是一种曲解,也是一种退步。”
  祝植淳来了兴趣,问:“这话怎么说?”
  边学道说:“如果说知识分子是knowledgeable—people,那么当一个知识分子的必要条件就是有超强的记忆力,这也是数千年来中国式教育的着力点,从私塾背诵古文、科举八股文直到今天的高考,有了好记性就能考高分进名校出人头地,这样的人应该算知道分子吗?我说不算!”
  自问自答,气场十足,在场的人都感觉到边学道身上的自信。
  掉书袋?拼观点?
  简直是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你闯进来。
  除了特别勤奋的图书馆管理员,和专职的报纸评论员,很少有人比强制性读报的审读边学道更有观点,尤其现在是2006年,他有领先时代8年的见识。
  这个时候,王天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