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国重工-第2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呵呵,企业也有企业的难处嘛。”冷柄国尴尬地笑着应道。罗翔飞说的那种不肯把好技术拿出来交流的企业,就包括了林北重机在内,为这事,重装办和林北重机还是扯过皮的。
  “我们要搞商品经济,那就按商品经济的规律办事,不要再搞一大二公那一套。这次的交流活动,我看就非常好,既促进了技术交流,又让交流的双方都得到了实惠,这就是符合经济规律的做法。”孟凡泽总结道,他是当惯了大领导的,一说话就能够高屋建瓴,归纳出几点重要意义。在场的众人都点头称唯,纷纷表示要把老部长的指示深入贯彻下去。
  众人又扯了点闲事,孟凡泽站起身,正待离开,就见重装办协作处的副处长王根基匆匆忙忙地从会场上走了过来,他的脚步很重,脸上还带着几分气愤的神色,让在场众人都不禁把目光投向了他的身上。
  “小王,出什么事情了?”罗翔飞首先问道。
  “真是气死我了!太没素质了!”王根基怒气冲冲地说道,他一边说,一边用目光在桌子上逡巡着,冯啸辰猜出了他的意思,连忙把一杯没人喝过的茶水递到了他的手上。王根基果然是渴急了要喝水,接过杯子,咕咚咕咚地一气把水喝干,这才又恨恨地补充了一句:“还特喵的是什么专家,我看就是小冯说过的那种烧砖的砖家而已。”
  “呃,这怎么还有我什么事啊?”冯啸辰只觉得有点无端中枪的憋屈感。“砖家”这个说法,的确是他教给王根基的,二人在背后没少用这种蔑称嘀咕过一些名不符实的专家学者。不过,当着孟凡泽、罗翔飞的面,王根基把这话说出来,就让冯啸辰有点脸上挂不住了,唉,早知道这个二世祖说话口无遮拦,自己应当少在他面前说些怪话才是。
  王根基没有觉得自己说错了什么,他一向是个大嘴巴,也不太顾忌是不是有领导在场。听到冯啸辰接话,他把眼一瞪,说道:“怎么就没你什么事了?我问你,高磊是不是你们社科院的专家,他在会场上瞎咧咧,怎么就跟你没关系了?”
  “高磊?”
  听王根基说起这个名字,众人都是一愕。能够有资格跟孟凡泽老爷子聊天的,都不是没见识的人,高磊这个名字在时下如日中天,大家岂能不知道?
  高磊所以出名,就因为他提出了一个叫作“国际大协作”的理论,得到了一部分领导同志以及理论界的追捧,使他几乎要跻身于国师的行列了。
  中国的改革开放,其中有一条就是全面地学习国际先进经验。而在国人所能看到的先进经验中,亚洲四小龙无疑是最让人羡慕和崇拜的。韩国、新加坡、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在几十年前经济都不怎么样,和中国大陆也就是伯仲之间。可人家抓住了六七十年代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趁着中国大陆轰轰烈烈搞“继续革命”之机,迅速地发展起来,混到了人均GDP好几千美元的水平上,与人均才200多美元的中国相比,简直就是天上地下的区别了。
  这个年代还不时兴批评什么GDP崇拜,大家都是光明正大、心情愉快地崇拜着GDP的。不像后世大家都吃饱了饭,开始追求不丹、尼泊尔那种穷得掉渣却据说“心灵纯洁”的生活。美国、欧洲、日本都是GDP高达一两万美元的发达国家,中国觉得这些国家的模式有些可望而不可及。亚洲四小龙比中国富裕的程度有限,加上起步的时间也比较近,属于一个可追赶的目标,因此,研究亚洲四小龙成为时下的热门。
  高磊就是研究亚洲四小龙成功经验的权威,他发现,这四小龙的特点都是依靠“大进大出”的出口加工业起家,然后在某几个产品领域中做到最佳,从而占据了国际产业链的一个环节。这些国家都没有完整的装备制造业,他们的装备几乎全部来自于西方发达国家,他们所做的,就是利用这些装备搞劳动密集型产业,做一些来料加工、装配之类的事情,再把产品销往西方,赚取加工费用。虽然这听起来有些给人打工的感觉,但人家就是凭着这样的产业富裕起来了,人均GDP甩出中国好几条街,你能不服?
  基于这样的认识,高磊提出了他的国际大协作理论,认为中国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搞“两头在外”,也就是设备和原料从外面购入,产品向外面销售,中国自己集中力量只做加工这一个环节。因为这个模式的核心是把中国融入国际产业链,所以得名叫“国际大协作理论”。
  国际大协作理论是以亚洲四小龙为蓝本提出来的,在中国的一些沿海开放城市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少搞“两头在外”的企业经营业绩非常好,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外汇,本企业也得到了丰厚的利润。因为这样一些事例,一些领导,尤其是地方省市的领导对于这个理论颇为推崇,纷纷提出本行业、本地区也要搞国际大协作,要与国际接轨。高磊作为这个理论的创始人,自然也就成了名人。
  关于高磊其人以及他的国际大协作理论,冯啸辰与罗翔飞是交换过意见的,差不多整个重装办对于他都颇为不屑,觉得他的那套理论与重装办的实践完全对不上号。冯啸辰还专门从吴仕灿那里申请了一个课题,组织社科院的同学批判国际大协作理论,社科院的学生中间也有支持高磊的,双方这几个月争论得非常厉害,也得出了不少颇有见地的观点。
  冯啸辰不知道高磊怎么会跑到这个展会上来,更不知道他是如何把王根基给得罪了。他笑着说道:“老王,你别乱咬人好不好,高教授是高教授,我是我,他惹了你,你凭什么对我发脾气啊。”
  “我不是冲你发脾气,我实在是,特喵的,那姓高的根本就是一个傻叉!”王根基一句京骂出口,让在场的人脸上都有些窘色了。
  “小王,孟部长还在这里呢,你说话注意点影响!”罗翔飞把脸沉下来,对王根基斥道。他是王根基的领导,在这个时候是必须要说话的。
  孟凡泽倒并不在意,他也是认识王根基的,主要是与王根基的父辈有些交情,他对王根基说道:“小王,高教授怎么得罪你了,你给大家说说看吧。”
  王根基骂了一句脏话,又被罗翔飞给斥责了一句,脑子倒是冷静下来了,他向众人抱歉地笑了笑,然后说道:“这个高教授,是跟着计委的领导一起来的,我正好在会场上做接待,就陪着他们一起参观了。计委的领导对于我们这个交流会评价挺高,可这个姓高的……呃,我是说这位高教授,好像从一开始就惦记着要找茬,看啥都不顺眼,风言风语地,如果不是看到有领导在,我早抽丫……我是说,我早就跟他理论理论了。”
  “他是怎么说的?”罗翔飞皱起了眉头。这次交流会涉及到的大企业很多,规格挺高,计委的领导同志来捧场也是预料之中的事情。高磊是当下的热门学者,没准计委领导就带着他一起来了。
  以高磊一贯的立场,对于这种交流会有一些不同意见,倒也不奇怪,但当着计委领导的面风言风语,这就有砸场子的意思了,也难怪王根基会恼火。你有啥意见,私下跟展会的主办方说说也就罢了,这样当面砸场子,真把重装办当成Hello_Kitty了?


第四百四十章 连车床铣床都分不清
  “成绩,当然还是值得肯定的。”
  在一处展台前面,40来岁、面色白皙的经济学专家高磊推了推自己的金边近视眼镜,用上位者的口吻发表着评论,在他身边,站着国家计委副主任谢文春以及一些随员,大家都在听着高磊的宏论,脸上的表情各有不同。
  “但是,总的来说,还是有些华而不实了。”高磊只肯定了一句,就迅速转入了批判模式,“装备制造业,重点是在装备上。什么是装备?我在欧洲、美国考察的时候,参观过他们的工厂,人家的工厂里,清一色都是大流水线、机器人,全部是电脑控制。我去过Chicago的一家发电厂,那叫一个纤尘不染。人家一个厂子的发电量,抵我们好几个厂子,工人呢?连我们一个厂子的零头都不到。”
  “咱们也是在追赶吧。”来自于机械部的司长安东辉说道,“高教授说的火电设备,也是列入了我们重点装备研制计划的项目,我们龙江电机厂与美国通用、西屋公司联合设计、合作制造的首台60万千瓦火电机组,日前已经通过了检验认证,很快就可以并网发电了。当然了,我们目前还做不到独立制造这个规格的大型机组,不过,许多关键部件的制造工艺已经获得了突破,这次交流会上,龙江电机厂也带来了他们的一些成果。”
  “是的是的,这些成果我们刚才也已经参观过了,但是,安司长,恕我直言,这些成果里,做表面文章的地方还是占多数的,有些华而不实啊。”高磊毫不客气地说道。
  照常理来说,这种文科学者在官员面前是会比较谦恭一些的,不像有些理工科的专家情商那么低。但高磊这两年行情看涨,部级领导对他都是客客气气的,这就惯得他有点找不着北了。他知道安东辉只是一个司长,是陪同谢文春来参观的,而他高磊则是谢文春亲自请来的,所以他并没有把安东辉放在眼里。
  安东辉被呛了一句,脸色当时就有些黑了。他冷冷地说道:“是吗?这倒要请教一下高教授了,什么叫作做表面文章,怎么就是华而不实了?”
  高磊不把安东辉放在眼里,安东辉同样没把高磊放在眼里。高磊是谢文春的客人不假,但即便是谢文春本人,也不会轻易在一个部委的司长面前如此不留情面地说话。大家都是体制内的人,一旦把话说到这个程度,那就是打算撕破脸的节奏了。
  谢文春在旁边听着二人说话,也嗅出了其中的火药味,但他却没有吭声,只是微微笑着,既不显得支持高磊,也不显得支持安东辉。他很想听听这两个人会如何辩论,以便从中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信息。
  “刚才咱们已经看过了龙江电机厂的展台,他们那个姓欧的处长也介绍了他们这几年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技术的事迹。他说了很多,但说来说去,不外乎就是解决了什么淬火工艺问题,什么精密铣削加工问题,太初级了!国外都已经在搞机器人了,咱们还在沾沾自喜于什么淬火退火,这有什么意义呢?”
  高磊说道。也许是为了给自己的讲述增加一点实际的证据,他信手抄起面前展台上放着的一根轴,说道:“不就是这样一根轴吗?咱们早在50年代就能够加工出这样的轴了吧?到现在我们还把这样一根轴当成引进技术的成果,这不是咄咄怪事吗?”
  此言一出,在场的人都有些惊愕了。来参观展会的人,企业里的就自不必说了,部委里的那些,也都是业务型的干部,多少是有些工业常识的。高磊这话,实在是太颠覆大家的三观了,让大家都不知道该说啥好了。
  “高老师,您说这根轴不算成果,我能不能请教您一下,你觉得你手上的这根轴,是车出来的,还是铣出来的?”
  一个声音从众人背后传来。大家扭头看去,却是一个20出头的小年轻,脸上笑吟吟的,显得颇为和善。在他身边,还有几个人,其中有一位是大家都认识的,那就是煤炭部退休下来的老副部长孟凡泽,工业圈子里的老前辈。
  “孟部长,您也来了!”
  谢文春赶紧上前,向孟凡泽见礼。他的职位比孟凡泽要高,但在孟凡泽面前还是得以晚辈自居的。
  “文春,不必客气,听听小冯向高教授请教的问题。”孟凡泽制止了谢文春进一步过来寒暄的意图,用手指了指冯啸辰,说道。
  谢文春于是也就不再客套了,他还认识跟在孟凡泽身边的罗翔飞,于是也点头微笑着打了个招呼,随后便把目光投向了孟凡泽所说的那位“小冯”,一时猜不透这位小冯的来历。
  高磊的高谈阔论突然被人打断,让他有些恼火,再一看说话者居然只是一个小年轻,他就更加不悦了。正想着不予理睬,却见谢文春以及那位什么部长对这个小年轻都颇为重视的样子,他又不便不回答了。
  “是车出来的,还是铣出来的?这个我倒是没有研究过。”高磊支吾道,“不过,既然是成果交流会,我想它的加工技术应当还有一定水平的吧,很可能是铣出来的。”
  “您是说,铣一定比车更高级?”冯啸辰依然笑呵呵地,把高磊往坑里带。
  高磊感觉到了一些危险,因为他发现现场的气氛有些诡异,大家都在看着他,就像看一只正往捕鼠笼子里钻的老鼠一般。
  “技术上的事情,我了解得不多。”高磊先给自己铺垫了一下,“我是研究宏观经济的,这些微观的事情嘛,当然,我也在学习……”
  “嗯嗯,高老师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值得我们效仿。”冯啸辰满脸真诚,然后说道:“不过呢,我有一个小小的建议,一个连车床铣床都分不清的学者,最好不要讨论工业技术的问题,否则……”
  他没有再说下去,但大家都已经能够悟出他的潜台词了。尼玛,你连一根轴是车出来的还是铣出来的都没有弄明白,就说这根轴不能代表什么成果,这也太儿戏了吧?在场一干搞工业的人,都知道加工出这样一根高精度的轴有多大的难度,这不是放放嘴炮就能够实现的事情。
  “高教授是学经济学的,对于工业技术不是特别了解,术业有专攻,这算不了什么。”谢文春出来打圆场了。冯啸辰的问题虽然简单,却让谢文春看清了眼前这位专家的成色。或许,高磊在宏观经济方面是确有一些建树的,但在涉及到工业发展的问题上,那就只能呵呵了。相比之下,孟凡泽、罗翔飞、安东辉这些人,都是长年累月和机床打交道的,他们的认识更为深刻。
  “是啊是啊,高教授在经济学上的造诣,是我们望尘莫及的,日后我们还要专门去向高教授请教呢。”罗翔飞也说着漂亮话,他走上前去,伸手向高磊打着招呼,道:“高教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经委重装办副主任罗翔飞,这次的技术交流会,就是我们办组织的,有很多不足之处,还请高教授批评指正呢。”
  “呃呃,哪里哪里,搞得很好,很好嘛,我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东西。”
  高磊一边与罗翔飞握着手,一边尴尬地应道。他到现在也没弄明白自己说错了什么,但从周围人的眼神里,他知道自己已经栽了。在这个时候,再装牛叉那就是彻头彻尾的傻叉了。文科教授的情商在这一刻再次回到了高磊的身上,他把自己的模式又调回了“恭维”状态,开始大夸重装办的丰功伟绩了。
  “孟部长,这小年轻是谁啊,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啊。”
  借着高磊与罗翔飞搭话之机,谢文春走到孟凡泽的身边,低声地问道。
  孟凡泽看了看跟在罗翔飞身后的冯啸辰,同样低声回答道:“冯啸辰,原来在重装办当副处长,现在在社科院跟沈荣儒做研究生。”
  “原来就是他呀!”谢文春恍然大悟。在他这一级的领导眼里,冯啸辰不过是个小人物而已,但这个小人物折腾过的事情可真不少,所以谢文春对他也有所耳闻,只是无法把名字和人对上而已。
  “果然是名不虚传,一个小小的问题,就把高教授给难住了。还有那句‘一个连车床铣床都分不清的学者,最好不要讨论工业技术的问题’,说得太犀利了,我看高教授脸上都有些挂不住了。”谢文春道。
  孟凡泽道:“我倒觉得小冯说得很对,搞工业,不能让一群分不清车床铣床的人去说三道四。过去我们任用干部,都要求有基层的工作经历,要在车间里干上几年,才能真正了解实际情况。像高磊这样的学者,高高在上,不接地气,根本就不知道啥叫工业基础,就开始指手画脚。照他们的意见来管理工业,非得把咱们的工业毁掉不可。”


第四百四十一章 我没有否定高老师的观点
  “这么说,孟部长对于高教授的观点,也是不赞同的?”
  谢文春敏感地听出了孟凡泽话里的潜台词。高磊这个名字,一向是和国际大协作理论绑在一起的,孟凡泽称他不接地气,又说不能按他的意见来搞工业,显然反对的不只是高磊这个人,而是反对他所代表的国际大协作理论。谢文春作为计委领导,是专门负责制订国家产业政策的人,对于这个问题自然是更为关注。
  孟凡泽并不忌讳陈述自己的意见,他说道:“高磊提出的那个国际大协作理论,我和很多工业战线的同志们谈过,他们对于这个理论都是持保留意见的。咱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么能不搞自己的装备制造业?高磊提出两头在外,万一被人家卡住脖子,怎么办?”
  “可是,国家现在也在提与西方合作,和平是未来的主流,一部分同志认为,担心被人家卡脖子的事情,是完全不必要的。”谢文春笑着说道,他的笑容反映出了他的想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