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国重工-第1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吴仕灿的这个疑虑,冯啸辰也是想过的,他甚至比吴仕灿更懂得权衡付出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听吴仕灿提出这个问题,他笑了笑,说道:“其实也没有这么夸张吧?按你刚才的说法,咱们目前无法克服的障碍主要是两项,一是自有知识产权的合成氨工艺,二是压缩机组的材料。其他方面的技术我们都可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的方法来解决。你能不能估计一下,发展出自己的合成氨工艺,以及研制出压缩机组所需要的低温材料,需要投入多少资金?”
  “工艺方面,1000万到2000万,我估计应当是足够的。至于低温材料嘛,结合我们现有的基础,恐怕还需要再投入5000万到1个亿。”吴仕灿说道,说完,他又赶紧补充道:“这只是我的一个粗略估计,科研这种事情,不确定性是很大的。有可能不需要投入这么多资金,我们就解决了问题。也有可能把钱投进去了,却颗粒无收。”
  “这个我明白。”冯啸辰道,“这样吧,老吴,你琢磨一下该如何做,看看哪些单位、哪些专家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至于钱的问题,我来想办法。”
  “你来想办法?”吴仕灿把眼睛瞪得老大,“小冯,这可不是几万块钱或者几十万块钱,这是几千万甚至上亿的资金,你能想出办法来?”
  “事在人为吧。”冯啸辰自信满满地说道。


第二百四十五章 大化肥债券
  一亿元的资金,在后世的中国算不上一个了不起的数额。大都市里一个炒房客随便买一个单元的房子,也得花掉一两个亿。但在80年代初,这可不是一笔小钱。1982年全年,国家财政用于科学研究的支出总共也只有65亿元人民币,这些钱需要分配给数以千计的科研机构和众多的项目,一个项目能够拿到几十万的经费就已经是很让人眼红了。
  科研是一项烧钱的事情,没有钱,要想拿出一流的科研成果,除非是有无数的穿越者带着金手指去作弊。冯啸辰倒是能够记得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尚不足以支撑起整个大化肥项目。要想突破大化肥设备国产化的障碍,需要有人财物的投入,其金额是以千万来计算的。
  当年的人民币,可以说很不值钱,也可以说很值钱。说它不值钱,是因为它并不是国际通行的硬通货,要从国外引进技术和采购设备时,必须把它换成外汇,而中国又是一个外汇极其短缺的国家。说它值钱,那是因为中国国内的物价水平很低,尤其是人员工资水平更是低到极致。200元人民币换成美元,在美国只能雇一个普通的技术人员工作一天,而在中国,却可以雇到一名教授干上整整一个月。
  国外的那些大公司在研发大化肥设备的相关技术时,投入都是以多少亿美元来计算的,但冯啸辰却有把握用几千万人民币来做成这件事,原因就在于国内的人员成本极低,而在国外,科研过程中人员费用的支出是占大头的。
  虽然有这样的把握,但冯啸辰也知道,自己并不可能从国家财政申请到这笔经费,罗翔飞也没有这样的能耐。从国家层面来看,比大化肥更重要的项目起码能够算出100个,如果每个项目都要申请几千万的投入,国家财政的那点钱根本就应付不了。要想完成大化肥设备攻关,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自筹资金。
  “自筹资金?”
  罗翔飞把眉毛皱成了一个疙瘩,他看着前来向自己汇报想法的冯啸辰,用不相信的口吻说道:“小冯,你不会是被过去的成绩冲昏了头脑吧?5000万的资金,你想怎么去自筹?”
  “不是5000万。”冯啸辰认真地纠正道,“我和吴处长讨论过,5000万是一个比较保守的数字,如果要想确保这项攻关万无一失,我们应当有1亿元的资金来作为保证才行。”
  “你先告诉我,你打算怎么弄到5000万。至于什么1个亿的事情,咱们稍后再说吧。”罗翔飞说道。
  “我想发行债券。”冯啸辰抛出了自己酝酿已久的方案。
  “债券?”罗翔飞简直怀疑自己是听错了。
  冯啸辰认真地点点头,道:“没错,就是债券,就像国家发行的国库券一样。”
  罗翔飞没好气地瞪了冯啸辰一眼,道:“我当然知道什么是债券,我是说,你凭什么能够发行债券,另外,你打算以什么名义来发行债券?”
  冯啸辰道:“我当然没资格发行债券,但咱们重装办可以啊?至于名义,自然就是筹措资金,实现大化肥设备国产化,我们可以把它叫作大化肥债券。债券可以定一个比较高的利息,未来国产化工作完成后,通过成套设备制造中的利润来偿还本息。”
  “你又在给我揽事!”罗翔飞斥了一句,随后又说道:“咱们且不说由谁来发行吧,我只想问问你,你凭什么能够说服老百姓买这个……嗯,姑且就叫大化肥债券吧,你又凭什么相信几年后咱们能够有足够的利润来偿还这些债券的本息?”
  冯啸辰道:“我先回答你后一个问题吧。咱们这一次和RB化工设备协会旗下的几家RB企业草签了引进五套大化肥设备的协议,除了这五套设备之外,在未来,咱们国家肯定还要新建其他的大化肥项目。如果届时我们能够使用国产化技术,就可以节省大量的外汇,而且国产设备的成本肯定会远远低于进口设备,我们可以向国家申请一个特殊政策,从设备的差价中拿出一部分来偿还大化肥债券的本息。”
  “如果按每年5%的利息计算,10年期债券的本息就是1。5个亿,你觉得咱们新建大化肥项目的利润能有这么大吗?”罗翔飞问道。
  “只多不少。”冯啸辰笑呵呵地应道。罗翔飞没有把通货膨胀的因素考虑进去,如果算上这个因素,10年后偿还1。5亿元根本就不是什么难事。冯啸辰知道这个时候跟罗翔飞说这一点也没用,罗翔飞脑子里根本就没有通货膨胀这根弦。
  “我觉得你还是太乐观了。”罗翔飞道,“就算咱们再建5套设备,按你的计算,每套设备就要打进去3000万的债券本息。一套设备的造价才不到2个亿,如果是国产化设备,充其量也就是1亿出头,你加上3000万的本息,用户单位恐怕也不能接受吧。”
  冯啸辰道:“其实我想的并不是局限于国内的新建项目,如果咱们拥有自主产权的大化肥技术,我们完全可以去承接国外的项目。东南亚、印度、巴基斯坦这样一些的国家,都是农业国,他们和我们一样,都迫切需要建设新的化肥厂。如果我们能够在国外拿到订单,那么1。5亿元的本息,还偿还不上吗?”
  罗翔飞眼睛一亮:“这倒也是一个主意。咱们搞重大装备,中央给咱们的指示就是先实现进口替代,然后寻求成套设备出口。如果咱们真的能够形成自主的大化肥技术,出口到东南亚那些农业国去,倒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出口设备的利润比内销要高得多,这样一来,1。5亿元的本息,可能还真算不上什么事情了。”
  “这么说,您也赞成我这个想法了?”冯啸辰笑着问道。
  罗翔飞摇了摇头,道:“想法的确有可取之处,但我还是觉得可行性太差了。国家发行国库券,是由国家担保偿还的,目前各地的发行情况都不理想,很多地方不得不通过摊派的方法才能够发行出去。咱们这个大化肥债券,总不能再搞一次摊派吧?财政也不会支持咱们这样做的。”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曾经发行过一些债券,最早称为“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后来又发行了“国家经济建设公债”,用于筹措建设资金。1958年之后,国家暂停了公债的发行,直到1981年,才恢复国债,并称之为国库券。
  在当年,一方面是人们缺乏证券投资的意识,另一方面也是百姓手里并没有太多的余钱,所以国库券的发行并不顺利,往往需要通过摊派的方式,强迫各单位的职工购买。到了90年代之后,国库券才真正变成了香饽饽,每次发行之前都有无数的投资者连夜排队等着抢购。
  冯啸辰对于债券的认识,是基于后世的经验,觉得用债券来融资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罗翔飞作为一名从计划经济年代过来的官员,觉得发行债券这种方式是很不靠谱的,他无法想象会有人愿意花钱来买这种十年后才能兑现的投资品。
  听到罗翔飞的话,冯啸辰微微一笑,说道:“罗主任,您的担心的确是有道理的。去年咱们重装办也被摊派了一部分国库券,每个人都买了20块钱,我记得当时就有不少同志发牢骚呢。”
  罗翔飞道:“是啊,国库券可以摊派下去,大家就算有点牢骚,出于支援国家建设的考虑,也还是能够接受的。可你凭空搞出一个大化肥债券,如果再给大家摊派一次,大家还不把咱们重装办的脊梁骨戳穿?”
  “如果咱们根本就不搞摊派呢?”冯啸辰带着诡秘的笑容问道。
  “不搞摊派,谁愿意买?”罗翔飞问道。
  冯啸辰道:“当然是找有钱人买了。”
  “谁是有钱人呢?”罗翔飞又问道。
  冯啸辰简洁地回答道:“外国人。”
  “外国人?”罗翔飞一愣,“你是说……你打算到国外去发行这些债券?”
  “没错。”冯啸辰道,“我考虑过这个问题。咱们国内老百姓收入低,大家手上都没有什么钱,要想让他们自愿掏钱来买大化肥债券,可能性是极小的。虽然咱们也可以用一些大道理来说服一部分人,但这对我们来说压力太大了。而国外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首先,国外有证券投资的传统,国外的居民对于债券的接受程度远远高于国内。其次,外国人比咱们有钱,1亿元人民币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大数目,而对于西方国家的投资者来说,就不算什么了。第三,目前西方正处于经济危机,股市低迷,而中国正在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前景良好。可以这样说,咱们的债券在国际债券市场上绝对是属于优质债券,别说发行1亿元人民币,就是发行个十亿八亿,也毫无难度。”
  “你这事可就闹得有点大了……”罗翔飞咂舌道,“涉及到国际市场的事情,而且还是在国外发行债券,咱们可还真没有这个先例啊。”
  冯啸辰道:“任何先例都是人做出来的,既然过去没有这个先例,咱们就创造出一个先例吧。”


第二百四十六章 先听听兄弟单位的意思
  拗不过冯啸辰的花言巧语,罗翔飞最终还是答应把冯啸辰的方案提交给经委领导去定夺。其实,冯啸辰的这个主意也不算是特别离经叛道,社科院、央行等部门已经有一些学者提出了发行国际债券以筹集国内建设所需资金的建议,而且据说这些建议还得到了一部分高层领导的认同。
  时下各行各业都在提倡解放思想、开通脑筋,领导们不怕下属的脑洞开得太大,只担心他们太过保守。冯啸辰提出来的这个建议,即便不能得到经委领导的批准,至少也不会受到批评,没准还会被视为一种大胆的创新,只是时机不够成熟而已。
  到国外发行债券是一件大事,领导们当然不可能马上作出决定,而是需要再研究研究,没准还要向更上级的领导请示才行。不过,有关大化肥会战的意见,却已经批复下来了。经委、机械部、化工部、机械进出口总公司等部门与几个省区的主管部门一道,组织了一个谈判团队,开始与日方就引进五套大化肥设备的事宜进行磋商,其中主要的基调基本上是依据冯啸辰他们在日本时与日方商定的结果。
  按照协议,中国将以整体打包的方式,向日本的四家化工设备企业采购五套大化肥设备,日方则需要在提供设备的同时,向中方让渡全部制造技术。每套设备都约定了国产化的比例,要由日方将这部分设备分包给中国企业进行制造,日方在此过程中要提供技术指导,并对设备的质量负责。
  根据重装办的意见,产品设计和安装的环节也被纳入到日方需要让渡的技术范畴之内,中方将派出人员参与设计工作,最终的设备安装将有中方的安装队伍参加。
  日方在谈判中自然也留了不少后手,例如有关压缩机组低温材料的冶炼工艺,便被排除在所让渡的技术之外了。照日方的说法,他们也只是从钢铁厂采购这类钢材,中方如果有意自己制造压缩机组,同样可以与日本的钢铁厂洽谈采购事宜,这就不是化工设备协会能够管得了的事情了。
  在进行引进谈判的同时,国内的设备招标也在轰轰烈烈地展开。日方分包给中国企业制造的那部分设备,是由机械部和化工部承接的,他们将把这些任务再移交给国内的化工设备企业。至于哪些企业能够获得这些任务,那就需要看各自的努力和给出的承诺了。
  “什么,签保证书?”
  在经委的大会议室里,前来参加设备招标说明会的企业代表们听完罗翔飞以重装办名义所提出的要求,一下子就炸锅了。
  正如冯啸辰在日本的时候向邓宗白提出来的,重装办要求所有承接分包任务的企业必须要签订保证书,承诺在指定的时间内提供出符合日方质量标准的产品,并接受日方的检验。如果检验结果显示这些企业提供的产品质量达不到要求,或者时间上无法保证,就要承担相应的罚款,甚至有可能拿不到货款,使前期投入的材料、工时等打了水漂。
  “这个要求太苛刻了!”
  北方化工机械厂的厂长程元定第一个跳起来抗议了。他可不在乎罗翔飞是重装办的副主任,按级别算,程元定自己也是正局级干部,与罗翔飞是平起平坐的。像这种大型企业的领导,与部委的关系一向都是非常密切的。从部委那里能够拿到好处的时候,他们会显得非常乖巧与温和,对部委官员百般奉迎。而如果遇到利益冲突,他们就会立即变脸,完全不拿部委里的司局长当一盘菜。
  “罗主任,我不是故意跟经委领导唱反调,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情,哪有一切都听日本人安排的道理?万一我们的产品提交过去,他们故意找茬,非说我们的产品不合格,难道重装办就不给我们钱了?”程元定质问道。
  罗翔飞对于可能出现的情况早有准备,面对着程元定的挑衅,他端坐在会议主持人的位置上,面不改色,平静地说道:“程厂长,你怎么就知道你们的产品会不合格呢?”
  “我只是打个比方嘛。”程元定道,“我是说日本人故意找茬,明明是合格的产品,非要说不合格。他们又是总包方,说话有份量,那时候我们不是浑身是嘴也说不清了吗?”
  “这是不可能的。”罗翔飞道,“在任务发放的时候,我们就会说明所有的质量要求。只要你们达到了要求,人家怎么可能找出茬来?如果他们真是故意找茬,上级主管部门怎么可能听他们的一面之词?”
  程元定道:“那可未必,现在崇洋媚外的人多得很,人家外国人放个屁都是香的,万一……”
  说到这里,他撇了撇嘴,显出讳莫如深的样子。其实他也是不便再说下去了,这种自由心证的话,只能是点到为止,如果说得太实,罗翔飞是可以揪着这句话找他麻烦的。
  罗翔飞并没有计较程元定的话,他淡淡地说道:“那么依程厂长的意思,这次分包应当怎么做呢?”
  “怎么做?”程元定看看众人,说道:“过去的方式就很好啊。我们虽然是分包,但我们的产品是直接面对用户单位的,不需要由日本人来做判断。罗主任,你想想看,用户单位是最终要使用这些设备的,他们能不关心设备的质量吗?如果我们的设备不合格,用户单位第一个就会不答应,哪里要日本人多一道手?”
  “没错,我们过去和用户单位合作得很好,互相也熟悉,为什么要日本人再插一道手呢?”
  “对啊,我们都是中国的企业,互相沟通也方便,有点什么事情也能相互体谅,让日本人在中间插一杠子,算怎么回事?”
  另外几家企业的负责人也跟着鼓噪起来。
  罗翔飞静静地看着众人,直到大家都说完了,他才说道:“各位刚才都说应当直接面对用户单位,还说与用户单位沟通非常方便。可是我想问问,过去几年里,你们和用户单位没有发生过矛盾吗?发生这些矛盾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这个嘛……舌头和牙齿有时候还干仗呢,我们和用户有点小矛盾,也不算个啥吧?”新阳二化机的副厂长邓宗白尴尬地辩白道。有关新阳二化机和滨海省之间的矛盾,在圈子里可是众所周知的,滨海省把官司都打到化工部去了。罗翔飞刚才说他们与用户单位有矛盾,邓宗白第一个就觉得这话是针对自己。
  “有一些误会是正常的。”程元定也说话了,“就以我们北化机来说,前年帮定南省搞过一套石油炼化装置,当时也出了一些岔子,闹得有些不愉快。但后来事情解决了,大家就没什么矛盾了。定南省化工厅的那个王厅长,每次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