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山海寻龙诀-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排,答应下来。

    不得不说冯守在风水一道上,乃是百年难遇的天才。他早就用自己所学的卦术,推演过乡里的未来,所以才立下了此等誓约。在冯守死后,周围的军阀处处混战,争夺地盘,可唯独冯守的乡里是块硬骨头,又不与人争斗,所以偏安一隅,平平安安过了将近十年。

    十年之后,侵华战争大面积爆发,那时候的川蜀和云州已经基本划立好了地盘分化。冯守的乡里因为多年来行事低调,不与人争斗,所以反而名气渐渐小了下来,再也不为人所知,三千武装优秀的民团守护乡里,过自己的太平日子。

    侵华战争一爆发,那时候全民皆兵人人抗日,到处都要发动起来打击来犯的日寇。这个时候,川蜀那些有血性的军阀大佬们,一腔热血也要为抗日贡献力量,于是便发生了华夏历史上十分著名的壮士出川。

    那时候冯守的三千民团,是一支相当精锐的抗日力量,在当时乡里让民团出川抗日的呼声很高,外面出川抗日的氛围又已经形成。重重原因之下,冯恪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甚至有人说他是汉奸走狗,没血性的东西,但是冯恪顶住了压力,守住了冯守的遗言,宁死不让民团出川。

    果不其然,当时出川抗日的川蜀将士们,虽然壮烈,但是九死一生,死伤殆尽。唯有冯恪坚持了冯守的遗言,守住了乡里安宁,一直到四个日军旅团想从后方抄入川蜀腹地,探明道路,里应外合,完全拿下华夏所有的土地。

    当时川军已经大多死在了抗日战场上,哪里有能力抵抗如狼似虎的日军旅团?那两个日军旅团一路上势如破竹,超前开进,很不巧的撞在了冯守的乡里,应了冯守的布置,送了冯恪一番大功绩。

    别人没有抵抗能力,冯恪手下这三千民团可是有的,冯守死后这十数年来,冯恪带人日夜操练,勤加布置,那些日军远道而来,声势浩大,行踪早就被冯恪探明,打了个以逸待劳。

    那四个日军旅团一路上攻城拔寨势如破竹,不费吹灰之力。这下子撞到了冯恪手里,算是倒了八辈子的血霉,还以为冯守的乡里像是外面那些乡镇一般好拿捏,谁知道先锋部队还没进了冯守所在的镇子大门,迎面而来的就是一阵重火力的压制,瞬间就打了个瓮中捉鳖。

    冯守所在的乡,四面环山,冯恪就让人在山上布置了重火力压制,日军的先锋部队毫无防备的走进来,在优良的美制机枪的火力压制下,几乎死了个干干净净,留下了一地的尸体。

    前锋被阻断,后面的日军司令官也意识到了事态严峻,连忙调人跟上,叫嚣着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拔下这个小小的乡镇。

  

 第六十三章:改变格局(1)

    日军的侵华计划,是从派出一支精锐的部队从华夏的腹地川蜀绕行,进而行进到抗日部队的后方,两面夹击,拿下华夏中部,进而全面拿下华夏。当时负责进攻川蜀的总司令官,叫小泉正二,统领着四个旅团九千余人向川蜀进发。

    不得不说,若是此举成功,这四个装备精良的机械化旅团确实会与华北一线的日军形成里应外合之势,华北危险,整个华夏都危险,就在这关键的时候,冯守死前的布置,发挥了十分巨大的作用,硬生生改变了但是华夏的格局。

    那些在冯守的乡镇前被阻击下来的日军明知道兵贵神速,若是不能一路势如破竹,迅速与前线日军回合,自己孤身犯险,进退无路,是一条死路,所以小泉正二一听前锋部队遭到猛烈阻击,立马就急了,命令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拿下这小小的一个乡镇。

    四个机械化旅团,一开始的时候也不管什么战术布置,一股劲儿的往上面压,想要凭借人海战术和装备优势拿下冯恪,但是冯守英雄一世,临死布置怎么会是这些目空一切的倭寇可比?

    那些日进自恃装备优秀,其实不过是人手配置了一支三八式步枪,也就是俗称的三八大盖,身上的子弹比较充足,再然后就只有两枚手雷和刺刀以及匕首了,当然这些装备相比当时的抗日部队来说,已经算是非常领先了。

    但是冯守死前将整个献王刘德墓中的珍宝席卷一空,全部换成了真金白银,真金白银又变成了明晃晃的装备,就他手下一个民兵手里的装备所形成的火力压制,足足比得上那些日军三个,所以正面交火,根本不虚。

    当时交战的情况几乎就是日军赶着往冯恪面前去送死,他们想用人海战术压倒冯恪,但是冯恪的火力简直就跟不要钱一样往外面突突,M…十六半自动步枪远距离点射又准又狠,持续性火力把日军打得还没冲到冯恪的工事前面,就已经留下了一地的尸体。

    但日军毕竟人数众多,九千人的部队往前不要命的推进,还是用十分惨烈的代价冲到了冯恪的工事面前,原本以为一个冲锋过去就能碾压这小小的民团,谁知道等着他们的,还有更猛烈的火力压制。

    冯恪的民团,手下人手背上还背了一把转轮式的汤姆森冲锋枪。这玩意儿又有个别称叫做芝加哥打字机,是当时射速最快,近距离扫射威力最强的枪。这东西一掏出来,突突就是一大片,冯恪又不缺弹药,等于是上来一个死一个。

    加上后来冯恪还引进了M…二四九重机枪,特意把日军放过来了再打,那东西用的是子弹带而不是弹夹,只要枪管不过热就能一直突突,那些填上来的日军在这双重火力的压制下被打得是哭爹喊娘,伤亡十分之惨重。

    后来伤亡数字实在是太大了,但是冯恪的工事却连一点皮毛都没有被拿下来,小泉正二没有办法,只好命令前锋部队后撤,在后方用迫击炮压制。

    冯恪作为冯守的弟弟,自然也不是简单的,日军的那套战术,他早就摸得清清楚楚,要是软柿子就用人海战术压制,要是攻不下来就用炮火压制,你日军有炮火,难道我冯恪就没有了吗?

    冯恪不仅有炮火,而且是从意大利进口的大口径重炮。这种重炮不像是日军的迫击炮需要抛射,它是直射的炮弹,发射更加精准,失误极小。那些日军刚刚把自己的迫击炮阵地摆出来,冯恪这边满天飞的炮弹就已经打过来了,遍地开花。

    日军由于要长时间行军,辎重都在后面还没来得及运过来,所以只带了方便携带的迫击炮,重炮根本来不及压上来,冯恪的重火力这么一压制,日军的迫击炮还没发射几发,迫击炮阵地就已经被炸成了一片狼藉。

    没有办法,实在打不下来,那就稍作休整,往后方申请支援吧。小泉正二赶紧朝着上峰发了电报,说自己在川蜀腹地遭到正规军顽强阻击,对方使用的装备十分精良,疑似美国海豹突击队,这是破坏条约,要求美方给一个说法。

    美方当时根本也就是一头雾水,义正辞严的驳回了日方的控诉,政治这东西玩起来,几十年也不嫌少。战场上的机会转瞬即逝,等美方给了说法,侵华战争的黄花菜已经凉了,所以小泉正二的上方,又下了血本派出了两个加强师团,火速朝着冯恪的阵地进发,要求小泉正二原地修整待命。

    小泉正二怎么也想不到会在这种地方,踢到这么一块铁板,他对对方一无所知,对方却把他打得损失惨重,四个旅团九千人,两天的强攻战没拿到对方一点好处,自己反而损失了五千余人,这样的进攻性价比实在太低了。

    他认为对方的火力实在太具有压制性,与当时的华夏抗日部队完全是两个概念的火力,就是打死他,他也不敢相信这仅仅只是一个地方民团,更别提这个民团其实只有三千余人,他认为挡在他面前的至少也是一个师。

    小泉正二觉得对方占据了地形优势,装备又不弱于自己的四个旅团,所以只有等后方的两个师团一起汇合以后,在重火力掩护下强攻,在此之前应该修整部队,静待支援。

    他静待支援,冯恪却不会坐以待毙,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可以极大减轻后面战斗的压力,那天晚上,冯恪亲自带了五百精锐的部队,抄小路摸到了小泉正二的营地后方,安放炸弹。

    小泉正二怎么也没想到,对方竟然还会趁着他修整的时候发动这样的夜袭,那些疲惫不已的日军本来就没有什么战斗状态,遇到了冯恪的夜袭部队,简直就是送死,几乎被全歼在战场上。

    冯恪对小泉正二的营地使用了两吨的T N T炸药,把小泉正二的营地炸成了一片平地,好多疲惫的士兵还来不及从梦中醒来,就已经被爆炸夺走了生命,小泉正二的营地处在一个爆炸没有波及的角落中,晚上正在研究战术的时候听到爆炸声四起,出了帐篷一看,营地里火光四起,杀声震天,自己的部队被杀得抱头鼠窜。

  

 第六十四掌:改变格局(2)

    冯恪以逸待劳,击退日军前锋部队,然后又是一招暗度陈仓,打了小泉正二一个措手不及,小泉正二哪里会想得到冯恪又这样激进的作战意识,当天晚上仅剩下的四千部队,给冯恪的这招暗度陈仓吃了个干干净净,小泉正二本人无法忍受战败结局和被俘耻辱,切腹自尽,九千人的四个旅团,只逃出去了一千余伤残。

    这样的一场以少打多并且取得压制性胜利的战斗,在当时的华夏历史上,还是头一回,不过当时的川蜀消息闭塞,这个消息没能传达到作战前方,但是也极大的鼓舞了抗日士气,更重要的是,意识到了日军里应外合意图的前方抗日部队,开始朝着川蜀方向大规模支援过来。

    抗日部队大规模增援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日军的耳朵里,日军高层也急眼了,又派遣了一个师团增援,师团的司令官全部立下军令状,若此行不成,切腹以谢天皇。这样一来,冯恪可就成了部队洪流下的一只小蚂蚁,三千民团虽然装备精良,但也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了。

    这样来冯恪要面对的可就是三个正规武装的师团,足足两万余人,他抗击小泉正二的时候也损失不少人手,三千民团还有两千余人,对方的兵力几乎是他的十倍,正面抗击,毫无一点胜算。

    要把两千多人和两万人去正面冲突,以卵击石这种傻子才会干的事,冯恪不是傻子当然不会去干了,他依了冯守的遗言,将部队和乡里人员转移进了地下的地道,利用复杂的地形,部下地雷陷阱,节节抗击,且战且退。

    冯恪这块硬骨头有多难啃,只有当时参战的日军才知道。川蜀地区多山多河,地势复杂,很容易迷路,冯恪所在的乡镇,更是错综复杂,稍不注意就会迷失方向,加上冯恪和冯守兄弟多年经营,自己人要在乡里混生活那是如同鲤鱼入水一般得心应手,外人来了,路都不好找。

    找路虽然困难,要拿下在里面藏着的冯恪就更是难上加难,偏偏冯恪所在的乡镇又是大军行进的必经之路,要想从这边过,必须经过冯恪的手下。偏偏冯恪又是个软硬不吃的,想要收买他,连人都见不到一个,搭不上线,冯恪也根本不缺钱。

    更何况冯恪和他兄长冯守一般,乃是精忠报国,忠肝义胆之辈,怎么会被收买做辱没国家之事,所以是一条心铁了要把这些日军拦在此处,要过去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半点都没得商量。

    要硬攻冯恪,那无异于大海捞针,冯恪所在的乡镇,都是在地下挖出了错综复杂的地道,地面上是城镇,地面下又自成一个世界,各种紧要物件,人员物资,全部都转移在地下,又不缺粮食淡水,就是在地下跟日军耗上个一年半载也根本没有一点问题。

    那三个师团的日军,开进来的时候,害怕吃到小泉正二那种暗亏,所以进来先不管三七二十一,三个炮兵团把重炮拉开,对着冯恪的地面工事,一刻不停的开炮,倾泻了差不多四个小时的炮弹,硬生生把整个乡镇包括工事在内的地面建筑,活生生夷为平地了。

    这边日军把地面建筑夷为平地,心想工事里面的人应该死伤殆尽了吧?于是放心大胆的往里面开进,果然一路畅通无阻,遍地都是残垣断壁,却见不到一具守军的尸体。

    原来冯恪早料到日军会用炮火进行覆盖,早就带着乡镇里面的父老乡亲,收拾了东西,躲到了地下。冯守是盗墓起家,各种地下结构布置自然是了如指掌。他们在地下挖了十多米深,然后再横向扩展地道,根据地下的结构修建,就算是大地震也拿他无可奈何。

    上面虽然炮火震天,对下面来说雷声大雨点小,几乎没有收到什么大的影响。冯恪虽然本事不及冯守那般通天彻地,但也不是好相与的,他早就打定了将地面建筑与日军同归于尽的主意,所以根本不心疼上面的损失,还在房屋和各处路上,安放了无数陷阱。

    日军拿下了冯恪的地面建筑工事,却根本没能如期推进,几乎是走两步就会遇到一个地雷,一炸就是一大片,想要排雷,对不起,地雷下面还连着一个开了引线的手雷,专门炸日军的工兵。你要是想做个标记后面的人不踩到就行,到处还有连着引线的诡雷,防不胜防。

    除了这些陷阱,地面上的各条大路,桥梁,被冯恪全部摧毁掉了,大部队想要开过去,根本没可能,只有先修桥梁,然后部队开进。但是日军前脚把桥梁修好,后脚这边冯恪就让人把桥梁暗中摧毁,日军进了冯恪的地盘,简直就像进了泥沼,寸步难行。

    寸步难行不说,冯恪还充分利用了自己对地形把握熟悉的优势,不断袭扰日军,专门袭击后方的弹药粮草和辎重。而且冯恪绝不恋战,占到了便宜抽身就撤,日军人虽然多,但是愣是拿冯恪没有一点办法,但这前线,在冯恪的袭扰下,哪里去的成呢。

    向前进进不了,想后退又有要命的军令状顶着,进退两难的两万日军被冯恪两千多人硬生生拖住了快一个月,华夏抗日正规军支援赶到,日军见自己的计划已经不可能实现,损失惨重的撤出了川蜀,放弃了这个计划,参与此计划的师团司令官,有一个被冯恪暗杀,剩下的两个,全部在军令状下切腹自尽。

    这个时候,冯守的布置已经全部应验了。好在冯恪当时守住了他的遗言,不让部队出川抗日,否则的话,莫说后面这两万大军,就是小泉正二来的时候,也把这小小的一个乡镇拿下了。

    最重要的是,冯恪用三千装备精良的民团,阻击了前后近乎三万日军的来犯,硬是将日军挡在了乡镇之外,并且以极其微小的代价,杀伤日军约一万五千人,使日军进犯华夏的企图被彻底扼杀,这种功绩,当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此时想想,若是没有冯恪将此次来犯的日军,以如此微小的代价,拖住了如此之长的时间,让那些日军成功绕道到了前线后方,形成里外夹击之势,抗日战争很有可能就会因此失败,如今的华夏,又是另一番变化,所以冯守冯恪的功绩,甚至称得上“救世”二字。

  

 第六十五章:忠义三拜

    冯恪凭借着三千装备精良的民团和冯守死前的布置,配合着支援过来的国民革命军,将这股陷在乡镇里的日军击溃,一举改变了华夏抗日战场的战局,他这三千民团破三万日军的辉煌战绩,很快就传到了胡宗南耳朵里。

    当时胡宗南爱才,一心想把冯恪和他的三千民团收编在自己麾下,但是冯恪牢记着冯守死前的吩咐,以长兄有遗命为理由,再三拒绝了胡宗南的要求,胡宗南派去劝说的人,把冯恪的门槛都踩烂了,冯恪就是不为所动。

    这时候又有包括民团在内的不少人都动摇了,因为当时取得了那样大的一场胜利,若是归顺了胡宗南,就是一大笔军功,冯恪封个师长不成问题,底下的人跟着升官发财,仕途直上青云指日可待,但是冯守的遗命放在那里,这次大胜全仰仗了冯守的遗命,这个时候谁也不敢去反对冯守的布置。

    其实结合之后的历史来看,冯守和冯恪两兄弟的选择,无疑是极为正确的。首先来说这次大战能够大获全胜,除了三千民团的装备十分优良以外,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凭借了冯恪对地形的把握,节节抗击,才能起到这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作用。

    若是真的归顺了胡宗南,冯恪就算封一个师长,他那一个师的战斗力,拉倒平原战场上,也远远不如这三千民团在他苦心经营了多年的乡镇上。这还是其次,最主要的是他当时已经看出后来国民党不能长久,跟着胡宗南,必然下场惨淡,所以婉言拒绝,带领乡亲父老,重建战后家园。

    时间飞逝,日月如梭,华夏国内的势力风云变幻,冯守死后二十年的忌日,恰逢国共内战爆发,冯恪这三千民团夹在国共势力范围中间。若不抉择一方,必然要成为双方争夺的首选,乡镇再难幸免,保全冯家兄弟苦心经营多年的平安。

    国共双方都派出不少人想来秘密争取冯恪,但是国民党的人来的时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