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午后)-第7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未来肯定不能这样供给,可以在当地鼓励自耕自足,不过眼下西夏一清二白,必须要从国内运输过去。还有的就是西夏境内的百姓,几十万户,几百万百姓,除了镇压的那批不算外,其余的必须得将他们养活。

战争结束了,国内欢呼声一片。

可是国库空空如也,各方面的税务不得不再度开始加重,许多地区百姓渐渐困苦起来。

甚至为了节约成本,一部分迁置到长安就食的党项人,又一步步东迁,迁到陕州,在三门东侧就食,与三门西侧就食,成本整整要减少一半!

也没有人说什么,难的是眼下,没有西夏之害,长久对宋朝会十分有利。

……

正月初一。

李秉常还是西夏国主,原来是皇帝,不过这个皇帝始终未得到宋辽的认同。从原来关系上来说,李秉常是国主,如今是国主,地位未动,并且继续呆在西夏皇宫,皇宫里还有许多太监宫婢,但侍卫减少了,这是不得不为,否则侍卫一多,可能会发生不好的故事。

并且还有大臣。

一些梁氏党羽,还有一些对宋朝有恶感的,以及投降西夏的一些汉奸们,全被被以谋逆罪处决了。余下来还有许多大臣贵族,有的投入宋朝蕃候计划中,有的作为各州县的副职官员收编了,但有少数人仍死忠于李秉常。

郑朗仍保留着他们的原来官职,只是与制度有讳的官职一一取消。这些人隔三岔五地来皇宫朝拜李秉常,不过只是关上门的事,在外面他们没有半点权利。

而且郑朗在渐渐有意地打压。

然而对这些人,郑朗并没有用粗暴的手段。这也进一步的安定了人心。其实不仅是为了成功将西夏纳入宋朝体系,也是在摸索未来治理幽云十六州的经验。

大年初一,郑朗作为灵夏路安抚经略使,也来贺拜李秉常。至少名义上李秉常是国主,河西节度使灵夏郡王,名义上的地位还比董毡略高那么一点儿。不过在之前,李秉常必须拜见宋朝的使者。使者是苏东坡。

各叙各的,这只是做一个样子,减少西夏百姓怨言的,别当真。

然后于西夏皇宫欢宴,随着苏东坡随着郑朗去了他在兴庆府的新宅子。

一个比较朴素的院落,苏东坡与郑朗说了几句话后,拿出张方平的书信。

两府人员又有变动,薛向病逝,张璪与曾孝宽因才能不足,让言臣弹劾,先后离开两府。蔡确与郑朗的老乡孙固、李清臣先后上位。吕公弼下,吕公著上。有的人才能薄弱,例如孙固,还有的人资质浅了,例如张商英。

去年前方在大会战,后方压力很重,因此又将章惇调回西府担任枢密使。

信就是章惇写来的。

第一件事就是国家财政压力吃紧,年关到了,朝廷会得到一笔收入,那就是平安监的分红。不过用钱的地方更多,过年了,外戚宗室官员将士,都要赏赐的,还有各种活动,不管怎么说,这是宋朝历上的罕见大捷,不能过一个寒酸的新年。

这些所用钱帛不菲。

并且西北还要继续调拨大量钱帛物资。

与郑朗说话,章惇没多客气,直接说了钱帛太紧张,不能再逼,再逼又有可能到处谋反起义。

这个倒是好办的,郑朗打算淡出政坛,朝堂的事多不过问,章惇说了,他也可以管一管。钱帛紧张,不能从百姓身上逼,但可以继续从银行里借一笔钱来周转,再坏些,不比当初欠下三亿多要强吧。

他关心的是第二件事。

这些年平安监大肆从倭国进口木材,若大的宋朝一年得用多少木料,仅是制墨,几乎在几十年内就将华北地区的松树砍伐一空。这种木材的用量放在倭国,会带来多么惊人的影响。

大肆购买,为倭国带去惊人的财富,许多贵族绫罗绸缎,越来越有钱,甚至从宋朝商人手中购买豪华的船只,来宋朝旅游。说不定还有一些女子夹杂在这些船只中,又借了一些种回去。

对此,宋朝不问的。

对它,还没有对高丽看得重,毕竟高丽能起来牵制契丹作用。

这是富的一面。

但大肆砍伐的结果,就是许多地区山林变成了荒山野岭,本来倭国水土就很薄弱,后世它们森林占据着全国百分之七十的面积,还要进口木材,而非是从国内砍伐也是迫不得己,那方水土不能砍,一砍准得完完。

偏偏现在倭国皇室控制力弱,而且宋朝也非是用强行手段购买,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谁去管?

这就导致了一个结果,许多山谷山洪暴发,泥石流现象增加,无法居住耕种。一大批百姓纷纷逃亡,有少数人逃到海上,有的经商,有的打渔,还有的就干起了盗贼勾当。

原来祸害的是倭国周边地区,渐渐随着活动范围扩大,渐渐延伸到琉球与舟山群岛一带。

祸害不大,只有少数几十艘船只漂过来。但渐渐有了蔓延的趋势,并且对海上的事,章惇虽是福建人,同样不大懂。

于是写了信,问郑朗怎么办。

第九百二十七章 雪(大结局三)

郑朗听到这个消息非是气愤,相反的,是兴奋。

这种心态很不正常的,在宋朝就要言宋朝,经他这一整,估计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也不会有后世那种悲惨的故事发生了。

也比较容易解决,郑朗立即执笔,写了一封回信。两条策略,一是于沿海也设立保甲法,于各州各府训练大批保丁,非是为兵源而设,一是济贫,二就是防御。

其实明朝倭寇之害,害在国内政策,导致沿海地区的百姓为了生计冒充倭寇,或与倭寇勾结,若没有这些人与倭寇勾结,以当时倭寇的真正实力,很难以为害。所以郑朗第二策便是任何人与倭国海盗勾结,全部得杀无赦。

宋朝海政是开放的,除了偶尔派使去高丽,很少打造宝船,对国外耀武扬威,可真正的足迹,就是没有郑朗,走得也不比郑和下西洋的少。因此乡绅勾结倭寇,百姓冒充倭寇的机率很小,再加上这道禁令,倭寇以后会越来越多,但不会形成多大危害。

四儿端上茶水点心,苏东坡连说不敢。

然后他又说道:“郑公,我从京城来,听到一件事,契丹派使,强令我朝从灵夏路撤军回去。朝中正在为此事烦恼。我一路西来,看到一些地区,若是官员苛刻,百姓已露出困苦之色……”

“契丹也未必可怕,不过今年是很难……”郑朗想了想,又提笔写了一份奏折,让朝廷与辽使商议,拿出三到四百万缗钱向契丹购买皮毛牲畜。

“郑公,太多也。”苏东坡看着这个数字,有些肉痛。说老实话,苏东坡还是不错的,爱民,但政治上远不及苏辙,因此担任地方官员时往往出了政绩,进入两府后有时不但办不了事,还坏了事。

郑朗说三四百万缗钱,就是财政不困难,对于宋朝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并且现在这种交易是等于贿赂性质的,毫无疑问,契丹会大宰特宰。

“子瞻,不厚不足以成功也。就是这笔款子,也未必会让所有契丹有远见的大臣苟和。不过会让一些眼光短浅的贵族与商人,游说契丹与我朝继续和好。今年虽难,一旦契丹正式出兵,那么会更难。到了明年,契丹若要出兵,甚至我心中还会欢迎。”

“并且再过几年,我朝都可以随时将岁币中断,至少会将这个纳字去除。”

苏东坡眼中闪过几道光亮。

西夏对宋朝起的是重要的军事牵制作用,因为它屡屡犯边,不得不在陕西路驻扎大量将士,增加了冗兵与冗费,也给陕西百姓带来沉重的负担。但非是宋朝的耻辱,两国交战,互有胜负,就是给了几个钱买安,那是赏钱,不象契丹那样,是一个纳字。到了南宋更耻辱,宋高宗写信给金国皇帝,在信上自称“臣构……”

其实归根到底,是面子问题。

但面子当真那么重要?

留苏东坡呆了一晚上,两人又谈了一些诗词歌赋方面的知识,如今苏东坡在文学造诣上早就超出了郑朗。当然,郑朗对此不是很介意,苏东坡也不敢自傲。

第二天苏东坡匆匆忙忙赶回京城,得趁契丹使者没有离开京城时,将郑朗这封信带到京城去。

果然,这个三百万,让辽国使者心动了,不敢做主,也没有再争执,匆匆回去。

宋朝因为财政压力,仍然很困窘,不过许多地方在转好。

比如陕西,九成以上的壮丁、蕃丁与弓箭手等兵役逐一裁去了,就连乡兵也裁去三分之二。去年一年的鏖战,让陕西百姓过得很苦,不过自此以后,逐步松压。

再比如禁兵。

本来禁兵不多,再加上前后牺牲了数万禁兵,没有再裁了。而且河湟与西夏占领时间不长,各地还有一些部族不满宋朝的统治,也必须要驻兵。同时丰州与府州、兴庆府与怀远军这几个地区更要驻扎大军,以防契丹入侵。

驻军暂时不敢减少,不过分散到这么广大的地区,生产恢复过来,当地供给,再加上兵士的屯田,至少在粮草上能几乎自给自足了。仅此一项,一年就会替宋朝节约大量钱帛。

而且宋朝以后不会再为战马与牲畜发愁。

部分地区已经开始推广杂粮,这会进一步缓解北方粮食的压力。特别是玉米,它不仅是杂粮,还是上佳的饲料,利于百姓养殖牲畜。

但郑朗在兴庆府的动作,使得宋朝财政进一步的恶化。

用费最多的便是绿化,先是自贺兰山引雪水,开挖一条小运河通向居延海,这条小运河不宽不深,非是用来运输的,纵然再宽再深,没有充足水源,也不可能当成船行驶的运河。就是这条小河,以后还会是一条季节性的河流。

它起的就是绿化防风沙作用,又于小河两边开挖几十个小型湖泊,在汛期蓄水,两边载上许多耐旱植物。防止风沙恶化,而且能护住商道,一旦两边绿树成荫,昔日唐朝时的北商道规模又能恢复过来,上通阻卜,西沟西域,给兴庆府、盐夏、府麟、太原、延州会带来无限商机。又于南北河套开挖了大量引水渠,植树造林。

但在许多地方设置了禁牧区。

包括弱水两侧,花了许多钱帛植树,或者种植了大量牧草,又修了许多小型水渠滋润。

树林所在一律不得砍伐,并且种植密密麻麻的棘刺,以防人类进去胡乱砍伐,至于草地,只有少数地区给牧民放牧,其他草地同样禁止牛羊进入,但允许牧民每年分成四到五次,定期进去收割牧草。

这样经济效益会更高,并且等于强迫性的将牧民逼着定居下来。不定居就无法管理。

是互惠互利之举,只是这样一来,朝廷必须投入大量钱帛下去。

因为水土比河湟恶化更激烈,这次投入的钱帛很多,前后三年时间,投入的钱帛达到三千四百多万缗。

还有兴修道路,开办学堂,原先的党项文字放在博物馆了,全部普及汉字。

去年前面收复一处,后面就组织百姓种植冬小麦,但等冬小麦上来,必须到五月份,早错过了植树造林时间。现在这些工程提前了,百姓要吃要喝要穿要工钱,花费更多。

郑朗做得有些急,但必须让西夏百姓立即看到希望所在。西夏越是稳定,契丹越是犹豫。若是西夏不稳,就是有三百万,契丹还可能会出兵。但这些钱帛逼得官员团团转,还好,有了银行相助,否则战争结束了,还会因为钱帛惹出大乱子。

不过种种举措,到了秋后,西夏渐渐安定下来。

而且那三百万也起了作用。

契丹有远见的人不少,可未必是所有人大公无私的,这一点与宋朝一样。三百万让许多贵族动心,并且契丹内部也有许多事,第一就是清除耶律乙辛势力,正在清算时,拖住了契丹后腿。第二个就是杂粮,虽得到宋朝种子,但需要宋朝派人指导种植。很多人抱着一种想法,契丹军队战斗力强大,所短之处是粮食产量不足,百姓无法保证温饱,经济不足,一旦杂粮大丰收之后,百姓温饱问题解决后,契丹就会将军队的战斗力发挥出来。因此有些人想等上几年……

于是又派使来宋,继续强硬地要求宋朝从西夏退兵,又一面谈这个三百万。

最终双方搭成协议,分四次,分别于六月、九月,来年二月,五月,分别从契丹购买三百七十万缗皮毛,很贵的皮毛。

这个协议,最少使契丹勒索了近三百万缗钱帛。

但让宋朝换回了最宝贵的一年喘息时间。

……

元丰八年。

王韶未死,相反的他弄了一出让宋朝群臣瞠目结舌的事。

先前王韶迁为枢密副使,还是很太平的,但时间长了,士大夫开始虐了。王韶悲愤之下,向郑朗发出请求,让郑朗保荐他参加举良方正科。

举良方正科虽贵,那是提拨后进的,他班列西府副相……

郑朗接到王韶信后,不由大笑,又写了一封信劝王韶,心静自然凉,而且赵顼治下宋朝,几乎达到了巅峰,若没有这个背景,就不容易平灭西夏。赶上了好时光哪,这才建立丰功伟业,人要贵在知足。

有所得必有所失。

并且将自己的信复制了一遍,又与王韶的信合在一起,递给了赵顼看。

赵顼看后也是哭笑不得,将王韶喊来问:“王公,你何至于与后进争夺制试科名额么?”

经过这一折腾,王韶渐渐看开,又因为多次上战场,身上有积伤,于是提出致仕的请求,不给士大夫抹黑机会,咱功成身退了。返回老家江西养老去了。

另一边郭逵也遭到排挤,学习王韶,随后致仕。

其实对于他们俩人来说,这反而是最好的结局。

不但他们俩,包括高遵裕与李宪,先后遭到士大夫的攻击。只有郑朗没有,非是害怕将郑朗逼得致仕,是不敢,纯粹的不敢。

其实郑朗也想退了,不过西北还有一些事务没有解决,不敢退。

但经过三年时间修生养息,战争所带来的经济压力渐渐解除。并且欠负也所剩无几。一旦欠负解决了,宋朝财政将会变得无比的健康。这一切,似乎给宋朝带来了无限生机。

最大的生机是在西北。

无论河湟,还是西夏,因此大面积的绿化,许多地区从荒芜地带变成了绿野,有的树苗还很幼嫩,但那份勃勃生机却是无比的喜人。

最大的生机,却是百姓。

各种杂粮,以及牧草在推广,再加上朝廷又投了不少钱下去,百姓生活渐渐得以改善。这种改变几乎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毕竟以前西夏好战,以西夏的国力与人口数量,发起了那么多战争发,会给百姓带来多大的压力。现在不打仗了,种种政策治理得当,马上老百姓生活就得以改善了。如今,西夏百姓未必对宋朝有多忠心,但至少在百姓民心所向上,郑朗不弱于李秉常。而且这个天平,一天天地向宋朝,向郑朗倾斜。

六月,兴庆府带了一行人。

李宪带着一个客人来到兴庆府。

郑朗狐疑地看着这个少年,李宪道:“郑公,请接陛下口谕。”

接口旨不需要那么隆重,不过也要面对东方伏拜,做一个样子,李宪道:“传旨郑爱卿,朕让李宪将朕的六子带到兴庆府,你好生教导。”

郑朗蒙了,定了定心神,看着这个未来的宋朝皇帝,不得不施礼:“见过六殿下。”

“郑公平身。”赵煦将他扶起来,这个小家伙资质很不错的,史书上最有名的事例便是在他九岁登基之时,辽使来吊唁神宗,蔡确因两国服饰不同,怕他害怕,反复给赵煦讲契丹衣着礼仪。大半天后赵煦问道:“辽国使者是人吗?”蔡确道:“当然是人,但是夷狄。”赵煦道:“既是人,怕他做啥?”蔡确无言以对。

郑朗又在发呆,不要说赵煦,以他如今地位,即便面对赵顼本人,赵顼也要持七分的尊重态度。

他在想一件事。

然后问道:“子范,朝中诸臣怎么同意的?”

李宪来西北倒是可以理解,赵顼比较讲良心,可是李宪这段时间十分地悲催,士大夫几乎在用超级显微镜将他每一缺点放大,然后进行攻击。来西北,避一避风头。不然李宪有可能就让士大夫们活活虐死了。

他能来,但赵煦不能来。

与当初赵顼去郓州不同,哪里是中原,离京城近,而且当时连赵曙地位都没有明确,赵顼地位更低,连殿下都不能算,只能算是一个世子。并且赵曙地位未定,郑朗态度十分关健,收留了赵顼,多少对赵曙明确地位有利,九成以上的士大夫眼巴巴地希望郑朗收下赵顼。

但如今没有当初的曲折,赵煦虽是六皇子,可前面五个哥哥早殇,他是长子,等于是皇太子。按照制度,怎么可能让皇太子出宫来受一个大臣的教育,并且这个大臣还远在西北。

李宪道:“郑公,谁说不是呢。”

看到郑朗,李宪还是很欢喜的,休要指望郑朗会去巴结一个太监,但郑朗对太监一直没有持着岐视的看法,甚至对一些有能力的太监,也十分看重。有这个想法,主要是这段时间他让士大夫们虐惨了。

又道:“然陛下说了一句话,国家未来也,何拘小节!群臣终于不语。”

其实士大夫们倒不是很在意郑朗有没有扶立之功,别人会在意,郑朗何须这个扶立之功,相反的,对郑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