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隋唐大猛士-第4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日皇后生日啊,都可以进献,还可以把钱换成一些其它的礼物,这样一来,这一万多贯,总能花完。
  程名振的分红也有近万贯,这是舰队最顶级的身股,其它的船长们则是千贯到数千贯不止,下面的水手、护卫们则要低的多,身股多是几十贯百贯左右。当然,就算如此,这笔身股分红也是惊人的,哪怕说去年渤海舰队业绩优秀,分红多,但一个护卫一年上百贯的分红,比他们过去在禁军时一年的军饷还多。
  这还没算上他们在舰队,本身就是还有一份正常的薪水的。
  “老程啊,你也是追随朕的老人了,当年征高句丽时,你便在我军中,后来虽然犯了点错,可这错也不算大,如今在渤海舰队表现十分突出,尤其是去年败倭军舰队那战,可圈可点。朕呢,打算让你年后回来任太守。”
  程名振惊讶。
  “太守?”
  “嗯,朕准备将义安郡东面海中的琉求岛,设为琉求郡,定级为下郡,便以你为太守。”
  程名振心中激动,下郡太守,从四品。太守啊,一郡之长官,大秦如今也不过二百余郡而已,这可是比过去刺史还要权重的。
  不过等他高兴过后,马上惊醒,琉求郡太守,流求,这不就是海东大岛吗。之前渤海舰队主要是负责长江口以北,这流求岛是在南海舰队范围之内,据说南海舰队跟岛上番人贸易,关系还搞的不错,甚至已经在岛上或买或租,弄下了数个港口,建立起了码头、城堡,并建立了不少个屯庄,利用奴隶在岛上屯田种粮。
  与番人贸易,主要是收购他们的鹿皮、樟脑、槟榔、大米等。
  南海舰队还有不少商队都开始在岛上拥有不少的据点,如今在岛上的秦人有上万人,奴隶更是有数万,有这么大的实力,这么多的人口,那么也就迫切的需要有朝廷派驻的官府,以管理。
  之前,都一直是由南海舰队代为管理。
  可现在,明显设郡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流求郡虽然将是新设之郡,可这岛上已经有我们数个大港,另外还有数个城堡,上百座屯庄,那边种植的稻米现在已经足够供应岛上秦人商民自用,甚至还有余。而岛上建立的甘蔗种植园,蔗糖坊,每年也能产生大量收益。不过随着如今我秦人势力在岛上大增,岛上许多番人与我们的冲突也不断增加,甚至开始有番人部落屡屡来袭。”
  把流求岛设为朝廷正郡,派出官员,就是要统一加强管理,以及增强规划。更主要的,还是要面对与番人的冲突,先前是以贸易为主,想办法先弄点据点,出钱买或者拿商货租,对番人也是十分退让客气的。
  可如今,番人感到引狼入室,秦人已经尾大不掉,想要驱赶他们离开,大秦怎么可能答应呢。
  归根到底,终究还是到了要开战的地步,最后就是各凭本事了。谁赢,谁就将获得统治权。
  光靠南海舰队肯定不行。
  “朕看中你之前在倭国百济的战斗表现,你用兵很灵活,让你到流球去,你要把那里整合起来,要让我大秦的旗帜正式在那里立起来,对于来袭进犯的番人,要狠狠回击。”
  “你去后,还要负责把卫营建立起来,先给你八个营的编制,一厢两团。”
  让程名振去当从四品的流求太守,说白了就是让他去打仗的。
  “流求是个新郡,但流求岛很大,南北八百里,东西数百里,这里能容纳千万人口,是个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的肥沃大岛。你若是干好了,朕将来便还要把流求升为中郡甚至是上郡。”
  上郡太守从三品,这暗示着程名振如果能在流求干好,那就能够直接原地升官啊,而三品可是做官的一道大门槛。
  能上三品,那可就是紫袍大臣。
  “现在流求岛上,主要都是皇家的产业,还有不少勋戚贵族家的产业,你到了那边,有皇家舰队副使的经历,也好开展工作。”
  “我调王镇为你郡都尉,与你一起搭挡,他曾经随陈棱和张镇周率军征流求蕃人,为先锋校尉,击败过土王。”
  “臣定不辱使命!”
  程名振当下不再犹豫。


第1315章 警报
  皇帝罗成从没有忘记经营自己的小金库,朝廷自大降盐税后,如今一年财政收入是粟两千五百多万石,布绢绵两千五百多万端匹两,钱五千五百余万贯。而皇帝内库去年一年,就收入了折银一千五百多万枚银虎。
  一枚银虎直钱两千,这相当于是差不多三千万贯钱。
  这个收入是相当惊人的。
  不过皇家自有其优势,罗成通过大量买入战争等带来的奴隶,然后全国各地开矿建作坊,金银铜铁等几样重要的矿产,现在皇家矿务局里掌握了不低的份额,皇家挖矿,堪探技术强,有皇家研究院做技术支持,资金又雄厚,人力又充足。
  皇家既不缺钱,也不缺奴隶,一旦堪探到了优质的矿产,便会投入巨额资金开采,另一面,又会马上建立冶炼厂等配套产业,从堪探到开采,再到冶炼加工,然后再到铸造金银币、造金银首饰器物,铸铜钱、铸铁器等,他们这种完整的产业链生产,且又规模化,便能极大降低成本,拥有巨大的竞争优势。
  而皇家还拥有造船、瓷器、琉璃、造纸、酿酒、制盐、制茶、雕版印刷、制糖等许多紧俏商品的技术,另外皇家还搞海贸、边市贸易,可以说最赚钱的那些行业,皇家都插了一手,而且几乎都是规模极大,占有很大的行业份额。
  更别说皇家还从事铸币、钱庄、银行这些金融业务,放贷、抵押、汇兑等等,凭着皇家这个金牌口碑,皇家赚钱跟抢钱似的。
  罗成把中原的许多皇庄田地,大多都置换到了边地去,然后通过使用奴隶,种植粮食、甘蔗等等,搞庄园化种植,并不比在中原的那些地收益低,毕竟洛阳一亩地,边疆都能换十亩。只要有充足的奴隶、牛马,十亩地的收益,那绝对比一亩地的要高。
  在洛阳、长安、范阳、太原、广陵、登莱等一些重要的城池,皇家建立了许多大作坊,在边疆之地,比如关外辽东、朝鲜安东,又比如岭南广南等地,建立了大量的庄园,在陇右、塞上等地,还建立了许多牧场,以及皮毛等加工作坊。
  其实罗成搞这些,基本就相当于后世的国有企业,深入各个行业方面,靠的是资本、技术和规模,还有皇帝的信用。
  这也是一直以来,被朝中许多文臣们攻击的地方,他们认为皇帝与民争利,事事要插一脚,哪个赚钱,皇帝就杀入哪个行业。
  皇家产业甚至成了价格屠夫,哪个产业有皇家进入,那必然会出现商品价格大跌,偏偏皇家的产品质量还很强,尤其是他们有强大的商品调动能力,全国市场一盘棋,休量规模又大,谁搞的过他们。
  许多人嚷着钱不好赚,尤其是过去地方上,一些地方豪强士族大户们,利用的是自己在地方上的影响力,甚至是官商相护,有着定价权,甚至是市场保护,那钱赚的叫一个舒坦。
  可现在皇家字号到处扫荡,他们规模大,成本低,商货多,调配能力又强,于是大家要么只能跟着降价,但自家成本高,于是利润降低。要么硬撑,市场被抢占,收益更少。
  可他们再不满,罗成也从不理会。
  皇家商号从不偷税漏税,虽说降低了些价格,可也并不是倾销价格战,只是把不合理的价格降低了一点,比如纸墨这些朝廷衙门和读书士人都要用的必需品,过去的价格就实在是太高了。
  高到让皇帝都看不下去的地步。
  书都是卖页数来卖,一页书动不动就是几十文钱,一卷经书往往是十几贯甚至更贵。哪怕是纸,都是一张要数文钱。
  皇帝的皇家纸坊造出了各种各样的纸,从昂贵的宣纸到朝廷专用的黄麻纸,再到印刷用的竹纸,各种纸都有,但不论是哪个档次的纸,都比过去同档的纸下跌了几倍。在这方面,皇帝没留余手,直接打压,无数的纸坊倒闭,可皇帝也没管,要么被皇家纸坊收购,要么就直接关门。
  纸这东西,是重要的民生用品,必须得降。
  皇帝狠起来,连朝廷的重要税收盐税,都能一年降下两千万贯来,还有什么他下不了狠手的。
  如今整个皇家产业,遍及大江南北,四边塞外,皇家产业里的奴隶数量高达一百万多万,非常惊人,可以说,罗成是真正的大奴隶主。
  正是靠着这巨大的产业规模,皇家产业一年才有三千万贯的收入,而且一年还要向朝廷贡献数百万贯的税收。
  大量战争俘虏最后沦为皇家矿场的矿奴、田庄里的农奴,还有作坊里的工奴,因为巨大的需求,甚至刺激着奴隶市场兴盛不衰,各沿海港口,边塞关市,每日都有奴隶送到。
  许多周边的藩国、部落,都开始从事这项收益惊人的买卖,比如皇家商队在岭南,就向岭南的那些峒主蛮王们出售各式各样的精美商品,峒主们没钱支付?没关系,可以赊欠。若是到期还不能还清,那可以允许峒主们把自己的奴隶给商队抵债。
  许多奚峒俚僚那多是还处于部落制,本身确实会有一些奴隶,但肯定没多少。于是为了交换想要的商品,他们便开始主动的跟其它部落交战,掠夺其它部落人为奴,甚至有的峒主,把自己的峒民卖给皇家商号为奴。
  这些峒民本是峒中穷人,多是借了峒主的钱,欠债未清,于是便被他们拿来卖给秦商了。
  如这样的情况,在漠北草原,在东北白山黑水的山林中,在云南黔中的深山里,甚至是在天南的林邑、真腊,在西域的诸国,到处都在上演。
  秦商们的商货深得他们喜爱,这些人开始在秦商的鼓动下提前消费,最后还不上了,于是只能卖牛卖马卖妻卖女,甚至有的最后只能把自己卖为奴偿债。
  那些酋长、峒主们,也开始相互攻伐,互相劫掠人口发卖给秦人为奴。
  而秦商人,甚至现在都不需要自己干捕奴的危险买卖,只要带着商货去交易就行了,轻松又赚钱。
  皇帝赚钱的速度甚至不比朝廷征税少,堪称真正的富可敌国。不过虽然一年赚了三千万贯,可皇帝却也没沉浸于享受,他并不爱奢侈,也不喜欢修宫殿行宫。
  相比于朝廷每年有做来年的预算,皇帝每年也一样让内侍省和殿中省、秘书省三省做来年的预算。
  就如今年做出的预算,皇家明年主要开支,便是再新建上百条大小商船,以增加渤海和南海舰队的实力。
  同时,朝廷还计划组建一支运河船队和一支长江船队,还有一支跑灵武到榆林的河套船队,还有淮河船队、汉江船队等,这些船队建成后,不但能大大提升皇家产业商品的调运能力,同时,各个船队配备的护卫队,也能成为一支皇家的精锐奇兵,在关键的时候,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另一笔大额预算,则是今年皇家计划今年要把惠民药店、安乐医院开遍每一座郡城,甚至要在一些大的县城,也开起来,预计未来十年内,要在全国一千五百余县,每座县城都开上惠民药店和安乐医院。
  今年也要招募更多的军医院委培医生、护士,由皇家出钱,在军医院培训完成后,再分配派驻于各地的惠民药店和安乐医院去。
  造船、组新舰队、招募雇佣更多的船队护卫,新增惠民药店、安乐医院,招募更多的医护委培生,这些都需要大量的钱财。
  皇帝的钱来的快,可皇帝的钱去的也快,只不过这些钱没用在修建宫殿,没用在各种奢侈用度上,皇帝认为很值。
  除了这些大项目,皇帝还批准向皇家建立的孤儿院、养老院等增大预算,以收留更多的弃婴或孤儿,以及供养那些孤寡可怜之人。虽然没有能力把全天下的孤寡老人、弃婴孤儿都收容,可皇帝每年都在增加预算,每年都会建立新的孤儿院和养老院,这本是朝廷的责任,但现在皇帝也让皇家默默的承担了一部份。
  今年朝廷要在安西增加一万两千兵马,这是一笔大开支,但好在去年灭鼠尼施和龟兹国,朝廷得了几十万的奴隶,和上百万的牛羊牲畜,以及无数的财富。
  这笔钱,罗成吩咐,不列入财政收入之中,而是单列起来,作为朝廷的备用资金。去年冬天多地无雪,早有官员提醒今年可能会有大灾。
  冬无雪,来年最大的灾便可能是蝗灾。
  为此,皇帝特意把这笔灭龟兹和鼠尼施的钱留出来,除了一部份用于安西新增一万二千兵马的开支用度外,其余的全都留着,不许挪用半点,都是用做预备救灾应急之用。
  为了应对今年可能出现的大灾,皇帝甚至在五凤楼上,还不忘记再次把几位边疆大将召来细谈。
  与大臣们猜测相反,皇帝与这些边将交谈,不是要搞什么大动作,准备又要灭几个国家,恰相反。
  罗成对李靖、徐世绩、苏定方等人交谈时,都是再三交待,今年要稳,能不打仗就不打仗,能守就不攻。
  哪怕是安西那边的战事还没结束,可皇帝也要求徐世绩控制战事规模,暂时不要打什么会战决战,因为今年朝廷得提前预防,如果边地扩大战事规模,到时朝廷可能无法增援。
  一切求稳。
  安稳第一。
  甚至早前,皇帝还特别又召见了江南三藩的使者,对三藩的忠心给予赞赏,还给三藩赏赐了不少御物,目的就是希望今年三藩能老实点,不要添乱。


第1316章 黄河滩
  洛阳北面,黄河岸边。
  头顶红色雉羽的羽林骑封锁了这片黄河南岸河滩。
  皇帝和太子走在河滩上,罗成手里拿了把小铲子,太子则拿着一个竹筛和一个小桶。
  罗成弯腰低头,很认真的观察着河滩。
  “父皇,你在找什么?”
  罗成直起腰来,目光望向前方的黄河,过去奔腾的黄河眼下已经水流大减,裸露着大片的河滩地。
  “去年秋多地频发水涝,到冬天却无雪,今天又无雨,天有异象啊。”
  太子疑惑,“父皇不是说天象皆自然,所谓异像之言皆为邪说吗?”
  “朕说的这个天有异象指的正是自然异常现象,而不是那些鬼神之说。太子啊,有句话你当记住,旱极而蝗。久旱之后必有蝗,朕今天带你来,就是要来亲自查看一下情况。你来看,这些小窍孔看到没有?”
  太子顺着皇帝的手指,低头仔细察看,果然发现黄河的滩地上,确实有许多细密的小孔。
  “父皇,这是什么?”
  “这便是蝗虫产卵留下的孔窍,你顺着这孔往下挖,一寸左右,必能挖到蝗卵。”
  太子惊讶,接过铲子挖了起来,他带着好奇小心翼翼的挖着,动作极为小心,生怕挖坏了,罗成很耐心的在边上看着。
  片刻后,太子惊喜的道,“真有虫卵!”
  挖开的土下,一大排的虫卵密密的排列着,足有近百枚之多,略带米黄色的卵埋在土里,乍一看,还以为是一粒粒的小米粒,差不多的形状差不多的颜色,只是更小一些。
  “数下有多少!”罗成蹲在一边道。
  于是太子认真的数了起来,后面还有位东宫的属官,站在后面跟着记录这一切。而皇帝的身后,同样有两位当值的史官在奋笔疾书,甚至面带忧色。
  左史记言,右史记行,皇帝的身边,几乎时刻不离史官,他们记录着皇帝的一言一行,以留作后世人看。
  史官们忧心忡忡,蝗灾,两个可怕字出现在脑中。
  太子却似乎还并不知道蝗灾的可怕,年仅十一岁的太子,还仅仅只是当成了一门自然课,有父亲陪伴着,一起出来看黄河挖蝗卵,很高兴。
  “八十七颗!”太子数完,高兴的道。
  “蝗虫产卵,一般一次能产五六十颗到一百多颗,一般的蝗虫产卵后会死掉,但有些强壮的还能继续活,甚至要不了多久还能产第二次卵,且能产更多。”
  太子很崇拜的看着父亲,父亲似乎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这些蝗虫产卵也是跟蚕一样吗?”
  “不一样,蚕会结蛹,但蝗虫不会。这些蝗虫一年能生两季,秋天产的卵过冬后,在夏天孵化,孵化出来的蝗虫还只是幼虫,称为跳蝻,他们会经过五次脱皮,然后变成成虫飞蝗。飞蝗喜结群,无所不吃,所过之处,寸草不留,庄稼无苗,颗粒能收。”
  “尤其是在旱灾过后,更容易爆发蝗灾,一旦不能及时控制,甚至能蔓延十几郡,造成大饥荒。历史上,蝗灾记录不绝史书,汉代记录,几乎每八九年便会有一次大蝗灾,小蝗灾更是数不胜数,常有史书记载,蝗灾重,人相食。”
  ‘这蝗虫这么厉害吗?’太子惊讶。
  “三大灾,便是水灾旱灾和蝗灾,甚至比瘟疫还更可怕。”
  左史忍不住道,“圣人,上一次大蝗灾距今已有九年,难道说这一切真是天道定数?”
  罗成摇摇头。
  “蝗灾的发生,是自然现象,不是什么天道定数。蝗灾往往是在水旱灾害之后产生,为何?因为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