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隋唐大猛士-第4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同时皇帝再次颁下诏令,重申禁止军中同袍认义儿行为,违者开除军籍驱除出伍,军官若敢以军士收为义子者,皆夺职除爵,流放四边。
  那个叫慎几的歌手,虽然检举有功,可皇帝依然直接给他定了个斩立决之刑。
  在皇帝车驾离开骊山的那个中午,年轻俊俏的小白脸哥手慎几,在骊山脚下被砍了脑袋,而那个淫荡的李氏,则在长安城中被京兆府的不良人捕拿下狱。京兆府的不良人奉令冲入张亮的郡公府中,闯入李氏的房中时,这个淫荡妇人,却正与一个年轻的俊俏和尚偷情。
  不良人闯入时,他们衣衫不整,正行不堪入目苛且之事。
  李氏见有人闯人,居然还恬不知耻的放浪而笑,根本没有半点惊慌之态,更没有半点要披衣摭挡之意。
  只是她没料到的是,这次他的郡公丈夫、大学士叔父也都保不住她了。


第1050章 鸟尽弓藏诛功臣
  张亮自刎于骊山之下。
  观文殿大学士李守素被罢相逐出朝堂。
  皇城司从张亮名下抄没出百万贯家财,近万亩田地,宅院别墅庄园数十,而其五百义子三千假孙也尽被褫夺官职兵衔,除去兵籍,迁往安西、广南长流屯田,终身不得再录用,且终身不得回中原,其田地财产了尽没入官。
  赵郡李氏也因此案,受到严重牵连,李守素罢相,且被皇帝一道诏令贬往海南岛为郡司马。赵郡李氏子弟在朝为官者,也许多人受牵连,连其尚在内衙以及国子监读书或为侍卫之子弟,也被逐出。
  “朕很迷惘。”
  夜深人静,骊山温泉宫中的汤池中,温泉水依然温热而舒适,雾气氲氤,可皇帝泡在池子中却很困扰。
  “你说朕对王君廓、刘武周、张亮、辅公祏等也不薄,他们跟随朕多年,也算是出生入死。他们早年也都是出身草莽,王君廓以前是个孤儿,早年曾做过马贼。刘武周家虽富,但也仅是个小地主豪强,张亮以前家贫,年轻时更只是个无赖子。辅公祏更是朕看着长大的,以前给我家隔壁的王伯当家放羊,因为偷羊给杜伏威吃,自己差点命都没了。”
  他们跟随着罗成,出生入死,东征西讨,军功一点点挣下,官职一点点提升,人生因此改变。
  到他们造反的时候,哪个不是爵为公侯,哪个不是家财万贯?
  其实就以他们正常的赏赐俸禄等,是不可能积攒到这么多家当的,可皇帝虽清楚,但也对这些功臣兄弟们很优待,有的时候也并不会深究。
  例如张亮以前拿着他给的经费暗里经商搞走私这些,本是为罗成办事,可他暗里会偷偷截留部份收益,皇帝也只当不知,毕竟水至清无鱼。
  辅公祏在江南之时,打仗缴获之后,会给自己多分一点战利品,罗成也没说过什么。甚至辅公祏往往攻城之后,要趁机置办一些产业,对那些旧官员旧豪强们,搞点半强半买的事情,只要不太过份,罗成也就当没看到。
  皇帝对这些老兄弟是很照顾的,事实上他对所有的兄弟们,都很照顾,皇帝全力拉着他们,成为了新兴贵族阶层。
  他们哪个手里不是掌握着大量的土地,哪个新贵这几年不是到处招揽旧贵族们的管事仆人,接受许多商人投附,哪个新贵家里没有点其它的商业买卖呢。除了自己经商,他们还与许多商人们合作,但这种合作有时也只是名义入伙,然后就能分到干股,提供自己地位上的保护,坐享大把的分红。
  “你说,为何他们还不满足呢?”
  罗成有些想不通,他又不是那种过河拆桥鸟尽弓藏的皇帝,既不杀功臣,又不苛刻。甚至如今还开始实封贵族们,虽说都只是分在最边疆之地,可那终究是一块实实在在的封地啊,可以说,从晋以后,哪朝哪代,还有这样的封爵制度了呢?
  都是慢慢的只有爵禄而已,连封户都逐渐只成了一个数字,诸侯们既没有真正的封地,也没有封民,封号上的地名,也仅仅只是寄禄之名而已。
  可大秦天子却是实实在在的拿出土地来分封,甚至是给他们世代传袭的,哪怕是要推恩分封,那也还是诸侯们的子孙们分封传承啊。
  汤室里,内侍都在门外。
  汤池中,只有皇后陪着皇帝。
  为皇帝揉捏着肩膀的单氏只是静静的听着,并不回话,虽然前段时间皇帝病重时,她曾垂帘听政,可她对于朝政并不是很感兴趣。
  她所看重的,也只是丈夫的关爱和儿女们的成长。
  “彬彬,你说,这是为什么?”罗成转身,握住她的手问。
  “陛下,臣妾也并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想来,也许是变化太快,富贵也来的轻松,再也许是与他们期望不合吧。”
  “富贵太快,期望不合?”听起来似乎很矛盾的一句话,可想想又好像很有道理,王君廓等谋反之人,以前确实身份卑微,如今短短十余年间,就封为公侯,他们每个人又那么年轻,本身都是跟着罗成一起征战打天下,最后又是成功造了隋朝反才有今天这一切的。
  或许他们觉得,造反似乎并不难。又或者觉得,皇帝给他们的,还远远不够。
  “心态没有摆正啊。”
  王君廓、刘武周、辅公祏、张亮,这些都曾是自己的铁杆心腹,如今却一个接一个的造反。更别说,如窦轨、长孙安业、李孝常等人的谋反了。
  窦轨等人谋反,罗成不觉得稀奇,也不畏惧担忧,他们本来就不是罗成这个集团的核心。可是王君廓、张亮等人的谋反,才让罗成睡不着。
  打天下时,他们与自己是铁板一块,他们凝聚成的剑,所向无敌,攻无不破。可如今坐天下才几年,自己这个核心,却已经开始有分崩的可能,这可是罗成统治的根基啊。
  “陛下,臣妾以为,其实陛下不是对这些功臣们不好,而是待他们太好了。臣妾也知道陛下念旧情,可有的时候,得讲规矩。”
  “臣妾近年也开始读书,学了不少道理。曾经,子路问孔子道,‘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以何事为先?’孔子答道,‘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无规矩,不成方圆,功臣们有功自当赏,但有罪也当罚,如王君廓谋反,陛下却以其旧日功臣而不诛,这就是开了个极不好的头。”
  单彬彬想了想又道,“臣妾以为陛下对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们已经好的有些过了,如今天下旧贵族旧士族已经被清洗打压的差不多了,朝中新贵们已经十分强大,可以说朝野上下,皆是这些陛下的老兄弟们,尽是军功新贵,这其实已经是另一个关陇贵族了。”
  “陛下如今还春秋鼎盛,可已经有王君廓、张亮、辅公祏等功臣做乱谋反,试问,若是陛下百年之后,由嘉文来继承大秦基业,他还能驾驭的了这些军功贵族集团们吗?”
  皇帝大惊,沉默不言。
  大秦朝廷真的要为军功新贵们垄断吗?


第1051章 科举取士求国贤
  十月洛阳。
  丰收过后的洛阳城,一片繁忙热闹。
  战争对于中原的百姓,感觉已经远去。各地的官府,正在忙着秋粮的入仓。百姓们把地里收下的粮食,交完地税粮后,剩下的便也卖给了上门收粮的官仓,没有打白条,不用自己费力运到郡县去,上面直接过来收购,称量过后,直接如数发放钱帛。
  钱都是开元通宝,没有旧钱,绢帛也都是质量很好的,没有那种劣绢土帛,甚至连一点火耗都没算到百姓头上。
  百姓们卖粮热情很高涨,除了留下家里的种粮和口粮,其余的便都排队卖了去。大家的粮食也很干净,晒的干,吹的净,没有什么土灰碎叶。
  各乡的亭长们亲自下乡,带着联防队员们维持秩序。
  粮食一村村收过去,收完后,官仓会直接雇佣当地百姓,再把粮运到乡里,在那里再统一运到县里,一部份粮食归入县里的社仓以及县官仓后,其余的再转运往郡中,那里有更大的义仓以及官仓还有大转运仓。
  这个时候,也是郡兵乡勇们出去的时候,道路上,乡村里,城池中,到处都是值岗巡逻的郡兵乡勇,这种时节,谁要是不开眼想要拦路打劫或者是偷盗,那绝对是难逃法网。一经抓捕,必定判长流边地屯田。
  洛阳城,紫微宫。
  皇帝自从长安回宫之后,一直在酝酿着一件大事,频频召见朝中重臣元老宰辅们,日夜都在商议着这一件大事。
  亿岁殿中。
  府院宰辅,以及三省六九寺五监一台一院,只要是五品以上实职官员,今天都听诏前来议事。
  “只要是自认为有应举的能力,任何人都可以怀牒自投,向所在地的郡县官府报考,无须像两汉一样经过地方官察举,也不必和魏晋以来那样经九品中正评定。”
  殿上,皇帝提道。
  门下侍郎陈叔达立即出言反对。
  “臣反对开放给任何人,还是应当加以限制,科举当只让士人参与。”
  军功起家的中书侍郎侯莫陈乂马上反对,“陛下要兴科举,是要为国取士,难道陈侍郎以为只有士人才有资格?”
  皇帝从长安回到洛阳后,所酝酿的大事,便是要开科举考试,以科举考试来录取士人。但皇帝的科举考试与隋朝时的又不一样,隋朝时是不定期举行科举考试,虽说科目多,但是录取数量却极少,隋朝的科举,其实对于国家取士来说,并没有什么大的影响,几年取那么一二十人,对朝廷能有何影响?
  罗成决定开科举考试,根本原因还是感受到了现在朝堂上的力量已经有些偏。虽然他成功的利用自己的军功集团们,把旧士族旧贵族们给打压下去了。
  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军功贵族们一家独大,朝野上下遍是他们,这已经是一种危险的苗头。
  为了能够平稳,皇帝决定引入科举制度,但又不是隋朝的科举,而是要能带来真正改变的科举。
  三两年录那么一二十个士子有何用,要录就一年录他三五百甚至是上千,这才能由下而下全方面的改变,为大秦创造一个新的官僚阶层,以此来平稳军功贵族集团们。
  只不过当皇帝提出这一想法后,这事情就变的不简单起来。
  这几乎牵扯到了方方面面的利益。
  尤其是对于军功贵族们,他们身为贵族,享受有许多特权,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门荫权,他们的子弟是可以凭他们的官爵,直接出仕的。虽然说也有一些限制,比如官员的品级、爵位等,还有这些贵族子弟也得先从国子监读书,然后到十七八岁后,国子监毕业再选入内衙亲军中,按各自父祖兄等的品阶,或进入亲卫府或进入勋卫府或进入翊卫府等。
  进入亲军后,虽也直接就有品阶,亲卫一般直授七品,勋卫八品,翊卫九品,但也得在亲军中熬上多年资历,表现好,才能经过铨选授放外职,这才算是真正的进入仕途。
  可不管怎么说,对于贵族们来说,这种门荫制度都是对他们极为有利的,除非子弟愚痴,否则哪怕平庸普通,这样熬资历,都也能熬出来的。
  西魏以来的关陇集团为何厉害?正是因为这个制度,这些关陇贵族们,自己为贵族,将来又把爵位传袭给子孙,同时,又可能通过门荫制度,让家族子弟都能入仕。这样就保证了,家族世世传承爵位,代代入朝为官。
  这就是垄断政治,让当年的关东士族们都羡慕万分的。
  而如今皇帝要全面推行科举制度,意思是以后要通过考试来取士,选拔国家官员,这岂不就是在动贵族们的奶酪?
  国家的官职就这么多,一个萝卜一个坑,若是让科举出身的人占了,那贵族们能占的坑就少了。
  而不仅是贵族们反对,那些士族官员也一样反对,官员们反对的理由其实也差不多,因为按原有制度,五品以上官员子弟也是有门荫权的。
  而士族呢,他们就算不是贵族不是官员,但他们掌握学术之权,朝廷再怎么样,也终究得用到他们这些读书人来治理天下。
  正是因此,一个科举考试的提议,其实已经触动的是整个贵族官僚阶层,再加上士族集团的利益。
  本来说,士族是科举考试的受益者,但他们也跟着反对,缘由就是皇帝决定士族考试不论出身,不管你是士族还是寒门,只要有才学都可能参加考试,考过了都可能录取。
  士族不肯干了,以前不管哪朝哪代,寒门就是寒门,是始终被士族压制着的,学术一直就是垄断在士族手里,谁当皇帝,你都得用他们士族治理天下。
  但现在皇帝要开科举,不论出身,这意味着,过去被他们死死压制着的寒门,可能要跳起来了,他们不但是只能当当低层小吏或做做抄书人,或给士族当门客当幕僚当管事了,他们也能成为国家官员。
  一颗石子,打破了一塘死水。
  一个科举制度,朝廷已经讨论了两个多月,还没出结果。


第1052章 秀才举人争进士
  “士农工商,科举考试当是士人的考试!”门下侍郎陈叔达依然坚持,陈家过去是帝王家,如今也是士族名门,这位宰相自然在殿上极力为士族代言。
  侯莫陈乂这位出身于关陇贵族的鲜卑族宰相,则认为只要是良籍之人,都可以参加考试。良籍对应的便是贱籍奴,贱籍为从事娼优行业者,还有比如东南沿海一带的疍户,这些人以船为家,从事渔业、采珠、水运等,历朝历代,这群人都被官府歧视,禁止登陆,也不允许他们在陆上建房买屋,一辈子只能呆在水上船上。
  虽然不知道为何而来这种歧视传统,但千百年来这群疍户确实就这样存在着。
  而奴籍与贱籍不同,奴籍专指奴隶。
  不论奴籍还是贱籍,都不在士农工商四民之列。
  在过去有的朝代,商人中也有商籍,这种商籍并不是指所有经商之人,而是专门在市场经营的那些,比如掌柜、伙计等,而商铺商行的东家,自然是不算商人的。有的朝代,在商经营者必须列入商籍,也算是贱籍一种。
  不过大秦兴工商,不管是市场里经营的掌柜、伙计还是商铺的东家,都并不列籍。就连大秦的三衙军士,也没有独立的军籍,都是民籍。
  大秦没有专门的士籍农籍工籍商籍,不会有军户匠户商户之分,只要不是奴籍贱籍那都是良籍。
  皇帝咳嗽一声。
  “凡良籍之民,又何来士农工商之分?朕曾为铁匠,难道说按陈侍郎之言,要划入匠户?不得为官,不得入仕?”
  陈叔达只得无奈道,“臣绝无此意。”
  罗成继续道,“朕在前朝之时,也能入仕为官,那为何本朝却还要倒退?”
  不过陈叔达却还是很坚持的认为,商人很特殊,就算不抑制工商,可也不能让商人参与科举,进入仕途,成为朝廷官府的官员。他的理由是无奸不商,而商人经商有钱,若是让他们入仕,难免不会资本与官场挂钩。
  其它几位宰相也支持这个理由。
  虽然罗成认为这个理由其实并不成立,皆因为论有钱,这年代哪个商人比的上那些贵族和大士族,这些人既有影响力又有资本,才是真正的有钱人。
  很明显,这些人只是不想让这些商人来抢夺他们的利益而已。
  以前商人虽有钱,但商人没地位,于是只能依附于那些贵族官员或士族,于是贵族官僚士族轻松的维持着自己的利益同时,还能轻松的从商人那里夺取很大一部份好处。
  如果让商人可能入仕为官,那么他们以后为何还要依附他们,为何还要在朝中找代言人和靠山呢?
  “我大秦只有良籍贱籍奴籍之分,有良贱不婚之律令,但绝无军户匠户商户农户士户官户之分,凡我大秦之良籍百姓,只要身家清白,皆可参加科举。”皇帝跟大臣们力争。
  今天又是一场艰苦的争论。
  争论到黄昏之时,这场争论才终于暂时告一段落。
  皇帝并没有争赢,但大臣们也向皇帝退让了一些,最后关于科举的考试参与资格,划出了详细规定。
  第一条,女人不得参与科举考试。
  第二条,僧道、藩人不能参与科举。
  第三条,犯罪之人不能参与科举,且同居大功以上亲有犯罪者,也不能参与科举。
  其四,丁忧守孝者不得参与科举。
  第五,非良籍子弟不得参与科举。
  第六,本人及同居大功以上亲,自执工商、家专其业,皆不得参与科举。
  最后一条,皇帝开始不同意,而众臣则坚持。最后相互妥协了点,大臣们原本认为家中三代有专执工商业的,就不能参与科举考试。但后来改成本人或父祖兄弟自执工商、家专其业者不得参与科举。
  这里只限父祖和兄弟,相当于是同居的一家人,然后点明是家专其业,就是专业干这个的,如果是种地的农民平时做点小商小贩之类的,并不算,你得是家专其业,才算。
  本来大臣们还提出,倡、优、皂、卒、丐都不入参加科举。倡优,便是从事青楼以及表演这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