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隋唐大猛士-第3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旗下,一员唐将缓缓出关。
  独孤怀恩眼尖,一下子就认出来了,“节下,是岐州总管李仲文,李密的叔父。”


第911章 火焚太极宫
  十一月的渭水北岸,渭水涛涛。
  罗嗣业的帅旗抵达,高高竖起。
  连破四郡之后,东征军直抵长安北,此时距离长安城不过三十余里了,远远的,都已经能隔着渭河看到平原上那座巨大的城池。
  这是一座周长七十二里的国际巨都。
  但在嗣业的眼里,那只是他复仇的目标,这一段日子以来,他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如何攻到这座城下,如何攻入这座城池,如今手刃仇人,解救妻儿。
  “节下,长安已经无坚可守,只要我们进攻,随时可以拿下。”
  长安城太大了,这座到现在不过建了三十年的京城,外郭城足有七十多里,但直到大业崩溃前,长安城的外郭城墙才勉强完成,以前的那二十多年里,一直都只是有门而无墙。
  可哪怕此时长安城有了外郭城墙,但这么巨大的一座城池,可城中却仅两万人防守,却是根本不够。
  城池越大,需要防守的兵力越多,这是基本的常识。
  而长安城又是建立在平原之上,无险可守,当关中外围门户被突破,内线的防御层又被撕开后,长安城便只是一座巨大又无险可守的大城而已。
  在隋朝最强盛时,仅城内就有超过五十万的人口,包括宿卫的府兵、禁军,宫廷里的皇帝嫔妃以及宫人内侍,还有城中的百官以及家眷,还有大量的百姓、工匠、僧侣等等。
  不过经历隋乱以来,此时的长安城中人口大减,但城中依然有超过二十万的口,长安城外周边二十余县,加起来依然有数十万人口。
  “再等等。”
  嗣业望着长安城道。
  他还在等,等李渊的答复。
  他早就派了使者去长安城见李渊,给李渊一个机会,让他送还被扣押的妻儿,然后等李渊投降,这样能免去一场战争。
  哪怕罗嗣业有充足的信心,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夺下长安城。
  只是李渊一直没有回复。
  嗣业的耐心正在一点一点的消散。
  长安城中。
  李渊长吁短叹。
  面对着罗嗣业的最后通牒,他很犹豫。
  他不甘心,千辛万苦才走到了这一步。
  “大郎,你说我们现在怎么办?”
  “父皇,儿臣已经派人去调潼关的孝恭率军回援,还有蓝田的兵马。”
  李渊摇头,苦笑。
  就算调他们回来,又能如何呢。
  罗嗣业一路攻到长安城下,长安已经无险可依了,罗嗣业却兵强马壮。
  “父皇,当年王世充被李密围攻几年,不也守住了洛阳,我觉得我们不必怕罗嗣业。”齐王李元吉道。
  李渊心想,当年王世充守洛阳,怎么能跟现在比呢。一来当初王世充能守住洛阳,关键还是王世充早先一直掌握了洛阳和周边防御,哪怕后期李密兵临城下,但也有周边的其它势力一直在牵制着李密。
  更何况李密的兵马并不强,根本不能跟罗嗣业的东征大军相比。
  “父皇,我们杀了罗嗣业的儿子,就算投降他也不会放过我们的,不如拼了。”建成道。
  李渊无奈苦笑,“好,长安防御,就交由太子负责,齐王协佐。”
  十一月初三。
  李渊下令斩杀罗嗣业使者,将使者头颅当着秦军的面,扔进了渭水之中,以此坚定抗秦之心。
  罗嗣业大怒。
  下令兵马渡过渭水。
  十一月初五,秦东征军分多路在多处搭浮桥渡过渭河,包围长安城。
  围城之后,罗嗣业颁布军令,严禁各军将士不得擅自离营,不得入附近村落掳掠抢劫。
  此时长安城下,东征军三大集群,已有二十万军至城下,还有约一半多人马,则还在攻下的四郡。
  罗嗣业用了十天时间打造攻城器械,并向长安城中军民劝降。
  十一月十五,全军开始展开攻城,采取的是四面同时围攻的方法,二十万大军一起攻城,李渊的两万禁军四面防守,捉襟见肘,虽强征百姓青壮上城,可依然难以抵挡秦军之攻势。
  进攻第三天,河西军群大将侯君集亲冒矢石,第一个登上了长安城头并站住了脚。
  不断的秦军跃上城头。
  战至午后,夺下一段城墙的侯君信集率军杀入城中,攻夺一座外城门,打开引秦军入城。唐军退守宫城,但也只多坚守了半天而已。
  天将黑时,李渊在宫中点燃了宫室,把自己和太极宫一把火烧了。
  秦军扑救大火,太极宫烧毁了小半,李渊却烧成了灰烬,他死前,还把嗣业妻子、女儿也都拉着陪葬。
  看着化为灰烬的妻儿,嗣业怒火燃烧。
  他下令搜寻李唐余孽建成、元吉等人,尽杀之。
  李渊还在襁褓中的儿子,也没有被放过。
  一夜的捕杀。
  天明,太阳升起,嗣业的亲兵上待传令,士兵们终于收起刀兵收营。
  长安城被攻下的第三天,黄君汉、独孤怀恩、李仲文率领三万军自岐州赶到。
  而此时奉命勤王的潼关李孝恭和蓝田关李神符的兵马,却始终被隔离在京外,无法靠近长安城。
  长安城破,嗣业派使者来到灞桥大营。
  “皇帝陛下呢?”
  “自己把自己一把火点了,烧成了灰。”使者道。
  “那太子殿下呢?”
  “城破后藏在一家青楼里,被搜捕发现时反抗,被就地斩杀。”
  “齐王殿下呢?”
  “逃出城,被追捕,拒不投降,被乱箭射杀。”
  ……
  李孝恭面色灰败,“你们现在想要我们怎么办?”
  “就地投降,放弃抵抗。”
  “罗嗣业打算如何处置我们,还有我们的将士?”
  “你们会和李神通、李道宗一起,先关押起来,然后听侯皇帝旨意发落。至于你们的兵马,只要他们肯投降归附,那么便可既不追究,遣散还乡。”
  李神符问,“我兄长可还好?长安城可还好?”
  “李神通只是受了点小伤,李道宗伤的较重,但也死不了,至于长安城,你们放心,既没有屠城也没有滥杀无辜,如今已经安定下来了。”
  李孝恭长叹一声,“我愿降。”
  “愿降!”李神符也无奈道。
  两人麾下数万兵马,就此弃械归附。


第912章 斩草除根
  洛阳。
  从河北回到洛阳城的皇帝看完急报,叹了一声气。
  “去请李贵妃来,再去传召唐国公前来,还有,把李世民和柴绍也召来。”
  内侍听到这旨意有些意外,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何事,皇帝居然要把这一家子聚集起来。
  贵妃李秀宁最先来到,她还牵着一儿一女,挺着日渐隆起的肚子,第三个孩子已经又六个多月了。
  吴王罗哲威六岁,虎头虎脑,看到父亲,笑着张开双手扑过来。
  罗成笑着抱起他,在空中举起,孩子咯咯的笑着。
  “陛下,莫要吓到吴王。”李秀宁牵着三岁的女儿长平公主道。
  罗成抛举的越高,吴王笑的越高兴,倒是玩的不亦乐乎,根本没有半点害怕的样子。
  “好了,带妹妹到一边玩去,父皇跟你母妃有话要说。”
  罗成给哲威和长平公主淑宁一人拿了块糕点,让他们到一边玩去。
  李秀宁见罗成这样子,有些意外。
  “陛下,什么事还要让两孩子到一边去?”
  罗成牵起她的手,“是有一件大事要告诉你,本来打算先瞒着你,但是想想还是告诉你吧,一个坏消息,希望你有个心理准备。”
  “是长安那边的事情吗?关于我父皇的?”
  “嗯。”
  李秀宁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之前父亲杀了嗣业的儿子,这事传到洛阳时,她也万分震惊。
  而皇帝本来在河北围窦建德,听闻李渊杀了嗣业儿子,而嗣业也愤怒之下召集河陇大军东征后,也赶紧从河北回到洛阳。
  “陛下请说,我做好准备了。”
  罗成叹惜一声。
  他也没有料到,关中的局势会有这样的变化,变化之大甚至超出他的预料。毕竟,在最初的战略上,是先北后南先东后西的。
  先代北击败颉利,然后再东进灭河北窦建德,然后才是入关平李渊。
  只是谁也想不到,李渊的作死行为,会让他提前这么久败亡。
  他都想不到,嗣业没有等他的同意,也没有需要朝廷半点配合支援,硬生生的一个人,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从萧关打到了长安,并且一举攻占长安城,并迫降了李孝恭等人,全境攻占关中。
  “还是等你兄弟他们到了再说吧。”
  李玄霸和李世民等先后奉诏入宫。
  他们本还以为是怀孕的姐姐李秀宁出了什么事,可看到李秀宁好好的坐在那里时,疑惑了。
  “陛下,二郎四郎他们都到了,请宣布吧。”
  罗成拍了拍玄霸肩膀,“刚从长安传过来的消息,嗣业已经攻破了长安城,你们父亲李渊拒不投降,在太极宫自火而死,你们兄弟建成元吉在战乱中战死。李智云李元景李元昌等几个,也死于乱军之中。”
  沉默。
  寂静。
  良久。
  李秀宁终于忍住轻声哭泣。
  李玄霸呆呆的站在那里,不知道该如何反应。
  李世民则对着罗成怒目圆睁,“你夺了长安还不够吗,为何连我父亲兄弟等都不放过,智云元昌他们才几岁的孩童,你们都不放过,你们是人吗?”
  罗成冷眼瞧着李世民。
  “拿开你的手指,首先,我数次劝李渊归附,也给过他优待承诺,可李渊就是要负隅顽抗。他还曾将嗣业之妻送给你为妾,侮辱了嗣业也侮辱了朕。更别说,他还把嗣业的长子杀了,这更是欺人太甚。”
  “朕本来已经决定把你和李叔良等人送回关中,以换回嗣业的妻女,可谁想到李渊如此丧尽天良,做出这等恶行。他就算临城破,都还要把嗣业妻女拉着一起烧死,这等恶行,嗣业破城之后,杀掉他的儿子复仇,朕也不觉得哪里有错。错的是李渊,不是嗣业。”
  李世民怒道,“一派谎言,我父亲怎么可能自杀,一定是罗嗣业破城之后烧死了我父亲,然后杀尽了我的兄弟!”
  “你想怎么认为就怎么认为吧,我叫你们来,也是告诉你们这个消息。你们可以为李渊守丧带孝,但鉴于李渊的丧心病狂,朕不会给他什么死后哀荣。”
  李秀宁起身,躬身一礼,“臣妾先行告退。”
  罗成道,“不要想太多,好好休息。”
  李世民依然瞪着罗成,“还不动手吗,你们兄弟不是要对我们李家斩尽杀绝吗,来啊!”
  罗成厌恶的挥了挥手,“你可以退下了。”
  李世民还不肯走,依然在那咆哮皇帝,几名侍卫进来,将依然喋喋不休的他拖了出去。
  李叔良几人也面色黯然的退下,在这之前,他们虽是俘虏,但还存有一丝幻想,希望关中大唐能够现罗秦抗衡,希望仍有回去的一天。
  可是现在,一切破灭了。
  皇帝死了,大唐覆灭了。
  唯有玄霸还站在殿中,呆然木立。
  罗成拍了拍他的肩膀,“节哀!”
  玄霸苦笑。
  “陛下,臣告退。”
  罗成点了点头。
  稍后,皇帝召诸位宰相至紫宸殿议事。
  魏征先至,得知了关中巨变后,对皇帝悄声道,“臣观李世民桀骜不驯,留着早晚是个祸害,不如除之,斩草除根,干脆把柴绍李叔良等李渊的兄弟子侄女婿等,尽皆铲除,永除后患。”
  这算是一个很中肯的建议。
  今天李世民的态度,就很恶劣。
  但皇帝只是这般想了想,最后还是摇头。
  “难道朕连玄霸也要杀掉,连李贵妃也要赐死,甚至连吴王和长平公主也不放过?”
  魏征不说话了。
  “这样吧,先剥夺李世民、柴绍等李渊子侄女婿的所有官职爵位,除籍为民,迁往关外辽东监视看管居住,观察一段时间再说。”
  魏征点头赞道,“这样也好,既能安人之心,扬陛下宽仁一面,也可免除隐患。”
  宰相们陆续到达。
  在听到攻下长安,攻取关中的消息后,无不振奋。
  “恭喜陛下,关中既定,北方即将平定,天下再无人可阻挡我大秦一统天下了。”
  罗成点头。
  “嗣业拿下关中这是个意外,但是意外之喜,如今关中平定,朝廷可以全力专注于平定河北了。传令河北的将帅们,准备最后的决战,灭夏!”


第913章 必须死
  日出时分。
  皇帝率文武百官至太庙祭祀。
  站在太庙里供奉的罗氏列祖列宗们面前,年轻的皇帝很自豪。
  东灭高句丽,北破东突厥。
  又剪灭北方群雄。
  李密、王世充、高昙晟、高开道、宋金刚、甄崔儿、刘武周、郭子和、独孤篡、云定兴,李轨。
  再到灭李渊。
  放眼整个北方,也仅剩下了朔方的梁师都和河北的窦建德了。
  走出大厅,罗成对魏征道,“令工匠在太庙以铜铸刘武周、渊太祚、始毕可汗、颉利可汗、高昙晟、高开道、独孤篡、宋金刚、甄翟儿九人下跪铜像,永跪于太庙殿前。”
  对于后来归附的王世充、李密、郭子和、云定兴、李轨等人,皇帝网开一面,只令铸他们单膝跪迎的铜像,并列于太庙殿前廊下两侧。
  “记得给梁师都、窦建德、林士弘、李子通、沈法兴、萧铣六逆先留好位置,预铸跪像。”
  从太庙归来,洛阳朝廷便全力准备平梁师都和窦建德,为此皇帝下诏,以嗣业为关中朔方行营都统,负责讨伐梁师都叛逆。以段志玄为陇右河西行营都统兼武威郡太守,负责镇守河陇。
  皇帝又下诏加封李轨为太子少师,授太仆卿,召入京师。
  诏封:
  以罗存孝为河北河东山东行营都统,负责讨伐窦建德。
  以单雄信为山南汉中行营都统,讨伐萧铣。
  以秦琼为淮南河南行营都统,讨伐李子通。
  以罗艺为江东行营都统,讨伐沈法兴。
  以冯盎为江西行营都统,讨伐林士弘。
  以李袭志为云南行营都统,征讨宣抚云南诸蛮。
  以李靖为岭南、安南行营都统,坐镇岭南安南。
  以罗士信为辽宁、安东行营都统,宋老生和李世绩为副都统,征讨高句丽。
  设立八大战区,授命八大都统,分讨一方。
  诏令颁下,秦军调动连连。
  天下震动。
  江都李子通派出儿子为使,赴洛阳上表。
  李子通向皇帝上表,愿意去楚帝称号,奉开元年号正朔,请封为楚王。
  他还让人放还攻占江都等地俘获的秦朝官员、将士,只请求能够以所据之地建立附藩封国。
  几乎是李子通上表称臣信送抵洛阳同时,沈法兴和林士弘、萧铣这江南三家天子,也差不多是不约而同的上表称臣,表示愿去帝号,奉正朔,请封国。
  延英殿中。
  魏征不屑的冷笑道,“秦琼将军已经抵达彭城郡,正积极征召兵马,随时将渡过淮河南下,收复江都。如今我大秦刚灭关中李渊,又大败河北夏军,声威一时无两,李子通居然想要请分封,这怎么可能?”
  “陛下,决不可答应李子通。”
  罗成正看着一副地形图,在那些山丘平原之间,插着无数面红旗,另外四周还插着不少其它颜色的旗帜,但代表着秦军的红旗密密麻麻,其它颜色的旗帜虽不少,但很分散凌乱。
  “李子通,又一个刘武周也,朕不饶刘武周,也不可能赦免李子通,更不可能分封他为王,让他裂土封疆。”
  他若是肯献土开城投降,罗成说不定还会宽恕一点,但现在还妄想封王分土,这怎么可能。
  宰相萧瑀上前。
  “陛下,臣以为李子通固然罪在不赦,但也请陛下明白,连年征战,朝廷民生经济也十分脆弱。现今应当将力量集中于讨平北方的梁师都和窦建德,然后休养生息,使民喘息。因此,臣以为,既然南方诸反王愿奉正朔,不如暂且答应,然后在南方休兵停战,待我朝平定北方之后,再休养生息三五年,到时再出兵南征,一举平定天下。”
  罗成问房玄龄。
  “玄龄,你的看法呢?”
  相比起萧瑀这位出身西梁皇族,又曾是隋朝皇亲的士族宰相,房玄龄的出身只能算是山东地方士族,齐郡房氏放在全国,也只能算是二流士族。但房玄龄却很得罗成信任,不仅是因为他曾是皇帝未起家时的搭档,更因他做事老道。
  “臣觉得萧相言之有理,连年征战,兵戈不休,百姓困苦,朝廷疲惫,眼下北方还未平定,南方可暂时休兵罢战。若陛下暂赦李子通,相信江南其它三王更加能相信陛下的诚意,若是南方战事不兴,则朝廷可将三十万将士解甲归田,朝廷可以集中全力打梁师都和窦建德,后勤粮草,军械马匹供应等负担大大减轻。”
  十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打,将来肯定是要打的,天下肯定要一统的,但得一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