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隋唐大猛士-第2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三个奸佞宰相。
  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就说苏威那可是一等一的治世能臣,曾经也是辅佐文帝打下开皇盛世的功臣,跟高颎和李德林是开皇之治的三驾马车。
  可在大业朝,硬生生的让杨广玩焉了,玩成了一个老混子。
  怪谁?
  怪杨广。
  皇帝的那种自负的性格,注定不可能容忍一个如文帝朝时代高颎和苏威这样的能干宰相的。
  杨广连杨素都容不下,又能容的下谁。
  “宇文述要回朝,你何不让你叔父燕国公也回朝?”
  “回朝做什么?那个污泥潭,不会有什么作为的,倒不如出镇一方,还能干点实事。”
  王朝末世时的宰相,又值几个钱呢。
  再说,现在朝中有李渊为黄门侍郎,有崔君肃为吏部尚书,有阎毗为工部尚书,这都是他罗成在朝中的后援助力,已经足够了。
  “你就这么不看好朝廷?萧瑀忠直,李渊能干,来护儿也是忠心耿耿,袁充也还算务实,说不定能重振朝堂呢?”
  “根都烂掉了,如何重振?不说其它,现在李渊和萧瑀等奏请御驾回京,可皇帝都不愿意,你说就这样,能重振朝纲?如今一个李密,就能把皇帝回东都的路给挡了,如何重振?”
  在罗成看来,如果皇帝真要重振朝纲,那么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即回京,而且不是回大兴,而是回洛阳。
  召集罗成、嗣业等一众边疆大将率兵入中原讨逆平叛,先把李密这个所谓中原盟主干掉,还都洛阳,然后再一路路的讨伐过去。
  剿平叛乱,恢复地方,这才有可能说重振。
  可现在皇帝的路子,根本不是向着这个方向的。
  皇帝人在江都不肯北上,却还要下旨遥控罗成的忠武军如何灭掉渊氏朝鲜,还在想着要如何建功立业,开疆拓土,一心要远迈秦皇汉武,建不世武功。
  根子烂掉了,中原的府兵已经基本上废掉了,不是毁在东征之时,就是毁在中原内乱之中,而皇帝最后一支精锐骁果军,也在雁门折光了。
  所以说,现在真正能打的,也就是边关的这些大帅。
  可青海吐谷浑复国,陇右羌人叛乱,云南还在征讨乌蛮,安南在讨伐林邑。
  罗成的忠武军也在盯着高句丽人。
  “不说朝廷的事了,如今裴虞等人除掉,我们忠武军暂时也不会受到朝廷的干扰了,所以可以继续进行攻夺扶余川之战了。”
  几天后,罗成在牙城帅府召见诸将。
  经过这段时间的整编,安东道忠武军新的架构编制已经出来了。
  六郡的兵马,整合为四军。
  四军没有采用前后左右的番号,而是以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军为号。每军下辖步兵四厢骑兵两厢外加一个中军部。罗成也按军号划分的方法,给各厢授番号,从步一厢到步十六厢,从骑一厢到骑四厢。
  甚至下面的团营也都按此授番号,并授给军旗。
  四军一百九十二个营,再加上罗成的帅府牙兵八营,整整是二百个营的人马。
  平时当值驻防五十个营。
  “诸位,我打算等夏季过后,在秋季凉爽之时即展开攻势,等秋收一结束,便追集兵马,将扶余川四十余城拿下。”
  “在此之前,我们还要做一件事情,那就是修路、运粮。”
  罗成计划要在辽东修两条主干线,一条是从临渝关沿山与海之间,通过辽西走廊,修到辽河东岸,直抵辽东城下。
  另一条,则是沿辽河修,从最南端半岛的旅顺港,一直沿海岸往北修,修到辽河口,然后再沿辽河东岸一直修到新城北的金山城去。
  一横一竖两条干道,把安东六郡联结起来,然后辽西东部再修三条支路,联通新城、辽东、安市三城。
  同样的,辽河东岸也修三支路,对接起来。
  趁着现在农闲之时,发动军民一起把这几条路拓宽修整,连接起来。
  并且提前把军粮运到金山一带,作为秋后开战之粮。
  从辽西过来的路,联结中原的陆路通道。
  而从旅顺过来的路,则是海上航线。


第682章 四路出兵
  接下来,六郡动员百姓修桥铺路,运送粮草。虽然全境动员,可好在节度使府并不扰民,征召百姓不是无偿服役,且并不出本郡本县,不论是修路还是运粮,都是各自接力,且节度使府还会拔出钱粮为工钱。
  此举虽让帅府出钱不少,但却深得百姓好评。
  百姓们干劲很足,各郡县内的道路接二连三的连接贯通,而后各郡粮草沿着大路输送到辽河边的转运仓城,再由粮船转为水运,大大节省了人力和时间。
  罗成在金山城之西五十里的辽河边平原上,建立起了一座新的军镇,名为铁岭军镇,并让新城第二军向此派驻一个步兵厢四千人马。
  此前忠武军在紧邻扶余川的这北面,最大的一个军事要塞就是金山城。金山城修建在铁岭东面山区里的辽河支流泛河边山上,占山扼河,控制着这条河谷通道,十分险要。
  不过这座城因为是山城,所以并不算太大,此前新城的第二军驻了一个步兵厢在金城山城,这座山城是第二军防区内仅次于新城这座军城的一座军镇。
  而现在,罗成为了进攻扶余川,开始在西边的辽河平原上,修建一座更大的平原城,既为军镇,同时也是粮草转运大仓。
  这座新的铁岭军镇,距离辽河二十里,同时也驻在泛河北岸,同时这里还有座大湖,并有几条向北的支流,可谓是水网纵横。
  为了守卫这座前哨基地,罗成又在铁岭军镇北面二十里的辽河和支流柴河交汇处,修建了镇北堡。
  在镇北堡西面二十里的辽河西岸大台山脚下修建镇西堡。
  在镇北堡东面二十里的辽河支流柴河的边上山谷里,修建了柴河堡。
  镇北堡北面二十里,辽河与支流沙河交汇之处,于两山之间的狭窄河谷处修建了平顶堡,又在更北面的沙河支流河谷中,修建了北腰堡。
  金山军镇、铁岭军镇,两座军镇再配以镇北堡、镇西堡、柴河堡、平顶堡、北腰堡五座堡垒。
  两军镇五军堡,在这边足足驻了两厢五团。
  依靠着辽河这条重要的水路,军镇堡城的修建速度非常快,夯土为墙,引水为濠。从山上伐木,运到河边,扎成木排,沿河而下,直接运到城堡边。
  最北的北腰堡,距离扶余川最南的山城西龙湾山城仅仅只有二十里。
  忠武军在这里筑城的时候,直接派了一个骑兵厢越过北腰堡北面的清河,在清河北岸下营。
  西龙湾山城里的渊氏兵马,只有几百人,吓的连山城都不敢出,把所有的百姓和牲畜都赶进城,如临大敌,连派出十余骑去向北面扶余城求援。
  扶余城城主却正是曾经在罗成手下为俘虏的渊建土,听闻罗成大举派兵北上,又是筑城又是兵临城下的,吓的面无人色。
  于是一面派出数十骑向国内城求援,一面派出了两千人马进驻西龙湾山城和东龙潭山城,同时又派出使者前来询问,为何要发兵北上,并在扶余城的境内筑军城堡垒?
  面对渊建土的质问,亲自驻守在铁岭军镇的第二军军使赵贵却只是冷笑几声就打发了那位使者。
  这样一来,渊建土越发认定隋军是要发兵侵袭,于是不断的派人向国内城的父亲求援。
  可等渊太祚派人来辽东城给罗成送了许多美人马匹金银等礼物,想要谈判的时候,罗成表面答应把赵贵撤回来。
  可赵贵把第二军驻铁岭镇的兵是撤回来了,但还没等渊氏高兴两天,第一军军使李靖带着更多的兵马进驻接防了铁岭镇和下面的五个堡。
  而赵贵从铁岭撤回后,却是沿新城的小辽河河谷,派出两厢兵马越过之前议定好的边界线,向前推进了百里,并也开始在那里修筑城堡。
  紧接着,渊氏又接到报告,说辽东城方向,同样有一万隋军沿大梁水河谷向东,越过防线百里,在紧要河谷山区修筑城堡,屯驻兵马。
  而后,又有旅顺的罗存孝率兵出旅顺,沿着海岸线推进,并且还有水师在海上随同,他们直接推进到石城附近,也在修路筑城屯兵。
  一时间,忠武军兵出四路。
  李靖屯兵铁岭,兵锋直指扶川城。
  而赵贵屯兵小辽河谷,剑指木底城。
  冯孝慈屯兵大梁水河谷,兵锋直指仓岩、国内城。
  罗存孝水陆并进,兵逼石城,威胁鸭绿江口。
  忠武军四路兵马,各出万人,都是直逼高句丽人的边境山城下二十里左右,在险要之处筑城屯兵。
  国内城中,渊太祚不由的紧皱眉头。
  担忧已久的事情还是要发生了,一直隐忍,可隋军终究还是发兵来攻。
  “我儿盖苏文还在中原,隋人却发大军至,我将如何?”
  渊太祚问麾下大臣。
  “当趁隋军立足未稳,城堡未完工前,发兵袭击摧毁。否则一旦让他们修好城堡,那么我们就危了。”
  以往高句丽能扛住中原历代王朝一次次进攻,靠的就是这些山城堡垒,靠的就是硬拖时间,耗的对方后勤补给接不上,让对方不得不自己撤兵,而他们甚至能在对方撤退时发起反击。
  不争一时之雄。
  可现在罗成在辽东屯兵三年,兵精粮足,又适应了这里的气候,熟悉了这里的地形。
  现在还跟他们来同样的堡垒推进战术,是真正的进可攻退可守。
  “大王,现在隋人还未真正发兵,若我们先出兵攻击,这正是授他以柄,到时隋人四路来攻,我朝鲜必亡也。”一位大臣提醒渊太祚。
  攻不能攻,可守又难守。
  隋军兵出四路,到时谁知道他们要攻哪一路?
  他们不可能把兵马四面布防,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兵马无法集中,分开防守,可能要被各个击破。
  渊太祚手里还有十万兵马,他还能再动员十万青壮为兵,但这已经是极限了。
  而让渊太祚最怕的则是罗成步步推进,筑城屯兵,不断推进,一把剑悬而不发,那才是最可怕的,到时,他不得不四面布防,时刻屯兵等待,牧民无法牧牛羊,农夫无法耕田地,罗成只要这样熬他两三年,他的朝鲜就得崩溃。
  犹豫半天之后,渊太祚最后只能不甘心的向扶余、木底、仓岩、石城四路派兵,每路增派一万守军。
  同时,开始全国紧急动员,以备忠武军全面入侵。
  高句丽人这边的调动,很快也通过间谍斥候传到了罗成这里。
  “渊太祚还真是贪心,居然四路都想保,那如此一来,我们接下来倒是轻松了。”
  罗成此次出兵,虽发兵四路,可真正的目标只有扶余川,其余三路不过是虚张声势,佯攻作态而已,为的就是牵制高句丽的兵马,想不到效果居然会这么好。


第683章 火烧宇文述
  辽东城外,大梁水河边,胜利驿站。
  罗成正在这里送别宋老生,这位老将从第一次东征时便是罗成的副将,数年来一直紧随罗成的脚步,两人关系向来不错。先前他为建安建太守,但在上次调整兵马,设立四军时,罗成却没用授他军使之职,这位老将军被罗成请到了安抚使衙门,出任了安抚副使一职,依然兼着建安建太守。
  现如今安东道依然是六郡十八县的区划,但另一面,兵马却已经改成了四军制。实际上,辽西的柳城和辽西两郡的兵马,都并入了第一军。而建安和旅顺两郡的兵马,则都并入了第四军。
  因此,建安和辽西两郡的太守,其实现在已经不管兵了。
  身为忠武军元老的宋老生退出了军队序列,反倒是新来的李靖却成了第一军军使,要说没有半点想法也是不可能的,好在罗成主动找宋老生谈了许久,最终解开了他的心结。
  罗成跟他只说了一点,那就是他不信任封得彝这个安抚使,所以安抚使衙门必须得有个自己人,而且还得是有足够的威望,这个人宋老生最合适。
  另一方面,罗成又让宋老生出面负责组建了一支船队。
  说是安东的运输船队,这支船队包括了海上运输队和内河运输队,可实际上罗成并没有简单的只是弄两支运输船队这么简单。
  这两支运输船队里,各隐藏着一支水师,平时负责护航,关键时候也可以运输兵员,甚至登陆作战。
  两支水师的规模都不算大,各两千人马,几十条船,但拥有输运万人的能力。
  现在罗成交给宋老生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由他带着海上舰队去平壤,那是杨万春的乐浪郡,也是齐王杨暕的封地。
  罗成让宋老生以安东道安抚副使的身份前去,动员杨万春出兵从后方威胁牵制高句丽人。
  “我听说杨万春病重,快不行了,你过去,想办法要扶立一个能够追随我们的新太守,若是杨万春立的人不行,那就想办法把他换掉,实在不行,你可以先兼任这个乐浪郡太守之职。”
  罗成除了让宋老生带着他的第一舰队去平壤,还另拔给了他一个厢四千人的乡兵,虽战斗力不如正规的忠武军,可也是装备齐全,士兵健壮。一样拥有两千步兵一千轻骑和一千辅兵。
  “这个杨万春倒真是病危的不是时候,他跟渊太祚那是死对头,若是他在,肯定会死咬着渊氏不放。可现在他这个时候病危,还真不知道他的继任者会是什么样的。”
  罗成给宋老生续上茶水,笑着道,“我倒觉得他死的挺是时候,这个杨万春别看他跟渊氏不对付,可是此人其实也从没真正倒向过我们,不过是想借我们之力复他的高句丽之国。有他在一天,乐浪郡也不可能真的归附我们,他现在一死,我们说不定有机会提前把乐浪郡和那百万人口收入囊中。”
  杨万春是个铁杆的高句丽国复辟保王党,哪怕高氏亡国的那么彻底,他都还一直念念不忘记复兴故国。
  送走宋老生,罗成还没回辽东城,结果就遇到驿骑带着一封快信赶来。
  现在罗成在安东建立了一个高效快捷的驿传系统,不但沿两条主干线每隔二十里一个驿站,而且白狼水、辽河和渤海上,都有水驿和海驿,在渤海湾的庙岛君岛,在白狼水和辽河岸边,都有驿船,以传递消息。
  而在中原,罗成还有张亮的暗卫负责打探消息,在两京和三府,更设有专门的办事院,负责收集传递消息。
  “宇文述死了。”
  最新送来的消息很劲爆,宇文述这个老狗终于死了,他死在回中原复相的路上。但是这位死的有几分蹊跷,他并不是病死或什么。
  他是在路过交趾郡的时候,晚上在驿站里休息的时候,驿站失火被烧死的。
  而众所周知,驻守交趾郡的正是安南节度使燕国公罗艺,这位跟宇文述是死敌,当初还在皇帝的面前直接打爆了宇文述的一只眼。
  现在宇文述从云南路过安南交趾回京复相,偏偏就在驿站里失火烧死了。
  这简直比在船上落水淹死了,还让人遐想连篇。
  最大的可能便是罗艺故意放火烧死了宇文述。
  罗艺没有给宇文述回京复相的机会,一把火放他上了西天。
  果然。
  第二天,又有一个消息自驿路急递送到罗成面前。
  江都的皇帝听闻这个结果,很是震怒。
  皇帝下旨,解除罗艺的安南节度使之职,召罗艺入京,授他为左骁卫大将军,加兵部尚书。
  本来兵部尚书是宇文述的,现在改授给罗艺,但宇文述原本是兵部尚书加参知政事衔,现在罗艺仅是兵部尚书,这意味着罗艺并没接替宇文述拜相。
  不少传言,皇帝是要召罗艺回去问责降罪的。
  听到这个消息,罗成皱了眉头。
  他认为,罗艺其实没必要弄死宇文述,他和多数人一样,都认为宇文述就是罗艺故意放火烧死的。
  可烧死了宇文述固然痛快,但也要面临着皇帝的怒火。
  罗成赶紧给罗艺去信,让他不要回中原,结果他的信刚发出去没几天,就有消息传回来,罗艺在安南称病,推说无法入朝,还说等病好之后便入朝请罪。
  这种公然抗旨行为,形同谋逆。
  可江都那边,却出奇的沉默。
  谁都知道,皇帝此刻是如何的暴怒,但安南远在天之南地之角,罗艺真要抗旨,皇帝一时也没办法。
  尤其是他还得顾忌着罗艺还有两个身为节度使的侄子,一个身为节度副使的兄长在外统兵。
  罗成于是连忙又给还在定襄的嗣业去信,让他暂缓交接,先不要去陇右,他约嗣业先到临渝关会面商议。
  本来皇帝调嗣业却陇右任节度使,罗成是挺支持的,毕竟最早的时候,罗成和罗艺就商议着让罗艺去青海的,那里靠近西京,大有可为之地。
  但现在这局势,谁也不知道因罗艺之事,会发展向什么地步,所以暂时不要交出定襄道无疑是最安全的。


第684章 造反吧,兄弟!
  燕山之北。
  草原坝上。
  这里曾是北魏六镇之一的怀荒镇之地。
  不过在隋初,长城之外的坝上因为处于燕山之北长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