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隋唐大猛士-第1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高句丽人急了。
他们出动了重装骑兵。
人马皆披甲的重装骑兵排着数排,猛的冲了过来。
一名府兵将手里的长枪狠狠的刺入地中,然后半个身子都抱住了长枪,盾兵整个人直接半蹲在地上,把大半个身子抵在盾后。
“杀!”
大地震动。
铁骑冲锋的威势,能把人惊的心脏都跳出来,面对着人马皆是铁甲包围的重骑,步卒便显得十分的脆弱渺小。
可依然无人后退。
砰。
天地冲撞。
府兵们只觉得天崩地裂,耳中被那巨大的震动声充塞,重骑终于撞了上来,巨大的冲击力直接撞断了长枪,撞飞了盾牌。
军阵被撞开口子,步卒被铁蹄践踏。
“死!”
一名长矛断裂的府兵,抽出横刀死命的刺向一名重骑。
可是锋利的横刀,居然没能刺穿那重甲。
刀断,人亡。
又一名府兵红着脸膛喊叫着举起长矛刺过去。
一名府兵拿刀砍向铁骑的马蹄。
虽全身重甲,可战马的四蹄依然没有甲。
一刀断蹄,重骑倒地。
千斤重的人马倒下,巨大的冲势,依然撞倒几名府兵,往前冲撞了几丈远。
一个又一个的军阵被高句丽重骑冲破,虽然高句丽人的重骑明显不如隋军重骑装备的好,可毕竟依然还是重骑。
远远看去。
东岸的隋军军阵,一个接一个的被撞碎冲破,重骑去势不止。
几骑重骑终于冲到了岸边桥前。
那里,麦铁杖依然傲立不倒。
高句丽重骑直接撞过来,数名府兵高喊,“保护大将!”
他们明知麦铁杖阵亡了,却依然不容高句丽人亵渎大将的尸体。
一把铁锤挥来,那名府兵被直接击飞,落到,身亡。
可马上又有人悍不畏死的冲上来,他们誓死守护麦铁杖的尸体。
击飞。
撞倒。
刺穿。
在全身是甲的重骑面前,单个的府兵丝毫不是对手。
一队高句丽轻骑冲至,他们趁机飞索套住麦铁杖,然后拖走了他的尸体。
隋军府兵看的眼眶欲裂。
“夺回大将!”
无数人大喊,然后义无反顾的冲向高句丽人。
这一刻,整个东岸战场上的隋军似乎都再次奋发,他们疯了,不要命的拿刀砍,拿枪刺,不但不退,反而在前冲。
高句丽人本以为能够一举冲垮隋军的东岸守兵,把他们赶下河去,然后烧了浮桥,击退隋军的渡河。
可是隋军没溃,更没人转身跳河。
面对着强悍的高句丽骑兵,他们宁可战死,也不后退。
高句丽的重骑已经冲不动了,也没处可冲了,他们的前面就是滚滚的辽河。
失去冲击的重骑却没能把隋军赶入河中,自己却陷入了隋军疯狂的包围砍杀之中。
冲不起来的重骑,连个重步兵都不如。
隋军疯狂的撕咬着他们,刀劈矛刺,砍马蹄,抢头盔,高句丽重骑陷入绝望之中。
高句丽轻骑拼命的在冲杀,可任他们怎么冲杀,隋军就是不退。
桥上,隋军还在源源不断的涌来,他们没有犹豫,没有退缩。
右七军大将杨义臣,也率着精锐轻骑登上了东岸。
连新任的右五军大将裴世矩这样一个文臣,也顶盔贯甲手持横刀冲上了东岸。
越来越多的隋军上岸,很快,第一支轻骑集结起来。
杨义臣扬槊策马,率军发起反冲锋。
战斗从早晨一起杀到了黄昏之时,血战一天。
隋军已经先后搭起了七座浮桥,过河的兵马也达到了六七万之众。
高句丽人终于顶不住了。
虽然他们倾城来战,来了五万步骑,可隋军先有麦铁杖的奋勇表现,后有皇帝亲自战场督战,这气势是高句丽人不能比的。
又有几座浮桥已经快完成,更多的隋军踏上东岸战场。
高句丽人死伤惨重,可他们却没有隋军那种血战到底的决心和勇气。
当他们看到再无力阻挡隋军渡河之后,终于吹响了撤退的号角。
号角一响,高句丽军全军撤退。
他们一刻也不愿停留,疯狂的奔逃。
“杀!”
杨义臣浑身是血,连马都换了三匹,见到高句丽军败退,丝毫没有放过的意思,率领着部下奋起直追。
无数隋军,也嗷嗷叫的追了过去。
今天这一战,血债必须血偿!
高句丽军狼狈奔逃,隋军势如猛虎追击。
一路追杀数十里,一直杀到了辽东坚城之下。
高句丽人逃进了辽东城,杨义臣这才下令停止追击!
皇帝杨广终于踏上了辽河东岸的土地,脚下的土地完全被鲜血染红,沿岸数里,没有一寸不被鲜红染红。
“陛下,我军大胜,阵斩高句丽一万八千余人,俘虏三千余。”
杨广却高兴不起来,“麦铁杖呢,他的尸身找到没有?”
“回陛下,还没找到,据说被高句丽人带回辽东城了。”
“派人去要回来,告诉高句丽人,就算是黄金千两,朕也要赎回来。”
兵部尚书左侯卫大将军右五军大将段文振刚死,这左屯卫大将军左七将大将又战死了,一连折损两员上将,杨广心痛万分。
这可是他的心腹大将啊。
“该死的高句丽人,把那三千俘虏,全杀了!”
本来各军都设了受降使,一直说要优待俘虏的杨广也恼了。
第361章 昏招迭出
三千高句丽俘虏被押到辽河边斩首。
尸身被推入辽河中喂鱼,首级则被拿来和土垒成了一座京观。
“此战,我军共战死一万五千余人,伤者无数。左七军大将麦铁杖战死,亚将钱世雄战死,前厢都将孟金叉战死……”
一仗就死了一万五千余人,还没算伤残的几千。
可以说,这一仗就打没了半个军。
杨广面沉如水,之前在后方,总听到罗成一路高奏凯歌,又是破武逻厉,又是拔玄菟城,左歼灭一个万余人,右阵斩个几千的,他都以为高句丽人非常的弱了。
可是今天这一战,他亲眼观战的这一战,却让他深深的认识到,他还是太过低估高句丽人了。
能立国七百年,傲立辽东不倒的高句丽,确实还是有些本事的,他们并不全是靠着山城龟缩苟活到今天,就算是大军团野战,他们也一样有凶悍的战斗力。
今天,虽然隋军胜了,可也是惨胜。
十万对五万,二比一的兵力,结果最后的战损比差不多,而他还折了一员上将。
左七军几乎打残了。
主将副将都战死不说,连尸体都被抢走了。
“若今日罗成为渡河先锋,朕定不会有此折损。”杨广这个时候想起罗成来了,想想罗成一路攻城破池,屡败高句丽,虽然之前耍了点小聪明,但这也没影响皇帝对他的好感。
同样是渡河,罗成渡河一点事都没,还把新城打残了,而他亲率十万大军过河,结果第一仗就打成了这样。
隋军打扫战场,救治伤员,掩埋阵亡者尸体。
然后趁胜兵围辽东城。
隋朝使者与高句丽辽东城主渊盖苏文几番交涉,最后渊盖苏文提出了交回麦铁杖尸体的条件,用其弟渊建土交换。
“换!”
辽东城下。
杨广阴沉着脸答复。
罗成辛苦俘虏的渊建土,于是又得以回到了辽东。
从隋军阵前走到辽东城下,渊建土回首,一种逃脱升天的感觉油然而生。
入城。
渊盖苏文亲自过来迎接自己的兄弟。
“兄弟你瘦了。”
“我以为这辈子都再回不来了。”渊建土想哭,鼻子发酸。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大哥为你准备了十几个年轻美人,回去好好洗漱一下享受去吧。”
渊建土欲言又止。
“你想说什么?”
“哥,隋军之强,大出乎我等先前之预料,我觉得我们这一次,只怕会输。”
渊盖苏文沉默。
“不说这个,你先回去好好洗个澡吧。我晚上为你举行接风宴,为你接风洗尘。”
城外。
麦铁杖的尸体被送回。
杨广站在铁杖尸体前大声哭泣。
皇帝的哭声,引得全军一片肃穆。
“铁杖志坚气勇,平素以功著称,这次陪朕讨伐贼人,身先士卒,冲锋陷阵,节高义烈,虽身死而功存,他的誓言至忠至诚,追怀他的平生,让人伤感不已。应赐他特殊荣誉,以表彰他的功德,可追赠光禄大夫之职,追封宿国公,谥号武烈。”
杨广又下诏,让铁杖长子麦孟才降等袭辽东侯爵位,授银青光禄大夫阶,其弟仲才、季才两个弟弟,都被拜为正议大夫,各授鹰扬郎将之职。又赐钱巨万,为铁杖办丧事,赐丧车,配吹鼓手,让王公以下官员勋贵都为铁杖送行。
一连几日。
辽东城下,隋军不攻,高句丽军也不出。
皇帝与裴世矩、苏威等议事。
“朕伐高句丽,为吊民伐罪,非为功名。”说着又道,“此次渡河一战,可知高句丽人虽处偏远,可却野蛮凶悍。为防各军将领轻兵掩袭孤军战斗以争夺功名邀请赏赐,所以朕以为各军应当分为三道,但凡有军事行动,需三道互相通报,各为支援,不许轻军独进。且不论进止,都需要先奏闻于朕,等侯回复方可行动。”
杨广是怕各军都看到罗成那般屡建功绩,以为高句丽人真的很弱。而他这一次亲自督战,十万打五万还打的这么惨胜,深知高句丽人并不弱。因此,便又特意想出来这么个命令来。
苏威、裴世矩、虞世基、裴蕴四人在御前与议,可四人都不懂军事。虽裴世矩现任右五军大将,苏威也兼了个十二卫的大将军之职,可根本不懂这些。
他们想想,觉得也有道理。
反正现在负责扫荡辽东的七个军,本来就是分成三路,再把这三路兵马,各分三路,互相支援也挺好。
至于皇帝说各军行动要先奏报,他们觉得也没什么大问题,毕竟皇帝御驾就在辽东城下。
“若高句丽人欲降,应当安抚接纳,不要再纵兵进攻。”
皇帝又加了一句。
他认为如果愿降那就受,不要无谓的牺牲伤亡。
一道道旨意就这样传给诸军。
在辽东城下休整了十天。
杨广派人向城中劝降。
渊盖苏文说要考虑考虑,希望杨广给他十天时间。
于是杨广还真的就给了他十天时间,十天后,渊盖苏文回复就还没考虑后,杨广又给了他三天时间。
三天后,渊盖苏文依然不愿意降。
于是杨广这才下令右五、左七、右七三军展开攻城。
三军近八万人猛攻一天,双方都死伤惨重。
渊盖苏文树起白旗,说要投降,然后让隋军停止进攻,说派人来谈投降之事。
于是杨广下令停止进攻。
“陛下,渊盖苏文不过是诈降,今日我军猛攻一日,给予守军极大杀伤,几处都看着要守不住了,现在若暂停进攻,则之前一日猛攻白废了。”右七军大将杨义臣直言进谏。
“陛下,不能让高句丽人有喘息之机,攻城之要,就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啊!”工部尚书郑果也大声进谏。
可杨广却听不进去。
今天白天攻城,高句丽人伤亡惨重,隋军一样伤亡惨重,一天攻城下来,已经伤亡两三千,每时每刻都有人在倒下。
如果高句丽人真降了,那得少伤亡多少人。
“或许渊盖苏文诈降,但也不能不信,朕给他一个机会。传令,停止攻城,撤退十里休整!”
杨义臣和郑果等人气的脸都青了,可最后只能无奈遵旨。
结果渊盖苏文派人来跟皇帝商议投降议了三天,三天后却又翻脸不降了。
于是恼羞成怒的皇帝下令再次攻城。
第362章 拦路虎
乌骨江边乌骨城。
乌骨城下十万兵。
乌骨江是鸭绿水的一条大支流,可以迟缓凛凛骑兵飞驰。而建立在乌骨江边的乌骨城,看上去酷似一个大大的簸箕,穿过低矮平坦的簸箕底,乌骨城便在山上。
平坦的路面翘起。
层层叠叠的石头墙扑面而至,乌骨城既有内城墙又有外城墙,外城和内城之间还有两个瓮城,可各容兵千人。
宇文述遥望山城,眉头紧皱。
此城地处辽东东南交通要道,西南交白岩城,东接鸭绿江水路,可直通鸭绿江上游的高句丽腹地纥升骨城、国内城等要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同时也可以顺河抵达鸭绿江,然后过江直抵高句丽王都平壤。
乌骨城因此规模宏大,全城周长十六里,比起曾经的王都国内城都还要大上许多。
此城扼住了宇文述兵马前进的道路。
白日狼烟,夜晚烽火。
高句丽人防范森严,想要悄然路过是不可能了。
乌城骨有许多瞭望台,有如一双双眼睛一直注视着山城周边。
“大将,乌骨山城采用的是石筑,底部用大石块彻,石块打出了尖锐角,互相交插咬合砌成壁心,然后与城墙两面的墙壁石相插,墙壁石也是打制整齐大头小尾的楔形石,尾端与墙内填石交插,固结一起,成一整体石墙。
城墙砌筑时无需泥浆勾缝,全凭石块插合形成拉力,各个部份的石墙又与整个山体咬合成一体。巧用了山脊,悬崖为壁,依托山体,凹处垒墙,沿山环行,坚固异常。”
“城墙外部还多筑有马面,马面底部外侧有很大侧角,既加强防御能力,同时也使石筑城墙更为坚固。”
宇文述哼了一声,“你说这么多,不就是想说这乌骨城坚固无比,易守难攻?”
“确实如此。”
那员将领回道,这乌骨城如一个巨大的簸箕形状,其实就是把一座巨大的山谷整个包了进去,城墙就是建在山谷四周的山坡峰顶上,而谷口还建了城门和瓮城,扼守交通要道,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有其它路绕过去吗?”宇文述问。
“路肯定有,但得绕很远,我们兵马众多,且携带了大量辎重,有许多车马,若是绕路,只能走大路,这么一来,估计得多绕几倍的路,而且就算绕路,其它路上也一样会有许多山城。”
宇文述眉头皱的更紧了。
这样的城池可不好攻。
巨大无比,可四面险要,就算他有三军人马十万之兵,可也无法展开。尤其是这城墙本就为山石垒就十分坚固,这还修建在山坡上,许多地方直接借了断崖、峭壁,一般攻城器械都难以推进到城墙前。
“这根本就是一座长城啊。”
宇文述骂道,这山城跟中原修建在北方的长城,确实很像,修建于崇山峻岭之间,十分险要。只是不同的是,高句丽的山城不是连绵不绝的长段,而是一圈圈的山城。
但险要却是一样的。
“乌骨城里有多少守军?”
宇文述问。
“据侦察,乌骨城城周十六里,平时常驻万人,如今我大隋征讨,各山城都把人口牲畜撤入城中,所以乌骨城中人口应当很多,兵马或许有所增加,我们预计可能有两到三万人。”
十万对两三万,数量上完全有优势。
可只要考虑到这山城的险固,宇文述却并没有什么乐观的,十万兵攻两三万兵马守的乌骨城,他并没多少自信。
尤其是现在他们距离辽河已经足足四百里了。
这一路上,宇文述带着左一军以及左二左三,三军共十万人马,一路南下,逢城则过,高句丽人倒也没有敢拦截的。
这一路深入了四百里,现在卡在这乌骨城下,却是有些进退两难了。
乌骨城不比其它山城,这里首先很大很坚固,兵马也很足,再一个这座山城不是建在山坡山顶上,而是包了一个山谷,把他们的通道也给拦住了。
“辽东城情况如何?攻下来没有?”宇文述又问。
一名军官回道,“先前右五左七右七三军渡河,遇辽东城守军半渡而击,我军奋勇争渡,麦铁杖大将军战死,钱世雄亚将战死,损兵近两万。虽背水一战,也歼敌两万,杀到辽东城下,可高句丽人婴城固守,还几次诈降,获得喘息之机,虽然此后陛下不再相信辽东城诈降,令制作飞楼、云梯、冲车攻城,并地道四面俱进,昼夜不息,可高句丽人反抗十分顽强,如今已经二十余日依然不得拔。”
“伤亡呢?”宇文述又问。
“据说,辽东城内高句丽守军伤亡近两万,我军则伤亡倍之。”
这下宇文述也不知道要如何开口了,皇帝亲自指挥,八万人围攻辽东城,结果打了二十多天了,却死伤近半,依然没破辽东城。
沉默了一会。
宇文述缓缓开口道,“传令三军,乌骨城下十里安营立寨,休整待命。”
一众将校不解。
“大将,我们距离鸭绿江西岸不过百里路程了。”
“我说等。”
“可是,陛下令我等务必于五月底前于鸭绿江西岸与诸军汇合,一起渡河进攻平壤。”
“我说了先等等。”
宇文述依然是冰冷的道。
“大将在担忧什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