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1617-第7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什么混不混的。”张献忠拍了这个神木的兵一巴掌,亲热地笑道:“老子运道好,在猎骑兵立了功,升的快。”
神木兵不以为然的道:“也是你有本事,别人都服,咱也服你。”
第1378章 远程
张献忠这一次得意的笑起来,他没有再和这个乡党多说,陕北兵人数不是很多,多半是跑到晋北的穷苦流民中选出来的,一般的陕北流民都是拖家带口跑出来的,有不少人都打着逃荒完事了再回家种地的想法。
后来发觉在晋北当佃农更舒服,旱涝保收,不少家庭选择留下来。后来李庄一带的地不够种,渐渐的募集人上草原开荒,陕北家庭也是主力。
愿意当兵的陕北人不多,毕竟这个时代乡土观念特别严重,要当兵也是当秦兵,不少人不愿干这个生计,图安稳是一回事,不愿在异地当兵又是另一回事。
后来才知道和记的兵能退伍,不象大明边军进去了就一辈子出不来,这才有不少陕北籍的愿意入伍从军。
重要的就是他们知道了和记的薪饷待遇特别的高,高到了令人特别心动的地步,这个神木来的兵估计就是在高薪饷的吸引下从屯堡报名参军,两年不到的时间转成了战兵。
张献忠眯着眼看着四周,远处数里外就有哨骑,不担心被突然袭击。
而且这里是克鲁伦河的中游了,越过前方的山峦就进入了大宁地界,也就是后世的赤峰地区,也是察哈尔人的地盘和牧场。
顺着山脉一路向北就是奴儿干都司的西北区域了,一直抵白令海峡。
这里原本在百年之后会出现俄罗斯人的身影,一个接一个的定居点出现,然后吞食东北部的黑龙江流域,一直到南下与清朝的领土接壤为止。
现在当然不会有俄罗斯人,这里一半是巴尔虎人,一半是从林各部的地盘,漠北蒙古人不太会到这里来,察哈尔人同样也不会过来。
就算察哈尔人是蒙古共主,在划分了地盘和牧场后也不能随意干涉别的部落的运作和日常的放牧,林丹汗不得人心主要就是他一心想在草原上恢复集权制,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南朝只得一个皇帝,而草原上却各行其是。
对这种一团散沙式的部落联盟林丹汗感觉不满,他想要改变,可惜他又没有其祖先成吉思汗的才能,甚至连达延汗,俺答汗,包括他的祖父图门汗的水平都不如,只如野猪般的四处乱拱,时间越久,失分越多,现在克鲁伦河两岸对察哈尔人已经是敌对状态,在买卖城成立之后,不少部落选择了和漠北三汗一样的立场,也就是与和记站在一边。
更为不同的就是那些林间部落,他们比巴尔虎人更加的激进。
张献忠的脑海里当然不会浮现出这么多的东西,他只是看了看地理和地形,借着红通通的落日把四周的地理环境熟悉了一下。
如果可能的话他还会在一会儿骑马巡视一下,对四周的环境更加了解才能放心。
这种习惯在历史上帮助张献忠多次逃脱陷井,在很多次险恶的战事中明军都未曾伤及他的皮毛,甚至在玛瑙山一战中他的妻妾都被俘了,但张献忠本人安然无事。
这样一个折腾了十几个年头的有经验的统帅,居然在对清军的第一战中就被箭矢射死了,令人真的感慨可能冥冥中真的有所谓的天命。
这支队伍的人也多半吃完了晚饭,他们的晚饭其实很不错,有羊肉干和牛肉干,结实的麦饼咬起来也不是太费力,加上一些罐头食品用来当佐味的美食,另外还有烧开的热水,一个士兵不可能要求太多了。
这些兵多半是穷苦出身,陕北兵在此之前过的相当的困苦,很多人从出生到死去都没吃过纯粹的精粮做成的食品,他们的人生只有酸菜和杂粮饼子,就这已经算是不错的酬劳,饥饿反客为主,一直盘恒不去,贫穷和疾病如影随行,所以这些人悍不畏死,因为他们的人生毫无指望,当杂粮饼子窝窝头都吃不到嘴的时候,斩木为兵,揭竿起义的就是这些人,反正他们已经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了。
在和记当兵,最少在伙食上已经使这些士兵如在天堂里一样了。
队伍有四百多人,有三个中队的龙骑兵组成的部队,占了一半的人数。还有两个中队的猎骑兵,还有一个中队的轻装炮兵,他们的马匹上驼着的是那些小型火器,主要是改良过工艺和火药的虎蹲炮,还有小样佛郎机。
尽管有效射程不超过百步,但这些火炮将会是十分恐怖的近程火力输出点,也相当的有效。在十几门小型火炮的火力覆盖下,就算是千骑以上的骑兵冲击也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只会被如秋风扫落叶般的横扫于地。
最后还有一个中队的枪骑兵,这些人形铁兽十分桀骜,连猎骑兵们也不放在眼里,双方并不服气,对视的时候火星迸射,对张献忠本人来说无所谓兵种之争,但他是猎骑兵出身,所以枪骑兵们对张献忠也并不服气,只是这个军士长相当的优秀,连最骄傲的枪骑兵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而且商团军的军纪相当的森严,所以不管枪骑兵们怎么骄傲和桀骜不驯,对张献忠的任何指令都能不打折扣的执行。
一个中队的枪骑兵已经在搭建属于自己的帐篷,在这边欢声笑语的时候,枪骑兵们已经照顾好战马,顺便塞饱了自己的肚皮,并且抽了一烟锅的烟,现在他们将会在最短时间内搭好帐篷,并且肯定是这四百多人中最早一批睡着的。
每次张献忠路过枪骑兵的帐篷时都会感觉到震动,如雷般的鼾声似乎会引发地震,当然这只是张献忠的错觉而已。
“这帮龟儿子……”连张献忠也不得不承认,枪骑兵们受过更加严格的训练,并且内部的管理比任何一个兵种都要严格的多。
甚至可以说是严酷。
在枪骑兵中受到最严厉的惩罚不是打军棍或是禁闭,又或是降职,而是被从这个团体中撵出去。
这毫无疑问是最大的惩罚,没有几个枪骑兵能承受这种羞辱。
正常的调动当然也有,并且陆续不停的从枪骑兵中交流人员,优秀的青年军官被调到别的军种中承担起更重要的职位,有经验的军士长更受别的兵种主官的欢迎。当然这种调动是小规模的,是在不破坏枪骑兵战斗力的前提之下。
尽管眼前有四百多人,但主力肯定是枪骑兵,其次是火力犀利的轻炮兵中队和猎骑兵们。
并没有最高指挥官,张献忠就是这支部队的首领。
当然他们也不是主力,只是打前站的前锋部队,更象是明军大举出兵时的架梁马,替主力消除一些隐患,侦察,确定敌情等等。
在这支部队身后是龙骑兵第三团,李从业率领的精锐龙骑兵将从他们行进的路线一路跟过来,同时有二十个以上的辎兵大队负责在沿途设立兵部和提供给战兵部队给养。除了龙骑兵外,尚有一个猎骑兵营和一个轻炮营,轻炮主要是小口径火炮,最大的火炮就是四磅炮,不到六百斤的自重,加上炮车和一个基数的弹药和充足的马匹,炮营一样能够跟的上大军行进,速度也不会太慢。
这是左路军,加上张献忠等小股的兵马,战兵人数不到九千人,辎兵人数却有两万多人,没有大量的辎兵无法支撑长达几近三千里路程的长途行军。
张献忠近来已经在学习和看书,兵法和史书是重中之重,每当看到汉时窦宪深入漠北,在库伦城附近封狼居胥而返时,张献忠却是有着与常人不同的角度。
“窦宪这老小子哪有咱们的这后勤能力,要么将士们饿着肚皮打仗,不知道汉军得死多少人在大漠上,要么就是拼了命的抢匈奴人的牛羊草料,不然别说打仗,这来回怕不得有万里之远,汉军的战力远在匈奴之上,要咱老子说,这仗打的不是兵力,见着了就能赢,打的就是后勤供给。”
这话叫队伍中少数的辎兵军官听的相当悦耳,他们是替辎兵主力来开道的,张献忠等人的任务之一就是替这些辎兵军官保驾护航。
队伍中还有一些参谋军官,他们的任务是核实地图和对照地图上的路线,核对是否有错漏疏忽。
一些路线的不准确是肯定的,和记的地图已经是这个时代最高的标准了,山川水流部落都标识的相当清楚,但碍于这个时代的技术水平,在绘图上总会有不该有的错误,每次出征都会有参谋司的绘图局人员跟随着,他们和军事参谋们一起针对地图做一些必要的修正。
这些人在队伍的中间,与其说是军人,他们不如说是军中的文职人员。
当然这也是最精锐的战兵们的看法,其实就是绘图局的人也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他们的军人仪表和军姿也无可挑剔,但他们确实不是战兵,从军校毕业的那天起他们就从事的不是战斗任务,要是从这方面出发的话战兵们的说话也是没错。
好在这些军官从事的是复杂的战争准备工作,相当的专业和高端,令那些在文化课程上十分头疼的将士们深感佩服。
就象是农村里大字不识一个的老农一样会尊重生员一样,在军中最受将士尊重的毫无疑问的就是参谋人员。
他们是和记商团军中最优秀的一群人,拥有广博的知识,专业的军学水准,光是算学底子一样就会叫很多人望而却步了。
这些人被战兵们围在中间,还好他们不需要别人帮助搭帐篷,哪怕是参谋人员也要野营拉练,最少在这方面他们不需要有求于人。
第1379章 部族
军士长们和中队长们开始分别巡查起队伍,炮兵中队长还得检查随行的火药炮弹的保管情况,这些军资都被驼马背负着,其实现在也有很小的轻便马车,两马拉动,可以在崎岖困难的道路条件下赶路。
这种轻便马车不管是坐人还是拉货都很方便,坐人可以坐两个人,拉货的负重虽然只有几百斤,但由于方便行动所以相当的抢手,加上新推出不久,这一次左路军的北上队伍是用不上了。
在河边连续走了多日,春季时很潮湿,每天早晨起会起雾,在大雾中简直辨别不出方向,早起的时候帐篷上落满了露水,叫人感觉象是下了一整夜的雨。
雪开始大面积的融化,最少在草皮上方没有雪的痕迹了,但如果拔开深草就会发觉草根处有成片的残雪。
河边的雪纷纷融化进了河水里,这使得克鲁伦河在早晨时相当的冰冷,而且水流湍急。
一群野鸭嘎嘎叫着,羽毛比家鸭要鲜明漂亮的多,它们从湍急的河水深处游过来,钻进浅水区的平静地方过夜,那边芦苇茂盛,有几个龙骑兵想去打两只鸭子烤着吃,但天快黑了,芦苇深处的湿地有些危险,犹豫了一会之后,一个队官制止了他们没有必要的冒险,算是给了这几个冒失鬼台阶下。
帐篷搭好后有不少人在营地中间升起篝火,天还没黑,篝火给人相当安心和舒适的感觉。尽管第二天早晨不亮就得起身,然后继续赶路,但在此时此刻,军人们围坐在篝火前,享受着入睡前的安宁和舒适。
人们开始闲聊,有几个龙骑兵在库伦驻扎过,他们谈论起在漠北湖泊里养的大群的鸭子。
将士们的干粮里有不少熏制的鸭肉,相当的受欢迎,不管什么时候肉食都不会嫌多。
当然更受欢迎或者说在肉类制品中得到最高赞美的还是猪肉,可惜猪肉的数量远远不足,鸭肉管够,羊肉也多,然后是鸡肉,猪肉数量最少。
一个士兵颇为乐观的道:“现在养猪的多起来了,以前是各家各户散养,一头猪得养一年,都弄些猪草和细糠,猪长的慢又瘦。现在各屯堡都建了养猪场,有专门的人来养,喂的杂粮和苜蓿,照料的好,长的快,我屯堡家就挨着猪场住,养的可肥壮。”
“那不是臭的很。”
“咱老百姓在乎这个……况且也没有大味道,自家的猪圈也在家门口,哪臭了。”
“你们也是过了没几天好日子就作怪了,臭,吃的时候你咋不嫌。”
“这倒也是,不过你们也他娘的太较真了。”
篝火边传来一阵笑声,张献忠眯着眼瞅了一会儿,打算自己也过去坐坐。
他还是把自己当成普通的将士,军士长不过是待遇上高不少,到底也不是军官,底下的将士也喜欢这个不摆架子的老兵。
这时人们注意到有个哨骑在前方向着营地飞奔而来,在没有到换哨时间跑回来,又没有射出响箭,应该是出了突发的情况而不是发觉了敌人的形迹,就算这样,篝火边上和帐篷里的军人都纷纷站了出来,开始列队准备。
所有人的铠甲都没有脱掉,只有在入睡时才会去甲,甲胄会放在身边,武器也一样,遇到突袭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做出反应。
几个中队长原本和参谋军官在聊天,看到之后也走到各自的中队边上,只有猎骑兵和枪骑兵的中队长都走到张献忠身边,一起等着哨兵回来报告。
“军士长。”哨兵是个二十来岁的一脸机灵模样的小伙子,他先向张献忠打了个敬礼,然后才向两个中队长敬礼。
“不要行礼了。”张献忠道:“什么事?”
“蕃部的人来了。”哨骑道:“有我们的人带队,也确定了区域口令,正确无误。”
和记现在的地盘太大,掌握的地方只能按区域划分,互相对应各自区域的口令来确定身份,当然还可以通过公文和军令对接来确定,不过最省事的办法肯定还是对照口令。
口令是动态的,隔一段时间会更换一次,以防泄露。
张献忠眉宇一展,笑骂道:“狗日的这些蕃部的鞑子,老子们走了这么多天才过来。”
“说是在大山东边哨探,杀了一些察哈尔人,感觉对面的力量不强,如果我们不来,他们简直要杀过去的样子。”
“狗屁。”张献忠道:“这帮家伙也就吹牛行。”
哨骑笑道:“我看他们的队列还算不错,有咱们的军官帮着他们训练和解决吃食,这半年多下来和察哈尔人打了不少次了,估计还真的能行。”
两个精锐部队的中队长脸上明显露出不以为然的表情,猎骑兵中队长对张献忠道:“老张,你感觉怎样?”
张献忠道:“我感觉有什么用,屁用不顶。军令司的命令很清楚,找到蕃部骑兵在大兴安岭西线的主力,令其与我军配合东进,这么明显的军令还有什么好说的。”
枪骑兵中队长明显的一皱眉,这两人都和精锐兵种的军官一样,对这些乱七八糟的友军并不欢迎,在他们看来,部队多了不一定管用,相反还会带来未知的变数。
和商团军的友军配合对他们来说已经够困难了,何况是和那些蕃部的骑兵配合?
要知道一年多前猎骑兵在漠北行动时,对巴尔虎蒙古人也并不客气,遇上了一样会出手,对那些在草原和山峦从林边缘的蛮夷部落则是不屑一顾。
那些部落太野蛮了,甚至有不少鄂伦春人还保持着猎鹿之后吃生肉的习惯。
生剥鹿皮,茹毛饮血,这叫凶残的猎骑兵们都看不下去了。
他们在河边和海子里捕鱼,穿着鱼皮,在夏天时捕鹿吃肉,秋天时在密林里采摘干果,到了冬季时则艰难苦熬,当然还会捕鹿,初冬的鹿还是很肥壮,到了残冬初春时是这些部落最难熬的时候。
夏秋时捕获的猎物充足的话,他们尚能熬过去,如果猎物不足,部落里就会大量的饿死人,疾病,饥饿,这两个恶魔在这些部落里徘徊不去,带走他们大量的丁口。
小孩子最难存活,只有吃食充足的年头,部落里不停的有小孩子呱呱落地,然后长大成人。但这种时候很少,多半的情形就是孩童出生不久就死了,特别是生在残冬的婴儿,在寒冬和饥饿中死去,死掉的时候还吊在母亲干瘪的胸口上。
这种严重落后的渔猎民族生活的十分困苦,从大兴安岭的密林到巴尔虎草原,再到北极圈深处都有他们的身影。
哪怕在几百年后俄罗斯境内还有这些部落,仍然是在生食鹿肉,仍然生活的无比困难,但这些部落还是都存活下来了,在这样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存活下来了。
对这些尚且十分野蛮的部落,商团军人们是鄙视加同情两者兼有的心理,特别是在这一片活动过的猎骑兵们感受很深。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崛起过很多部落,其实炎黄也是部落首领的名称而已。
而华夏从蛮荒部落走出来,成立国家,建立文字,法律,最终形成了文明。
然后从游牧和渔猎变成农耕,这是文明的一种进步,为了获得耕地华夏先民南征北伐,北方诸胡,东夷诸夷,西南夷,从秦汉到明清其实领土有失有得。
失,便是北方和西域,到了明时把汉唐的旧疆失了大半。
得,则是大明时期开发了云南,由于沐家世代镇守,又迁了大量汉人军民至此,云南算是真正纳入版图。
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在明朝之前云南尚是蛮荒之地,汉人少夷人多,所谓八百大甸宣慰司主要就是云南和后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