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1617-第7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要打林丹汗了。”张彦升道:“不过这一次的总动员令只是一次试演,持续的时间不会太久,也不可能真的影响到正常的民间活动和工商业,要是真的大规模的持续很久的总动员令,怕是你们的车队都可能会被征用。”
张子铭有些发征,他不明白除了林丹汗之外还会有什么强敌值得再下真正的总动员令?
第1336章 担忧
对这东西张子铭了解的不多,其实就是后世的总体战,整个政权的顶层下令,然后从国家层面总体战,动员每一分能动员的力量,也破坏敌方每一处可破坏的地方,这是你死我活的战争,赢家全赢,输家则全输,在这个时代到十九世纪,几百年间的战争在西方的引导下更象是骑士间的战争,战争有目标,达到或不达到目标都会视情形而终止,而且战争是军队间的事,对民间力量的使用或破坏都相当有限。
一直到一战时期,战争就上升到了国家层面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和正常运作都让位给战争,工厂开工主要是生产军用品,然后才是民用品,无差别的攻击和轰炸不止对军队,也针对交战国的一切,打击对方的工业和商业,使其国民经济破产,甚至是搞屠杀和破坏,战争彻底成了一个怪兽,没有人能置身其外了。
张瀚的总体战构想与日后的情形相差不多,和记庞大的潜力一旦全部为战争所用是相当惊人的,和记的组织和动员能力和一战时期肯定还差的远,但比起大明真的是天上地下的差别,可能甩下大明几百条街。
大明的国力肯定是和记也没有办法相比的,后金更是拍马也跟不上,但这个庞大的巨人在组织和管理上连后金这种兵农一体的奴隶制小国也不如,更不要说与后世一战时期的国家相比了。
一旦与后金展开全面的战事,张瀚就会断然下达总动员令,在彻底打跨后金这个他心目中的第一强敌之前,和记的所有一切都会让位给战争。
当然这也是张瀚视后金为最后强敌的反应,相当正常,对军司其余的人来说不是很理解,但人们也知道女真兵不是蒙古人能比的,所以还是尽可能的完成张瀚对总体战的构想。
“原来是这样。”张子铭点头道:“这么说来要准备和东虏一战。”
“是的!”张彦升相当自信的道:“打跨林丹汗只是时间问题,我们迟早要和东虏对上的。”
“打跨了东虏,怕就有太平日子了。”
“这……”
张彦升没说话,父亲和普通的百姓一样,还是对打仗的事有很多担心。
但以军人看来,东虏只是一个较强的目标,收拾了之前还得继续往北推,把奴儿干都司故地收回来。
还有唐时的北庭故地,安西故地。
当然,还有大明。
对大明的情感所有人都是相当复杂的,身为和记的一份子,当然希望张瀚能走到更高。
但现在大明天子并无失德,甚至和记冒起之后仍然保持了让和记融入的胸襟,只是做了一些应做的防范。
很多强硬份子认为只要力量够了就打过去,但对张彦升等相当多的青年军官来说,如果没有允份的理由就向大明挥刀,他们过不去心理上的这一关。
至于将来如何,是不是真的要对大明动手,这时的张彦升也不能完全确定。
“车队和军人向东去了。”
饭馆之外就是通往好几个要紧地方的官道,北风之下军旗猎猎招展着,大量的军队骑马经过,没有束甲只穿着军袄的军人一样有一股威武之气,令得所有过路的人停下来,向着这些军人脱帽致敬。
随军队而行的还有大量的辎兵车队,拖运的是大量的军事物资。
整条官道都被军队和辎兵车队给塞满了。
“车辚辚,马啸啸,行人弓箭各在腰。”张子铭有些酒意,见状大声道:“此情此景真是如诗里所说的那样。”
张彦升略感尴尬,果然父亲还是不怎么读过书,杜工部这诗可是说的民间苦难,战争之下百姓流离失所,被迫白发戍边,回来的时候连亲人也不在了。类似的诗杜甫还写过很多首,包括强征民夫入伍,少小离家白发而归,类似的诗文很多,所以性格沉稳的人喜欢杜诗,因为诗中虽没有李白诗那样的轻灵仙气,但通过杜诗可以看到盛唐由盛转衰时的民间苦难,算是真正的第一手的历史资料。
这些话当然也是张彦升在学校学到的,中级军官试没有那么好过,虽然最重要的是军事学说还有算术,文字语言的功底也是要的,军官不仅要懂得打仗,也要懂历史,知文学,这是张瀚对他麾下武官的要求,从张彦升的反应来看,成果还算是不错。
“得了,不耽搁你小子去见你娘。”
爷俩边饮边吃,吃喝是其次,主要还是珍惜这难得的相遇的时间。
耽搁了一个多时辰,张子铭算算应该抢时间追车队了,站起身来,眼圈又是有些发红。
“盼着张大人早点把北虏和东虏都打服了。”张子铭道:“咱们爷们能消消停停的吃顿饭。”
“就算将来我也是当军官。”张彦升赶紧声明道:“我不会去行商的。”
“知道。”张子铭并没生气,拍了拍儿子肩膀,却发觉这两年儿子已经长的比自己还高了,他心里又是高兴,又是有些失落,当下只道:“不耽搁你跟着张大人建功立业,你老子再苦两年就歇下来,买些产业留给你将来当退步。”
张彦升答应着,看着张子铭跨上马匹,父子二人都互相点点头,张子铭这时才看到张彦升肩膀上的军衔标识,这才看到儿子已经是连级指挥了。
身为和记麾下受到信任的商人,张子铭对商团军的序列军衔还是很清楚的,当然也知道各级军官的福利待遇。
张彦升这个年纪就是连级了,十来年后可能到营团级,到时候每年最少有三千亩地产出的分红,甚至更多。
自己所谓“留退步”的话,在儿子心里岂不成了笑话?
张子铭心中油然而生一股豪气,好小子混的不赖,但老父岂能输你?再怎么说,行商赚的钱仍然是从军无法相比的,老子赚下来的产业,由得你小子到时候躺着享福吧,最好多生一些娃子,将来板升城的张家跟在青城张家身后,也俨然是名门望族,世代富贵传家。
想到这些,张子铭在马上竟是笑了起来,向着张彦升挥了挥手之后,这才策马而去。
看到老父这般模样,张彦升自失一笑,不管怎样,父亲现在的样子挺好,他已经快记不起来,当初那个成天担心吃不饱饭,经常惭愧让全家人断顿或是多少天吃野菜糊糊的父亲是什么模样了,也想不起来在板升地成天在蒙古人的铁骑之下担心受怕,惟恐因为什么事触怒了这些北虏被侮辱或殴打,甚至被杀。
那种阴影和惶恐害怕的心理,真的是一去不复返了!
……
辽西的战事逐渐平稳下来,每天进东便门和崇文门的塘报信使都少了很多。
在塘报多的时候,东江和辽西的急件每天都有,京师的人们一看到塘报过来就提心吊胆,所有人都悬着心。
人们都明白,横在大明京师和东虏之间的只有一道山海关最为可靠,万一关门被破,则下场绝对不妙。
最乐观的情形也是京师再次被围困,上一次的记录是隆庆年间,距离现在已经有五十多年了。
很多花甲之年的人们还记得当时的情形,京师戒严,所有的大官和勋贵们还有太监们轮流到京师各城门和城头上值守,皇帝命高阁老和张阁老总提调,京营由英国公提督,三大营和上四卫的禁军被紧急动员起来,十来万京营兵守备京师各门,真的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后来九边各镇援兵陆续赶过来,俺答汗才带着部下陆续从边墙各处退了出去,连续两次被蒙古人围困京城,大明可谓丢尽了脸面。
也正因如此,大明中枢陆续把俞大猷和戚继光等成名的名将调往九边,又扶植出了李成梁和马芳等名将大将,数年之间北方防御稳固下来,并且各将都颇能进取,特别是大同的马芳和辽东的李成梁,几乎打的北虏没有还手之力。
一晃五十多年下来了,当年的名将早就故去,活的最长久的李成梁也死了十几年了,谈到这里,那些老人就摇头,没成想大明又到了要被鞑子围困京师的这一天了。
也有乐观派,他们普遍认为京师城墙几十里长宽,高墙深沟,城墙厚重,还有十几万京营兵守备,绝对不会有任何的麻烦和问题。
而真正的有识之士,对眼下的局面却是忧心忡忡,这些人是真正熟知内情,知道一旦关门不守,情形将会是十分严重的一群人。
徐光启就是其中一个,他已经任礼部侍郎,距离入阁看起来只有一步之遥,但徐光启自己知道,他信了天主教,并且有了教名,多次为教众出头,在大明这样相对开放的士大夫群体中也是标准的异类。
自辽西连传败报之后,徐光启就相当关注,到努儿哈赤打到宁远城下受挫,城中人心逐渐稳定下来时,徐光启仍然觉得相当的担心,每天都有他的学生前来拜见,谈一谈最新的消息,大家彼此交流一下,也感觉要安心不少。
所有人的意见都是一样的,如果宁远被顺利攻下,那就说明八旗有攻克山海关的能力,虽然关城比宁远要难攻一些,但打下宁远的难度不比打下关门小什么,如果宁远和觉华都被拔除,那么山海关就真的危险了。
一旦山海关被拿下,永平到遵化和三屯营的驻守兵马肯定挡不住汹涌而来的八旗兵,京师被围也是必然之事,对很多人来说,京师被围就是一个终点了,但徐光启每常都会担心,以他的身份地位,了解一些内情是很正常的事,京师要真的有被围困的一天,能不能守的住,还真的是叫人担心的很。
第1337章 储粮
“老爷。”
一个长随进来,在徐光启身边轻声道:“按老爷的吩咐,多买了九十多石粮,已经运到府里来了。”
“粮价涨了没有?”
“涨了,没涨太多,涨了一分多一石。”
“再买些,买到一千石再说。”
“是,老爷。”
长随吓了一跳,一千石粮可是十几万斤,府里腾出来的房子都不一定装的下,老爷这是要做什么?
徐光启看了长随一眼,起身对客厅里的客人点了点头,说道:“寒舍有些家务事要老夫料理一下,诸君少坐。”
徐府是常常客满的,以徐光启的身份地位还有在士林中的名望,当然也还有天主教的教友们是常常过来拜访的,所以家中是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
各人当然没有什么好说的,当下都起了下身,目送徐光启出去。
“听说玄扈公在囤粮啊,估计是这事。”
“无此必要吧?关门还是能守的住的。”
“我听玄扈公说过,就算这一次不破口,以后怕也不得消停,京师粮价怕时有起伏。最为关键的是老先生认为日后可能通州大仓会被隔绝,京师百万以上的人口,存粮虽多,也是有备无患要好一些。”
“多虑,多虑了。”
“可不是?我也觉得老先生多虑了,但老先生要这么做,我等也不好劝。”
“哈哈,我老师这么准备也好,将来真的有缺粮那一天,学生我可就靠老师接济了。”
“哼,你这样想倒也省心。”
众人闲谈一会,也就把这事丢开手了,不管怎样,宁远是守住了,这是一宗好消息,一传到京师,整个官场和坊间都沸腾了。
袁崇焕的奏疏里号称大捷,也号称杀虏众多,当然因为是守城战所以没有斩首,不过有一炮糜烂十余里,估计杀伤不少。另外击中黄伞盖下的奴酋,估计是努儿哈赤或是重要的大酋,否则众奴不会嚎啕哭泣而去,这一仗当然是赚了,自后金称汗起兵,到目前为止只有宁远一城在后金的强攻下守住了。
此前的抚顺关,开原,铁岭,到沈阳,辽阳,广宁,一路望风披靡,不是降顺就是被攻克,宁远城下,才真正挫败老奴一次,就算没有杀伤太多,只凭守城成功这事,也足够令得朝野欢腾了。
人们感觉悬上脑袋上方的绞索暂时远离了,底下就是不知道老奴何时会退兵,但估计也不会太久了,拖的越久,大明调往关门一带的援兵越多,没准还会和宁远配合打反击,老奴悬师远征,八旗兵的后勤补给能力还是相当有限的,大量的车辆爬犁也用来拖运抢来的物资了,拖久了,得不偿失。
这些人也算是有见识的了,不象百姓那样完全的放心,可不管怎样,到底还是感觉轻松了许多。
徐光启从屋中出来后不久,对面甬路上孙元化急步走了过来。
“老师。”
天天见面,也就无所谓礼节了,孙元化草草一揖,徐光启也没有答礼,看着这个得意门生道:“初阳啊,有什么新消息?”
“暂时还没有。”孙元化道:“三天前虏骑攻宁远受挫,然后撤围离开,似在窥视觉华,塘报只到这里,还没有新的消息。”
“什么窥视觉华。”徐光启闷声道:“觉华定然被攻了,只是不知道能不能守住。”
“如果没有凿开海面的话。”孙元化摇头道:“定然守不住。”
徐光启对这个门生的判断是相当认可的。
孙元化在去年一直在京师和辽西之间奔走,孙承宗去职之后做了一些安排,袁崇焕奏请孙元化帮忙铸炮和设计防务,宁远城头的十一门火炮全是孙元化主持铸造的。
不仅是宁远,孙元化原本是打算在锦州一带全部铸炮防御的,包括一些军堡也要放上大炮。只是钱粮不措手,速度太慢,还没有把整体防御做好建虏就打过来了。
这叫孙元化有些郁闷,他是一个完全的技术官员,按他的设想,要守住辽西也不难,保留少量的精锐骑兵用来切断敌粮道和做骚扰,把大量的车炮营和步兵营的军费用来铸炮,一个军堡放上几门重炮,根本就不可能被攻破。几万人强攻一个几百人守的军堡,可能要付出过千人死伤的代价,值得吗?
锦州到宁远,有松山塔山杏山诸堡,沿大凌河小凌河各堡加上松杏各堡全部放上重炮,看建虏还怎么打?
然后就是以废弃的广宁为核心,重建西平堡等各堡防线,把战线牢牢的稳在河防上,建虏不要说打过来,想过河都是相当的困难!
这个设想,在军事上是没有问题的,但一直到明亡,大明都没有财力物力和决心实施这个方案,明朝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力量做什么真正宏伟的规划了,只能是添油,损失一点添一点。唯一有雄心所为的就是在崇祯年间重修大凌河堡,结果城堡刚修好就面临皇太极大军围困,张春所部两万余人一战荡平,大凌河堡里数万精锐被全歼,祖家军损失惨重,祖大寿投降,杀何可纲,辽镇最后一点血气也荡然无存了。
“觉华没有炮。”孙元化有些生气的摇头,说道:“关门上火炮不少,我早就说要移几门去觉华,就算是宁远,也没有必要留十一门火炮,有六门就足够了。这是重炮,打放时天崩地裂,足可打乱任何队列,攻城无队,还怎么攻?袁大人虽然有担当,但过于谨慎了,十几门炮全留在宁远,高第更是糊涂蛋,觉华一丢,我看他们怎么交代。”
徐光启并没有幸灾乐祸的感觉,相反他感觉很痛苦。
这些年来,敌人一直出招,大明也在努力应对,但总是棋差一着。
这一次如果能守住觉华,虽然丢了辽西不少地方和物资,但仍然可以说是一次平手。努儿哈赤兴师远来,并没有得到太多值得一说的战果。
但如果丢了觉华,就算宁远不失,甚至真的打死打伤不少八旗兵,大明仍然是败了,而且败的相当的惨。
最少几个月的补给军需全部丢失,那可都是百姓的血汗哪。
“袁元素说一炮轰击糜烂十里,有大酋被炮轰伤,是否可能?”
“绝无可能。”孙元化道:“此前朝廷问我,我就说有可能,不能确认。其实是绝无可能。那是泰西那边的海战重炮,我大明重铸后工艺还有所提高,就算这样,其有效射程也就是三里左右,超过这个距离就完全没有威力了。一炮糜烂十余里,那怎么可能呢。”
徐光启有些失望的道:“那看来是袁元素故意夸大,挫敌锐气,涨我方士气了。”
“应该是。”孙元化点头道:“也可能是将门想要多些战功,所以袁大人不得已而为之。”
孙元化又道:“老师弄这些粮食做什么?”这时徐光启等人转到一个侧院,有正堂和厢房五六间屋子都清空了,房屋都很高大牢固,一包包的粮食在进行一些防虫处理后,全部被搬抬进去。
“这还不够。”徐光启扫了几眼,确定粮包都安全入库之后才转头道:“老夫有预感,这一两年内,八旗迟早会打到京师城下,到时候被围困恐怕不可避免。老夫自己有一间屋子的粮就足够了,倒是南堂的那些传教士,还有一些亲朋故旧,到时候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