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1617-第6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果和记是在南方起家和发展,可能帐局规模早就过百万了。
  这半年是蓬勃发展的半年,也是和记飞速壮大的半年。
  去年的财政赤字被抹平了不少,少了台湾的收入,却多了货物倾销和帐局还有保险业的收入,加上这半年多来除了规模不大的对却图汗部的战事之外,到处都以守势为主,军费开支大幅度缩减,这也叫田季堂松了口气,开始支持财力给军工司,加快军用品的生产,同时对却图南北城的建筑加大投入,缩短时间。
  另外就是西线的调兵和投入也加快了,补给线拉长了,并且多修了多个军堡和墩台。
  再往下和记就不会把修军堡当成大事了,估计两三年内,会把旧五原城,云内州,集宁城,尚义城,都增补修筑为方圆五里以上的大城,成为一个个草原上的中心城市,用这些城市以点带面,加快各处的发展。
  屯恳,开矿,种植各种作物,小麦,糜子,高粱,豆类,包括新作物,玉米,番薯,土豆,都是大量种值。
  经济作物则是以烟草和棉花为主,种植面积也在逐步扩大。
  番薯也可以算是经济作物,毕竟草原上的汉商与和记都在用番薯酿酒,俄罗斯人的需求量极大,酿造多少出来都是被他们给包圆了。
  据说番薯酿造的烧酒对俄罗斯本国的酒类市场冲击相当大,这是必然之事,烧酒便宜又量大,不象俄国现在的伏特加酒酿造原料昂贵,工艺复杂,所以酒的产量极低,这造成伏特加的价格相当昂贵,俄罗斯人的嗜酒在后世都是举世闻名的,有了番薯烧酒进入之后,对其本国的酒类冲击颇大,好在其嗜酒人群太多,暂时来说和记和草原汉商的出产还远远不足满足俄国市场的需求量,在短期的冲击之后,估计会形成高端和低端人群分别的酒类市场,这些事情无需干涉太多,市场就会自我调节。
  另外烟草的种植面积也大幅度扩大了,认真来说内蒙这边不太适合种植,优秀的烟草需要的气候环境是草原上提供不了的。
  但既然这年头辽东能种值,草原上为什么不能?
  这个时代的人也不象后世的人生活环境那么优裕,有充份的本钱来矫情,这年头的人抽树叶的都大有人在,真正的烟草哪怕是再劣质的也会卖的连碎渣也不剩下,除了向俄罗斯人倾销烟草,过剩的产能会卖给北方市场,虽然张瀚感觉做烟草买卖并不好,但毕竟烟草不是毒品,他的道德洁癖也不重,最少没有重到有银子不赚的地步。
  除了供应俄罗斯人,烟草和劣制的烧酒潜在的大客户群体也是蒙古人,一样的嗜酒和处于苦寒之地,冬天一下雪经常困在蒙古包里多少天出不了门,这样的群体注定是酒和烟草的忠实客户群,没有可能例外。
  这一次自西北往却图南城和北城,也是要打通对西部蒙古人的商道,卫拉特人现在实力不强,野心不大,他们也会派驼队过来贸易,如果在却图南城建立一个贸易中心点,建成一个贸易城市,好处就是可以辐射西边的大半部落,甚至能提前把影响力输入西域各部。
  如果能提前二十年做一些工作,张瀚和他的部下们还是很乐意的。
  不管怎样,收复了漠北之后,下一步的目标当然是西域,还有奴儿干都司故地。
  张瀚在领土上的野心和俄罗斯人一样强烈,他有一种穿越客特有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有很多事情未必是他的责任,但既然他已经努力到了现在的这种地步,不试一下的话,自己心里的坎都过不去。
  初次抵达南城时,张瀚只做了短暂的停留就直接往北城,在北城主要是考察防御,接见主持北部防御的驻守部队的主官,巡视辎兵队伍,考察一个个补给点,在北城一带巡视了七天之后,张瀚才又再次南下,这一次就是要在南城与附近接到通知的二十多个小部落的首领和长老们会面了。
  扎萨克图汗部,和托辉特部,森林兀良哈部,辉特部,和硕特部……这些只是大部落的统称,每个大部落下又会分成若干个小部落,各有首领,在漠北的蒙古组织比起漠南更加的分散和破碎,辉特部严格来说就是卫拉特蒙古的一个分支部落,但平时又是和喀尔喀诸部来往密切,他们活动在赛音诺颜部的左侧,与唐努乌梁海的喀尔喀人牧场交接,平时有小规模的摩擦,多半时间则是相安无事。
  和硕特部则是卫拉特四部中最靠近东部蒙古的地方,卫拉特人的祖先是在叶赛尼河上游放牧,距离蒙古本土好几千里远,在成吉思汗兴起的时候,四个千户组成的卫拉特部落开始与蒙古部落交好并通婚,最终臣服在蒙古帐下,但他们本质上来说是和蒙古人不同的游牧民族,称他们蒙古人只是历史现象,而不是一种真正严格的民族区分,严格来说,卫拉特人根本不是蒙古人。
  和硕特人的侧重中心在天山北侧,后来在准噶尔部的压迫下转向南侧,有时候他们也会跑到北侧,和那边的哈萨克人和俄罗斯人发生冲突,争抢牧场。
  在卫拉特人最强大的时期,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西藏,西域,都在其掌控之下,其建立起了七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强悍汗国,如果不是有国势正在上升期的满清,整个后世的世界格局都会有所不同。
  据说和硕特人派了几个台吉前来拜见,不过叫军司高层失望的就是他们没有派来固始汗亲封的“八台吉”中的其中一个,而只是普通的小台吉前来。
  八台吉就是固始汗的八个儿子,受封台吉,各自分守一方,从台吉的数量和掌握的地盘来看,固始汗和其掌握的和硕特部实力不在漠北三部之下,应该有最少动员七八万骑兵的实力。
  当然蒙古骑兵不能完全看数字,而是要看其披甲的精锐数字有多少,纯粹的骑兵数量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从北城折返时,已经连续下了两场雪。
  好在雪不大,下雪之后的晴空使积雪大面积的融化,只有背阴的草坡上还有明显的残雪痕迹。
  这一次张瀚折返南城时,来往的人流明显要稠密很多。
  辅兵车队变多了,似乎是源源不断的往却图南城运送着各种物资。
  南城已经接近完工,建成之后它的任务其实是比北城要重,北城距离库伦很近,沿途轻骑行军几天就能赶到,而且是和实力较弱的辉特等部接壤,所以北城的任务相对于南城要轻松许多。
  “马武他们过来了。”
  蒋义眯着眼看着远方,一望无际的草原太容易给人带来视觉上的疲乏。
  好处就是可以在很远的地方就发现人和马的踪迹,不管是战友还是敌人都很容易被发觉踪迹,使得蒋义可以从容部署应对。


第1257章 瞩目
  身为护卫首领,蒋义身上的担子是最重的一个。
  侍从官们从各个角度来帮助张瀚,比如李贵侧重军事和地图方面的事宜,吴齐则是军令军政,还有人侧重财税,有人是军需,也有军法方面的侍从官。
  侍从官们不需要对保护张瀚投入太多的精力,当然他们也是张瀚身边最亲近的人,真的有警时他们也会是一道保护的屏障。
  外围则是精心挑选的特勤护卫们,人数在六百人左右,这是几近一个满营的编制,也几乎涵盖了和记所有的兵种,龙骑兵,猎骑兵,枪骑兵,还有装配了厚实护板的战车,以及小型的火炮随行。
  这样一支护卫部队,士兵都是从前方部队中挑选出来的强悍战士,他们对能到张瀚身边服役一段时间也感觉是无上的光荣。
  军官则是很少变动,都是服役多年,底细清白,家人都在和记控制区生活着。
  有这样一支部队保护,哪怕是在蒙古部落中来回穿行,张瀚的安全也没有多少人会担心。哪怕是有人能瞒过军情司的侦察突然集结了过万大军围攻,想困住这样一支军队也是相当困难的事情。
  况且张瀚沿途行进的路线都有辎兵和火路墩的保护,就算真有过万大军前来,能不能在和记援兵赶至之前啃下某个重兵守卫的火路墩,答案当然不言自明。
  蒋义不太担心真有敌兵来袭,但护卫是他的责任,每个细节都要考虑的相当周到。
  看到有大股骑兵从南城一带过来时,不论如何,蒋义还是松了口气。
  南北之间的千里奔波,还有从青城一路过来的三千多里路程,对蒋义来说毫无疑问是一种煎熬。
  每天晚上都要在所有人入睡之后,带着轮值人员在营地哨探,并且要在天亮前最早起身,等着前方哨探人员的回报。
  四野寂寂,几十里不见人烟时是压力最大的时候,那个时候最害怕的就是突然有大股的伏击骑兵出现在地平线上,还好,谢天谢地,重新平安回到却图南城,再和守备部队接上头,回程时驻军会送一段路程,然后就是按来时的路线返回,辎兵车队已经跟上,沿途修筑墩堡和补给维修点,最少回程的时候不会十几天看不到一个人影了。
  前来迎接的果然是马武,还有张世雄,徐震和林南星等军官。
  却图南城的兵力得到了相当的加强,两个完整的猎骑兵营,一个龙骑兵团,一个炮营,加上十几个大队的辎兵部队,驻军和军司人员接近三万人左右。
  这么多的驻军当然不可能长期维持,辎兵已经被调配到别处了,应该说会有十个大队的辎兵沿着却图南城到青城一带的线路进行修筑和运输工作,如果两三年内军司的财政状况允许的话,按张瀚雄心勃勃的计划,可能会在青城到却图南城这条线路修一条贯通的简易路,可以更方便快捷的通行马车,这样就算真正把这一大片区域给锁死了。
  正常来说,驻军应该在五千人左右,或是三千人,这个数字可以使辎兵补充军需物资不是那么困难,耗费太大,现在的繁荣景像注定在数年乃至十几年内都是暂时现象,在和记有能力向西域扩张,打击和硕特部和准部,消灭藏巴汗之前,这个城市注定只是一个前哨城市,小规模的骑兵战不可避免,这里将会是龙骑兵们的天堂。
  “见过大人。”穿着胸甲的马武跳下马来,行动并没有一点儿笨拙的迹象。
  还是三年前那个在小黑河堡出击俘虏俄木布洪的青年军官的形象,只是几年时光匆匆而过,虽然岁月没有留下太多的痕迹,他却已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高级军官了。
  在马武身后一票军官都一起下马,有披着大红色猎骑兵披风的张世雄,还有几个猎骑兵的高级军官,有林南星和徐震等南城龙骑兵团的高级军官,也有炮兵营的指挥官,另外有一些军令司和军政司派在南城的官吏,他们也跟着将领们一起出迎。
  张瀚向所有人点头致意,算是回应他们的敬礼。
  “蒙古人员都来齐了吗?”张瀚问马武。
  “提前了一个月通知。”马武道:“和硕特部的人都到了,别的小部落的人也都来齐了。扎萨克图汗也来了。”
  “哦,他也来了。”张瀚笑笑,说道:“他倒是识趣的很。”
  “上回的事吓着他了。”马武也是微笑起来。
  多尔济的事流传很广,是军情司的人做的暗杀,其实也就等于是明着处刑,谁都知道是和记的军情人员做的,但既然不是明正典刑,也是给漠北三汗留了面子,扎萨克图汗的行为算是投桃报李,当然也可以理解是惊弓之鸟的自保举动。
  “有个意外。”马武对张瀚汇报道:“套部火落赤和鄂尔多斯济农喀鳞臣都派了台吉过来,说是要参与这一次的盟会。”
  张瀚沉吟道:“怕是来者并无好意吧?”
  马武微笑道:“是的,他们带了两千多人前来,这倒无所谓,不过蒙古包一扎下,就是到处联络各部落的人,忙的很。我们也不管他们,由得他们串连。这一串果然还是串出事来了,各部台吉请求这一次的会见改为正式的盟会,各部在内与我们和记签订盟友,彼此成为盟好,互不侵犯。”
  “不是臣服吗?”
  马武摇头道:“不是,这些人口气不强硬,算是软求,但只想盟好,不愿臣服。”
  张世雄这时插话道:“他们还想请大人倒他们那边去会盟,说是按蒙古的习惯先召开大会,大摆宴席,然后大家刑白马,杀牛祭祀上天,按蒙古规矩结为盟好。”
  这和漠北三汗的态度和做法是完全不同的,蒙古三汗那边是对和记进行了九白之贡,正经的臣服的礼节,当然是唯和记马首是瞻。
  在西蒙古这边,反而是这些小部落似乎有着强烈的自信,居然是要按蒙古规矩行盟好之记,而不是九白之贡的臣服之礼。
  “这后头怕是有和硕特部替他们撑腰。”张瀚微笑道:“和硕特部的实力不在漠北三部之下,又有其余的卫拉特三部声气相连,身后未必没有俄罗斯人在捣鬼,他们当然不会臣服。不过鼓动别的小部落,又有套部和鄂尔多斯部在其中掺合,反而是使事情相当的复杂化了。”
  张瀚看向马武和张世雄,说道:“你们怎么看?”
  两个军头对视一眼,马武说道:“以军事上来说我们有信心和决心打败眼前所有之敌,并且能打败和硕特部。但其部东西近三千里,想打败他们不难,想要彻底消灭却是相当困难的事情了。”
  “回复他们,没有什么蒙古规矩,到了和记的地头就只有和记的规矩,我到南城停留一天,愿意来见的就来见,不愿意的就可以回去。嗯,具体的回复,等我到了城里再做具体的安排吧。”
  短短时间,张瀚已经有所决断,也是令身边所有人感觉振奋。
  不管多少难题和难解的麻烦,只要张瀚这个主心骨有所决断,所有人就会觉得心安,并且感觉张瀚的所有决断都是对的。
  这是一种长久以来在张瀚麾下一再获得胜利之后的信任感,不管何时何事,只要张瀚做出决断,众人就无不感觉心安,并且对胜利充满了信心。
  “大陈仪卫。”张瀚对众人令道:“着却图汗过来引道,我们进却图南城。”
  一个团的龙骑兵穿着胸甲赶了过来,在却图南城四周是猎骑兵们在巡哨警卫。
  在四周绵延十几里的蒙古包里的人们已经知道了消息,或是听到了动静,无数台吉,鄂托克千户们,他们麾下的将领们,普通的蒙古甲兵们,部落里的元老和普通的牧人们都从自己的驻地之中涌了出来。
  在这些蒙古人眼里出现了大片的胸甲骑兵向前涌动的景像,这相当壮观,尽管他们其中有不少人看过很多次了,但每一次看的时候都是津津有味,令他们感觉有一种力量与野性结合在一起的美感。
  是的,蒙古人崇拜强权,喜欢暴力,这个民族中当然也有和平的人,但更多的人崇尚铁与血是其基因里天生的东西,哪怕强权和暴力不属于他们本族,也能叫他们生起崇拜和认同感出来。
  大量的胸甲和扎甲骑兵当中,人们都在瞩目寻找着张瀚。
  张瀚的名字在蒙古人中已经成为一个传奇。
  毕竟到现在为止,张瀚在草原上没有败过一次,不管是会战还是小规模的骑兵战,或是守备城堡的战事,一场也没有输过。
  仗打的漂亮,打下来的地盘也是从土默特到喀喇沁,再北上漠北三部,虽然人们都感觉漠北三部的骨头太软,轻易就投降,但张瀚和他的部下有这样的实力还是受到认可的。
  现在草原已经成了几股大势力的天下,很多小部落已经消失了或是丧失了自主权。
  林丹汗,女真人,张瀚,还有套部和鄂尔多斯,就是这几个势力把整个草原瓜分了,卫拉特人的地盘已经不光是在漠北草原,或者说漠北草原只容纳了卫拉特人的一小部分地盘,所以可以不计算在内。
  张瀚已经成为最大最强的一股,足以令所有人敬畏!


第1258章 亮相
  张瀚在草原已经几年,击败了多位大汗,降服了多位大汗,说张瀚不行就等于说蒙古人自己不行,所以当张瀚下令张起全套仪卫前来时,就算有不少部落首领和老人们感觉不悦,觉得受到了冒犯,他们还是振作起精神,张大了眼,等着看张瀚的出场。
  张瀚也没有叫他们失望。
  仪卫全部是胸甲,耀眼夺目,大张红旗引导在前,这时不少蒙古人才发现,骑马在红旗之前引导的是高瘦体态的却图汗。
  草原上的大汗不比大明的天子,天子除了太监之外,大臣也未必有几个能认得长相。
  就象南渡太子案,闹的沸沸扬扬的原因就是认得太子的大臣也没有几个,多半的人只是远远看过一两眼,相貌相似的少年很容易仿冒。
  草原上的大汗们却是经常在各牧场之间转悠,不要说贵族和将领,普通的甲兵和牧民也经常见到大汗,不稀奇,不陌生。
  看到堂堂却图汗给汉人大官当导骑,不少蒙古老人眼中立刻泛起了泪花。
  却图汗虽然其实只是外喀尔喀的一个大台吉,但在红教喇嘛上过尊号之后也可以说就是大汗。其部下五万骑兵,甲兵人数很多,还有重骑兵,实力在西蒙古这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