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1617-第3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们已经做饭了,好香。”满桂自从知道眼前这伙灰袍军人是辅兵之后好象就陷入了一种呆滞状态,眼前的这帮人每人身上的装备都值好几十两,包括用料厚实裁剪得法的军袍和佩饰,还有悬挂的短刀,长到膝盖的靴子,腰间革带上悬挂的那些小玩意……明显看的出来,有铁罐子,应该是吃饭和饮水用的,还有装火石的小包,还有一柄小刀,应该是割肉所用,另外居然还有个半透明的小瓶,应该是琉璃制品,里头隐约装着白色晶体,满桂推断应该是青盐,不知道是吃的还是用来洁齿的,他不太自信这瓶子里事物的用法。
  这支军队,就象是一群群行走着的白银打造成的银人……
  “是很香。”
  祖大寿也有些感觉无语,眼前的车营里靠着一道山坡挖出了十几个大灶,那些一样穿着灰袍也挂着短刀和各种物件的军人正在颠勺做饭,山坡边上靠着火铳,这帮家伙,伙头兵也带着这种制作十分精良的火铳!
  菜式还明显不是一种,祖大寿感觉空气中弥漫着肉香和菜香,还有一种味道有些呛鼻子,他忍不住打了好几个喷嚏。
  打喷嚏的不止祖大寿一个,车营外就是好几个军营,驻军们和看热闹的宁远城的民夫还有军户们喷嚏打的此起彼伏。
  味道呛鼻,但肉香实在是太吸引人了,人们没有一个舍得离开的,不少当兵的手里拿着黄色的窝窝头,鼻子张着闻着香气,然后用力的啃着手里的窝头。
  祖大寿突然感觉一阵气沮,自己的兵除了家丁外,剩下的和眼前的灰袍兵比起来就象一群乞丐,不管是军人仪表还是武器,或是吃食,都差的太远了。
  “走吧。”满桂终于镇静了下来,他道:“打仗不是靠衣袍,也不靠吃食,还得看战兵的能力高低。”
  “这倒也是。”祖大寿找到了心理平衡,他的家丁可是辽镇现在最强的存在,满桂也不如他,更不要说这些辎兵了。
  和裕升派这些辎兵来,当然还是为了辅助大军出征和运送粮食,没必要看的太要紧。不过祖大寿隐隐有一些感觉,怪不得张瀚在大同那边把北虏弄的很惨,他的战兵肯定装备更好,有这么多银子装备出来的军队,打不赢才怪,谁都知道,北虏就是一群叫花子了。
  祖大寿突然感觉一阵不平,他家里这么多地,这么多免费的佃农,混的居然还不如一个白手兴家的少年人?


第720章 可怕
  刘吉和李平之彼此拜揖见礼,李国宾站在一侧和茅元仪聊天,王发祥不在,他去协调山东方面的进京路线去了。
  拜揖过后,刘吉对李平之通报道:“保定三十一辆,临清七十九辆,德州三十七辆,沿开封一线有一百七十多辆,现在车马已经上路好几天,算算差不多快到了。”
  茅元仪问道:“河北其余地方的州县车辆,还有蓟镇车辆,宣府车辆呢?”
  李平之转头道:“河北其余的车辆有一百九十七,蓟镇三百一十,宣府和大同车辆在一处,先头已经走了三百二十辆,还有三百七十辆,加上京师的一百五十六辆,加起来是一千六百六十四辆左右。”
  李平之又道:“说左右是因为沿开封一线能到多少并没有确切的回报,我已经移文给河南方面,对此提出不满。”
  茅元仪感觉无语,他与和裕升的人呆在一起越久就越感觉可怕!
  开始时茅元仪也不敢相信和裕升能派出一千五百以上的车辆,这些车可不是普通的两轮大车,是制作很麻烦,成本特别高昂的四轮大马车,在大明北方原本也有一些四轮大车,都是无一例外的造价高昂,维护代价也高,所以民间很少有人使用,只有官府在转运军粮时会使用这种大车,又因为道路要求很高,大明中期后各地的官道渐渐衰败无用,连那种运军粮的大型马车也都无人使用了。
  一路行来,茅元仪才知道和裕升是怎么做事的。
  每天都有塘马不计工本的向李平之通报最新的消息,然后就是李平之行文各处征调马车,并且给出明确的时间和各地马车分别报道的时段和地点。
  茅元仪到这时才知道,和裕升调动马车的决断固然是张瀚做出来的,但之后就交给了眼前的这个军令司官吏,然后别的部门就一定要配合这个吏员来做事,这么大规模的调度,居然就全权交给了这个人,然后这个青年吏员就大包承揽的做事,每天从塘马处得到消息,然后不停的发布命令调度,茅元仪一开始还不相信和裕升的事这么简单,等他发觉自己一路向京师赶路时,络绎不绝的黑色大车也往京师赶路时才不得不承认,有时候办事简单粗暴反而最高效,象大明中枢的那种体制,固然可以说出错的机率看似小的,但互相扯皮,各势力之间使绊子拉后腿,好象出错的机率也未必不比和裕升小。
  另外茅元仪后来也知道了,李平之的决断每天都要记录成档案和正式公文,前者归档记录,以备事后查察,万一李平之决断有失误,可以通过正式档案来追究责任,这使得李平之下任何一个决定都很谨慎小心,绝不会随意发布命令。
  公文分成好几份,有直接下发执行的,有移到军司备案的,也有直接送到张瀚案头的……茅元仪和张瀚见面时听到张瀚抱怨太忙时还不是很理解,了解了这种体制后他就彻底明白了。
  另外在抵达京师时就有军司人员来审核档案,当然只是初步核查,李平之也很配合。
  和裕升的这一套体系叫茅元仪大开眼界,快捷高效,又是制度严密。
  茅元仪道:“车辆何时能全部聚集往山海关出发?”
  李平之和刘吉对视一眼,说道:“这一次我们就不隐藏形迹了,各方车辆全部在京师集结,后天差不多全部到位,然后直接从东便门出城,正好可以从通州装车。这几天,要辛苦茅赞画和各部先打好招呼,另外,通州的仓场侍郎也要预先知会,要提前准备好大量的力役。一六千百四十四辆左右的车,每车我们准备装五十五石,五石是豆料,沿途喂马用,我们在沿途每三十里有兵站,可以保养车辆,出关之后到宁远都很方便,宁远到十三山已经有先遣人员在准备了。”
  茅元仪感觉有大量信息灌输到自己脑子里,一时间感觉脑仁都疼。
  和裕升做事的效率实在太高了,而且几乎是在第一时间就把所有事情都兼顾到了,不象朝廷做事四平八稳,哪头出了事再处理哪头,看似忙碌,其实只会叫人焦头烂额,效率反而是很低。
  “只要车队能准时出发,朝廷那边由我去负责。”茅元仪出关时就是带着孙承宗的谕令来的,他是孙承宗的赞画,高级幕僚,又是举国闻名的兵家,和东林党的关系十分密切,朝中的这些事原本就是要做的,只是在于人去不去催促而已。
  “一定要准时出发。”尽管事情过去几天,茅元仪还是忍不住发牢骚道:“你们张大人托我转交给督师大人的那封信可说是捅了大篓子,连我都被督师写信来骂了一顿,如果车队再不到,我可没脸回山海关了。”
  李平之微笑道:“绝不会叫赞画大人为难,也不会叫督师大人失望。”
  ……
  第二天午末时分,守备京城永定门广渠门还有西便门的京营守将都是发觉了大量车队的到来。因为车辆太多,赶车人也多,尽管平时京城都有大量的驼队和车队出入,但和裕升这种整齐划一,一看就是一家子的大型车队进城还真是头一回,守将们不敢擅自放人进来,先禀报了提督京营的定国公,定国公闻讯也不敢擅自作主,于是第一时间通知了协理戎政的兵部侍郎,同时还知会了东厂和锦衣卫。
  等兵部知道时派员说明时,城门一带已经有好几百穿着曳撒,脚踩白皮靴的打事件的番子和锦衣卫了。
  事情闹的很大,然而和裕升的人并没有慌乱,赶车的车夫在车上安心等着,而数百灰袍汉子护卫着车辆,尽量把城外看热闹的人劝离一些距离,不使其离的太近。
  城内城外都是挤了不少人,只是城里的人们畏惧东厂和锦衣卫,并没有人敢离的太近。
  很快,京城里都传遍了,京师里闲人很多,又有大热闹可看,所以消息传的很快,连正阳门东大街的和裕升店铺外都挤了不少人。
  李国宾和王发祥在这个时候赶到了魏忠贤的府邸,他们也听到了人们的议论,两人的眼神对视着,都是有点了然于胸的感觉,也都能看的出来彼此眼中的自豪和骄傲之感。
  和裕升的京城店一向低调,虽然是北方的提调中心,负责东至山海关和河北一带的和裕升经营事务,但在京城内并不太引人瞩目,出风头的事和裕升的几个分号掌柜从来不参加,尽管在官场中和裕升很有名气,一般的势力也不敢来招惹,为了不出风头,帐局的铜钱兑换都只是小规模的,京师的三教九流最多知道和裕升是一个做事风格诚实稳重的大商家,对上有些势力,但从未有人想到,这个商行居然有如此的实力和底蕴。
  可以说,这一次的行事风格和张瀚一直要求的京城分号隐忍低调完全不同,这其中蕴含的东西就丰富了。
  李国宾还是忍不住先说道:“看来草原那边的局面,距离彻底平定也相差不远了。”
  “应该是。”王发祥悠然道:“也该是我们和裕升进入世人眼中的时候了吧。”
  “嘿嘿。”李国宾龇牙咧嘴的笑着。
  说话间魏府房门打开,几个青衣苍头簇拥着一个贵人出来,在门口的上马石上有人牵着马在等候。
  “是老李啊。”上马的贵人穿着玉色直缀,头戴四方平定巾,看起来是一个普通的士绅模样,年纪在三十左右,上马之后一打眼看到了李国宾,便是出声招呼。
  “咦?”李国宾眼一亮,赶紧快步过去,到马头前躬身道:“学生见过定国公。”
  “好家伙。”定国公一嘴京腔的道:“你们这次可给我捅了个大篓子啊。”
  李国宾赶紧躬身:“不敢,学生等岂敢。”
  定国公笑了笑,他圆脸白面,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和身份高贵带来的自信从容,下巴上留着短须,他捋了捋,笑着道:“这一回为着你们和裕升的事,我连轿子也没有敢坐,这么骑马就过来了。下个月,我府上要用不少碎铜钱,你可得给我预备好了。”
  国朝开国六国公,成祖朝又封过成国公和英国公,开国六国公有好几家没有好下场,现在大明也就是寥寥的几家国公,算是与国休同又能效力的贵戚,国公不比亲藩,需要提防使用,一般来说都是用国公提督京营,文官协助,太监监军,三位一体可保皇室牢牢掌握住军权,另外南京守备一般也是用国公,比现在南京守备就是用魏国公,崇祯年间改用成国公。
  象定国公这样的身份,说是提督京营,其实底下有协助他的京营将领,一般的事情根本用不着他出头露面,最多是皇帝大阅时或是兵部和都察院检视京营时定国公需要亮一下相,平时是养尊处优,象今天这样疲于奔命的奔走,确实是一桩极为难得的事情。


第721章 吼声
  李国宾笑道:“国公爷放心,我知道是老太夫人要做寿,到时候要备不少赏钱,您放心,到时候我送定送一批崭新的铜钱过去。”
  “好勒。”铜钱的事对定国公只是小事,省几百两银子而已,定国公府最少有几十万亩的官庄田亩,加上官店放高利贷等收入来源,皇赏的盐引茶引等额外收入,京营里吃的空额,还有占役的二百多京营兵一年就省了多少银子的开销。他脸上浮现出笑容,是那种随口一说,根本不放在心上,但只是为了高看李国宾一眼的意思,李国宾体会的很好,又赶紧奉迎了好几句。
  “对了,”定国公临行前说道:“魏公公不在府里,进宫去了。”
  “哎呀,”李国宾道:“车队入城的事,还要请示公公叫东厂那边放行呢。”
  “甭急。”定国公道:“这么大的事,你以为厂臣能不去宫里向皇上禀报?”
  李国宾和王发祥面面相觑,两人都是有些心虚了。
  ……
  天启正在文华殿举行日讲,他近来对这种形式的讲课越来越厌烦了,对文官们嘴里的圣人言语微言大义也不再全盘接受和相信,皇帝的帝王心术越来越纯熟,对东林党和纯粹的文人也越来越不信任。只是由于惯性的作用,日讲这种形式还是坚持了下来,只是皇帝自己都不晓得还能坚持多久。
  倒是在金台下陪侍的信王听的津津有味,天启看到皇帝脸上痴迷入神的模样,心中颇感无语,兄弟二人从相依为命到长大成人,信王也是越来越有自己的主张,天启对此也是无可奈何。
  他们兄弟二人都没有接受过完全的帝王教育,在天启即位前好歹是长哥儿,多少学了一些,成为皇帝后因为天启的天资足够,对帝王心术的掌握渐渐炉火纯青,而信王却越来越痴迷于儒家经典,对文官的信任与日俱增,对大明的现状却并无丝毫了解,信王如果是王储当然很危险……
  还好天启还很年轻,并且身体很好,没有人会觉得信王会真的成为王储,甚至会接替他的兄长成为大明皇帝。
  当魏忠贤进来时,所有的讲官都目光一凝,信王也是微微一震,他原本是坐着的,差点儿就站起身来。
  金台一侧的锦衣卫堂上官,一个驸马,一个侯爵和一个伯爵,还有侍从的翰林讲官们都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魏忠贤。
  “奴婢叩见皇爷。”魏忠贤没有在意那些含义不同的目光,他匆匆走到金台之前,在金砖地面上叩首行礼。
  天启微笑道:“厂臣怎么这时候有空进来了?”
  魏忠贤现在也是位高权重,司礼太监兼东厂提督太监,每天都会有很多公务。和后人想象的不同,真正能每天随侍在皇帝身边的是乾清宫的太监,另外就是每天的轮值太监,皇帝的寝宫里是要太监轮值的,每个轮值太监要带着能当武器用的铜拂尘在寝殿坐着轮班,自从嘉靖遇刺过后,大明的皇帝在自身的安全上可是煞费苦心。
  “确实有要紧的急事,事关十三山军民的安全,奴婢不敢耽搁……”
  魏忠贤对和裕升惹出来的动静倒没有什么不满,如果一个势力有足够强的势力,怎么闹魏忠贤都觉得是合理的,况且和裕升只是稍微展示了一下商业上的实力,并没有太出格的地方。但魏忠贤根据部下的回报已经敏锐的发觉到和裕升这一次展现出来的完全不止商业上的实力,车队展现出来的只是财富,其中的生产,调度,人员配给,护卫,关系的东西多了去了。
  一个普通的大商行,能展现出来的调度能力有和裕升的十分之一就不得了了。
  这种事要直观的比较一下的话,清末时慈禧向列强宣战,被八国联军打进京师,在知道敌兵要入城时,慈禧下令在京师准备几百辆大车准备出逃,结果到最后官僚机构替这个圣母皇太后准备的就只有两辆大车,慈禧不得不和光绪一起挤着逃难,其余人挤在另一辆车上,剩下的人步行。
  在仓促中,一个大帝国的朝廷只能备出两辆大车,后人可能以为是演义,但这是无可质疑的事实。
  就魏忠贤来说,他感觉和裕升能在短短时间征调出来的车马数量是他无法办到的事情,也就是说他是这个庞大帝国最有权势的人之一,却无法做到一个商家能做到的事情,其中蕴含的东西就太可怕了。
  天启听到了却是很高兴,他道:“日讲暂停,朕要去万岁山看看。车马当然要放他们进来,又不是军队,几百辆大车一起是招眼些,不过也是那张瀚真心出力,这件事记着,将来要赏他。”
  “是,奴婢记得。”魏忠贤心里七上八下,赶紧应声答应着。
  天启转过头来,说道:“信王也来。”
  ……
  不到半个时辰,车队终于被放进了城。
  当车阵涌进正阳门时,围观的人站了里三层外三层。
  哪怕是天子脚下的人也是头一回见这样的奇景,近千辆造型独特的大车一起涌入京城,次序井然,调度得法,显示出良好的组织和秩序。
  一些京营兵和五城兵马司的人在维持着秩序,不过并没有出现什么混乱,特别是当百姓知道这些车队是去通州运粮往辽东援救被东虏所困军民百姓时,更是爆发出一阵阵的喝采声。
  卢三和一群伙伴一起赶着车,他现在也是个辎兵、运输队的副队官,相比于他的兄弟们他是远远落伍了,不过卢三已经感觉很知足,他不象卢大富那样雄心勃勃,也不象卢四那样英姿勃发,更不象卢大那样一心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他感觉过现在这样的日子已经知道了,年饷有好几十两银子,以前十年也不一定攒的下来,几个兄弟都混的不错,在北边分了大量的田亩,卢三打算先娶个媳妇,然后再当十年兵,退伍后就到北方包上几百亩地也当个小地主,这一世不愁吃穿日子好过,再生几个儿女,这样就知足了。
  卢三穿着辎兵的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