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1617-第3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长大,就算维持生命也很困难。
所以草原上看似很大,几个牧民就能放几千头羊,方圆几万亩的地方也只够牛羊吃一天,然后就要换个地方继续吃。
到秋季后就要转场,牧民也要打下大量的牧草来晒干,当过冬用的储备,一旦牧场数量不足,就意味着牧民放牧数量不够,必须要削减牧群,这是很严重的打击,可是在和裕升的逼迫下,他们也只能接受这种极为不利的结果。
“文澜,”孔敏行策马赶过来,说道:“刚有塘马来报,客人到了。”
张瀚转头一笑,说道:“好,我们去见。”
说是立刻见,其实还是要赶大半天的路,越往南行,农田和水利工程就越多,有孔敏行陪着,张瀚正好可以顺道巡查。
天黑之前,在一个兵站换了马之后,众人再一路急赶,终于赶到了兴和堡外。
这座堡当时是为了防御喀喇沁部所建,比起中部的集宁堡要大的多,现在这个位置又可以当张家口和新平堡两个出口的贸易中转站和货物囤放的点,所以堡外都修了很多建筑,为了防御北虏的突袭,这些建筑都用巨木为墙,砖块为基,四角设箭楼或是炮台,防御工事十分严密,在堡外也修筑了带防御高墙的居民点,城中则是商业区居民区仓储区和官衙区军营区错落有致,排水和垃圾填埋场所一应俱全,张瀚进入堡城时,正好遇到一个值哨的中队长带着部下换班,石砖砌成的甬道上传来整齐的脚步声,这是一个混编的中队,各种兵种都有,士兵们的排头是刀牌手,右手按腰刀,左手持盾牌,其后是长枪手,再其后是肩扛着滑膛枪的火铳手,由于是值哨任务,火铳手们扛着的滑膛枪上都上装了刺刀,寒光耀眼,刀刺如林。
张瀚问迎出来的李东学道:“近来装配刺刀的火铳手越来越多了,军司可有具体的数字?”
李东学道:“主要还是近来财力宽裕,我们加强了磨制刺刀的人手,工人人数已经涨到一百多人,他们每个月可以磨成五柄套管合适的刺刀,这几个月磨成的刺刀有两千多支,具体的数字我得去查。”
“不必查了。”张瀚对李东学道:“这个速度已经可以了,年底时我们可以列装一万支以上的刺刀铳兵。”
张瀚又思索着道:“军训司对铳手的方阵训练也要加强,这些铳手可以不必依赖长枪兵的掩护,对刺刀铳手的训练大纲,要做适当的调整和改变。”
四周的人没有说话,只有不远处的张世雄答应了一声,身为侍从武官,这事儿当然归他和军方去传达和沟通。
这时从北方跑来一匹塘马,人们原本要进堡,看到塘马过来,便是又停住了动作。
塘马一路飞驰而来,一直到张瀚身前才停住,在马上抱拳一礼后,塘马道:“大人,二龙河那边的军情分司有重要的军情禀报,请大人观看详情。”
张瀚从眼角的余光看到军堡里似乎有人迎了过来,他猜测是客人等不及迎了过来。
他接过塘报,展开粗略一眼,人们在四周静静的等着。
每天都有类似的情报,不是军方的军报就是军情司的急报,或是各个地方的军令或是军政司,或是农林司的汇报,还有军需,军法等各部门的事件报告,每件事都可能十分要紧,所以多半都是急件,加上李庄那边转来的日常重要事情,张瀚每天都很忙碌,这样马上看塘报的事情,已经不止一次发生了。
张瀚略扫一眼,便是浑身一震。
孔敏行用探询的眼光看了张瀚一眼,不过并没有出声询问。
目前为止,他对和裕升的最上层的军情大事还没有入手参与,更多的是在农田水利上头着手,这一块他有着旁人没有的优势,孔敏行很聪明,知道贪多不如专精一块的道理。
李东学微微皱眉,也没有询问究竟,张瀚如果要咨询意见,自己就会先说出来。
张瀚合上塘报,笑道:“是好消息,也是件棘手的事情,我们要召开军司高层会议了。”
“不过,”张瀚又笑道:“还是先见客人吧,也是件要紧的事。”
……
客人便是茅元仪,他穿着一袭普通的蓝色长袍,湖绸所制,在京城和山海关一带,这个天气穿这种长衫很适合,在草原上却是嫌有些单薄了。
劲风吹动了茅元仪的长袍,颇有寒意,毕竟即将入夜,然而茅元仪没有把心思放在这微末小节上,他的心里,到现在为止还满是震撼之意。
刚刚士兵换班又是给他绝大的冲击,到此时他才对和裕升的军制略有了解,知道一团三千余人,然后每个步兵团只有少量骑兵,用来当哨骑,架梁或是塘马,最多一个到两个中队,然后步兵团由三个大队构成,主要的兵种分布就是长枪手和火铳手,然后就是少量的刀牌战兵,也可称为跳荡战兵,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编成,比如纯粹的炮兵部队和特种骑兵部队等等,还有高效的军情部门……知道高效是因为茅元仪从奉命出发到进入永平府地界时,已经有和裕升的人陪伴,并且表明了身份,而且表达了张瀚的欢迎之意。
当时茅元仪也是为之骇然,他刚走了五六天时间,和裕升那边不仅知道了他的行踪和目的,还通知了张瀚,并且一来一回的选派了人手欢迎和护送!
等到了草原地界,茅元仪更是觉得自己大开了眼界。
那些大明边墙之外独立的墩台军堡象是一道弧线,将和裕升打下来的地盘核心地界牢牢的护住了,最外边的墩台也是有士兵守备,在茅元仪经过这几天里,时不时的有大股的精锐骑兵沿着各墩和军台来回的巡逻,这些天下来,边缘地带的草原是空荡荡的,根本没有牧民过来放牧,而到了兴和堡这里后,又是有大片的农田,每隔几里路又有一个村落出现,茅元仪随意走进一个,发觉村落都是用青砖绿瓦修建的房舍,院落修的错落有致,连猪圈鸡窝马厩茅房都是修的整整齐齐,每个村落都是五六十家的规模,住着三四百人左右,负责的开垦出来的田亩有三千亩左右,这样的村落,茅元仪一路过来,最少有三十多个之多。
也就是说,和裕升光是在这一片区域就开出十万亩以上的土地……
每个村落都有杂货店一类的民生设施,每几个村落就是一个小镇,除了杂货店还有打铁铺,医馆,另外就是草原商人开办的各种店铺,布店,鞋店,饭馆,酒店,酒楼,真的是一应俱全,整个所经的地方已经居住了过万人之多,到处都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模样。
而茅元仪身为一个军学专家,最感兴趣的当然是和裕升的军队。
几天看下来,茅元仪已经发觉,和裕升的军队编制不仅上下分明,各军种的平行结构也十分合理,他原本还担心兵种间的配合不够圆融,直到到了兴和堡之后看了一次团级的演习,当他看到巍峨如山的枪阵,犀利如奔雷般的铳击,还有一往无前,始终护卫着长枪枪阵的阵脚,保护着铳手安全的跳荡战兵,两侧配合的骑兵,摆放在两翼的炮兵……到这个时候,茅元仪才隐隐明白,和裕升不仅有兵,而且是超出了他想象的强兵,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明军队,不要说不是普通的团练,就算是正经的大明边军也是比不上了……
第711章 所见
“止生,此去一定要说服张瀚,要以大局为重……”这几天茅元仪脑海中常常想起临行时孙承宗的嘱咐,十三山那边动静异常的大,终于大到连宁远也发觉的地步,经过小心的试探之后,明军上下发觉十三山的外包围圈异常的松动,开始时祖大寿等人还担心是建虏的诱敌深入之计,直到从察哈尔那边传来消息,孙承宗等人才确定,十三山之围确实已经半解,虽然建虏还有兵马围困,但外包围圈已经异常松动,原因便是代善等人率领主力正在和内喀尔喀的五部联盟开战,而已经拿了大明百万两白银抚赏的林丹汗,这一次压根没有出兵,令大明朝廷上下无比失望。
得到了林丹汗的确切消息,宁远方面立刻行动起来。
祖大寿等辽西将领立刻受命准备,京师方面也是十分配合,通州的粮仓准备了百万石左右的粮食,开始筹备运往宁远,然而朝廷和孙承宗都还没有下定决心,主要的原因就是从宁远到十三山有数百里之远,精锐兵马打破包围短时间内能做的到,但粮食如果不尽快运上去,从草原回来的代善率精骑赶回来,那乐子可就大了。
孙承宗的打算就是叫和裕升再出把子力气,尽量多调大车前来,哪怕影响生意运作也是再所不惜。
想到自己此行的目的,还有孙承宗交代任务时的为难和踌躇,又看到眼前的这一切,感觉到张瀚进堡时的威风与显赫,茅元仪脸上的苦涩之意就更加明显了。
“啊哈,”张瀚率先下马,向着圆领蓝袍戴着四方平定巾的三十余岁的男子拱手问好,大笑道:“这位就是止生兄吧,一向久闻大名,见面却是头一回呢。”
说起来也确实是,张瀚上次在京城时,茅元仪还有孙元化等人正跟着孙承宗在关门之外,此前两边一直是书信往还,茅元仪并没有到李庄见张瀚,张瀚也不会没事跑到京城里去专程见此人,所以虽然神交已久,见面是真的头一回。
“正是下官。”茅元仪现在是赞画游击,朝廷还没有授给他卫所职务和世职,从官职上来说比正二品的张瀚差的很远,所以虽然是便服,还是摆出下属的姿态出来。
“咱们是朋友。”张瀚挤挤眼,居然在茅元仪的肩膀上轻轻一捶,笑着道:“何必摆出这般模样来?”
“朋友?”茅元仪有些发征,喃喃语道。
“是,咱们是朋友。”张瀚道:“止生兄在我们微末之时就帮助过我们,工部用铁事上也为我们摇旗呐喊过,这些年书信往还也是神交久矣,我们和初阳兄,至之兄也都是至交好友,这样还不算朋友?”
茅元仪听了心中感动,虽然还是腹诽着张瀚“朋友”二字用的不对,张瀚是童生,茅元仪自己也并无功名,朋友二字是学校里进过学的生员才能够的字眼,他二人何德何能,就算一个是二品武职,一个是举国知名的兵学家,也是不配用朋友二字的。
不过眼看孔敏行等人面无异色,显然是对张瀚的措词早就习惯了,茅元仪只得抱着入乡随俗的心态,笑着道:“大人既然如此说,下官就算高攀了吧。”
“叫我文澜就可。”张瀚揽住茅元仪的胳膊,笑着道:“止生是难得来一次草原上,我们羊肉吃腻味了,不过今晚一定要摆出全羊宴,给止生兄接风。”
茅元仪不知道自己心里是什么感觉,只得不停的答应着,这时孔敏行上来致意问好,几个人在前头走着,护兵们沿途戒备,然而茅元仪看的出来,和裕升的警备水平并不算高,只是以保护张瀚的安全为主,而不是肃清街道,张瀚本人就在街市正中大步走着,毫无官员的威仪,而且张瀚穿着的是普通士兵的灰色袍服,这应该是和裕升的夏季军袍,比冬季的要短很多,军袍下摆堪堪只到张瀚的膝盖上方,料子也要薄一些,裁剪的很好,正合身,街道上行走的军人都穿着这一身,增添了很多威武气息,衬托的军人气质更加浓郁,那些大姑娘小媳妇看着都是心动不已。
不过再怎么说,那也毕竟只是普通的军袍而已……
张瀚的不拘小节和不摆架子,从这一身不变的袍服和随意行走在街道上就看的出来了。
而更叫茅元仪心惊的就是路过的行人都亲热的和张瀚打着招呼,张瀚多半报以微笑,偶尔可能会有相熟的人打招呼,张瀚就是点一点头,或是抱一下拳,一里半长的街道就是这么随意走着,象是在自家的庭院散步一样。
张瀚的官邸在城中的井字型街道正中,原本也是军堡守备所在地方,人们一涌进去,立刻有人照张瀚的吩咐去杀羊,府中立刻有些乱糟糟的,这叫习惯了衙门各处井然有序的茅元仪感觉怪异,甚至是哑然失笑。
在孙承宗那里,不管是文官还是茅元仪这样的幕僚,或是武将,亲随,苍头,护卫,没有人敢大声喧哗,更不要说吵吵闹闹说说笑笑的在经略府邸杀羊备宴,孙承宗为人很随和,也没有什么架子,但只要他所在的地方就一定是安安静静,各种事情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哪里象张瀚这里,乱糟糟的跟菜场一样。
但茅元仪念头一转时,竟然发觉自己挺喜欢这样的菜场般的混乱感觉。
张瀚拉着茅元仪直入签押房,屋中只有孔敏行坐陪,等茶水一上,张瀚也不客套,笑着道:“止生兄,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茅元仪没想到张瀚的开头居然是这两句话!
这是当初嵇康问钟会的话,当然嵇康是隐含鄙视,钟会所答也是暗藏杀机,最终嵇康死在这句话上,茅元仪当然不会怀疑张瀚有杀自己的打算,不过,这话并不好答。
“我是所闻而来,所见之处,亦与所闻相当。”茅元仪知道这话的回答必不可免,只得满怀诚意的回答。
“止生兄也是至诚君子。”张瀚微笑着道:“不过,除了军队,草场改为农田的事止生兄可以不必大为宣扬外,别的事情,倒是可以随便提起。”
茅元仪若有所悟,轻轻点了点头。
军队当然不能说……张瀚名义上只领两卫,按大明卫所现在的衰败模样,领两卫指挥的军官能有一百家丁就算是奉公守法并且是精明干练的好将领了,另外是卫城守备,那最多领一哨三四百人也就够合格了,然后就是领商团团练,这个事朝廷也知道不好说太细,茅元仪估计就算自己想谈,不少人也是宁愿把耳朵给堵起来不听。
开垦的事,还有和裕升造了这么多军堡墩台,这事儿也是不能说的,和裕升上报给朝廷只是在边墙外加固守备,沿边造了一些军台防御,因为旧边墙破损极多,在万历年间朝廷主持过宣府一带的边墙修复,对大同边墙暂时没有财力修复,所以张瀚的行为还是颇受朝廷赞赏的,现在东虏生事,张瀚能扼守大同边墙一段,使北虏消停一些,对朝廷来说就是很大的利好消息了。
当然,茅元仪满怀恶意的想道:如果朝中诸公知道所谓拓地数十里至百里,竟是眼前的这般模样,他们脸上究竟会是什么样的表情呢?
军事,复地屯田都不能说,一说必定会坏事,张瀚所行,几近自立,最少也是事实上的藩镇,从这一点来说,宣大的官员要是被查究起来,掉脑袋都是轻的,要是在太祖和太宗皇帝手里,宣大最少得准备死上几万人才能把这事摆平。现在虽是不必有如此担心,毕竟也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能说的,自然就是行商规模的扩大。
朝廷禁开马市,但对蒙古人的态度还没有崇祯年间那么坚决。天启朝有天启朝的想法,崇祯的大局观有很多毛病,但在对蒙古人的态度上也不能说完全的错误,毕竟明朝国力不足的话,对蒙古这个盟友也是掌控不住,天启年间给了林丹汗百万白银,抵得什么用处?最终也是毫无用处,然而崇祯年间是厉禁与蒙古贸易,包括运送粮食等事,袁崇焕被杀的最核心的罪名之一,就是私运军粮资敌这一条。
张瀚此时被点明运粮到蒙古也并无大碍,和裕升原本就是商家,茅元仪回京师和宁远后,盛赞和裕升的商业规模也并无不妥,毕竟京师内外都知道了和裕升的实力,这个商家根在大同,实力远至宣府山西和京师和整个北直隶地界,还南至山东,河南等处,不管茅元仪怎么夸大和裕升的商业实力,京师和宁远都不会起任何波澜。
“之所以叫止生兄这么说,”张瀚接着道:“就是因为我们要调度大量车马到宁远,为了防止惊世骇俗,还是先叫止生兄做一些铺垫比较好,不然的话,我害怕一下子闹大了,会引发物议,反而不美。”
第712章 援手
茅元仪心中一阵感动,忍不住道:“在下临行前,孙阁部还是很为难。当时他说,调度车马少了,恐怕不济大用,毕竟代善等人一回,朝廷很难下决心再与建虏会战,而建虏是否会退兵,现在看来还是难讲的很。虽然阁部大人也不知道,建虏已经毁了广宁,也毁了锦州等城,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肯弃守十三山?阁部大人判断,可能是建虏这两年的主要目标放在北虏身上,要将科尔沁等部降服,然后攻打林丹汗,然而十三山一带,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成为北虏集结之所,或是成为东虏的后勤供给之处,为什么紧咬着不放,真是殊难理解。”
听到这里,张瀚和孔敏行彼此对视了一眼。
建虏不肯走的原因很简单,恐怕现在茅元仪也知道了,以和裕升今时今日的规模,运送的物资数量对建虏来说已经十分重要,这么要紧的粮道,又是紧贴着内喀尔喀到科尔沁再到广宁一带,然后直奔沈阳外的边墙之处,最终翻越边墙抵达沈阳。
天冷时用雪橇爬犁,天热了就是小推车加大量的骡马,几乎每天都有粮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