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1617-第2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比文曲星君还厉害……那么多举人和秀才老爷都拿老天没法子,可张大人就可以降伏这不好的天时……今年入秋,凡是李庄体系内的这几万亩地,不论是李庄还是别的庄子,收成都比别处高出三到四倍,就是说人家收一石,张瀚的地要收四石,人家收不到一石的,张瀚的地也能收三石多。
  有人亲眼看到有一些地收了六石还多,那原本就是水田,加上肥田和选种等事,一亩地收了七百来斤,在后世这个产量是很低,在这个时代却几乎给人“万斤一亩”的冲击感。
  没有什么人敢说话,张瀚向众人笑笑,脸色十分和蔼,他在马上继续行走,田埂并不好走,只容两三人并行,不过张瀚喜欢骑行在这样的窄小道路上,看着四周的变化,暗自欣喜。
  人们还是没怎么敢吭声,不过当张瀚经过时,一个中年汉子突然跪下叩头,不少人恍然大悟,纷纷跪下。
  这些人都算是张瀚的佃农,也有一些是自耕农,因为离水渠近,交纳一定的费用后可以引水,也是管庄的事给了不少人教训,人们知道用强的是没有水用的,好商好量,还可以拖欠着,但该给的就得给。
  小张大人就是这样,说体恤就是体恤,说规矩就是规矩,两者不容有一点儿混淆。
  人们纷纷跪下,嘴里说着感激的话,这一下说话的人就变得多起来。
  张瀚在马上频频抬手,示意各人起来,无奈人们一直要等他骑马走远,这才一脸崇敬的站起身来。
  临近李庄时,张瀚对李慎明道:“其实我做的也不多,而且也是为自己,不料百姓就是如此感激。”
  李慎明瞪眼道:“怎么没做多少,你看他们身上穿的厚实棉袄,脸上有肉,小孩有糖吃,过年能吃上肉,还要怎地?你的军医院还替穷苦百姓看病,就收个成本费,还都是名医,光是这几条,就已经够他们给你立长生牌位了!”
  ……
  抵达签押房后,张瀚简单的擦抹了一下脸,醒了醒神,就立刻叫李遇春和田季堂,还有夏希平几个都过来。
  各人一进屋就看到田契,李遇春最欢喜,拿在手里看了看,说道:“这一下好,除了魏同知和张佥事,这两个还有大宗的田亩之外,两卫的土地,值得拿的大块田亩,几乎都到手了。”
  李祥符笑道:“要紧的是能同这边连在一起,不是零星散乱的土地。”
  他又气道:“近来有很多人造谣,说我们要拼命收地,强迫人家卖田,咱们附近的人还好,有一些人巴不得卖给咱们,有一些田主就很不悦意,远一些的,干脆提起我们大人就骂,好象咱们已经做了多少恶事似的!”
  李祥符是老成人,性格也温厚,能叫他气成这样的,当然也不是一般的事情。
  李遇春反看的开,淡淡的道:“也不能全怪他们,收成不好,各人心气都不佳,田亩这东西,不少人看的跟性命一样,咱们大人现在又是守备兼两卫指挥,卫所军官向来都是巧取豪夺,人家有疑心并不奇怪。”
  李祥符嘿嘿一笑,说道:“咱们偏不要他们的地,气死他们才好。”
  李遇春没再说什么,但显然并不以李祥府的话以为然。
  张瀚对李遇春倒很欣赏,不少人说这二柜只顾着收粮,别的事都不管,其实张瀚倒觉得这样的李遇春不坏,最少能把自己的份内事做好。
  张瀚对夏希平道:“咱们现在一共多少地,先别算魏、张二人的地。”
  “不算他们,只管今天这几个人的,加上还有一些千户,百户和几个大户的地,咱们现在一共有九万七千零五十三亩地。”
  夏希平摊开一张地图,也是军政司制图局的功劳,地图上有一些颜色不一的色块,中间是李庄,摊大饼一样把四周的田亩逐渐摊开。
  “往南,一直抵桑干河,往北,一直到南洋河,接近新平堡和桦门堡地界,也靠近大山的山脉。”夏希平继续道:“李庄原本有丁九百七十五人,加上新得的土地佃农,有民户三百七十五户,丁五百六十一人,军户四千六百七十五户,丁一万一千七百三十五人,加起来共有佃农丁口一万三千二百七十一人。”
  张瀚道:“他们一共才不到六万亩地,倒用了一万多佃农,平均一丁种不到六亩,也真是低效的很了。”
  “这也没有办法。”李遇春插话道:“山西向来就是山多人多地少,所以才有经商之风大盛。如河南,河南,山东,经商的人远不及山西为多,因为他们地多。”
  张瀚轻轻点头,河南才是当时的农业大省,也是人口大省,田亩很多,州县多,丁口数量也是极多,不过赋税额度不比山西高多少,因为河南是大省,什么都多,但商业乏力,只有一个开封,民间不富裕,种田的效率也低,农田远不及江南和湖北高产,大明的主要粮食产区就不是河南,河南能自给自足就不错了,商业上北方是山西,京师,山东为主,河南不在运河线上,商业也很落后。
  “人多好嘛。”李慎明在一边喝着茶,轻声笑道:“现在咱们就是缺人。”
  “是很缺人。”田季堂在一旁道:“李庄三个局现在用工五千一百人,还有在学校里就读的有一千九百多学员,但现在工人缺额还有三成,随着机器增多,需要的工人数字也更多。”
  田季堂说完,面无表情的补充道:“还不算灵丘和遵化,还有各地骡马行,帐局,所缺的人手,当然还不算各地商团在补充兵额。嗯,还不算大人预计要开设的一些新的工场。”
  “我的天!”李慎明以手抚额,大声道:“这不是还差着几万人!”
  张瀚哼了一声,说道:“你还不明白什么叫工业化?这就是了!”
  ……
  蒋奎用脚使劲在地上踩了踩,又深深吸了口气,终于展颜笑道:“好,终于又到家了。”
  他们是从飞狐岭进的山西……此前是打天津到畿南,再从河北地界过飞狐岭,然后再北上,直抵蔚州。
  这里也算是张瀚的势力范围的最外延,蔚州有亲藩,城中有一个郡王,并不是卫所,以州官之治,隶属于大同府。
  蒋奎一行人没有进州城,他们路过时还是上午,不必耽搁赶路的脚程,在途中经过了一个骡马和帐局分店之后,傍晚时分,在蔚州抵李庄的一半行程处歇脚。


第381章 车队
  蒋奎向马车里坐着的李国助道:“大公子,这里也是往京师的官道,也是太行八径军都径的隘口,咱们是从飞狐径过来,灵丘的铁器,是从井径出去,那里是一条直道过山,比从这里走要方便很多。”
  李国助坐在舒适的马车里,脚边有铜暖炉,手里也拿着一个铜炉,就算这样,他也冻的缩手缩脚,脸上和手上都起了冻疮……倒是没有人取笑李国助娇弱,蒋奎等人都去过海上,倭国近海地方不象虾夷地,气候要暖和的多,特别是台湾和澎湖两处,就算是在小冰期气候也低,到底还是要比山西这里温度高出许多。
  蒋奎在四月去过一次日本,后来折返天津,叫他意料之外的就是天津港口已经有大量的货物储存,船只一到,只用了一些时间做维修和保养,接下来就又是下海,这一次还是两艘船,并且没有下江南,而是直抵倭港。
  张瀚的魄力很大,当然也是他深知海贸的重要性,这个时代就是航海的大时代,也是殖民地的时代,更是全球贸易的开端,这时候的北美,澳州,加拿大,整个南美,南亚,东南亚,非洲,这些地方要么已经是欧洲的殖民地,要么也是准殖民地,各国都是争先恐后的抢掠这些地方的财富,用来做本国工业化的发展,其后的二百年,全球绝大多数财富都被欧洲和北美获取,十九世纪英国就开始进入近代,一八六三年伦敦就已经通行地铁,那时候中国人连火车是什么样还不知道。
  这个时代就是步步争先的时候,华夏已经落后了一些,好在有李旦这些人在,国家在外海的地盘还在,元气尚存,华人在东南亚也有大量的人口和地盘,海面上中国人的实力也很强劲,白皮佬也觉得中国是文明国度,是强劲的对手,不乏尊敬与合作。
  就算不为别的,为了海贸的利益,张瀚也是不得不加大投入和深化布局。
  他所需要的就是早期的消息,用来推导南洋的局面,贸易的利润率高低,未来的回报,还有更详细的各国在南洋等地的海上和陆地上的实力,蒋奎的返回,恰好替张瀚开始补课,也帮助他下了更大的决心。
  两艘海船当然还是雇来的,运送着二十万的货物在六月中旬驶向日本,这次走的北方航线,速度更快,李旦父子在接到这两船货物后,终于下了与张瀚认真合作的决心。
  八月时,李国助动身起行,带着蒋奎和温忠发王璋等人先到台湾,见了颜思齐,说明了和裕升要在笨港建寨之事,颜思齐当然并无意见,地盘是李家让出来的,他只要认可这一伙外来人进来笨港就可以。
  澎湖在万历年间曾被荷兰人短暂占领过,后被大明水师驱走,春夏之交时澎湖处于浅水期,驻扎的水师返回福建,在蒋奎等人上岛时,岛上只有一些渔民,还有一些渔民建立的村落,没有城镇,村落的房舍除了少量石筑外,多半都是木制,这种屋子很害怕台风,不过渔民除了少数久驻澎湖外,多半也会在台风期返回福建。
  蒋奎等人在台湾和澎湖等地的经历也是叫他们大开眼界,当时的台湾有两万人左右的汉人移民,澎湖只有几千渔民,地方十分富裕,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极为丰富的各种资源,热带地方的农作物长的特别茂盛,产量很高,那些土人不需要怎么辛苦就能获得吃食,包括天然的能食用的植物水果,各种猎物,渔获,这叫蒋奎他们感觉无比羡慕……台湾这样的地方,足可以“宝岛”相称。
  “蒋兄弟,”李国助虽冷,精神却也是很好,当下拿蒋奎取笑道:“看你这样子真是欢喜,你不是说更喜欢台湾么?”
  “台湾是好啊,光是鹿群俺就见过好多个,一群就几百头,这在咱们大同根本不可能。”蒋奎坦然道:“气候也暖和,种的甘蔗又多又甜,榨出好多白糖!咱们大同这边的人过的太辛苦了……不过,到底这是家乡!”
  李国助理解的笑笑,但故土难离这信条对福建人不是那么牢不可破……南洋地界,不论是马尼拉还是马六甲,或是巴达维亚,到处都有移居并扎根下来的华人,这股移民朝还是从南宋时期就开始,到此时整个南洋地面已经生活着过百万的华人,而且这些华人都是以福建人为主,广东人次之的局面。
  “这都是第几个车队了?”
  李国助和他的部下们的注意力又被庞大的车队给吸引了。
  眼前又是一个过百辆大车的车队,所有的大车上几乎都是各种粮食和布匹一类的物资,大车的车身十分沉重,前后四轮都压在官道里很深,留下的车辙印痕清晰可见,可见车厢里不知道装了多少物资。
  “第六个!”
  护卫宋飞虎是海盗出身,不知道见识了多少风浪,年纪大了不能继续在海上讨生活,因为武艺和胆色都很过人,被李旦挑出来给李国助当了贴身护卫,这时他眼瞪的很大,感觉无比震惊!
  六个车队,最小的也是九十多辆大车,最多的就是眼前这一股,一百一十多辆!
  这六个车队,运送的物资就是好几十万斤的粮食和几万匹布!
  “蒋兄弟,”李国助忍不住道:“贵上真的就是一个普通的商人?”
  “也不算普通了。”蒋奎脸上不动声色,语气还是难掩得意之情:“我家大人已经是卫城守备,两卫指挥,国朝正三品的武职官了。”
  “嗯,以贵上的年纪和实力,恐怕将来还会再升。”
  “托大公子吉言。”
  李国助一时没有再说话,坐在车里看着那些大车发呆。
  这些车的模样形状李国助是在马尼拉见过的,那些白皮佬的座车和拖货的货车也是这般模样,不过那些车的做工远不及眼前的这些大车,形制还要小一些,眼前和裕升的大车,不论是形制大小,做工精良,还是车身设计,都是比马尼拉的那些大车要强出好几个档次。
  李国助当然不知道这些大车都是经过好几年的不停的试验,定型,再试验,最终定型,在强大的资金支持和高超的技术支持下,也是张瀚一直大投入才会有眼前的结果,可以说这个时代还没有哪个国家或机构象张瀚这样注重马车业……当然结果也就是眼前这样,现在和裕升的马车可以说是独步全球,连李国助这样见多识广的人物都是第一次见到眼前这样的车队,给他的冲击当然也不是一般的大。
  “好了,前头就是李字南路三号店。”蒋奎招呼人们停下,众多的从人开始从车上下来,分店里的负责人和伙计们也从店里出来,他们早就接到通传,手脚熟练的卸下挽马,归置好大车。
  李国助从车上下来,先在店外看了一下。
  店铺两边也停靠着相当多的大车,外围是一丈多高的高大围墙,把整个店铺都圈在墙里,四周是一些角楼,几个拿着火绳枪的伙计在高处巡逻警备,李国助有些吃惊,眼前这店铺居然也警备的如军堡一样森严。
  “蒋老弟,”这一次是宋飞虎询问,他道:“这里是不是不太平?”
  蒋奎看看高处巡逻的鸟铳手,他笑了一下,解释道:“曾经闹过土匪,不过早就平息了,现在这种戒备等级是很低的,只是日常警备。”
  李国助心中若有明悟,大明内地有这样规模的商人和商号,恐怕暗中觊觎的人很多,土匪只是明面的,暗地里打主意的还不知道有多少,现在看来,张瀚在这么一个普通的分店里都有这样水平的守备,在别的地方,更大更重要的基地里头,恐怕潜藏的武力更多。
  “你家东主,”李国助对蒋奎道:“明面上的商团兵有多少?”
  “现在有十个司了,还要再扩编两个司。”蒋奎也是不瞒李国助,两家合作的欲望都很强烈,无谓欺骗。
  李国助低头默算了一下,又道:“卫城守备和两卫指挥,帐面上还有一万多卫所兵和守备营兵可用,不过实际如何?”
  “实际一个也没有。”蒋奎咧嘴一笑,说道:“原本的将领家丁都叫他们自己留着,要么就是遣散了事,卫所兵就是一群种地的,咱们又不要应班操军的差事,不为难他们了,一律在家老实种地就好。大人打算明年建一个卫城守备营,加上家丁名义,再护编两千人,也就差不多了。”
  李国助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张瀚部下的武力值还是很高的,一路经行过来,有赶过来护卫的一小队鸟铳手,训练很好,鸟铳的制造也很精良,远不是南方明军手里的那些垃圾货色能比,再就是行伍整齐划一,光是一个袍服和身上的那些零碎,李国助就从来没有在官兵身上见过,人的精气神也很棒,李国助和这些弓手谈话时也是十分惊奇,这些人多半是读过书,识得一些字,有一些识的字很多,叫李国助感觉象是一个开过蒙的童生……他后来才知道,商团弓手识字越多,就更有可能被提拔重用,军官都是得在学校学习过,不仅要识字,还要读兵书,学算学,绘图等诸事,合格了才够格当军官。
  虽然还没有见到李庄的大队人马,但李国助从这些一鳞半爪中也是感受到了和裕升强悍的武力值。


第382章 使团
  店里两边都是马厩,李国助看出来大约有一百来匹马,养的都很肥壮,此时都在安静的低头吃着草料,新来的挽马被牵过去时引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不过也很快就平息了下来。
  一些小伙计在清洗着两边放置的大车的车厢,把这些黑色的车身很快擦洗的雪亮。
  每个人都一副信心满满,精力十足的模样,衣袍,服饰,精神面貌,都是李国助在从天津下船后从未见过。
  北方的人们,富裕程度远不及南方,开拓进取的精神也多半不及,不过北人高大,南人矮瘦,如果北人的精神面貌也很好的话,那就对南人有全方面的压制。
  正面是大量的房舍,从中堂穿过,看的出来是一间间供休息的房间,内里是大块青砖砌成的库房,李国助扫了一眼,看出来是放的一些杂货和粮食,也是和裕升骡马行主要的承运物资。
  一些商人就在正堂两侧的厢房里休息,有一些人出来在大堂闲聊,屋里四角放着几个模样很怪的炉子,大堂虽大,屋里却十分和暖,一进门就感觉到了一股热气。
  几个商人正在炉子边研究,李国助也很有兴趣,连蒋奎也跑了去。
  “这是和裕升最新的出品。”一个大伙计见人聚的多了,站在一边介绍道:“这叫取暖炉,正式的命名就是和字暖炉,是咱们和裕升的张大人亲自设计出来,取暖效果不必咱吹,各位都亲身感受到了。”
  “多少钱?”一个河南商人笑道:“咱知道暖和,现在最想知道的就是多少钱一个。”
  “按大小,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